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教育发展转型期、机遇期和关键期。县(市、区)级行政(简称“县域”,下同)是接上连下的区域组织,认真研究县域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发展的机遇与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广西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2007年,全区“两基”教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到了国家规定的目标,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但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但规模、质量还不适应需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构不够协调;高等教育发展加快,毛入学率超过了15%,步入了“大众化”阶段,但发展水平尚低。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人民大众对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是教育发展的机遇和使命。
  
  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教育系统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发展思路、把握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完善发展机制,促进教育发展切实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教育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向,统筹规划,增加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坚持以育人为根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彻人才强教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水平;坚持管理以制度为抓手,实行依法兴教治教,发展教育文化,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办出教育特色。
  
  (一)开拓教育发展思路
  根据科学发展观,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必须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必须拓宽教育发展思路,认真研究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明确目标定位。要把教育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生存和发展方式,满足全体公民基本学习需要,为他们提供掌握自己命运和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可能性;贯彻教育公平原则,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教育资源为公民共享;调整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避免任何形式的教育浪费和各种借口的“形象工程”。
  二是提高服务能力。要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中自主与从属、独立与受制、应为与难为的关系,找准教育自主、独立、应为的立足点,主动服务社会大众。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表现出来,促进教育功能的生成与释放,回报社会和人民大众,提高服务能力。教育功能的生成,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避免主观意志和感情用事;教育功能的释放,则要根据社会需要和所提供的可能条件,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是完善制衡机制。要建立教育的自我制衡机制,通过教育的不断自我革新,增强教育的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要充分认识和有效释放教育的功能,在“需要”与“可能”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对接点,适当超前,统筹规划,科学谋划发展进程,使教育办出时代特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把握教育发展内涵
  教育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是教育的全面发展,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受教育者德心智体美全面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等等。
  二是教育的协调发展,包括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受教育者的德心智体美协调发展、多元智能与优势智能协调发展;要统筹教育的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质量,统筹和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均等,统筹教育量的积累与质的跃迁,统筹教育发展的重点与一般,统筹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难点与薄弱环节,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三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教育发展的衔接性、持久性、连续性、服务性;要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充分考虑人民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的承受能力,解决好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充分考虑教育发展的“硬件”和“软件”,研究制订、完善教育发展的规范、标准、制度、机制,认真研究并解决好人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后劲,研究提高受教育者发展的学习能力和就业的竞争能力,研究教育发展的支持能力和提高服务能力。
  
  (三)创新教育发展模式
  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建构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的、相互衔接和沟通的、开放的教育结构体系;建立以德育为首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受教育者德心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体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发展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的教育资源体系;建立教育与经济、科技紧密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教育服务体系。
  
  (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教育发展就是解决问题,特别是要破解教育发展中的难题。难题制约甚至阻碍教育发展,破解难题是考量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难题,必须解放思想,围绕发展主题,采取非常规的办法,千方百计地加以解决。教育发展的难题很多,如“两基”教育的巩固提高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实施及教育文化建设等等。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区上下解放思想,共同努力,解决了很多教育难题,应该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的能力,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五)提高教育发展质量
  教育发展质量是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提高教育发展质量是教育工作者奋力追求的目标。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根据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制订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采取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方法;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夯实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发展多元智能和提高优势智能;加强教育质量管理,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六)完善教育发展机制
  完善教育发展机制,包括管理策略和管理方式。在管理策略上。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策略。在管理方式上,要由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的转变。要全面推进以法兴教、依法治教,形成决策科学民主、快速高效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和改进师资管理工作,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激励竞争为导向,形成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充分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师资管理运行机制,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以改革教育体系和优化教学过程为中心,建立新的质量与效益评价体系及办法,健全教育运行机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办学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教育发展运行机制。
  
  三、教育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考
  
  教育发展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根据县域教育面临的问题,着重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办学指导方针。
  一要正确把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区域内部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达到大体相当的平衡发展。要科学地分析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的客观性和“均衡”的相对性,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创新,努力做到受教育者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和教育质量评价公平。九年义务教育在实现普及后,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育布局结构不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教育质量不均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客观存在、历史形成的事实。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地区差别,因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异造成城乡差别,因政策、文化、历史等因素形成学校差别。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包括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校际之间的结构均衡,教育经费、师资、教学设备等资源的配置均衡,实行办学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均衡,等等。
  二要理性选择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教育均衡发展,包括分类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要根据县域实际情况,实行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分类发展,而不是“削高补低”的平均发展;实行“创优扶差”、高位平衡的和谐发展,而不是“限优等低”的制约发展;实行整体布局、规范基准、张扬个性的特色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同步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采取四个策略:一是抓好重点,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二是抓住关键,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三是抓好切入点,推进校际均衡发展;四是张扬个性,激励学校特色发展。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在三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均衡配置,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和支持。不要人为地制造不平等。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者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入学机会,不要人为地制造新矛盾。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展,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不要人为地限制个性发展。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县市政府应切实承担起主要责任,采取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教育资源区域内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循序渐进地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三要务实采取教育均衡发展的办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合理调整是基础,教师合理配置是关键;教育资源配置,要以标准定均衡,共享促均衡,监测促均衡。具体办法有:一是调整校点布局,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办学,合理调整初中过大班额。二是制订办学条件标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师、装备等),使区域内所有学校都达到基本标准。三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积极发展寄宿制学校。四是实行“按需设岗、量化测评、竞争择优”的聘任制度和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五是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六是实行轮教、支教、示教制度,组织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轮教,组织城镇教育资源支持乡村学校,组织优秀教师巡回教学、示范和指导。七是发展远程网络教育,提供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八是健全激励机制,实行过程管理,促进学生发展,落实教育公平。
  
  (二)普高的加快发展和提高质量
  普通高中教育是通识教育,是教育体系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既影响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又制约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更影响国民素质提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全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
  发展内涵:高中教育发展包括量的积累和质的跃迁,是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普通高中教育以高考为主要出口,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搞平均主义并不能实现教育的平等,只能因势利导,利用教育的分层和流动功能,让不同需要的人受到不同需要的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直接源头,要下大力气认真解决高中教育滞后、制约各级教育协调发展这个“瓶颈”。
  发展思路:一是坚持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并举。二是适当集中与合理布局统筹兼顾。三是提高质量与扩大规模统筹协调。四是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合理衔接。五是政府办学为主与多元办学相结合。六是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发展对策: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因地制宜,采取对策。
  一是加快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政府管理职能要逐步转向教育规划、政策供给、执法监督和教学督导等宏观管理,承担信息、咨询、监督的任务,逐步落实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人权、财权和事权。
  二是调整高中学校布局,形成以县市城区为主体、合理设点的高中学校布局,抓好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加强等级学校建设,实行普通高中“分级达标、分类推进、动态管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办学水平,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三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用政策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高中教育,努力发展民办高中,形成多元办学体制。积极探索、适度利用“银行贷款、政府贴息、学校还本”的资金筹措机制。
  四是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中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狠抓落实。积极推行“全员聘任,岗位管理”的人事制度改革,鼓励学校引进优秀教师和管理人才,加强骨干教师力量。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加强校本培训和研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五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素质教育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制度。探索和逐步试行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加强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提升,切实改革普遍存在的满堂灌、注入式、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
  六是培养提高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己的智能优势和发展潜力,正确选择成长路径。积极探索普通高中的分流以及与职业高中的沟通,拓宽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出口”,向高等学校和社会输送更多素质良好的毕业生。
  
  (三)职业教育攻坚与提高劳动者素质
  办学定位: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技能教育,是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举措,关系到人力资源强县发展战略的落实,要作为攻坚工程来抓。
  发展思路:实行集中办学,学历教育为主、长班与短训相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布局和劳务市场 的需要,培养与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的适销对路的高素质劳动者,保持职业教育办学出口与进口畅通、招生与毕业生就业良性循环,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发展对策:一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把职业教育办大、办好、办活。二是坚持多元办学,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三是面向社会市场,根据产业设置专业,根据岗位设置课程,大力加强文化基础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四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把企业应用的新技术引入教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办学的培养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增强核心就业能力。五是认真搞好教学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六是实行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包括思想品德、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等的评价。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社会环境、评价制度,核心在学校领导。素质教育的实施问题,主要是一个如何解决学校功能失衡的问题,使学校促进人的发展功能和选拔功能达到一种适度平衡。解决学校功能失衡问题,必须探讨和确立几个观点:一是学校功能定位的适度平衡,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使学校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二是学校功能选择的成本平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功能,对学校功能选择做出客观和审慎的评估,照顾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和为此付出代价之间的平衡。三是学校功能发挥的合理调控,通过以强扶弱使弱者变强,促进学校共同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四是学校功能评价的科学创新,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正常人的智商有差异但不大,人有多元智能且有各自的优势智能,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重视和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的多元智能协调发展和优势智能充分发展,全面、科学地评价学校业绩。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
  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理念的核心。根本在人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基本思路是:第一,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建立以人格和智能全面发展的质量观。第二,明确素质教育目标。素质教育的目标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完善素质教育评价。重视学生健康发展、个性的充分发展,注意识别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强化优势智能和改善弱势智能,促进各种智能协调发展。建立以生成、发展、过程为主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实施素质教育应采取有效措施:第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根据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采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突出主体参与与实践体验,自我教育与激励教育,寓教于学与寓教于做,寓教于玩与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与形式多样。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坚持心理学的发展观,通过专题讲座、学科教学和生活的渗透,以及个别疏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主动建构、完善自我,养成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第三,推进教育改革。要积极探索课程改革,课程目标要由知识教育转向学习能力培养,课程内容要实现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开发的结合2。课程结构要彰显模块化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课程实施要从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变。第四,优化教育环境。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是基础教育理念的重要指向,要加强联系,优化育人环境,让学校教育得以延伸,家庭教育得以改善,社会教育受到重视。第五,改进教育评价。建立健全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对学校进行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对学生重视综合评价、生成评价、激励评价,对教师重视职业道德、育人业绩和专业发展的全面评价。
  
  五、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历史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现代化集中体现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追求,教育现代化是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教育的调整、重组、建构和发展。
  (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以先进文化和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与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发展变革相适应的教育形态的变化演进的科学概括。教育现代化,在空间上是教育整体(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深刻变革的、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在时间上是一个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渐进的积累过程;在技术上是一个由手工到机械到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的提高过程;在机制上是伴随区域性经济、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不断调整、更新、定位的创新过程。
  (二)教育现代化的思路。一是发展教育目标,定位在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二是发展知识价值,突破传统的知识“工具论”局限,关注知识的文化性和社会性。三是建设学校文化。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应整合、建构新的文化,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增强民族的文化意识。四是人文与科学发展的整合。在倡导科学精神的同时,培养人文精神,并使二者保持必要张力和平衡,促进协调发展;防止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畸形发展,针对经济主义、唯科学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价值断裂等问题,研究德育的实效性,提倡主导价值取向,弘扬先进的人文精神,提升中小学生的道德水准。
  (三)教育现代化的对策。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科学定位。我国基础教育战略地位是由政府主导、科学定位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面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二是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价值观上,变革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学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确立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强调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主要目标,确立面向全体、为了全体、造就全体的学校职能观。在教育人才观上,变革以往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物”,重智轻德,不尊重学生人格,贬低学生价值的人才观。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在教育质量观上,变革以往那种通过考试层层筛选淘汰,以学生考试分数高低作为评价教育质量惟一标准的做法,强调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三是改革教育体制。教育体制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人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教育体制变革的实质是运行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四是推进县域教育现代化。由县级政府主持,加大教育投入,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按照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布局和规模的调整,实现县域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及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好的基本教育。五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学校教育现代化包括校内和校外的发展,校内包括办学思路及特点、教育质量、师资队伍、教育信息化水平、制度与管理等;系统外包括教育投入与效益、周边辐射带动作用、区域内教育资源的配置等问题。学校在处理解决与政府、社区、市场的关系中,学校办学坚持服务原则、适应原则、创新原则以及个性原则,办出学校特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责编 韦春艳)
其他文献
[摘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点,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中职教学课堂教学,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职业技校 数学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习惯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它集图、文、声、色、像于一体,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把原来抽象、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
目前,国内"双学位"教育办学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ESP教学的目标是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开展教学活动,使英语"双学位"修习者的英语学习服务于专业学习。借助问卷调查,分析英语"双学
阐述了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专家系统的系统设计、总体设计、功能模块及其特点.介绍了面向对象程序开发方法在该系统中的应用.并以该系统的子模块修补修复为例,说明了用户使用
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学习的目的决定于学习者自身的需要,教育的目的是为学习主体提供学习服务和学习指导,为学习者解决自身的需要提供帮助。学习者的个人需求一定程度受
论述了传统的物质资本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针对怎样激发知识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潜能,约束“搭便车”和“偷懒”行为,避免频繁发生的公司造假与欺诈丑闻等问
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运动员进行跳远比赛时,起跳脚踩线犯规或起跳脚未踏上起跳板起跳的现象常有发生。在跳远教学课上,上述现象同样具有普遍性。这是由于业余运动员的技术不成熟
护理操作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生反复学习、强化训练和考核的重要内容。为提高护生护理操作问题解决中元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对高职护生护理操作问题解决中
目的以常用的两种ALT试剂对血清样本和质控血清的ALT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得出不同ALT试剂之间的相关性及正确评价相应质控品。方法用两种ALT试剂测定血清样本和质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