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祝家庄的祝老汉此生最骄傲的事就是养了三个儿子。
祝老汉的妻子祝奶奶一生最大的遗憾是:只生了三个儿子,连一个女儿都没生。祝奶奶说:女儿是娘的小棉袄,老了陪你说说话,帮你倒杯茶,女儿是离娘心口最近的人。
祝老汉说:老古话说多子多福,女儿再多也是人家的,嫁了人还得伺候自己的公公婆婆哩,哪有功夫伺候你,人心换人心,儿媳妇你要是对她好,跟亲女儿一样。
祝奶奶不同意祝老汉的观点,保留意见。
实际上,祝老汉的三个儿子就是给力,大儿子当了大队支书,二儿子在平顶山煤矿上班,可不是小煤窑,是国家大矿的正式职工,吃商品粮的,就小儿子没当官没正式工作,但也不错,自己买了个拖拉机跑运输,也不比两个哥哥过得差。
论日子,还是老二家最好,老二有稳定的收入,1989年时,每月都能开400多块钱,很殷实的,二儿媳妇带着两男两女在家种地,家里盖了五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就在那一年,国家落实农转非政策,老二一家六口都吃上了商品粮,去了平顶山,再也不用种地了,村里的人都恭喜祝老汉一家。
两年后,祝老汉两口子去了一趟平顶山,一看二儿子一家住的,当场就哭了,住的是什么呀!铁路边上搭了三间窝棚,一家六口都挤在那里,全靠儿子一月几百块钱工资,够吃不够喝的,祝大爷说:咱不要这个城市户口了,咱还回去住咱的大瓦房。
老二说:那哪能啊!户口转出来了,地也没有了,回不去了。爹你不知道,一个平顶山市里的户口,要卖好几万哩,困难是暂时的,这一批农转非的人口多,房子还没盖好,过两年就能人住了。
反正,祝老汉两口子心里老不得劲儿,原先日子最好的二儿子,进城之后,变成最差的了。
1992年,祝老漢75岁,无病无痛无风无火的,睡到半夜就死了,生前,老两口自己种地,自给自足,祝老汉还从来没享受到儿子们的一点俸禄,也没有体验到多子带来的多福,相反,祝奶奶平时身体不好,有个三病两疼的,都是祝老汉伺候的。
这福气只能留给祝奶奶一个人享受了。
祝老汉死后,祝奶奶也不能种地了,两亩多地被老大和老三给分了,供养合同规定:老大跟老三每年给祝奶奶三蛇皮袋水稻,老二現在困难,适当给点钱,以后日子好了再说,祝奶奶看病花钱,三个儿子均摊,目前祝奶奶生活能自理,她自己过,等祝奶奶不能自理的时候,三个儿子轮流伺候。
养父母就是养老,谁也没意见。
第一年收罢稻子,老三媳妇主动送去三袋子水稻,老大媳妇接着也送去了三袋子水稻,祝奶奶说:都搁在我房里头吧,打米的时候,还指望你们。
第二天,老大的小女儿小娟去奶奶家玩,回来后对妈妈说:我三婶交给我奶奶的养老粮,三袋子都是瘪谷。老大媳妇一听,来气了,亲自去婆婆家验证,果然三袋都是瘪谷,就把自己的三袋饱满的稻子又拉了回去,换成三袋子瘪谷。
小儿媳妇送粮食来的时候,祝奶奶没看,也不知道送的是瘪谷,大儿媳妇送粮食来的时候,自己也没看,也不知道是饱谷。大儿媳妇一闹,祝奶奶伤心了,老头子活着时说的养儿享福,享的原来就是这样的福啊!早知这样,还不如小时候一个个都掐死算了。
祝奶奶说的是气话,哪个儿子不宝贝得心尖似的。家丑不可外扬,满心的委屈没法跟人说,就蹒跚着去了祝老汉坟头,哭诉了大半天。
等到夕阳西下万家灯火的时候,祝奶奶望望自己孤单清冷的小屋,也不想回去了,继续坐在那儿跟老头子唠嗑,天黑以后,想回也回不去了,看不见路,只能坐一夜了。
第二天早起,邻居祝铁汉去老坟上放羊,发现祝奶奶斜靠在坟堆上,以为她睡着了,喊了半天没反应,一摸鼻子,早就没气了。
祝奶奶死后,三个儿子都回来了,儿孙满堂,丧事办得很风光,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眼气得不得了,说:养了这样三个有出息的儿子,这一生才算没白活。
祝老汉的妻子祝奶奶一生最大的遗憾是:只生了三个儿子,连一个女儿都没生。祝奶奶说:女儿是娘的小棉袄,老了陪你说说话,帮你倒杯茶,女儿是离娘心口最近的人。
祝老汉说:老古话说多子多福,女儿再多也是人家的,嫁了人还得伺候自己的公公婆婆哩,哪有功夫伺候你,人心换人心,儿媳妇你要是对她好,跟亲女儿一样。
祝奶奶不同意祝老汉的观点,保留意见。
实际上,祝老汉的三个儿子就是给力,大儿子当了大队支书,二儿子在平顶山煤矿上班,可不是小煤窑,是国家大矿的正式职工,吃商品粮的,就小儿子没当官没正式工作,但也不错,自己买了个拖拉机跑运输,也不比两个哥哥过得差。
论日子,还是老二家最好,老二有稳定的收入,1989年时,每月都能开400多块钱,很殷实的,二儿媳妇带着两男两女在家种地,家里盖了五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就在那一年,国家落实农转非政策,老二一家六口都吃上了商品粮,去了平顶山,再也不用种地了,村里的人都恭喜祝老汉一家。
两年后,祝老汉两口子去了一趟平顶山,一看二儿子一家住的,当场就哭了,住的是什么呀!铁路边上搭了三间窝棚,一家六口都挤在那里,全靠儿子一月几百块钱工资,够吃不够喝的,祝大爷说:咱不要这个城市户口了,咱还回去住咱的大瓦房。
老二说:那哪能啊!户口转出来了,地也没有了,回不去了。爹你不知道,一个平顶山市里的户口,要卖好几万哩,困难是暂时的,这一批农转非的人口多,房子还没盖好,过两年就能人住了。
反正,祝老汉两口子心里老不得劲儿,原先日子最好的二儿子,进城之后,变成最差的了。
1992年,祝老漢75岁,无病无痛无风无火的,睡到半夜就死了,生前,老两口自己种地,自给自足,祝老汉还从来没享受到儿子们的一点俸禄,也没有体验到多子带来的多福,相反,祝奶奶平时身体不好,有个三病两疼的,都是祝老汉伺候的。
这福气只能留给祝奶奶一个人享受了。
祝老汉死后,祝奶奶也不能种地了,两亩多地被老大和老三给分了,供养合同规定:老大跟老三每年给祝奶奶三蛇皮袋水稻,老二現在困难,适当给点钱,以后日子好了再说,祝奶奶看病花钱,三个儿子均摊,目前祝奶奶生活能自理,她自己过,等祝奶奶不能自理的时候,三个儿子轮流伺候。
养父母就是养老,谁也没意见。
第一年收罢稻子,老三媳妇主动送去三袋子水稻,老大媳妇接着也送去了三袋子水稻,祝奶奶说:都搁在我房里头吧,打米的时候,还指望你们。
第二天,老大的小女儿小娟去奶奶家玩,回来后对妈妈说:我三婶交给我奶奶的养老粮,三袋子都是瘪谷。老大媳妇一听,来气了,亲自去婆婆家验证,果然三袋都是瘪谷,就把自己的三袋饱满的稻子又拉了回去,换成三袋子瘪谷。
小儿媳妇送粮食来的时候,祝奶奶没看,也不知道送的是瘪谷,大儿媳妇送粮食来的时候,自己也没看,也不知道是饱谷。大儿媳妇一闹,祝奶奶伤心了,老头子活着时说的养儿享福,享的原来就是这样的福啊!早知这样,还不如小时候一个个都掐死算了。
祝奶奶说的是气话,哪个儿子不宝贝得心尖似的。家丑不可外扬,满心的委屈没法跟人说,就蹒跚着去了祝老汉坟头,哭诉了大半天。
等到夕阳西下万家灯火的时候,祝奶奶望望自己孤单清冷的小屋,也不想回去了,继续坐在那儿跟老头子唠嗑,天黑以后,想回也回不去了,看不见路,只能坐一夜了。
第二天早起,邻居祝铁汉去老坟上放羊,发现祝奶奶斜靠在坟堆上,以为她睡着了,喊了半天没反应,一摸鼻子,早就没气了。
祝奶奶死后,三个儿子都回来了,儿孙满堂,丧事办得很风光,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眼气得不得了,说:养了这样三个有出息的儿子,这一生才算没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