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的“音乐笔记”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zh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家陈丹青议论音乐,在《音乐爱好者》上发了许多文章,集成一本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取名《陈丹青音乐笔记》。从2002年3月出版,如今已5次印刷,读者不少。
  “笔记”开头一篇是《灵堂琴声》,写89年钢琴家霍洛维兹去世,他在纽约凭吊时的见闻。这些海外音乐 见闻一直写到《贝多芬故居》,加上国内的体会成为一本书。最后加上两篇附录,一篇谈旧上海的“洋文化”,一篇回答编辑的采访提问,耳闻目击之感受随手写下来,冠以“音乐笔记”之名,很准确。
  陈丹青“笔记”中记叙了他爱好音乐的经历,算是古典音乐的资深乐迷。资格之深,可从插队赣南、苏北算起。他在乡下听海外音乐节目,敢冒“收听敌台”之危险,已算铁杆乐迷。77年外国音乐开禁,陈丹青在乡下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转播李德伦指挥的“贝五”。他从“敌台”、国家台一直听到上大学。加上文革前就喜好听古典音乐唱片,音乐启蒙推致儿童时代。所以,他决不是一般的半路出家的古典乐迷。
  陈丹青在国内听外国音乐,出国也听外国音乐。他有些感受与我们国内同志不同,就像看米开朗基罗《创世纪》必须到西斯廷小教堂,扬起脖子看拱顶。他说:“《创世纪》群像恢宏壮丽威慑之力,这才全般奏效,这同我们向来俯首捧读《创世纪》壁画画册的经验,岂可相较。”听管风琴、众赞歌,当然要去大教堂;听巴洛克音乐,要去王公贵族之厅堂庭院,方可真切感受古典音乐文化之全貌。他介绍在纽约听93频道各大洲土著音乐的经验,“依我听来,均极相似,咿咿呀呀、敲敲打打,短促得不成篇章,秃长得没有尽头,初听尚鲜,稍久即不耐烦,可见我的没教养。”陈丹青不隐瞒他的好恶。
  关于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他以为“古典音乐确实应该称之为‘严肃音乐’,——流行音乐也慷慨,也伟大,流行音乐像是感官的万能涂料。但涂料容易挥发。”
  对那些不易挥发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与作品,从蒙特威尔第以降,重要作品重要人物,他一一道来,如数家珍。有他的好恶,有他的评判,决不盲从,决不趋炎附势。有意思的是,他将音乐家与画家相比。将巴赫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相比,他说海顿晚年的交响乐是二王与颜真卿的楷书,“他的弦乐四重奏多有珠玉之作,如同最正派的素描。”他形容盈格尔给李斯特画的铅笔肖像,说他长得跟王勃、李贺一幅模样,“是汉人面相的那种精致,彼德鲁奇称之为中国人独有的‘高贵的消极’”。
  如此比较与思考,陈丹青得出许多中西文化同与不同的结论,发人深省。他说“阿炳的《二泉映月》,句句到心,可你说他‘颓废’,是发自‘灵魂’,就不知所云,”关于生死观的中西比较,他继续说“盯牢死亡做文章,更是西方的传统。中国人是‘好死不如赖活’,不罗嗦,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一句就给顶回来。”至于这两种生死观孰高孰低,他说“无所谓境界高不高,中国人不吃那一套,也好。”
  关于西方音乐界、文化界算来算去的老账,有关瓦格纳与希特勒的问题,陈丹青也一笔账算了下去,“说瓦格纳影响了法西斯主义,我以为有道理。瓦格纳只是就近的例子,”算下去贝多芬、莫扎特也脱不了关系。陈丹青这样立论,“我不知道可有别的民族的音乐这样地渗透‘意志’,高唱‘意志’,德国音乐根本就是‘意志的声音’。为这种‘声音’所孕育的文化,总会不满这个世界的污糟糟,要来整个地扫荡清理。”陈丹青按照叔本华不同文明塑造不同艺术乃至其余的说法继续推论,“我常留心,罪恶,一如美德,深深缘自民族的艺术。”在此,陈丹青不否认艺术影响消极的一面。
  关于音乐的“世界水平”,他认为“其实子虚乌有,多此一说。非要说‘世界水平’,我以为音乐是西方的伟大,因为有和声,因为有‘崇高’;绘画呢,还是中国山水画伟大。”当然,这是要引起争议的说法,好在陈丹青已经有前提。关于西方音乐因和声而伟大,也是许多西方普通人的看法。在许多非西方人士眼里,同样是“子虚乌有”“多此一说”的事情。
  然而,陈丹青音乐言论决非“子虚乌有”,是他长期生活与艺术体验的总结,体验深度如何,思考份量如何,读一读才会明白。初读此书,感觉文字轻松,新意不乏;再读一遍,仍然新意不断。突发奇想,要是陈丹青成为某位领导,这本书中的体会与想法,可以总结出一本“丹青音乐思想”的理论著作来。
其他文献
春节刚过,上海交响乐团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音乐季的演出了。3月3日和10日,“幻想交响乐”和“品味经典”两场音乐会将连续在上海音乐厅上演,来自比利时的指挥家罗纳德·佐尔曼将与该团合作,在早春3月,联手为上海的观众献上经典作品。  罗纳德·佐尔曼毕业于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后在巴黎深造。他常被欧美澳洲的一些国家乐团邀请为客席指挥,其中包括BBC交响乐团、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海牙乐团、苏格兰室内乐团等。
期刊
追逐时尚的人可能会发现,潮流有时会回转,比方我们现在欣赏的录音储存器,就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经历了从黑胶唱片、磁带到CD、MD和MP3的变革。在数字时代的今天,黑胶唱片似乎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谁又曾料想,当人们认为数字媒体播放器将一统天下的时候,黑胶唱片又有了复苏的迹象。   黑胶唱片是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留声机唱片,也称为乙烯基唱片。随着CD的出现,黑胶唱片的销量
期刊
爱尔兰歌手恩雅一直以她天籁般的嗓音、飘逸脱俗的音乐风格在欧美流行乐坛独树一帜。去年年底,她推出用拉丁语和盖尔语演唱的专辑《永恒之花》,全球销量高达400万张。近日,《永恒之花》的英文版在欧洲上市。其中的主打曲目《在雨中》,不但歌曲动听,在MTV的制作中也引入了东方元素,打造了水墨画般的优美意境。
期刊
在一次与新闻界见面的工作午餐上,纽约爱乐现任音乐总监洛林·马泽尔再次透露他将举荐丹尼尔·巴伦勃伊姆作为他的继任人。  马泽尔是在意大利罗马某青年管弦乐团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透露这个消息的。在纽约时报早些时候的一篇文章中,马泽尔曾说巴伦勃伊姆是音乐总监的不二人选,还说巴伦勃伊姆具有作为音乐总监的综合而全面的知识,具有经营管理的才能和令人信服的指挥技巧,是一位颇有深度的音乐家,他成熟的心理素质在与众多音乐
期刊
教师手记    人之初,听到最美的第一声,是母亲轻柔的摇篮曲。  人,一直往前走,音乐永远陪伴着,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爱的音乐人生。  德国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人称20世纪的哥白尼、牛顿。小时候,他几乎天天都在偷偷的聆听妈妈弹奏出的悠悠钢琴声。渐渐地,他爱上了音乐声中的大千世界。音乐声中的美与爱,深深地吸引住小爱因斯坦的心灵。这种爱,深切纯丽,这种美,五彩缤纷。顺其自然,他逐渐喜欢上了钢琴和小提琴。
期刊
本报瑞典哥德堡2月20日专电(记者 安瑞)真正是瑞雪兆丰年。对于极少见到雪景的浙江民族乐团来说,2月20日在瑞典迎来2007年的第一场春雪,正是时候。当日正值该团赴欧洲巡演第7场,当返场曲——瑞典名曲《新年好》由中国民乐在哥德堡音乐厅并不熟练地奏响时,观众发出友好的笑声、热情的掌声。  该团于2月10日晚抵达欧洲。荷兰时间2月11日晚8:15分,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大厅,一曲高奏凯歌的《将军
期刊
越南人爱唱中国歌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不少激情昂扬的中国革命歌曲传到越南。在今天的越南,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无论是外来华人还是越南本地人,都喜欢随口哼上一首中国歌。  越南人通常会把中国歌曲的歌词直接翻译成越语,而曲调不变。有时,甚至还把中国云南地方小调翻唱成越南小曲。目前,《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铁血丹心》和《黄昏》等中国歌曲在当地很流行。   早期的中国歌曲传入越南,主要
期刊
英国皇家歌剧院新年传来好消息,歌剧院终于摆脱了常年亏损的状况。歌剧院首席执行官托尼·霍尔透露,目前皇家歌剧院的账簿已经连续第7年收支平衡。而这位昔日的艺术门外汉,也刚刚与歌剧院续签了新的5年任期合同。  霍尔在皇家歌剧院最艰难的时期接任首席执行官一职,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回顾了他伴随歌剧院摆脱困境的历程。  五年前,霍尔离开了BBC新闻总监的职位,开始接手剧院。当时,评论界称,这是他接手“艺术界最棘
期刊
音教关注    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欢快的节日气氛之中时,2月23日-3月4日,美丽的深圳迎来了来自全国32个省区市的3700多名师生,他们怀揣着精彩的艺术节目,在深圳尽情地展示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一场场别具特色的节目,一句句温情的话语,一次次会心的交流,一个个纯真的笑颜,热闹欢腾的气氛无时不令人感动。整个活动呈现出的“向善 向真 向上”的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质,更是让关注中国校园文化发展的各方人士异常
期刊
王建民17年前以《第一二胡狂想曲》饮誉中国民乐坛,至今已留下十余部广为流传的新创力作。其“三狂”更是掀起了二胡曲创作的又一次高潮,在二胡曲的技术性、艺术性、群众性方面做了全新的尝试。  《第三二胡狂想曲》是王建民近年来的一部新作,它是应2003年的金钟奖组委会委约而作。作为第三届金钟奖二胡比赛青年组决赛指定曲目,该曲以优美的新疆韵味旋律、丰富的调式变化、富于律动而多变的节奏、色彩绚丽的和声烘托,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