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写作课中,很多学生作文内容雷同现象颇为严重,没有新意,缺少创意。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作文教学,要使学生的想像能力和作文构思与众不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是不可或缺。
一、改革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
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训练形式,运用得好,对于锻炼学生的构思和想像能力有一定的作用,能引发佳作;但命题作文“这种方式饱含着相当严重的毛病,老师所命之题,学生不一定有话说,那就没话找话,硬‘做’文章”,这是张志公先生年说。他又进一步指出:“传统的命题作文的办法,如果运用得不当,里边就有坏的东西:使写作神秘化,让学生视写作如畏途;另一方面又让写作庸俗化,形成学生一种无对象、无目的,为写作而写作,视写作为文字游戏的态度。”
所以要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命题方式,变老师命题为学生“找题”。教师不再规定具体的题目,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定范围自己去“找”,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余地和独立创造的空间。
只有改革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才能给学生留出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多想象的余地,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1.冲出思想的牢笼
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有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创造的动力因素,对创造力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从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感受、发现和独特的主见开始。
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兴趣,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因此,“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这可谓是一条带有根本性的原则。
真正的好作文,要真实坦率和无比诚挚。如果缺乏这样的精神气质,文章的生命就会枯萎,哪怕文句十分优美,也不过是绢纸扎成的假花。讲真话需要勇气,要敢于“使思想冲破牢笼”,诸如冲破思维定势的牢笼、冲破教师权威的牢笼、冲破范文佳作的牢笼等等。在作文教学中,平时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要鼓励学生敢于正视现实,大胆发言,干预生活,说出真话。学生中出现与同学、老师的看法不一致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科学的引导,切勿“一锤定音”,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写老师,多数同学都是从正面带着赞美与佩服的感情去写的,而一个同学写老师,却写出了老师不让人尊敬的一面,比如偏爱好学生、对差生翻白眼、课堂缺少民主气氛,并情真意切地向老师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写出了“诚实的、自己的话”。在千人一面的作品中读着如此富有个性的文章,犹如一股春风,使人耳目一新。冲出思想的牢笼,带着真情实感的热情和勇气走进作文和生活的广阔天地,我们才能找回失落的自由个性和人格的尊严,才能使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得到充分的发展。
2.展示自由的个性
有人说,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此一语道出了个性在文章写作中的地位。
文章的个性,首先体现在思想感情的独特性。世上绝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哪怕是面对同样的生活海洋,由于生活阅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不同的人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东西。只要捕捉住了这“不同的东西”,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和生活,写出的文章就会与众不同。
教师的责任,就是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倾吐他们的积蓄”,使作文成为学生倾诉心曲、自陈思想的天地。这样,学生面对作文才会做到思想活跃、心游万刃、精骛八极、独具匠心。
三、展开隐喻联想的翅膀
创新离不开隐喻联想,这种联想通常是隐喻的、直觉的、跳跃的、模棱两可的,将生疏的事物看得熟悉,将熟悉的事物看得生疏。隐喻联想是创造思维中最可贵的成分之一,没有隐喻联想就没有人类对世间万物的种种联想和梦想。
想象体会因人而异,表现得异彩纷呈,因为它是一种纯粹的个性心理活动。但在学生的作文中却有相似的想象活动,往往只拘泥于眼前的景物、人物、条件的描写,较为呆板,表现了学生创造力不足,在思维和创造力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一些教条的束缚,而只会简单的类比和程式化的推测。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往往被知识的传授所冲淡或流于形式,尤其在指导学生作文、分析范文时忽视了这一点。若由此展开联想,将与景物、人物、事件相关的风土、人情组合起来,就会使文章纵横驰骋、开合自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皆属于此。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试着构思诸如《……漫步》、《……前的思考》等作文题目,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再如,提倡写科幻作文,学写童话、自编童话集,写格言感悟式作文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使创造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作文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应当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技能、规定命题,而应当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如此,作文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才能较好地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服务。
一、改革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
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训练形式,运用得好,对于锻炼学生的构思和想像能力有一定的作用,能引发佳作;但命题作文“这种方式饱含着相当严重的毛病,老师所命之题,学生不一定有话说,那就没话找话,硬‘做’文章”,这是张志公先生年说。他又进一步指出:“传统的命题作文的办法,如果运用得不当,里边就有坏的东西:使写作神秘化,让学生视写作如畏途;另一方面又让写作庸俗化,形成学生一种无对象、无目的,为写作而写作,视写作为文字游戏的态度。”
所以要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命题方式,变老师命题为学生“找题”。教师不再规定具体的题目,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定范围自己去“找”,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余地和独立创造的空间。
只有改革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才能给学生留出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多想象的余地,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1.冲出思想的牢笼
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有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创造的动力因素,对创造力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从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感受、发现和独特的主见开始。
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兴趣,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因此,“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这可谓是一条带有根本性的原则。
真正的好作文,要真实坦率和无比诚挚。如果缺乏这样的精神气质,文章的生命就会枯萎,哪怕文句十分优美,也不过是绢纸扎成的假花。讲真话需要勇气,要敢于“使思想冲破牢笼”,诸如冲破思维定势的牢笼、冲破教师权威的牢笼、冲破范文佳作的牢笼等等。在作文教学中,平时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要鼓励学生敢于正视现实,大胆发言,干预生活,说出真话。学生中出现与同学、老师的看法不一致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科学的引导,切勿“一锤定音”,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写老师,多数同学都是从正面带着赞美与佩服的感情去写的,而一个同学写老师,却写出了老师不让人尊敬的一面,比如偏爱好学生、对差生翻白眼、课堂缺少民主气氛,并情真意切地向老师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写出了“诚实的、自己的话”。在千人一面的作品中读着如此富有个性的文章,犹如一股春风,使人耳目一新。冲出思想的牢笼,带着真情实感的热情和勇气走进作文和生活的广阔天地,我们才能找回失落的自由个性和人格的尊严,才能使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得到充分的发展。
2.展示自由的个性
有人说,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此一语道出了个性在文章写作中的地位。
文章的个性,首先体现在思想感情的独特性。世上绝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哪怕是面对同样的生活海洋,由于生活阅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不同的人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东西。只要捕捉住了这“不同的东西”,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和生活,写出的文章就会与众不同。
教师的责任,就是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倾吐他们的积蓄”,使作文成为学生倾诉心曲、自陈思想的天地。这样,学生面对作文才会做到思想活跃、心游万刃、精骛八极、独具匠心。
三、展开隐喻联想的翅膀
创新离不开隐喻联想,这种联想通常是隐喻的、直觉的、跳跃的、模棱两可的,将生疏的事物看得熟悉,将熟悉的事物看得生疏。隐喻联想是创造思维中最可贵的成分之一,没有隐喻联想就没有人类对世间万物的种种联想和梦想。
想象体会因人而异,表现得异彩纷呈,因为它是一种纯粹的个性心理活动。但在学生的作文中却有相似的想象活动,往往只拘泥于眼前的景物、人物、条件的描写,较为呆板,表现了学生创造力不足,在思维和创造力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一些教条的束缚,而只会简单的类比和程式化的推测。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往往被知识的传授所冲淡或流于形式,尤其在指导学生作文、分析范文时忽视了这一点。若由此展开联想,将与景物、人物、事件相关的风土、人情组合起来,就会使文章纵横驰骋、开合自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皆属于此。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试着构思诸如《……漫步》、《……前的思考》等作文题目,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再如,提倡写科幻作文,学写童话、自编童话集,写格言感悟式作文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使创造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作文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应当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技能、规定命题,而应当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如此,作文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才能较好地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