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雕是指以兽骨或畜骨为材料雕刻制作的艺术品,或指对骨质用品的雕刻与装饰。依据雕刻技法可分线刻、透雕和圆雕。[1]追根溯源,最早的骨雕能追溯到人类文明早期的原始社会,是最古老的雕刻艺术种类之一。动物骨骼的质地细密坚硬,经过技术处理的骨骼色彩历久弥新,能够长期保存,因此适于用来雕刻精美的艺术形象。
一、历史悠久的骨雕艺术
依据考古发现,骨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考工工作者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遗址内发现了距今约10万年的钻孔鱼骨骨坠、骨针等骨器,证明当时的人类懂得了钻孔和磨光技术,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另一个与骨雕起源相关的重要考古发现是距今18000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北京山顶洞人洞穴旁的墓地,考古人员发现了原始人的骨骸上有一些骨质饰物。这两处旧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足以证明骨雕的产生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至少从旧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能够雕刻、打磨兽骨。打磨骨针,从事缝纫工作,并为了美而制作精美的骨质装饰物。应当说从那时起骨雕制品就与人类的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除了骨质的装饰物,用动物骨头也可以制作骨质器具。骨器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日常生活,人类利用动物骨骼的领域逐渐扩展到农耕生产、军事、艺术、占卜文化等不同的文化领域。迄今为止,骨器仍旧是考古中重要的一个文物类别,依据考古中发现的骨器,我们可以大致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骨器与人类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时至今日,哈萨克族手工艺人仍然沿袭古老的传统——用牛、羊骨骼制作日常用品、装饰品、酒具。在哈萨克族民间艺人的手中,普通的兽骨变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骨雕工艺品,美观而实用,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不禁让人对骨雕的渊源和发展产生无限遐思。
二、哈萨克族骨雕艺术溯源
从杭爱山、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山、天山至乌拉尔山,从额尔齐斯河、额敏河、伊犁河至耶底里河(伏尔加河)一带以及加依克河(乌拉尔河)流域等广阔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乌孙、康居、杜拉特、扎拉亦尔、阿尔根、乃曼、克烈、瓦克、昆拉特、克普恰克、艾力姆勒等氏族、部落及部落联盟。哈萨克族人民就是由这些氏族、部落及部落联盟经过长期融合而组建形成的。[2] 哈萨克族主要族源有塞种、大月氏、乌孙、匈奴、康居、奄蔡、克烈、克普恰克等,塞种人为其主要族源之一。以伊犁河谷为核心的中亚七河流域地区因为天山雪水滋养出水草丰美的草原,更因处在丝绸之路北线上,而成为中亚北部最重要的地域之一。哈萨克族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游牧、生活,成为“丝绸之路”古老的开发者和经营者之一。七河流域地区在东、西方艺术文明的相互交融、影响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这一地区从南到北的通道连通着印度、波斯、阿拉伯与伏尔加河上游、西伯利亚以及远东各民族。
哈萨克族世世代代的游牧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影响下,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在美术史上留下了很多精彩篇章。相关学者把哈萨克族美术史分为肇始期(史前-公元前7世纪)、融生前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6世纪)、融生后期(6世纪-15世纪中叶)和民族化时期(15世纪中叶-19世纪上半叶)四个阶段。[3] 下面我们就循着这种美术史划分的线索追溯哈萨克族骨雕艺术的渊源:
(一)肇始期的哈萨克族骨雕艺术
肇始时期,骨器和石器的发展并行,这一时期除贝壳制作的耳环出土外还有大量骨镞被发现。例如,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的达勒特古城出土了青铜时代(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7世纪)使用的骨镞。按理说,骨箭头在青铜器时代应该被青铜所取代,但直到汉代,西域地区还在大量使用骨制箭头。由此考古发现可推断:长时间使用骨箭头,不仅仅是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应该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原始宗教对骨器的神秘崇拜;或者因为骨制箭头轻盈、锋利、杀伤力更大;或者因为在这里骨质材料获取更方便快捷等等。2005年3月中旬,考古工作者在罗布泊小河墓地(约距今3800年)出土了骨雕人面像、大型牛角、权杖头等骨质文物,这些骨雕工艺独特、造型别致、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于田克里雅河流域的流水墓地出土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骨马镳;新疆孔雀河墓地也发现了骨别针、骨管、骨马镳等骨雕制品;在考古发掘中,骨梳、骨勺和骨制马具比较常见。这些发现充分说明古西域民族与骨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骨器伴随着草原文化发生、发展,也见证了草原文明的繁荣和兴盛。
除了骨器外,在骨骼上雕刻图案、花纹、人物形象作为观赏品和装饰品也是中亚骨雕艺术式样之一。另外一种样式是把骨骼按其原料、大小、形状,雕刻塑制成不同的手工艺品和日常用品。[4]在艺术史上这两种艺术现象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哈萨克族的骨雕艺术与浮雕、木刻、金属雕、石雕等艺术形式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但骨雕在技法、构图、造型的生动性上却独具风格。哈萨克族肇始时期的骨雕艺术考古资料有限,但可以肯定的是——骨质器具在历史上曾一度伴随着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同时不言而喻的是骨雕技术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完善。
(二)从中亚骨雕艺术史追溯融生前、后期的哈薩克族骨雕艺术
塞种人自公元前1000年以来就居住在中亚细亚辽阔的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他们活动的地区西起黑海以北,东至伊犁河下游,南达古波斯的北边边疆,从公元前七世纪以来便和亚述、波斯、希腊发生着接触,史料记载,塞种人同黑海沿岸的希腊城邦、波斯以及中亚各族有贸易往来。中亚的骨雕艺术融合着波斯阿黑明尼德艺术和游牧的塞种——斯基泰艺术的遗迹:考依科巴德——沙赫发掘出的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巨骨上镌刻着穿铠甲的肩后背着箭简的士兵形象,脚踏着四肢伸开的敌人;贵霜——马扎尔人的古代墓场遗址上发掘出的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骨骼薄片上也雕刻着塞种——斯基泰人形象的图案。[4]这些都是中亚优秀的骨雕艺术精品,这些艺术品反映出哈萨克族骨雕在融生前期受到波斯、希腊、罗马、印度、中国远东文化艺术影响的痕迹。 在新疆伊犁有可能是塞人文化遗存的新源县铁木里克墓葬、七十一团一连鱼塘遗址、昭苏哈拉图拜、夏台、波马、萨尔霍布墓葬、黑山头墓葬、新源铁木里克墓葬群、新源巩乃斯河畔墓葬、巩乃斯种养场墓葬群、特克斯一牧场墓葬、索墩布拉克墓葬、乌闺兰墓地和呼吉尔台墓地等等,这些遗址和墓葬经过较为准确的年代测定,大体时间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左右。出土多为陶器,骨器及石器农业生产工具等。这些发现再次证明骨雕制品也是塞人日常生活用品之一。
1994年,新疆考古队在交河故城沟北28号墓发现了一件骨雕鹿头。这件长约11厘米的骨雕用精妙的雕刻手法在兽骨上雕刻出鹿的面部和五官,鹿角运用了透雕的手法,骨雕表面用几何纹等纹饰装饰,造型奇特、夸张、神形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这件作品的精致工艺和高超的艺术创作手法让人很难想象是出自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新疆古代先民之手。正因为骨雕鹿头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因此当之无愧地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公元前2世纪早期遗迹——巴里坤草原的黑沟梁墓地、东黑沟遗址,两处都出土有三棱形单翼骨镞,黑沟梁墓地出土1对马镳(骨质,呈角状,有穿孔)、1件骨节约(正面圆形凸起,背面方形,中心和四边都有孔互通)。黑沟梁墓地出土了骨质带扣:前宽后窄,有两个扁孔,前端边缘还有扣针。东黑沟石围居址出土有磨制羊肩胛;石筑高台和石围居址都有成组出现的羊距骨,有的上面还有磨痕或刻划图案——有关学者推断是占卜器具。此外黑沟梁墓地出土1件骨雕鹿首,尖耳,双角呈盘曲状,与交河故城沟北墓地出土的骨雕几乎样式相同。
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中亚,骨雕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在古尼萨的方宫遗址里发现了著名的尼萨象牙角杯。尼萨角杯是东西方文化艺术混合主义的产物,其题材是希腊的,但又渗入了东方的艺术风格。公元1-3世纪的大夏人著名的骨雕作品——普通骨板和象牙雕制成的东方妇女生活题材图案的别克拉姆(阿富汗地区)式的精致匣子和家具。而花剌子模的骨雕作品是一种新风格和类型——在骨板上把带有感情色彩内容的外形素描雕刻成精致的图案,具有鲜明的典型性。[5]
人类的文明和艺术一直在从东到西又从西到东循环往复的交流过程中向前发展。公元6-15世纪,艺术的地方性风格从波斯萨珊王朝的东部各地和花剌子模延伸到中亚的七河地区、哈卡斯以及中国的新疆等地。[5]中原美术对哈萨克族美术这一阶段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口碑传说、英雄史诗、寓言和故事成为骨雕艺术创作的素材。创作题材的来源主要有草原史诗、日常生活的审美需求、富有时代印迹的美好向往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早期中世纪草原地区的花纹类的艺术形式,在中亚这一时期的的骨雕中也有发现。
(三)民族化时期繁荣的哈萨克族骨雕艺术
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在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中亚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了具有草原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1456年(明景泰七年),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理想生活。随着汗国的壮大,到15世纪末,一个有共同名称、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的哈萨克民族终于形成。从1456年至1822年哈萨克汗国时期,哈萨克族的家庭手工业就已经很普遍,几乎每家每户都从事这方面生产。他们用羊毛擀制克格孜(毛毡)、铁克买提(带花纹的毡子)、斯尔马克(刺有花纹的毡子);用羊皮、狼皮、虎皮等兽皮缝制皮衣;用大兽皮做鞋、皮桶、皮口袋、马肚带、马鞭子、马笼头等;用牲畜的角做扣子、煙盒;用牲畜骨头做床腿和刻画艺术。[6]骨质工艺品的制作是哈萨克族民间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哈萨克族骨质品按用途分,大致可以分为用具类、陈设类、器皿类、佩饰类、立雕类等类别。骨质品的原料,常用的有牛、羊、马、骆驼的骨头,也使用鱼骨和野兽的骨头。
哈萨克族世代生活的大草原上各种畜骨十分丰富,长久以来形成了一些和骨头有关的习俗:比如用兽骨作为护符。很多哈萨克人喜爱带狼的踝骨,他们认为狼的踝骨能治病辟邪,使人免遭伤害。此外哈萨克族认为桡骨是最神圣的骨头,有保护牲畜不被偷、被野兽袭击的神奇力量;把桡骨挂在房里能保护畜群,绑在鞍头可以保护马和马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馆藏的文物中有哈萨克族用骨片雕刻花纹镶嵌的箱子,美观而又实用;在生活中小孩把玩羊拐(俗称毕式)当做一种娱乐;哈萨克族的生活中用马蹄、羊拐、山羊角等制作的乐器随处可见;用羊小腿骨制作马鞭,实用又独具民族风情;还有民间用羊的肩胛骨进行占卜、算命等一系列与骨有关的风俗习惯。民族化时期,骨雕随着民族经济、文化的繁荣进一步发展,在生活、文化、娱乐、精神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骨雕艺术的身影。这个时期骨雕艺术既是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具备了艺术和审美价值,凸显了哈萨克族文化的草原情结。
哈萨克族骨雕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是同步的。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不难看出哈萨克族骨器曾经使用广泛,既有精雕细琢的带扣、手镯、骨管等装饰物;也有刀、镞、马具、家具等生产生活用具;更不乏鹿头、人面像等艺术精品,以及宗教仪式用的占卜器具。现在新疆各地州的博物馆藏品中有很多骨制的乐器、烟具、药具、占卜用具等。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等文化遗迹,也出土有骨梳、骨匕、骨饰物、骨耜、骨镞、骨鱼镖、骨哨、骨锥、骨针、骨叉、卜骨等骨器,种类繁多、工艺精湛,令人惋惜的是中原地区的骨雕艺术在汉代以后逐渐衰退。如此看来在人类历史的视野下哈萨克骨雕艺术与中原骨雕艺术的兴起与繁盛应该几乎同步发展,在文化的交流中也免不了彼此影响和借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和艺术的发展。
哈萨克族的骨雕因其独特的草原文化背景从石器时代一直发展、流传到今天。而今,在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中,虽然由于时代的发展,工业制品渐渐兴起,逐渐取代了骨制品的实用功能,但民间却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沿袭着制作骨质工艺品的习俗。此外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骨雕艺术品因独特的文化含义,精美的外观、独特的工艺,受到艺术收藏爱好者以及民族文化的追随者、中外游客竞相追捧。骨雕是研究哈萨克民族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同时骨雕更让我们领略到哈萨克民族文化中浓厚的草原情结。
【参考文献】
[1]吴诗池.中国原始艺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78.
[2]贾合甫·朱尼斯.哈萨克族的族源及其形成和族名[A].赵嘉麟.哈萨克文化研究[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3]周珩帮,木合牙提·加海.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哈萨克族美术分期(自史前至19世纪上半叶)[J].文艺争鸣,2012(10):150.
[4]贾东海.丝路上的中亚民族骨雕艺术史散论[J].社科纵横,1993(01):11.
[5]贾东海.丝路上的中亚民族骨雕艺术史散论[J].社科纵横,1993(01):13.
[6]洪涛,卡木那·江波孜.哈萨克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85.
一、历史悠久的骨雕艺术
依据考古发现,骨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考工工作者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遗址内发现了距今约10万年的钻孔鱼骨骨坠、骨针等骨器,证明当时的人类懂得了钻孔和磨光技术,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另一个与骨雕起源相关的重要考古发现是距今18000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北京山顶洞人洞穴旁的墓地,考古人员发现了原始人的骨骸上有一些骨质饰物。这两处旧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足以证明骨雕的产生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至少从旧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能够雕刻、打磨兽骨。打磨骨针,从事缝纫工作,并为了美而制作精美的骨质装饰物。应当说从那时起骨雕制品就与人类的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除了骨质的装饰物,用动物骨头也可以制作骨质器具。骨器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日常生活,人类利用动物骨骼的领域逐渐扩展到农耕生产、军事、艺术、占卜文化等不同的文化领域。迄今为止,骨器仍旧是考古中重要的一个文物类别,依据考古中发现的骨器,我们可以大致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骨器与人类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时至今日,哈萨克族手工艺人仍然沿袭古老的传统——用牛、羊骨骼制作日常用品、装饰品、酒具。在哈萨克族民间艺人的手中,普通的兽骨变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骨雕工艺品,美观而实用,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不禁让人对骨雕的渊源和发展产生无限遐思。
二、哈萨克族骨雕艺术溯源
从杭爱山、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山、天山至乌拉尔山,从额尔齐斯河、额敏河、伊犁河至耶底里河(伏尔加河)一带以及加依克河(乌拉尔河)流域等广阔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乌孙、康居、杜拉特、扎拉亦尔、阿尔根、乃曼、克烈、瓦克、昆拉特、克普恰克、艾力姆勒等氏族、部落及部落联盟。哈萨克族人民就是由这些氏族、部落及部落联盟经过长期融合而组建形成的。[2] 哈萨克族主要族源有塞种、大月氏、乌孙、匈奴、康居、奄蔡、克烈、克普恰克等,塞种人为其主要族源之一。以伊犁河谷为核心的中亚七河流域地区因为天山雪水滋养出水草丰美的草原,更因处在丝绸之路北线上,而成为中亚北部最重要的地域之一。哈萨克族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游牧、生活,成为“丝绸之路”古老的开发者和经营者之一。七河流域地区在东、西方艺术文明的相互交融、影响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这一地区从南到北的通道连通着印度、波斯、阿拉伯与伏尔加河上游、西伯利亚以及远东各民族。
哈萨克族世世代代的游牧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影响下,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在美术史上留下了很多精彩篇章。相关学者把哈萨克族美术史分为肇始期(史前-公元前7世纪)、融生前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6世纪)、融生后期(6世纪-15世纪中叶)和民族化时期(15世纪中叶-19世纪上半叶)四个阶段。[3] 下面我们就循着这种美术史划分的线索追溯哈萨克族骨雕艺术的渊源:
(一)肇始期的哈萨克族骨雕艺术
肇始时期,骨器和石器的发展并行,这一时期除贝壳制作的耳环出土外还有大量骨镞被发现。例如,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的达勒特古城出土了青铜时代(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7世纪)使用的骨镞。按理说,骨箭头在青铜器时代应该被青铜所取代,但直到汉代,西域地区还在大量使用骨制箭头。由此考古发现可推断:长时间使用骨箭头,不仅仅是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应该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原始宗教对骨器的神秘崇拜;或者因为骨制箭头轻盈、锋利、杀伤力更大;或者因为在这里骨质材料获取更方便快捷等等。2005年3月中旬,考古工作者在罗布泊小河墓地(约距今3800年)出土了骨雕人面像、大型牛角、权杖头等骨质文物,这些骨雕工艺独特、造型别致、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于田克里雅河流域的流水墓地出土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骨马镳;新疆孔雀河墓地也发现了骨别针、骨管、骨马镳等骨雕制品;在考古发掘中,骨梳、骨勺和骨制马具比较常见。这些发现充分说明古西域民族与骨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骨器伴随着草原文化发生、发展,也见证了草原文明的繁荣和兴盛。
除了骨器外,在骨骼上雕刻图案、花纹、人物形象作为观赏品和装饰品也是中亚骨雕艺术式样之一。另外一种样式是把骨骼按其原料、大小、形状,雕刻塑制成不同的手工艺品和日常用品。[4]在艺术史上这两种艺术现象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哈萨克族的骨雕艺术与浮雕、木刻、金属雕、石雕等艺术形式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但骨雕在技法、构图、造型的生动性上却独具风格。哈萨克族肇始时期的骨雕艺术考古资料有限,但可以肯定的是——骨质器具在历史上曾一度伴随着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同时不言而喻的是骨雕技术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完善。
(二)从中亚骨雕艺术史追溯融生前、后期的哈薩克族骨雕艺术
塞种人自公元前1000年以来就居住在中亚细亚辽阔的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他们活动的地区西起黑海以北,东至伊犁河下游,南达古波斯的北边边疆,从公元前七世纪以来便和亚述、波斯、希腊发生着接触,史料记载,塞种人同黑海沿岸的希腊城邦、波斯以及中亚各族有贸易往来。中亚的骨雕艺术融合着波斯阿黑明尼德艺术和游牧的塞种——斯基泰艺术的遗迹:考依科巴德——沙赫发掘出的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巨骨上镌刻着穿铠甲的肩后背着箭简的士兵形象,脚踏着四肢伸开的敌人;贵霜——马扎尔人的古代墓场遗址上发掘出的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骨骼薄片上也雕刻着塞种——斯基泰人形象的图案。[4]这些都是中亚优秀的骨雕艺术精品,这些艺术品反映出哈萨克族骨雕在融生前期受到波斯、希腊、罗马、印度、中国远东文化艺术影响的痕迹。 在新疆伊犁有可能是塞人文化遗存的新源县铁木里克墓葬、七十一团一连鱼塘遗址、昭苏哈拉图拜、夏台、波马、萨尔霍布墓葬、黑山头墓葬、新源铁木里克墓葬群、新源巩乃斯河畔墓葬、巩乃斯种养场墓葬群、特克斯一牧场墓葬、索墩布拉克墓葬、乌闺兰墓地和呼吉尔台墓地等等,这些遗址和墓葬经过较为准确的年代测定,大体时间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左右。出土多为陶器,骨器及石器农业生产工具等。这些发现再次证明骨雕制品也是塞人日常生活用品之一。
1994年,新疆考古队在交河故城沟北28号墓发现了一件骨雕鹿头。这件长约11厘米的骨雕用精妙的雕刻手法在兽骨上雕刻出鹿的面部和五官,鹿角运用了透雕的手法,骨雕表面用几何纹等纹饰装饰,造型奇特、夸张、神形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这件作品的精致工艺和高超的艺术创作手法让人很难想象是出自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新疆古代先民之手。正因为骨雕鹿头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因此当之无愧地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公元前2世纪早期遗迹——巴里坤草原的黑沟梁墓地、东黑沟遗址,两处都出土有三棱形单翼骨镞,黑沟梁墓地出土1对马镳(骨质,呈角状,有穿孔)、1件骨节约(正面圆形凸起,背面方形,中心和四边都有孔互通)。黑沟梁墓地出土了骨质带扣:前宽后窄,有两个扁孔,前端边缘还有扣针。东黑沟石围居址出土有磨制羊肩胛;石筑高台和石围居址都有成组出现的羊距骨,有的上面还有磨痕或刻划图案——有关学者推断是占卜器具。此外黑沟梁墓地出土1件骨雕鹿首,尖耳,双角呈盘曲状,与交河故城沟北墓地出土的骨雕几乎样式相同。
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中亚,骨雕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在古尼萨的方宫遗址里发现了著名的尼萨象牙角杯。尼萨角杯是东西方文化艺术混合主义的产物,其题材是希腊的,但又渗入了东方的艺术风格。公元1-3世纪的大夏人著名的骨雕作品——普通骨板和象牙雕制成的东方妇女生活题材图案的别克拉姆(阿富汗地区)式的精致匣子和家具。而花剌子模的骨雕作品是一种新风格和类型——在骨板上把带有感情色彩内容的外形素描雕刻成精致的图案,具有鲜明的典型性。[5]
人类的文明和艺术一直在从东到西又从西到东循环往复的交流过程中向前发展。公元6-15世纪,艺术的地方性风格从波斯萨珊王朝的东部各地和花剌子模延伸到中亚的七河地区、哈卡斯以及中国的新疆等地。[5]中原美术对哈萨克族美术这一阶段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口碑传说、英雄史诗、寓言和故事成为骨雕艺术创作的素材。创作题材的来源主要有草原史诗、日常生活的审美需求、富有时代印迹的美好向往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早期中世纪草原地区的花纹类的艺术形式,在中亚这一时期的的骨雕中也有发现。
(三)民族化时期繁荣的哈萨克族骨雕艺术
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在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中亚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了具有草原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1456年(明景泰七年),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理想生活。随着汗国的壮大,到15世纪末,一个有共同名称、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的哈萨克民族终于形成。从1456年至1822年哈萨克汗国时期,哈萨克族的家庭手工业就已经很普遍,几乎每家每户都从事这方面生产。他们用羊毛擀制克格孜(毛毡)、铁克买提(带花纹的毡子)、斯尔马克(刺有花纹的毡子);用羊皮、狼皮、虎皮等兽皮缝制皮衣;用大兽皮做鞋、皮桶、皮口袋、马肚带、马鞭子、马笼头等;用牲畜的角做扣子、煙盒;用牲畜骨头做床腿和刻画艺术。[6]骨质工艺品的制作是哈萨克族民间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哈萨克族骨质品按用途分,大致可以分为用具类、陈设类、器皿类、佩饰类、立雕类等类别。骨质品的原料,常用的有牛、羊、马、骆驼的骨头,也使用鱼骨和野兽的骨头。
哈萨克族世代生活的大草原上各种畜骨十分丰富,长久以来形成了一些和骨头有关的习俗:比如用兽骨作为护符。很多哈萨克人喜爱带狼的踝骨,他们认为狼的踝骨能治病辟邪,使人免遭伤害。此外哈萨克族认为桡骨是最神圣的骨头,有保护牲畜不被偷、被野兽袭击的神奇力量;把桡骨挂在房里能保护畜群,绑在鞍头可以保护马和马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馆藏的文物中有哈萨克族用骨片雕刻花纹镶嵌的箱子,美观而又实用;在生活中小孩把玩羊拐(俗称毕式)当做一种娱乐;哈萨克族的生活中用马蹄、羊拐、山羊角等制作的乐器随处可见;用羊小腿骨制作马鞭,实用又独具民族风情;还有民间用羊的肩胛骨进行占卜、算命等一系列与骨有关的风俗习惯。民族化时期,骨雕随着民族经济、文化的繁荣进一步发展,在生活、文化、娱乐、精神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骨雕艺术的身影。这个时期骨雕艺术既是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具备了艺术和审美价值,凸显了哈萨克族文化的草原情结。
哈萨克族骨雕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是同步的。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不难看出哈萨克族骨器曾经使用广泛,既有精雕细琢的带扣、手镯、骨管等装饰物;也有刀、镞、马具、家具等生产生活用具;更不乏鹿头、人面像等艺术精品,以及宗教仪式用的占卜器具。现在新疆各地州的博物馆藏品中有很多骨制的乐器、烟具、药具、占卜用具等。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等文化遗迹,也出土有骨梳、骨匕、骨饰物、骨耜、骨镞、骨鱼镖、骨哨、骨锥、骨针、骨叉、卜骨等骨器,种类繁多、工艺精湛,令人惋惜的是中原地区的骨雕艺术在汉代以后逐渐衰退。如此看来在人类历史的视野下哈萨克骨雕艺术与中原骨雕艺术的兴起与繁盛应该几乎同步发展,在文化的交流中也免不了彼此影响和借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和艺术的发展。
哈萨克族的骨雕因其独特的草原文化背景从石器时代一直发展、流传到今天。而今,在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中,虽然由于时代的发展,工业制品渐渐兴起,逐渐取代了骨制品的实用功能,但民间却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沿袭着制作骨质工艺品的习俗。此外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骨雕艺术品因独特的文化含义,精美的外观、独特的工艺,受到艺术收藏爱好者以及民族文化的追随者、中外游客竞相追捧。骨雕是研究哈萨克民族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同时骨雕更让我们领略到哈萨克民族文化中浓厚的草原情结。
【参考文献】
[1]吴诗池.中国原始艺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78.
[2]贾合甫·朱尼斯.哈萨克族的族源及其形成和族名[A].赵嘉麟.哈萨克文化研究[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3]周珩帮,木合牙提·加海.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哈萨克族美术分期(自史前至19世纪上半叶)[J].文艺争鸣,2012(10):150.
[4]贾东海.丝路上的中亚民族骨雕艺术史散论[J].社科纵横,1993(01):11.
[5]贾东海.丝路上的中亚民族骨雕艺术史散论[J].社科纵横,1993(01):13.
[6]洪涛,卡木那·江波孜.哈萨克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