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其主动思考,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善教者必善问,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并作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精神,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54
课堂的提问是老师教学的一个手段。这个手段最大的益处就是帮助学生巩固之前所学的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我们都知道遗忘曲线是随时间的加长记忆的内容就会不断地减少,所以适时的复习之前所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学生要不断地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識。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并不是一个过场戏,学到后面忘了前面的知识等于零。因此这种教学手段还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有的时候,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课堂提问的意义,只是将其作为一项课堂上必须完成的任务,导致出现一些不良的提问。这些不良的提问都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停顿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后再回答。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就马上要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考时间,不可能回答好问题。到底停顿多长时间较合适呢?这要随问题的难度、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和已形成的学生能力结构中思维敏捷程度而定。通常对比较简单的铺垫性、过渡性的问题,或为了考查学生对某个问题熟练程度和反应速度的,停顿时间可以短些;对比较关键的问题或为了巩固复习而提出的问题,停顿的时间可稍长一些;对较重要的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思考较长一段时间后再叫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有时教师还可再等待一定时间,让学生的答案在大家脑子里回旋一下,然后再指定学生补充和评价,或转入新的问题。研究表明等候时间至少在3到5秒钟。这3至5秒的时间可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课堂实践表明,教师使用等待技巧,学生的回答会发生一些重大变化:1.学生会做出更长的回答。2.会有更多学生自愿回答问题。3.学生回答根据分析性、创造性。4.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有所减少。5.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二、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的,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如创设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
四、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中有一类气象预报、航行、建桥、测量等带有工程设计属性的应用问题,解答时常需要应用图形特性。根据三角形、圆、等积变换等几何知识求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思考,通过建立适当的几何模型,使问题顺利解决。
五、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究来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探究的需要,在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在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如学习有理数乘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报纸探究乘方的知识。开始展示很大的报纸时,许多同学都说能对折几十甚至上百次,可是在动手实践后却发现折叠到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许多同学都是大惑不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报纸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以等比级数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以同样比例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第九次无疑比一次将512张报纸对折更要困难。
六、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中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
七、及进行问后点评
及时的问后点评对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讲评时要遵循“表扬为主”的原则。对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有创见的回答应及时肯定,鼓励大家效法;对和教师预期的答案不同的回答,如确有道理也应该肯定;如果学生解答的根据待考证,可以作为不同理解,留请大家课后思考。教师应把注意力放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上,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追问或补问。“这种思路可行么?为什么?——还有其他解题方法吗?——你能理解XX同学的思路吗?——你是怎么想的?能描述一下你的观点吗?——你能再解释一下,把意思说得更明白,更简洁吗?”通过一系列追问和补问,给学生实践思考,让他认清不同情况出现的答案,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以学生为重心,创设使课堂教学能有效开展的问题情境,将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承禹,过伯祥,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调查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教师版》,2002年第6期
[2]邵潇野,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月刊》,2007年第7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54
课堂的提问是老师教学的一个手段。这个手段最大的益处就是帮助学生巩固之前所学的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我们都知道遗忘曲线是随时间的加长记忆的内容就会不断地减少,所以适时的复习之前所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学生要不断地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識。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并不是一个过场戏,学到后面忘了前面的知识等于零。因此这种教学手段还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有的时候,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课堂提问的意义,只是将其作为一项课堂上必须完成的任务,导致出现一些不良的提问。这些不良的提问都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停顿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后再回答。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就马上要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考时间,不可能回答好问题。到底停顿多长时间较合适呢?这要随问题的难度、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和已形成的学生能力结构中思维敏捷程度而定。通常对比较简单的铺垫性、过渡性的问题,或为了考查学生对某个问题熟练程度和反应速度的,停顿时间可以短些;对比较关键的问题或为了巩固复习而提出的问题,停顿的时间可稍长一些;对较重要的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思考较长一段时间后再叫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有时教师还可再等待一定时间,让学生的答案在大家脑子里回旋一下,然后再指定学生补充和评价,或转入新的问题。研究表明等候时间至少在3到5秒钟。这3至5秒的时间可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课堂实践表明,教师使用等待技巧,学生的回答会发生一些重大变化:1.学生会做出更长的回答。2.会有更多学生自愿回答问题。3.学生回答根据分析性、创造性。4.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有所减少。5.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二、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的,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如创设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
四、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中有一类气象预报、航行、建桥、测量等带有工程设计属性的应用问题,解答时常需要应用图形特性。根据三角形、圆、等积变换等几何知识求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思考,通过建立适当的几何模型,使问题顺利解决。
五、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究来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探究的需要,在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在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如学习有理数乘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报纸探究乘方的知识。开始展示很大的报纸时,许多同学都说能对折几十甚至上百次,可是在动手实践后却发现折叠到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许多同学都是大惑不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报纸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以等比级数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以同样比例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第九次无疑比一次将512张报纸对折更要困难。
六、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中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
七、及进行问后点评
及时的问后点评对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讲评时要遵循“表扬为主”的原则。对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有创见的回答应及时肯定,鼓励大家效法;对和教师预期的答案不同的回答,如确有道理也应该肯定;如果学生解答的根据待考证,可以作为不同理解,留请大家课后思考。教师应把注意力放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上,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追问或补问。“这种思路可行么?为什么?——还有其他解题方法吗?——你能理解XX同学的思路吗?——你是怎么想的?能描述一下你的观点吗?——你能再解释一下,把意思说得更明白,更简洁吗?”通过一系列追问和补问,给学生实践思考,让他认清不同情况出现的答案,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以学生为重心,创设使课堂教学能有效开展的问题情境,将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承禹,过伯祥,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调查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教师版》,2002年第6期
[2]邵潇野,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月刊》,200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