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从二十世纪初,追求紧贴时代的创新一直驱动着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创新所采取的形式有许多,包括从水墨画传统中创新、以新技术试验、结合西方元素、响应国家大方向和拥抱国际艺术潮流。现在在中国亦正有一股类似的推陈出新的渴求来到水墨画坛。今天的水墨家们不断地以他们独到的视野、情感与个人对过去的联系,去寻找延续传统水墨传奇的各种方式。蔡小松正是这一当代水墨运动的支持者。
1964年出生于上海的蔡小松,来自一个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庭。其父亲为中国科学院的哲学研究员,而他的法学教授母亲,同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业余水墨画家。蔡氏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授以古典水墨画技法;1991年毕业后,他曾尝试实践西方媒介和艺术形式,最终回归传统的水、笔、墨、纸和丝绸。起初,他透过实践书法和北宋史诗式的大型山水画去磨鍊自己的笔法;而自2002年,他便醉心于创作以石头为主体的塑像画和大型装置。作为一个关注不同文化和宗教的热心旅客,他的作品主题往往启发自经常在外旅游的经历。
石头是蔡小松作品中被钟爱的主题,而且这次展览中近一半的画作都是石头。石头早于宋代已被收藏,并被描述为中国山水画的精髓。最初,大的标本被团簇在花园中展示;以后,小者更被收集以点缀家里或书塾的案头。它们将自然世界带进室内,为人提供溜达奇山和天洞的“假想旅游”。石头成为越益重要的学术标记,文人画家亦逐渐把此一对象写于他们的绘画中。
时至今天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仍继续文人欣赏石头的传统并在画中描绘它们。而蔡小松却建构出新的展示模式来重新思考绘画石头的这种做法。譬如,在这次展览上可见,他把石头绘画放置于两块透明胶片之间,装以底座;得出的是一介乎水墨画、雕塑和装置之间的,一种虚无缥缈的效果。同样,在天体系列-其中四个会于展览上展出,他将传统的主题以一个独特的现代形式呈现。正如石头,每个星球都由不同的裂缝和孔眼所勾划;蔡氏用其灵巧的笔触创造了能带领观看者远探宇宙神秘领域的三维物。这系列参照了古代中国所信仰的,宇宙是大自然力量的体现,并唤起远古星体在太空中漂浮的回忆。
除了中国传统的石头,世界各地的古老石头亦是蔡小松作品中所探索的主题。例如,他在雅典娜石柱(2012)灌输的鲜明生命力;被描绘的虽为一片颓垣,但他认为这是一个国家的古文明和美学的强有力象征。
蔡小松一直被不同宗教的历史所吸引,包括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和拜火教,并对探索宗教之间的相似性与追踪其本源特感兴趣。他研究广泛,在过去三年,已走访西藏、缅甸、柬埔寨、尼泊尔、以色列和伊朗。而最近所作,是即将展出的一系列八幅作品,灵感来自2013年中为期一个月的尼泊尔访问。永恒的爱系列(2014年)描绘那些嵌于尼泊尔寺庙横梁上的刻划性爱场景的木雕刻;那些小插图直截地以奇特腼腆的形象在人前展现,是被密宗视作引导人向更高精神境界和觉悟的路径。蔡氏将这些场景一重塑于石头上,他相信石头比木材能更好地反映密宗的能量和威力。而蔡氏笔下的天吼(2014年)则体现了佛教宫殿、神坛、花园入口的守护者一雄性和雌性石狮子的那份威严;他以细腻而自由流动的笔法点缀着狮子的细节。通过所绘画的主体,他提示我们要了解和重新审视古代文明一这一情况下-藏传佛教和印度教的信仰和文化。他说:“我的理想是通过艺术的方式达成宗教间谅解与沟通,共存同荣,有一点点社会意义。”
蔡小松形容他的哲学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从外部接受意见,以提高自身。蔡氏以传统水墨来表达自我,透过观察其他文化和根源作为灵感,孜孜不倦地寻求方法去丰富自己的艺术;于蔡小松发展他自己的思想和艺术而言,这影响无疑是一座强大的明灯。他的作品鼓励我们利用崭新的角度和开放态度去观察文化、风土和宗教。他山之石是蔡小松于香港的首次个展,共展出二十三件作品包括水墨绘画和装置,反映蔡小松在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其于中国水墨传统的深刻理解。
1964年出生于上海的蔡小松,来自一个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庭。其父亲为中国科学院的哲学研究员,而他的法学教授母亲,同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业余水墨画家。蔡氏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授以古典水墨画技法;1991年毕业后,他曾尝试实践西方媒介和艺术形式,最终回归传统的水、笔、墨、纸和丝绸。起初,他透过实践书法和北宋史诗式的大型山水画去磨鍊自己的笔法;而自2002年,他便醉心于创作以石头为主体的塑像画和大型装置。作为一个关注不同文化和宗教的热心旅客,他的作品主题往往启发自经常在外旅游的经历。
石头是蔡小松作品中被钟爱的主题,而且这次展览中近一半的画作都是石头。石头早于宋代已被收藏,并被描述为中国山水画的精髓。最初,大的标本被团簇在花园中展示;以后,小者更被收集以点缀家里或书塾的案头。它们将自然世界带进室内,为人提供溜达奇山和天洞的“假想旅游”。石头成为越益重要的学术标记,文人画家亦逐渐把此一对象写于他们的绘画中。
时至今天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仍继续文人欣赏石头的传统并在画中描绘它们。而蔡小松却建构出新的展示模式来重新思考绘画石头的这种做法。譬如,在这次展览上可见,他把石头绘画放置于两块透明胶片之间,装以底座;得出的是一介乎水墨画、雕塑和装置之间的,一种虚无缥缈的效果。同样,在天体系列-其中四个会于展览上展出,他将传统的主题以一个独特的现代形式呈现。正如石头,每个星球都由不同的裂缝和孔眼所勾划;蔡氏用其灵巧的笔触创造了能带领观看者远探宇宙神秘领域的三维物。这系列参照了古代中国所信仰的,宇宙是大自然力量的体现,并唤起远古星体在太空中漂浮的回忆。
除了中国传统的石头,世界各地的古老石头亦是蔡小松作品中所探索的主题。例如,他在雅典娜石柱(2012)灌输的鲜明生命力;被描绘的虽为一片颓垣,但他认为这是一个国家的古文明和美学的强有力象征。
蔡小松一直被不同宗教的历史所吸引,包括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和拜火教,并对探索宗教之间的相似性与追踪其本源特感兴趣。他研究广泛,在过去三年,已走访西藏、缅甸、柬埔寨、尼泊尔、以色列和伊朗。而最近所作,是即将展出的一系列八幅作品,灵感来自2013年中为期一个月的尼泊尔访问。永恒的爱系列(2014年)描绘那些嵌于尼泊尔寺庙横梁上的刻划性爱场景的木雕刻;那些小插图直截地以奇特腼腆的形象在人前展现,是被密宗视作引导人向更高精神境界和觉悟的路径。蔡氏将这些场景一重塑于石头上,他相信石头比木材能更好地反映密宗的能量和威力。而蔡氏笔下的天吼(2014年)则体现了佛教宫殿、神坛、花园入口的守护者一雄性和雌性石狮子的那份威严;他以细腻而自由流动的笔法点缀着狮子的细节。通过所绘画的主体,他提示我们要了解和重新审视古代文明一这一情况下-藏传佛教和印度教的信仰和文化。他说:“我的理想是通过艺术的方式达成宗教间谅解与沟通,共存同荣,有一点点社会意义。”
蔡小松形容他的哲学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从外部接受意见,以提高自身。蔡氏以传统水墨来表达自我,透过观察其他文化和根源作为灵感,孜孜不倦地寻求方法去丰富自己的艺术;于蔡小松发展他自己的思想和艺术而言,这影响无疑是一座强大的明灯。他的作品鼓励我们利用崭新的角度和开放态度去观察文化、风土和宗教。他山之石是蔡小松于香港的首次个展,共展出二十三件作品包括水墨绘画和装置,反映蔡小松在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其于中国水墨传统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