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最根本的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行为,必须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受传统应试教育惯性作用的影响,生物课被列为副课,可有可无。虽从2005年参加中考,但只有30分,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主动性,致使教师主导作用被扭曲,学生主体地位名存实亡,教学变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划、学生背,学生与教材都处于从属地位,学生思维按照教师既定的格式进行,学生依赖性强,充当知识的存储器,缺乏获得知识的能力,缺乏创造力。学生不是“无心”、“无我”、“无情”的学习机器,而是富有天性和个性色彩的主体。为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应起到的主导作用,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帮助学生的同时,把关爱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培养标新立异的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得到自主发展。
二、按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就是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具体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设计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得出正确的结论。新教材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都增多了,设计好每堂课的实验是很重要的一环。生物学科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既有挂图、标本、模型、事物等传统直观教具,又有投影、幻灯、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还有生物实验、实习、参观、竞赛,等等。若多种手段适度穿插、交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则能感到学习的“易”、“趣”、“活”,使学科兴趣、动机转化为意志型,逐步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条件,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让学生参与包括材料准备、方法设计、具体操作、观察记录、结果分析在内的全过程。这样可使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
三、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图像引导学生进行认知。
形象思维在初一、初二学生中仍占据重要地位。运用图像引导学生进行认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使学生形成对所研究物对象的鲜明、深刻、稳定的形象。因此必须加大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力度,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度的痕迹。可用不同的方法:①教师指挂图,学生观察;②学生绘图;③教师边绘边讲解,要求学生也绘图。通过教学发现第三种方式更好。
其次,按认知规律,以图像为支持,层层推进认知的发展。如在讲解鲫鱼的循环系统时采用边绘图边讲解,也要求学生绘图的方法,图绘完后,据图提问:①心脏、血管为什么用红、蓝不同颜色表示?②心脏内的血液为什么画成蓝色?③用箭头表示血液方向。④据图写出血液循环途径。有条件的学校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当先生,培养自我表现力。
在教学中老师常发现某个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法特别新颖,对某个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这时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一堂课结束时,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小结或让学生自写小结课“教案”,教师在全面阅读后让获最优“教案”的学生上台讲课,可真实反映出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暴露教师教学的薄弱环节,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反馈教学的信息,及时捕捉教学的得失,使学生实现自我,激发其主动性,培养其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为技能提高或后面的学习清除知识障碍,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体会到教师的辛苦,从心理上建立师生的亲近感。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讲练结合为方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指导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精心构思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而且要看做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尽量使教师由“演员”变“导演”,学生由“观众”变“演员”,教学也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离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实践证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消极接收器,无论是把人类积累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知识财富,还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才能,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都要通过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实际行动,都要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主动权。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让学生争论、发现、挖掘、操作、演示、识别,学生才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有利于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才能会学、愿学、乐学、善学、好学,逐步形成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叶澜教授说得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好的成长氛围;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6.
[2]钟秉林.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1).
[3]蔡克勇.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1998,(1).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受传统应试教育惯性作用的影响,生物课被列为副课,可有可无。虽从2005年参加中考,但只有30分,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主动性,致使教师主导作用被扭曲,学生主体地位名存实亡,教学变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划、学生背,学生与教材都处于从属地位,学生思维按照教师既定的格式进行,学生依赖性强,充当知识的存储器,缺乏获得知识的能力,缺乏创造力。学生不是“无心”、“无我”、“无情”的学习机器,而是富有天性和个性色彩的主体。为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应起到的主导作用,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帮助学生的同时,把关爱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培养标新立异的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得到自主发展。
二、按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就是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具体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设计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得出正确的结论。新教材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都增多了,设计好每堂课的实验是很重要的一环。生物学科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既有挂图、标本、模型、事物等传统直观教具,又有投影、幻灯、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还有生物实验、实习、参观、竞赛,等等。若多种手段适度穿插、交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则能感到学习的“易”、“趣”、“活”,使学科兴趣、动机转化为意志型,逐步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条件,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让学生参与包括材料准备、方法设计、具体操作、观察记录、结果分析在内的全过程。这样可使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
三、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图像引导学生进行认知。
形象思维在初一、初二学生中仍占据重要地位。运用图像引导学生进行认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使学生形成对所研究物对象的鲜明、深刻、稳定的形象。因此必须加大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力度,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度的痕迹。可用不同的方法:①教师指挂图,学生观察;②学生绘图;③教师边绘边讲解,要求学生也绘图。通过教学发现第三种方式更好。
其次,按认知规律,以图像为支持,层层推进认知的发展。如在讲解鲫鱼的循环系统时采用边绘图边讲解,也要求学生绘图的方法,图绘完后,据图提问:①心脏、血管为什么用红、蓝不同颜色表示?②心脏内的血液为什么画成蓝色?③用箭头表示血液方向。④据图写出血液循环途径。有条件的学校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当先生,培养自我表现力。
在教学中老师常发现某个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法特别新颖,对某个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这时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一堂课结束时,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小结或让学生自写小结课“教案”,教师在全面阅读后让获最优“教案”的学生上台讲课,可真实反映出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暴露教师教学的薄弱环节,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反馈教学的信息,及时捕捉教学的得失,使学生实现自我,激发其主动性,培养其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为技能提高或后面的学习清除知识障碍,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体会到教师的辛苦,从心理上建立师生的亲近感。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讲练结合为方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指导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精心构思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而且要看做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尽量使教师由“演员”变“导演”,学生由“观众”变“演员”,教学也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离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实践证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消极接收器,无论是把人类积累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知识财富,还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才能,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都要通过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实际行动,都要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主动权。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让学生争论、发现、挖掘、操作、演示、识别,学生才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有利于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才能会学、愿学、乐学、善学、好学,逐步形成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叶澜教授说得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好的成长氛围;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6.
[2]钟秉林.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1).
[3]蔡克勇.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