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逼出来的好学生
石述思在博客上的自述是:在单位为人低调,曾担任许多著名或非著名电视栏目与活动的策划,常出现在荧屏上担任所谓嘉宾,见面觉得脸熟者众。由于不是名人,谢绝合影及签名,主要是不好意思。博文均为原创,聊博各位看客一笑。
只要关注时事的人,基本上都看过石述思或他的时政新闻点评。石述思对评论的热爱更像是一种天性。他从小爱说话,甚至会用零花钱买来冰棍贿赂小朋友,让小朋友围成圈听他说话。那时,石述思的梦想就是当老师,因为他觉得老师在台上说,大家都得听着。
石述思出生于河南郑州,父母都喜欢读古典名著,石述思的名字由来取自《红楼梦》——石头叙说情思。
石述思很小就是学校长跑冠军,他将之归功于自己的父亲:“人为什么能够获得卓越的成绩?最高的诉求不是为国增光,而是要保住性命!我的长跑技能不过是为了躲避我父亲的‘追杀’。”
和很多家长一样,石述思的父亲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放在孩子身上,很小的时候就逼他背唐诗宋词、科学文化知识,最麻烦的是还要听英语广播。石述思贪玩,总是不把心思放在这些他不感兴趣的事物上。因此,在家属大院窄窄的通道里,经常上演父亲脚穿拖鞋,手持扫帚“追杀”石述思的场景。才七岁的石述思已经练就长跑技能,总是能甩开父亲一段距离。但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同样练就了一手绝活:“扫帚功”——将扫帚狠狠掷向石述思的后背,每发必中。小时候的石述思总在想:父亲的“扫帚功”可惜赶上热兵器时代了,不然在江湖中也该颇有地位。
这样的训练是有成果的,博弈中的苦练,让石述思小学时已经掌握了一千多个单词,还将唐诗宋词背得滚瓜烂熟。优异的成绩惊动了校长,校长决定见见石述思,班主任不放心,找他谈话。班主任说:“校长一定会问你为什么会这么刻苦地学习,你要怎么回答?”石述思回答:“我爸逼的。”班主任说:“这么说不行,你要说‘为祖国四化而学习’”。结果,校长接见石述思,真的一开口就问:“小石同学为什么学习?”石述思马上回答:“为努力实现四化而学习。”校长正吃午饭,马上就笑喷了出来。“这是谁教你的?”当时石述思倒是没出卖班主任,但后来,他把这事当笑话告诉父亲时,父亲摇摇头说:“看来我把你逼得太紧了,但是再紧点也无妨!”
在父亲的高压政策下,石述思在学习上一路高歌猛进,顺利地考上重点大学。大学时代,他勤于写作,获得过两个省部级的新闻奖。199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财政部工作,1994年调到《工人日报》副刊。
在博客里走钢丝
石述思在升任《工人日報》社会周刊的编辑部主任后,多次获得各种新闻奖项,并成为央视《财富论坛》《经济半小时》的总撰稿,同时又是《大家》《艺术人生》《名人堂》等电视栏目的总策划,被称为传媒界的“犀利哥”。
在一次电视节目中,石述思与陈安之进行PK。陈安之是内地成功学界的“江湖盟主”,他在辩论现场激发全场受众对成功的渴望。他不断暗示:老师就是教你怎样赚钱的,你想要赚钱就赶快来学习成功学。为了让更多人相信他的观点,他甚至在节目现场进行了一次手劈木板的演示。石述思开玩笑说:再反对陈先生,下一个被劈的会不会是鄙人?石述思为成功学找了一个更直白的定义——吹牛学。还替它设计了一个口号:不吹牛,毋宁死。他认为,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者投身其中,在一种人为营造的集体无意识中不能自拔。石述思认为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是一门磨难学。相比于成功,失败才是人生的常态,而且真正的成功从来都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石述思在开博客之前,已经算是时评界的精英了,多次在各电台、电视台发表评论,同时也在各个平面媒体上对新闻或社会现象做深入剖析与点评。2008年的一天,有朋友说博客很火,力劝石述思开设博客。但他开通博客“老石说”半年后,点击量只有一万多,就在他打算放弃时,突然一篇关于足球的评论,获得了十八万的点击量,“老石说”自此发力。此后两年时间,他的博客点击量达到3500万。
石述思的时评,不仅涉及教育、住房、医疗等民生问题,同时也关注公平、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有时候,石述思的时评会触及到一些地方利益,网上就会有利益相关方组织网友轮番叫骂。刚开始被骂的时候,石述思被气得“彻夜难眠,辗转反侧”,但后来就习惯了“就是些纯粹的谩骂,没有逻辑,不讲道理,有什么气可生”?
当然,网上也有一些非常严谨的网民,真诚地给他纠错或者讨论,比如引用错了一个数据,甚至是一句诗歌,都会被人揪出来,对此石述思抱以感激。他说,自己感激严肃、认真地骂自己的人,他们是为了让自己进步。而对于那些忠实的粉丝,他说,有时候犯懒,几天不写时评,粉丝就不答应了,给我留言,甚至推荐选题、爆料,他们逼我更加勤奋。
文字癖,是石述思对自己的总结。他说,自己在网络上写时评没有功利心,是以一种自由的心态来过文字的瘾。有人评价石述思的时评颇有气场,石述思说,在网络中,我不参与争斗,没有先天立场,只注重客观和理性,写时评要考虑的,不仅有上层建筑,还有民生、常识、良知和情感,这就像走钢丝的杂技演员,需要以智慧来平衡。
寻找生活的意思
石述思家里有一万多盒影碟,还有大量的哲学书籍。“我真不是故意给别人营造高山仰止的感觉。我看文艺片,纯粹是因为有病!”石述思有严重失眠,但又不愿吃安眠药。但他发现自己只要一看文艺片就犯困,久了,却爱上文艺片了。钻了失眠的空子,石述思每天只睡五个小时。除了报社日常工作、做节目、写博客,石述思还会去讲课。尽管很累,还经常挨骂,但石述思却乐在其中。
石述思的微博签名是:意思比意义重要!他解释:“意思是你个人生活的感受,意义是你死后别人给你贴的标签。”他认为意思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能力,它可以无处不在。
石述思喜欢旅游,对于他来说,旅游就是“世界各地找意思”的过程,他三十多岁时曾长住于巴黎,在巴黎,他除了寻找生活的意思外,还给自己找了个赚生活费的点子。
卢浮宫每周会有一次免费开放日,石述思就坐在卢浮宫“守株待兔”,专门等从国内来的旅行团。那时,国内旅行团参观卢浮宫基本都直奔胜利女神、断臂维纳斯和名画蒙娜丽莎,拍几张照片就算结束。石述思便上前,给他们讲解卢浮宫里的作品以及一些典故,国内游客都很喜欢他这个导游,基本上每次讲解,他都能收到不菲的小费。可是卢浮宫每周只免费开放一天,剩下的时间,石述思就去塞纳河边有暖气的咖啡馆,十法郎一杯咖啡,一坐一整天,看风景,也看身边经过的人群,仿佛只有此时,他才能将自己从生活中抽离出来,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并将它们一一映照进自己的脑海里。有了这些星星点点的领悟,石述思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消耗掉的勇气一一回归。
2015年5月17日,石述思在北京朝阳公园下沉广场举办了新书《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签售会。现场气氛火爆,他与读友们分享了自己对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独到观点。对于创作的初衷,石述思说:“在这本书中,我没有替公众发声,也没有替别人发声的义务,我只是对大家关注的事情发表意见。我也经常遇到谩骂,也从开始的被激怒逐渐变得心态平和。”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
石述思在博客上的自述是:在单位为人低调,曾担任许多著名或非著名电视栏目与活动的策划,常出现在荧屏上担任所谓嘉宾,见面觉得脸熟者众。由于不是名人,谢绝合影及签名,主要是不好意思。博文均为原创,聊博各位看客一笑。
只要关注时事的人,基本上都看过石述思或他的时政新闻点评。石述思对评论的热爱更像是一种天性。他从小爱说话,甚至会用零花钱买来冰棍贿赂小朋友,让小朋友围成圈听他说话。那时,石述思的梦想就是当老师,因为他觉得老师在台上说,大家都得听着。
石述思出生于河南郑州,父母都喜欢读古典名著,石述思的名字由来取自《红楼梦》——石头叙说情思。
石述思很小就是学校长跑冠军,他将之归功于自己的父亲:“人为什么能够获得卓越的成绩?最高的诉求不是为国增光,而是要保住性命!我的长跑技能不过是为了躲避我父亲的‘追杀’。”
和很多家长一样,石述思的父亲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放在孩子身上,很小的时候就逼他背唐诗宋词、科学文化知识,最麻烦的是还要听英语广播。石述思贪玩,总是不把心思放在这些他不感兴趣的事物上。因此,在家属大院窄窄的通道里,经常上演父亲脚穿拖鞋,手持扫帚“追杀”石述思的场景。才七岁的石述思已经练就长跑技能,总是能甩开父亲一段距离。但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同样练就了一手绝活:“扫帚功”——将扫帚狠狠掷向石述思的后背,每发必中。小时候的石述思总在想:父亲的“扫帚功”可惜赶上热兵器时代了,不然在江湖中也该颇有地位。
这样的训练是有成果的,博弈中的苦练,让石述思小学时已经掌握了一千多个单词,还将唐诗宋词背得滚瓜烂熟。优异的成绩惊动了校长,校长决定见见石述思,班主任不放心,找他谈话。班主任说:“校长一定会问你为什么会这么刻苦地学习,你要怎么回答?”石述思回答:“我爸逼的。”班主任说:“这么说不行,你要说‘为祖国四化而学习’”。结果,校长接见石述思,真的一开口就问:“小石同学为什么学习?”石述思马上回答:“为努力实现四化而学习。”校长正吃午饭,马上就笑喷了出来。“这是谁教你的?”当时石述思倒是没出卖班主任,但后来,他把这事当笑话告诉父亲时,父亲摇摇头说:“看来我把你逼得太紧了,但是再紧点也无妨!”
在父亲的高压政策下,石述思在学习上一路高歌猛进,顺利地考上重点大学。大学时代,他勤于写作,获得过两个省部级的新闻奖。199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财政部工作,1994年调到《工人日报》副刊。
在博客里走钢丝
石述思在升任《工人日報》社会周刊的编辑部主任后,多次获得各种新闻奖项,并成为央视《财富论坛》《经济半小时》的总撰稿,同时又是《大家》《艺术人生》《名人堂》等电视栏目的总策划,被称为传媒界的“犀利哥”。
在一次电视节目中,石述思与陈安之进行PK。陈安之是内地成功学界的“江湖盟主”,他在辩论现场激发全场受众对成功的渴望。他不断暗示:老师就是教你怎样赚钱的,你想要赚钱就赶快来学习成功学。为了让更多人相信他的观点,他甚至在节目现场进行了一次手劈木板的演示。石述思开玩笑说:再反对陈先生,下一个被劈的会不会是鄙人?石述思为成功学找了一个更直白的定义——吹牛学。还替它设计了一个口号:不吹牛,毋宁死。他认为,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者投身其中,在一种人为营造的集体无意识中不能自拔。石述思认为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是一门磨难学。相比于成功,失败才是人生的常态,而且真正的成功从来都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石述思在开博客之前,已经算是时评界的精英了,多次在各电台、电视台发表评论,同时也在各个平面媒体上对新闻或社会现象做深入剖析与点评。2008年的一天,有朋友说博客很火,力劝石述思开设博客。但他开通博客“老石说”半年后,点击量只有一万多,就在他打算放弃时,突然一篇关于足球的评论,获得了十八万的点击量,“老石说”自此发力。此后两年时间,他的博客点击量达到3500万。
石述思的时评,不仅涉及教育、住房、医疗等民生问题,同时也关注公平、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有时候,石述思的时评会触及到一些地方利益,网上就会有利益相关方组织网友轮番叫骂。刚开始被骂的时候,石述思被气得“彻夜难眠,辗转反侧”,但后来就习惯了“就是些纯粹的谩骂,没有逻辑,不讲道理,有什么气可生”?
当然,网上也有一些非常严谨的网民,真诚地给他纠错或者讨论,比如引用错了一个数据,甚至是一句诗歌,都会被人揪出来,对此石述思抱以感激。他说,自己感激严肃、认真地骂自己的人,他们是为了让自己进步。而对于那些忠实的粉丝,他说,有时候犯懒,几天不写时评,粉丝就不答应了,给我留言,甚至推荐选题、爆料,他们逼我更加勤奋。
文字癖,是石述思对自己的总结。他说,自己在网络上写时评没有功利心,是以一种自由的心态来过文字的瘾。有人评价石述思的时评颇有气场,石述思说,在网络中,我不参与争斗,没有先天立场,只注重客观和理性,写时评要考虑的,不仅有上层建筑,还有民生、常识、良知和情感,这就像走钢丝的杂技演员,需要以智慧来平衡。
寻找生活的意思
石述思家里有一万多盒影碟,还有大量的哲学书籍。“我真不是故意给别人营造高山仰止的感觉。我看文艺片,纯粹是因为有病!”石述思有严重失眠,但又不愿吃安眠药。但他发现自己只要一看文艺片就犯困,久了,却爱上文艺片了。钻了失眠的空子,石述思每天只睡五个小时。除了报社日常工作、做节目、写博客,石述思还会去讲课。尽管很累,还经常挨骂,但石述思却乐在其中。
石述思的微博签名是:意思比意义重要!他解释:“意思是你个人生活的感受,意义是你死后别人给你贴的标签。”他认为意思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能力,它可以无处不在。
石述思喜欢旅游,对于他来说,旅游就是“世界各地找意思”的过程,他三十多岁时曾长住于巴黎,在巴黎,他除了寻找生活的意思外,还给自己找了个赚生活费的点子。
卢浮宫每周会有一次免费开放日,石述思就坐在卢浮宫“守株待兔”,专门等从国内来的旅行团。那时,国内旅行团参观卢浮宫基本都直奔胜利女神、断臂维纳斯和名画蒙娜丽莎,拍几张照片就算结束。石述思便上前,给他们讲解卢浮宫里的作品以及一些典故,国内游客都很喜欢他这个导游,基本上每次讲解,他都能收到不菲的小费。可是卢浮宫每周只免费开放一天,剩下的时间,石述思就去塞纳河边有暖气的咖啡馆,十法郎一杯咖啡,一坐一整天,看风景,也看身边经过的人群,仿佛只有此时,他才能将自己从生活中抽离出来,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并将它们一一映照进自己的脑海里。有了这些星星点点的领悟,石述思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消耗掉的勇气一一回归。
2015年5月17日,石述思在北京朝阳公园下沉广场举办了新书《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签售会。现场气氛火爆,他与读友们分享了自己对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独到观点。对于创作的初衷,石述思说:“在这本书中,我没有替公众发声,也没有替别人发声的义务,我只是对大家关注的事情发表意见。我也经常遇到谩骂,也从开始的被激怒逐渐变得心态平和。”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