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方 不应将跪拜礼等同于“尊严矮化”
行跪拜礼,对于学生是表达敬意,之于老师是责任,它其实也是双向的情感生成过程。
凤凰岭书院学员行跪拜礼,引发轩然大波,既正常又不正常。正常之处在于: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自由”“平等”等观念流布甚远,并逐渐植根人心,而跪拜带有的“尊卑分明”意味似乎有悖于平等价值,所以也被摒弃。但这其实是对平等内涵的偏颇理解,也是对跪拜礼的误读。
若从文明传统的内在脉络看,平等作为普世价值,在强调政治权利、人格尊严等的制度配置时确实有其意义;但它很难作为绝对普遍化的原则,嵌入人类复杂领域,尤其是共同体生活中。在家庭、行会等单元中,遵从的往往是经验的逻辑,它会自然形成某种秩序等级。你很难说,子女对父母反哺跪乳,就是卑躬屈膝。
在教学语境下,也是如此:基于修为、资历等因素,后学者们对老师自发生出“心敬”,并诉诸礼的表达,包括跪拜,没什么不妥。应该说,跪拜礼在那些礼仪形式中,属于大礼,比稽首、顿首等要隆重,但它重在表达对人的尊重。尊重不等于要抹杀学生人格,这跟独立人格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从社会关系层面讲,学生对老师跪拜,也是维系二者间良性、相互支持的关系网络,它对于学生是表达敬意,之于老师则意味着责任。这无关什么老师驾驭在学生之上,而是双向的情感生成过程。
很多人对行跪拜礼大加批评,可若切换下视角,从“内里人”角度看,很多礼都是发之于内心的,对此人们应重新认识:像这次发生在凤凰岭书院的一幕,有人觉得它像“旧时帮会”,是文化糟粕沉渣泛起,可对学生来说,他们未必就会产生什么“羞辱感”,跪拜也只是表达敬意的程式而已。
说到底,我们需要一个文质彬彬、礼尚往来的社会,而非用“平等”牌挖掘机拆掉所有的礼仪。在韩国,也经常会有毕业典礼时着韩服行跪拜礼的场景,它被认为是传统文化的遗存方式。何以在我们这里,行跪拜礼就成“耻辱”了呢?就像有人说的:悟道千难万难,先师点化至悟,谢之以跪拜,何过可责?当然,也得警惕礼的形式化,避免它异化为形式主义表演,这跟发自内心的“诚悫之道”相去甚远。
礼会变化、会翻新,但最重要的是要继承传承。我们生活中兴许用不到“跪拜礼”这种大礼,但鞠躬之类的礼仪大有传承价值,要在继承基础上有所损益,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
任峰(儒学学者,弘道书院副院长)
反方 礼不必废,跪可以免
跪拜已不单纯是“礼”,还包含了“制”,也就是具有强迫性的意味,而这本质上就是反现代的。
对学员集体跪拜这事,有人说:拜的不只是老师,而是失落的传统文化。这话我赞同,传统之于现代,并不能完全割裂。问题在于,跪拜礼属于应当大力传承的传统吗?在我看来,尊师重教的礼仪不可偏废,跪拜却可以免了。
道理何在?只因这一跪一拜已不单纯是“礼”,还包含了“制”,也就是具有强迫性的意味。所谓礼制,就是传统社会的一整套等级规范。臣向君跪拜,下级向上级跪拜……这一路跪下来,背后充斥着奴役与强迫的气息:它既是意志的臣服,也是权威的确立。这一礼制登峰造极,就上演了如明朝时的廷杖,清朝时大臣自称“奴才”等现象。就此看,跪拜礼本质上是反现代、反人权的,这种传统糟粕中的糟粕不应恢复。
既然跪拜礼与现代价值格格不入,就不可能在现代社会扎根。如这场集体跪拜礼,从现场看毫无肃穆气氛,从仪式看也很荒唐。你说一堆人翘着屁股趴在那,叫来一堆人观礼、采访、拍照,这究竟是想表达什么呢?若非出于内心的信仰,就算这场集体跪拜是想表明对传统的敬意,充其量也只能得皮毛。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兴起,各种私塾、培训班大行其道。但有些机构不是念错了经,就是拜错了“坟”。其中典型者如东莞某女德培训馆,竟然宣扬“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等“古训”,奉行“拍肩即不贞”等歪论。这哪是在弘扬传统,简直是往传统身上“补刀”。
传统是个筐,但不能什么都往里装。目前在弘扬传统方面,亟待恢复的并非这些繁文缛节,而是对传统经典的基础阅读。也正因为对传统一知半解,这才会出现类似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的笑料。我看到,在这场集体跪拜仪式上,原本的“天地君亲师”被改成了“天地国亲师”。这或说明,端坐其上者并非食古不化,只是缺乏文化自信,或为了营造神秘性与权威感才抬出跪拜礼这块祭台。
杨绛先生曾写过读《论语》的一篇随笔,在她看来,孔子是一位可敬可爱的人,《论语》是一本有趣的书,书中的每个人物“一个人一个样儿”,而孔子“也全无道学气”。说白了,就是书中充满人性的气息。这样的传统,才值得学习和弘扬
行跪拜礼,对于学生是表达敬意,之于老师是责任,它其实也是双向的情感生成过程。
凤凰岭书院学员行跪拜礼,引发轩然大波,既正常又不正常。正常之处在于: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自由”“平等”等观念流布甚远,并逐渐植根人心,而跪拜带有的“尊卑分明”意味似乎有悖于平等价值,所以也被摒弃。但这其实是对平等内涵的偏颇理解,也是对跪拜礼的误读。
若从文明传统的内在脉络看,平等作为普世价值,在强调政治权利、人格尊严等的制度配置时确实有其意义;但它很难作为绝对普遍化的原则,嵌入人类复杂领域,尤其是共同体生活中。在家庭、行会等单元中,遵从的往往是经验的逻辑,它会自然形成某种秩序等级。你很难说,子女对父母反哺跪乳,就是卑躬屈膝。
在教学语境下,也是如此:基于修为、资历等因素,后学者们对老师自发生出“心敬”,并诉诸礼的表达,包括跪拜,没什么不妥。应该说,跪拜礼在那些礼仪形式中,属于大礼,比稽首、顿首等要隆重,但它重在表达对人的尊重。尊重不等于要抹杀学生人格,这跟独立人格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从社会关系层面讲,学生对老师跪拜,也是维系二者间良性、相互支持的关系网络,它对于学生是表达敬意,之于老师则意味着责任。这无关什么老师驾驭在学生之上,而是双向的情感生成过程。
很多人对行跪拜礼大加批评,可若切换下视角,从“内里人”角度看,很多礼都是发之于内心的,对此人们应重新认识:像这次发生在凤凰岭书院的一幕,有人觉得它像“旧时帮会”,是文化糟粕沉渣泛起,可对学生来说,他们未必就会产生什么“羞辱感”,跪拜也只是表达敬意的程式而已。
说到底,我们需要一个文质彬彬、礼尚往来的社会,而非用“平等”牌挖掘机拆掉所有的礼仪。在韩国,也经常会有毕业典礼时着韩服行跪拜礼的场景,它被认为是传统文化的遗存方式。何以在我们这里,行跪拜礼就成“耻辱”了呢?就像有人说的:悟道千难万难,先师点化至悟,谢之以跪拜,何过可责?当然,也得警惕礼的形式化,避免它异化为形式主义表演,这跟发自内心的“诚悫之道”相去甚远。
礼会变化、会翻新,但最重要的是要继承传承。我们生活中兴许用不到“跪拜礼”这种大礼,但鞠躬之类的礼仪大有传承价值,要在继承基础上有所损益,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
任峰(儒学学者,弘道书院副院长)
反方 礼不必废,跪可以免
跪拜已不单纯是“礼”,还包含了“制”,也就是具有强迫性的意味,而这本质上就是反现代的。
对学员集体跪拜这事,有人说:拜的不只是老师,而是失落的传统文化。这话我赞同,传统之于现代,并不能完全割裂。问题在于,跪拜礼属于应当大力传承的传统吗?在我看来,尊师重教的礼仪不可偏废,跪拜却可以免了。
道理何在?只因这一跪一拜已不单纯是“礼”,还包含了“制”,也就是具有强迫性的意味。所谓礼制,就是传统社会的一整套等级规范。臣向君跪拜,下级向上级跪拜……这一路跪下来,背后充斥着奴役与强迫的气息:它既是意志的臣服,也是权威的确立。这一礼制登峰造极,就上演了如明朝时的廷杖,清朝时大臣自称“奴才”等现象。就此看,跪拜礼本质上是反现代、反人权的,这种传统糟粕中的糟粕不应恢复。
既然跪拜礼与现代价值格格不入,就不可能在现代社会扎根。如这场集体跪拜礼,从现场看毫无肃穆气氛,从仪式看也很荒唐。你说一堆人翘着屁股趴在那,叫来一堆人观礼、采访、拍照,这究竟是想表达什么呢?若非出于内心的信仰,就算这场集体跪拜是想表明对传统的敬意,充其量也只能得皮毛。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兴起,各种私塾、培训班大行其道。但有些机构不是念错了经,就是拜错了“坟”。其中典型者如东莞某女德培训馆,竟然宣扬“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等“古训”,奉行“拍肩即不贞”等歪论。这哪是在弘扬传统,简直是往传统身上“补刀”。
传统是个筐,但不能什么都往里装。目前在弘扬传统方面,亟待恢复的并非这些繁文缛节,而是对传统经典的基础阅读。也正因为对传统一知半解,这才会出现类似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的笑料。我看到,在这场集体跪拜仪式上,原本的“天地君亲师”被改成了“天地国亲师”。这或说明,端坐其上者并非食古不化,只是缺乏文化自信,或为了营造神秘性与权威感才抬出跪拜礼这块祭台。
杨绛先生曾写过读《论语》的一篇随笔,在她看来,孔子是一位可敬可爱的人,《论语》是一本有趣的书,书中的每个人物“一个人一个样儿”,而孔子“也全无道学气”。说白了,就是书中充满人性的气息。这样的传统,才值得学习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