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语文教学,往往重视学生的语文认知,重视学生语文智能的发掘,而忽视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感受与体验。由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很少会产生一种幸福感,他们往往畏惧语文,畏惧语文学习。幸福语文课堂建构,从学生语文学习原点出发,秉持语文学习初心,将焦点聚集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幸福感,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幸福指数。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每个人都得到最大的个人幸福,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创造性劳动的幸福,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不难看出,学生的语文学习幸福应该是一种探究的幸福、学习的幸福,只有在探究、学习之中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语文精神享受。
比如教学《搭石》(部编版五上)一课,笔者紧扣文本中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串联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一边解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从中感受、体验搭石蕴含的美。学生积极探究、找寻文本表现的乡亲们淳朴、勤恳、尊老的美丽风景,如“情真意切调搭石”“协调有序走搭石”“相互谦让过搭石”,等等。通过围绕文本的中心句,去探究、解读整篇文本,学生不仅掌握了文本的解读方法,即借物喻人、通过细节描写彰显人物品格等,更升华了自己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与学生展开聊天式的对话。通过“聊”,潜移默化地润泽学生的心灵。这样,学生不仅能领略文本内容的美好,更在文本探究之中形成一种获得感、成就感。当学生逐步学会文本解读,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就会释放一种“幸福感”,学生会因为语文学习本身而感受、体验到幸福。
幸福的语文课堂学习,应当是一种张弛有度的语文课堂学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文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以趣味的形式展示、表现出来。张弛有度的语文学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能,更能陶冶学生的身心,让学生收获幸福的语文学习感受与体验。
比如教学《桂花雨》(部编版五上)。文中有“我”与“母亲”的对话,如“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分角色朗读。由教师扮演母亲,由学生扮演“我”。不同的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有学生读出了撒娇,有学生读出了期盼,还有学生读出了焦急,等等。在分角色朗读中,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撒娇的动作、表现焦急的神情、露出期盼的眼神,等等。比如有学生摇摆着身子,做了一个撒娇的动作,并拖长了语调“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样的活动,充分发掘学生的幸福潜能,将学生的文本学习感受、体验等转化为立体的、鲜活的形象,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渴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走进语文,学生犹如走入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犹如走入了一个浩瀚辽阔的“情的海洋”。发掘学生的语文学习幸福潜质,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语文文本内容,品味语文文本形式,丰盈语文文本情感,调动学生的文本解读智慧,从而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
心理學研究表明,学生获取幸福的路径很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要创设学习的情境,优化学习的路径,让学生感受、体验“幸福暖流”,从而创造学生的“幸福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等措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融入语文学习中来,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敞亮学生的幸福路径。
比如教学《丁香结》(部编版六上),我们运用“幸福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渗透学习方法,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向纵深推进。通过“赏丁香花”“悟丁香结”,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城里丁香图”“城外校园里的丁香图”“斗室外三棵白丁香图”“雨中丁香图”等,引导学生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来感受与体验。如作者写丁香花的颜色、样子、气味等。这其中,既有写意式的色彩描写,也有对花形的工笔白描,都要让学生细细体味。幸福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文章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文章是怎样写的,更要让学生感悟文章为什么这样写。从丁香花写到丁香花蕾,从丁香花蕾到丁香结,自然形成了一种人生的感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丁香结?为什么称为丁香结?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升华学生的认知,培植学生豁达的人生态度。学生认识到,人生会出现许多不顺利的事情,虽然不愉快,但只要积极面对,也是一种有滋有味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文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兴奋、活跃的状态,在否定、否定之否定之中,体验着一种文本解读的幸福暖流,创生着一种幸福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挑战自我。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路径,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幸福,获得最大的语文学习效能。
幸福的语文学习课堂往往富有强大的磁场,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是学生语文素养展示的绚丽舞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说一说”“做一做”“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等方式,让学生展现自己的语文才华。通过展示,学生能发现自我,认同自我,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幸福感。
比如教学《少年闰土》(部编版六上)一课时,笔者以“活动单”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探究。活动一:整体理解文意,少年闰土的故事;活动二:课文片段精读,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的训练;活动三:人物形象素描,让学生用手中的笔写一写自己印象中的少年闰土。在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解读方式是多样化的,但无论哪一种解读方式,都应当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的意义,进而有效地参与学习。我们知道,闰土是作者童年的美好回忆,这种美好的回忆可以解释为作者对精神故乡的向往。因此,教学中,笔者就着意引导学生去捕捉、去强烈地感受“我”和“少年闰土”的有趣的活动、有意义的生活,从而唤醒学生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从文本向生活延伸、漫溯、拓展,从而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经验、生活之中学习语文。通过这样的教学,夯实学生的语文学习幸福感。
从文本到经验,从课堂到生活,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路上,教师要做一个“点灯人”,去照亮学生语文学习的路,让学生用“幸福的方式”去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之中去过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曹埠镇曹埠小学语文教师。
一、秉持“幸福理念”,释放学生的“幸福感”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每个人都得到最大的个人幸福,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创造性劳动的幸福,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不难看出,学生的语文学习幸福应该是一种探究的幸福、学习的幸福,只有在探究、学习之中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语文精神享受。
比如教学《搭石》(部编版五上)一课,笔者紧扣文本中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串联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一边解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从中感受、体验搭石蕴含的美。学生积极探究、找寻文本表现的乡亲们淳朴、勤恳、尊老的美丽风景,如“情真意切调搭石”“协调有序走搭石”“相互谦让过搭石”,等等。通过围绕文本的中心句,去探究、解读整篇文本,学生不仅掌握了文本的解读方法,即借物喻人、通过细节描写彰显人物品格等,更升华了自己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与学生展开聊天式的对话。通过“聊”,潜移默化地润泽学生的心灵。这样,学生不仅能领略文本内容的美好,更在文本探究之中形成一种获得感、成就感。当学生逐步学会文本解读,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就会释放一种“幸福感”,学生会因为语文学习本身而感受、体验到幸福。
二、发掘“幸福潜能”,充盈学生的“幸福感”
幸福的语文课堂学习,应当是一种张弛有度的语文课堂学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文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以趣味的形式展示、表现出来。张弛有度的语文学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能,更能陶冶学生的身心,让学生收获幸福的语文学习感受与体验。
比如教学《桂花雨》(部编版五上)。文中有“我”与“母亲”的对话,如“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分角色朗读。由教师扮演母亲,由学生扮演“我”。不同的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有学生读出了撒娇,有学生读出了期盼,还有学生读出了焦急,等等。在分角色朗读中,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撒娇的动作、表现焦急的神情、露出期盼的眼神,等等。比如有学生摇摆着身子,做了一个撒娇的动作,并拖长了语调“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样的活动,充分发掘学生的幸福潜能,将学生的文本学习感受、体验等转化为立体的、鲜活的形象,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渴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走进语文,学生犹如走入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犹如走入了一个浩瀚辽阔的“情的海洋”。发掘学生的语文学习幸福潜质,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语文文本内容,品味语文文本形式,丰盈语文文本情感,调动学生的文本解读智慧,从而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体验“幸福暖流”,创造学生的“幸福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学生获取幸福的路径很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要创设学习的情境,优化学习的路径,让学生感受、体验“幸福暖流”,从而创造学生的“幸福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等措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融入语文学习中来,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敞亮学生的幸福路径。
比如教学《丁香结》(部编版六上),我们运用“幸福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渗透学习方法,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向纵深推进。通过“赏丁香花”“悟丁香结”,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城里丁香图”“城外校园里的丁香图”“斗室外三棵白丁香图”“雨中丁香图”等,引导学生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来感受与体验。如作者写丁香花的颜色、样子、气味等。这其中,既有写意式的色彩描写,也有对花形的工笔白描,都要让学生细细体味。幸福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文章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文章是怎样写的,更要让学生感悟文章为什么这样写。从丁香花写到丁香花蕾,从丁香花蕾到丁香结,自然形成了一种人生的感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丁香结?为什么称为丁香结?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升华学生的认知,培植学生豁达的人生态度。学生认识到,人生会出现许多不顺利的事情,虽然不愉快,但只要积极面对,也是一种有滋有味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文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兴奋、活跃的状态,在否定、否定之否定之中,体验着一种文本解读的幸福暖流,创生着一种幸福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挑战自我。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路径,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幸福,获得最大的语文学习效能。
四、提升“幸福指数”,夯实学生的“幸福感”
幸福的语文学习课堂往往富有强大的磁场,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是学生语文素养展示的绚丽舞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说一说”“做一做”“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等方式,让学生展现自己的语文才华。通过展示,学生能发现自我,认同自我,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幸福感。
比如教学《少年闰土》(部编版六上)一课时,笔者以“活动单”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探究。活动一:整体理解文意,少年闰土的故事;活动二:课文片段精读,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的训练;活动三:人物形象素描,让学生用手中的笔写一写自己印象中的少年闰土。在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解读方式是多样化的,但无论哪一种解读方式,都应当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的意义,进而有效地参与学习。我们知道,闰土是作者童年的美好回忆,这种美好的回忆可以解释为作者对精神故乡的向往。因此,教学中,笔者就着意引导学生去捕捉、去强烈地感受“我”和“少年闰土”的有趣的活动、有意义的生活,从而唤醒学生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从文本向生活延伸、漫溯、拓展,从而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经验、生活之中学习语文。通过这样的教学,夯实学生的语文学习幸福感。
从文本到经验,从课堂到生活,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路上,教师要做一个“点灯人”,去照亮学生语文学习的路,让学生用“幸福的方式”去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之中去过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曹埠镇曹埠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