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选取了很具代表性的课例,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采用flenders言语互动编码系统对课堂教学中的交互情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如何更加高效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建议,希望能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提供指导。
【关键词】项目教学;课堂交互;案例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小课题研究项目(课题编号:GDXKT11099)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当前在教育改革中,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已渗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虽然有越来越丰富多层的新技术被采用,但容易忽视的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受到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制约,仅局限于技术设备层面的信息化和新技术很难发挥它的优势。本研究希望通过信息化课堂中的课堂交互情况来探讨和寻找更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提出高效利用信息化手段的方式、方法,为今后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指导和建议。
二、课堂交互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由于受到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列昂捷夫、加里培林等人研究成果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活动越来越受重视。个体活动具有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的活动是感觉运动,第二个层次的活动是思维运动。人认知的建构起源于活动,个体的智力和认知发展在活动中得到提升,而课堂教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体系,教师与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必然要进行各种各样的交往,我们将这些相互交往称为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有三种主体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即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基于这三种主体,可以把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分为五个基本类别,其中,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是师生互动的间接表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现在把人与媒体的互动也算成课堂的一种互动行为,它让课堂的交互层次更加丰富。
在“社会互动分析”的研究方法中,最为著名的是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它可协助研究者进行以量化为基础的课堂互动分析研究,它主要分析的是教室情境中的师生言语。这一观察系统的目的在于运用一套代码系统,记录在教室中的师生言语互动情形,以分析教学行为,进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
三、课堂教学设计及实施
(一)教学准备
1.教材分析。本项目根据图像处理与考证课堂教学中“钢笔工具”这一领域的学习而设置,包括“钢笔常用工具”和“标志设计技巧”两部分内容。本课需6个课时,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本项目内容之后能够掌握钢笔工具的基本知识和适用技巧,能够利用钢笔工具设计班级系列的标志。
2.学习者特征分析。职校高二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但自制力差的阶段,他们很多都缺乏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能力差。因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分组学习,通过小组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同时,在大的任务前先设置一下小的任务,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完成后面大的项目。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本课将具体的知识点设计在一个“设计班级标志和班服”的具体项目中。
3.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了解钢笔工具、转换点工具、直接选择工具和路径选择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使用钢笔类的工具制作范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能够综合使用钢笔类的工具设计班级标志和班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重点与难点介绍。(1)重点:钢笔工具、转换点工具、直接选择工具和路径选择工具等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难点:综合使用钢笔工具、转换点工具、直接选择工具和路径选择工具等巧妙合理地进行相关标志的设计。
5.相关教学资源列表。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他。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讨论;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其他。
(二)教学实施过程
四、教学案例分析
(一)取样
该次课一共41分55秒,按照3秒一间隔取样,共得数据817个。数据按照一分钟20个分为41大组,结果如图1所示。
(二)变项分析结果及解释
(三)Flanders变项分析项目解释
本节课上教师话语的百分比(TT)为53.61%,比常模68%低出14.39%,说明这节课教师并不是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从学生上课的话语比例PT值8.94%,比常模低出11.06%,可以看出学生课堂发言的时间不多。另外,本堂课安静及混乱的时间占全部教学时间比常模11%高,说明师生间互动程度较差。在此次数据采集的过程中,由于电脑在课堂中作为一个交互平台,因此笔者对师生与媒体的交互也做了相应的记录,其中教师与电脑的交互比率占整个课堂活动比率中的13.17%。
因为采样数据小于1000次,所以I/D ratio为教师间接与直接影响比率。如果比率大于或等于1,则表明教师倾向于对学生施加间接的影响,他的行为一般以学生的意愿为转移;反之,则表明其倾向对学生施加直接的影响。本次课统计结果为22.35%,教师倾向于向学生施加直接的影响。本节课教师反应比率(TRR),占教师与教学无直接相关的话语时间的比率为13.79%,比常模低出29.21%,表示教师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归纳、总结,发问和演讲的时间不多。而教师本节课上实时发问比率比常模高出2%,说明教师有明显的利用发问来促进课堂教学的现象,教师能够实时地追问学生,引导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教师实时反应的比率(TRR89)为87.5%,比常模高出27.5%,表示教师能够立即响应学生的發言,通过对学生言语的称赞和反馈能很好地以间接教学的风格来影响学生。 本节课中,学生主动引发谈话的比例即学生自发比率(PIR)为36.99%,比常模高出13.99%,说明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想,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课堂表现的稳定程度(PSSR)达到35.62%,跟常模30%-40%接近,可以看出学生的言谈风格还是相对很稳定的。师生交互的稳定程度为60.05%,相对常模来说还比较稳定。虽然本节课显示言语互动与教材的相关性不紧密,它的内容十字区比率(CCR)仅有49.33%,低于常模5.17%,但是它很多的互动都是基于教材、高于教材的互动。
五、总结
总的来看,本节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比较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重视学生的体验,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启发性对话,很少说教,师生交互状态较好。整堂课相比于常规课堂在任务设置上将基本的知识点融入实际的项目中,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巩固、强化知识点,学习效率更高。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
(一)学生与媒体的交互
本次设计中学生和媒体的交互属于单向操作,并没有实施反馈,在设计中媒体需要实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反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掌握知识点。比如,其中钢笔路径的绘制能否通过通关小游戏来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度,反映钢笔锚点和手柄操作的要点,逐层突破难点,希望这个会在以后的设计中不断改进完善。
(二)教师与学生的交互
教师的语言太过随意会导致师生交互中的交互评价差,教学设计中应该对教学环节和提问都进行精心的设计,不是活动设计好了课程就完全设计好了,只有运用合适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学生与学生的交互
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在本次课中设置了个体与个体的交互,也设置了群体的交互,但是交互的界定和分组需要完善。个别小组组内几乎没有交互,个别小组又过于吵闹。因此,合理地分组对于提高学生的交互效率尤为重要。
【參考文献】
[1]张新华.关于在课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情境创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1(05):48-52.
[2]赵立群.师生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3]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04):42-46.
[4]马丽.基于课堂互动技术系统的课堂互动教学的案例研究[J].科技信息,2011(10):520-521.
[5]郑凌.白板教学环境下教师文化对师生互动影响的个案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6]陈韬,周菁,溥江,等.“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7(04):111-112.
【关键词】项目教学;课堂交互;案例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小课题研究项目(课题编号:GDXKT11099)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当前在教育改革中,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已渗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虽然有越来越丰富多层的新技术被采用,但容易忽视的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受到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制约,仅局限于技术设备层面的信息化和新技术很难发挥它的优势。本研究希望通过信息化课堂中的课堂交互情况来探讨和寻找更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提出高效利用信息化手段的方式、方法,为今后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指导和建议。
二、课堂交互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由于受到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列昂捷夫、加里培林等人研究成果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活动越来越受重视。个体活动具有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的活动是感觉运动,第二个层次的活动是思维运动。人认知的建构起源于活动,个体的智力和认知发展在活动中得到提升,而课堂教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体系,教师与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必然要进行各种各样的交往,我们将这些相互交往称为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有三种主体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即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基于这三种主体,可以把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分为五个基本类别,其中,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是师生互动的间接表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现在把人与媒体的互动也算成课堂的一种互动行为,它让课堂的交互层次更加丰富。
在“社会互动分析”的研究方法中,最为著名的是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它可协助研究者进行以量化为基础的课堂互动分析研究,它主要分析的是教室情境中的师生言语。这一观察系统的目的在于运用一套代码系统,记录在教室中的师生言语互动情形,以分析教学行为,进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
三、课堂教学设计及实施
(一)教学准备
1.教材分析。本项目根据图像处理与考证课堂教学中“钢笔工具”这一领域的学习而设置,包括“钢笔常用工具”和“标志设计技巧”两部分内容。本课需6个课时,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本项目内容之后能够掌握钢笔工具的基本知识和适用技巧,能够利用钢笔工具设计班级系列的标志。
2.学习者特征分析。职校高二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但自制力差的阶段,他们很多都缺乏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能力差。因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分组学习,通过小组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同时,在大的任务前先设置一下小的任务,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完成后面大的项目。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本课将具体的知识点设计在一个“设计班级标志和班服”的具体项目中。
3.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了解钢笔工具、转换点工具、直接选择工具和路径选择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使用钢笔类的工具制作范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能够综合使用钢笔类的工具设计班级标志和班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重点与难点介绍。(1)重点:钢笔工具、转换点工具、直接选择工具和路径选择工具等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难点:综合使用钢笔工具、转换点工具、直接选择工具和路径选择工具等巧妙合理地进行相关标志的设计。
5.相关教学资源列表。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他。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讨论;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其他。
(二)教学实施过程
四、教学案例分析
(一)取样
该次课一共41分55秒,按照3秒一间隔取样,共得数据817个。数据按照一分钟20个分为41大组,结果如图1所示。
(二)变项分析结果及解释
(三)Flanders变项分析项目解释
本节课上教师话语的百分比(TT)为53.61%,比常模68%低出14.39%,说明这节课教师并不是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从学生上课的话语比例PT值8.94%,比常模低出11.06%,可以看出学生课堂发言的时间不多。另外,本堂课安静及混乱的时间占全部教学时间比常模11%高,说明师生间互动程度较差。在此次数据采集的过程中,由于电脑在课堂中作为一个交互平台,因此笔者对师生与媒体的交互也做了相应的记录,其中教师与电脑的交互比率占整个课堂活动比率中的13.17%。
因为采样数据小于1000次,所以I/D ratio为教师间接与直接影响比率。如果比率大于或等于1,则表明教师倾向于对学生施加间接的影响,他的行为一般以学生的意愿为转移;反之,则表明其倾向对学生施加直接的影响。本次课统计结果为22.35%,教师倾向于向学生施加直接的影响。本节课教师反应比率(TRR),占教师与教学无直接相关的话语时间的比率为13.79%,比常模低出29.21%,表示教师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归纳、总结,发问和演讲的时间不多。而教师本节课上实时发问比率比常模高出2%,说明教师有明显的利用发问来促进课堂教学的现象,教师能够实时地追问学生,引导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教师实时反应的比率(TRR89)为87.5%,比常模高出27.5%,表示教师能够立即响应学生的發言,通过对学生言语的称赞和反馈能很好地以间接教学的风格来影响学生。 本节课中,学生主动引发谈话的比例即学生自发比率(PIR)为36.99%,比常模高出13.99%,说明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想,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课堂表现的稳定程度(PSSR)达到35.62%,跟常模30%-40%接近,可以看出学生的言谈风格还是相对很稳定的。师生交互的稳定程度为60.05%,相对常模来说还比较稳定。虽然本节课显示言语互动与教材的相关性不紧密,它的内容十字区比率(CCR)仅有49.33%,低于常模5.17%,但是它很多的互动都是基于教材、高于教材的互动。
五、总结
总的来看,本节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比较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重视学生的体验,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启发性对话,很少说教,师生交互状态较好。整堂课相比于常规课堂在任务设置上将基本的知识点融入实际的项目中,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巩固、强化知识点,学习效率更高。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
(一)学生与媒体的交互
本次设计中学生和媒体的交互属于单向操作,并没有实施反馈,在设计中媒体需要实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反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掌握知识点。比如,其中钢笔路径的绘制能否通过通关小游戏来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度,反映钢笔锚点和手柄操作的要点,逐层突破难点,希望这个会在以后的设计中不断改进完善。
(二)教师与学生的交互
教师的语言太过随意会导致师生交互中的交互评价差,教学设计中应该对教学环节和提问都进行精心的设计,不是活动设计好了课程就完全设计好了,只有运用合适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学生与学生的交互
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在本次课中设置了个体与个体的交互,也设置了群体的交互,但是交互的界定和分组需要完善。个别小组组内几乎没有交互,个别小组又过于吵闹。因此,合理地分组对于提高学生的交互效率尤为重要。
【參考文献】
[1]张新华.关于在课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情境创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1(05):48-52.
[2]赵立群.师生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3]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04):42-46.
[4]马丽.基于课堂互动技术系统的课堂互动教学的案例研究[J].科技信息,2011(10):520-521.
[5]郑凌.白板教学环境下教师文化对师生互动影响的个案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6]陈韬,周菁,溥江,等.“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7(04):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