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某接转站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分析,找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并提出了防护措施要求。
[关键词]接转站 职业病危害 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248-01
本文调查的接转站内生产过程中存在化学毒物、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本文调查分析的目的在于明确该接转站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其危害程度,并为该站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措施要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接转站接转能力2400m3/d。主要生产流程为油井及计量混输泵站来油气经进站阀组进入生产汇管,然后进入油气加热炉加热,由30℃升温至42℃后进入油气两相分离器进行油气分离,分离出的伴生气经天然气分离器除液后一路供站内加热炉作燃料,另一路给某采油队供气,供生活、采暖用;含水原油进入原油储罐缓冲,经原油外输泵增压、计量,再次加热,由42℃升温至52℃,外输至联合站。
1.2 方法
根据该接转站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的特点,结合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监测和相关资料,对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生产过程中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并提出防护措施要求。
2 结果
2.1 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与分析
根据GBZ 2.1 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GBA2.2 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等标准,结合现场职业病危害调查,确定该接转站的检测内容有:化学毒物(包括苯、甲苯、二甲苯、戊烷、正已烷、正庚烷、甲醇、溶剂汽油、硫化氢)、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高温)。
化学有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除甲醇CSTEL浓度结果高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超标倍数0.06,CTWA检测(个体接触浓度检测)结果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其余化学有害因素的短时间接触浓度检测结果和长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检测结果均符合GBZ 2.1—2007的要求。甲醇CSTEL浓度超标的主要原因为加药间空间小,加药池为敞开式,自然通风条件差,且无任何机械通风排毒设施,甲醇污染较严重。
本次对该接转站外输泵房、空压机房、天然气分离器、流量计间、加药间、值班室进行噪声检测,噪声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监测点8h等效A声级均符合GBZ 2.2—2007的要求。
高温检测结果显示,操作人员巡检、维护接触高温的时间加权平均WBGT均在国家标准限值以内。
2.3 职业病防护措施分析
2.3.1 防毒技术措施
该接转站用密闭集输工艺,选用良好的设备、管道、阀门和管件,防止泄漏;在油气处理系统中,压力、流量、进站参数等均有仪表测量,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在外输泵房上部设轴流风机排风,其换气次数10(次/时);在外输泵房设4路可燃气体浓度检测报警器,加热炉烧火间设2路可燃气体浓度检测报警器;在接转站事故状态下,原油可短时间进入储油罐储存,事故解除后由外输油泵将原油增压外输。
该接转站生产工艺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设备管道的密闭性较好,主要设备露天布置,有助于对有毒化学物的控制并减少作业人员的接触机会。
2.3.2 噪声控制措施
该接转站在设备选型上选择低噪型动力设备,加热燃烧器采用低噪声型;驱动电机选用新型高效低噪声YB系列电机。对于噪声较大的作业场所采用隔音或减振措施。
2.3.3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作业人员配备有防毒面具、防毒口罩、防噪声耳塞及耳罩、便携式报警器等个体防护用品。
3 结论
通过现场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提出该接转站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和防护措施要求。
3.1 职业病危害防护的关键控制点
a)甲醇CSTEL浓度在该接转站检测时超标。该站加药工序为人工操作,加药池是敞开式,所加药剂为破乳剂,主要成分为甲醇,每班两次,每次约100kg,在人工加药过程中房间内无任何通风排毒设施,对室内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甲醇危害是该站最为关键的控制点。
b) 硫化氢,本次检测中未出现超标。存在于站内油气集输系统(包括油气分离器、天然气分离器、外输泵、事故油罐、污水池及各管线、阀门)、化验室。在生产过程中当设备密闭不严,管线、阀门连接不好或因维护不及时而损坏时,出现“跑冒滴漏”现象而外泄,另外,在化验加热过程中当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或已损坏时,造成污染。所以,应予以重视。
3.2 防护措施建议
a)从职业病危害防治出发,各种设备、管线的选材一定要有安全保证,特别是管件、阀门接口等处一定要有可靠的密封措施,防止生产过程中出现跑、冒、滴、漏现象。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设备、管线的维修、维护保养,防止毒物外逸。
b)在易发生有毒物质泄漏的作业区如外输泵房、天然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器等处设硫化氢气体浓度检测报警器,并配备硫化氢防毒口罩及做好防硫化氢中毒的应急救援预案,以防突发事故的发生。
c)尽量用低毒物品代替高毒物品,同时加药间应设计机械通风排毒设施,加药工序尽量采取自动上料,减少工作人员的直接接触。
d)化验室应设通风排毒柜,排毒柜工作口的设置应为上、下推拉式,控制风速应达到0.5m/s。
e) 制定排污岗位操作规程,工作人员在检查污水池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佩带防烷烃类的防毒口罩,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3.3 职业健康体检建议
参照工作场所存在的毒物种类。委托有职业健康体检资质的单位定期组织职业健康体检,体检项目应严格按照GBZ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选定。
[关键词]接转站 职业病危害 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248-01
本文调查的接转站内生产过程中存在化学毒物、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本文调查分析的目的在于明确该接转站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其危害程度,并为该站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措施要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接转站接转能力2400m3/d。主要生产流程为油井及计量混输泵站来油气经进站阀组进入生产汇管,然后进入油气加热炉加热,由30℃升温至42℃后进入油气两相分离器进行油气分离,分离出的伴生气经天然气分离器除液后一路供站内加热炉作燃料,另一路给某采油队供气,供生活、采暖用;含水原油进入原油储罐缓冲,经原油外输泵增压、计量,再次加热,由42℃升温至52℃,外输至联合站。
1.2 方法
根据该接转站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的特点,结合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监测和相关资料,对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生产过程中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并提出防护措施要求。
2 结果
2.1 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与分析
根据GBZ 2.1 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GBA2.2 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等标准,结合现场职业病危害调查,确定该接转站的检测内容有:化学毒物(包括苯、甲苯、二甲苯、戊烷、正已烷、正庚烷、甲醇、溶剂汽油、硫化氢)、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高温)。
化学有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除甲醇CSTEL浓度结果高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超标倍数0.06,CTWA检测(个体接触浓度检测)结果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其余化学有害因素的短时间接触浓度检测结果和长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检测结果均符合GBZ 2.1—2007的要求。甲醇CSTEL浓度超标的主要原因为加药间空间小,加药池为敞开式,自然通风条件差,且无任何机械通风排毒设施,甲醇污染较严重。
本次对该接转站外输泵房、空压机房、天然气分离器、流量计间、加药间、值班室进行噪声检测,噪声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监测点8h等效A声级均符合GBZ 2.2—2007的要求。
高温检测结果显示,操作人员巡检、维护接触高温的时间加权平均WBGT均在国家标准限值以内。
2.3 职业病防护措施分析
2.3.1 防毒技术措施
该接转站用密闭集输工艺,选用良好的设备、管道、阀门和管件,防止泄漏;在油气处理系统中,压力、流量、进站参数等均有仪表测量,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在外输泵房上部设轴流风机排风,其换气次数10(次/时);在外输泵房设4路可燃气体浓度检测报警器,加热炉烧火间设2路可燃气体浓度检测报警器;在接转站事故状态下,原油可短时间进入储油罐储存,事故解除后由外输油泵将原油增压外输。
该接转站生产工艺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设备管道的密闭性较好,主要设备露天布置,有助于对有毒化学物的控制并减少作业人员的接触机会。
2.3.2 噪声控制措施
该接转站在设备选型上选择低噪型动力设备,加热燃烧器采用低噪声型;驱动电机选用新型高效低噪声YB系列电机。对于噪声较大的作业场所采用隔音或减振措施。
2.3.3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作业人员配备有防毒面具、防毒口罩、防噪声耳塞及耳罩、便携式报警器等个体防护用品。
3 结论
通过现场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提出该接转站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和防护措施要求。
3.1 职业病危害防护的关键控制点
a)甲醇CSTEL浓度在该接转站检测时超标。该站加药工序为人工操作,加药池是敞开式,所加药剂为破乳剂,主要成分为甲醇,每班两次,每次约100kg,在人工加药过程中房间内无任何通风排毒设施,对室内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甲醇危害是该站最为关键的控制点。
b) 硫化氢,本次检测中未出现超标。存在于站内油气集输系统(包括油气分离器、天然气分离器、外输泵、事故油罐、污水池及各管线、阀门)、化验室。在生产过程中当设备密闭不严,管线、阀门连接不好或因维护不及时而损坏时,出现“跑冒滴漏”现象而外泄,另外,在化验加热过程中当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或已损坏时,造成污染。所以,应予以重视。
3.2 防护措施建议
a)从职业病危害防治出发,各种设备、管线的选材一定要有安全保证,特别是管件、阀门接口等处一定要有可靠的密封措施,防止生产过程中出现跑、冒、滴、漏现象。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设备、管线的维修、维护保养,防止毒物外逸。
b)在易发生有毒物质泄漏的作业区如外输泵房、天然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器等处设硫化氢气体浓度检测报警器,并配备硫化氢防毒口罩及做好防硫化氢中毒的应急救援预案,以防突发事故的发生。
c)尽量用低毒物品代替高毒物品,同时加药间应设计机械通风排毒设施,加药工序尽量采取自动上料,减少工作人员的直接接触。
d)化验室应设通风排毒柜,排毒柜工作口的设置应为上、下推拉式,控制风速应达到0.5m/s。
e) 制定排污岗位操作规程,工作人员在检查污水池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佩带防烷烃类的防毒口罩,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3.3 职业健康体检建议
参照工作场所存在的毒物种类。委托有职业健康体检资质的单位定期组织职业健康体检,体检项目应严格按照GBZ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