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f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以及在数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整合;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學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文件又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由此引发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的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越来越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系统中各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经过科学的教学设计, 以改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 进而达到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过程。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是逐步创建、完善新的教学结构的过程,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来使用, 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相结合, 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逐步形成新的教学结构,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要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产品设计对于学科教师来讲, 主要关心的是教学过程设计。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改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 进而达到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和促进学生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但在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重形式轻效果。整合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服务于教学与学习、服务于学生发展, 而绝不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进行整合。但我们却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情况: 一些教师为了能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而改变了原来的优秀教学计划;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围绕着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开展教学活动。
  2. 整合还只停留在公开课上。随着整合的推进, 整合课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竟然还是每学期才开展一两次的教学活动, 是受相关评奖活动的影响才进行的一种不常见的课程形式。
  3. 教学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削弱了师生互动。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 有些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或从网上下载的课件输入计算机, 然后严格按程序不加选择、一点不漏地逐一展现教学内容, 上课成了执行既定程序, 并不顾及学生是否适应、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 计算机操作能否跟上。还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从组织教学到新课讲授,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 每一个细节都有详尽的与画面相配套的解说和分析, 整节课只要点点鼠标, 讲几句串联词就算了事, 忽视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 整合时学科特点针对性不强。随着整合研究的进行,一方面加速了整合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模式多是从分析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入手提, 而后推演到各个学科中, 忽略了对学出整合的一般思路、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具体分析, 致使整合的学科性不强。
  三、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 形成正确的整合观念。教师之所以将关注点放在整合的形式上, 是因为这些教师忽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课程, 整合是为了优化教学, 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在观念上对这些教师进行引导,使他们真正掌握整合的内涵。同时还应培养教师正确评价整合课好坏的思想观念。评价整合课好坏的标准并不是 “使用了多少信息技术”、“开展了多少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活动”, 而在于学生是否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在知识范围上有所扩展、是否有了深层次的认知体验。只有具备了以上特征的课才是好的整合课。
  2. 从公开课到常态课的转变。整合课的日常化、普通化、常规化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流发展方向, 也是教师改变思想观念和心态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结合, 需要渗透到每位教师、每节课、每个课堂之中, 并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形式。信息技术不再是辅助教师开展公开课、评奖课的工具和手段, 而应逐渐成为类似黑板、粉笔的教学工具。
  3. 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重点并不在于讲授了多少知识, 也不在于教师对机器的操作, 而在于是否启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学生是否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因此, 教师应将注意力从机器转移到学生上, 应借助信息技术尽可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尽可能地创设能吸引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4. 构建具有学科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双主教学结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但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 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因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相异。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时, 教师应结合学科的特点去构建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优化学科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
  5.在传统培训方法的基础上更多地增加案例式和专家引导式培训方法。在培训过程中 因为是接收式的学习方式。培训者虽然能记住所培训的内容但并没有形成将所培训的内容运用于教学中的意识。因此案例式和专家引导式培训方法能较好的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使被培训者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更好地促进被培训者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和信息化教学技能的发展。
  五、参考文献
  1.孙杰远主编何克抗主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 刘向永《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3.李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
  4.陈米华《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初探》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分析当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问题意识的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而问题意识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是活跃学生
【摘要】我认为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進,只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跟上当前的教育趋势。所以本文着重谈谈对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能力动力兴趣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所以我们老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使学生热爱数学、理解数学,并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
【摘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
【摘要】国家越发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在当今体制下,如何才能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不被考试束缚,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显得尤为迫切,“探索性思想”就是这样应运而生,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探索性思想;小学教学;素质教育    一、“探索性思想”的目标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的推行,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特别的关键。 “情境
内容摘要:要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用爱心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创作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思维创新,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把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关键字:兴趣爱心情境争论行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
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学生主体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  事实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是不会自然形成的,必须通过教师不断的培养,才可能真正让学生动起
期刊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也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正确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加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的一代新人,以便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很有必要。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辨证思想教育,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以期与同行研讨。  一、数学学习中渗透辩
期刊
摘要:数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主线,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高中数学的基础。函数的性质是竞赛和高考的重点与热点,函数的对称性是函数的一个基本性质,对称关系不仅广泛存在于数学问题之中,而且利用对称性往往能更简捷地使问题得到解决,对称关系还充分体现了数学之美。本文拟通过函数自身的对称性和不同函数之间的对称性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函数与对称有关的性质。  关键词:函数对称性    一、自身的对称性探究  定理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市),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其研究领域涉及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农学等众多学科。《
背景:  慢性紧张性头痛是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如能及时诊断并予以有效的治疗,可提高其生活质量。目前西药治疗该病存在消化系统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