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数学思维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olff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创新 指导 探究 尊重 创设情境 一题多解
  
  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词,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为初中数学课教学创新营造了多元的背景和广阔的空间,审视传统的教学,以继承原有知识为中心,这种教学培养的是“述而不作”的人,其最大的弊端是压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数学教师应俱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主动应答创新时代的新挑战,以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为根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着力于创新性数学思维的实践和探索。下面谈几点我个人的实际做法。
  一、加强课题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设置,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新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活动的探究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置疑,又注意个别差异,及时指导。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平面图形的镶嵌》,能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同时它是一种有效的操作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感悟图形的几何性质,图形的美。同时运用图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有重要的价值。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学习乐趣。
  数学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用获取的新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完成的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做,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尊重学习主体,营造宽松的创新空间
  长期的课堂教学都是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方法的灌输,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学生,他们的说和做,举手投足都充满了创造因素,好奇、好问、好动、好想,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比较强烈。因此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保护、捕捉学生创新性思维火花,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只有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才能敢问、敢想、敢说,才有可能迸射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苏科版七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我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鼓励学生对教科书作出自我理解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学生主动分析,归纳,探究,寻找规律,最后得到结论。学生自己探究多种不同于课本的方法,令我对他们刮目相看。
  学生提出的办法例如:
  图(1)在四边形的边AB上任取一点P,连接PD、PC可得到三个三角形;图(2)在四边形内部任取一点P,连接PA、PB、PC、PD,得到四个三角形;图(3)在四边形的外部取一点P,连接PC、PD,可得到三个三角形,这三个三角形的和为3×180°=540°,而∠1、∠2、∠P不是四边形的内角,应减去他们的度数和180°,因此可得四边形的内角和540°-180°=360°。
  而有的学生针对图(3),又想出了如图(4)的解决方法:在四边形的外部取一点P,连接PA、PD、PC、PB,也可得到三个三角形,这三个三角形的度数和为3×180°=540°,而∠PAB、∠APD、∠DPC、∠CPB、∠PBA不是四边形的内角,应减去他们的度数和180°,可得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540°-180°=360°。
  对这些证法我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因为平时课堂气氛宽松民主,所以学生总能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其中一些奇思妙想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也没有想到的。即使一些同学发表的是不成熟或不正确的想法,只要其中有创新性思维的火花,我也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使他们产生探索与创新的喜悦和动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思维开始于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推进,于自然中进入角色,体验情境,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的欲望,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讲解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公元前300多年,雅典一位数学爱好者去拜访柏拉图。柏拉图正在思考问题,不愿受到外界打搅,便想出了一个摆脱他的办法。“用三个9组成一个数不难,如999,但是要三个9组成一个最大的数是太难了,你回去想想吧。”很多年过去了,这位数学爱好者也未能解开这个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由于该问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充满着悬念,学生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欲望,积极思考,分组讨论,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之下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在成功的喜悦和激情之中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四、巧用一题多解,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路具有多向性,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范围,产生出大量的变异见解,它是创新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开拓思路、标新立异,对原题的条件与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演变,拓展、延伸、形成题网,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的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
  例如:如图(1),在⊙O中,弦AB=AC,求证:直径AD是∠BAC的平分线.
  分析:若把条件“弦AB=AC”看成一般的线段相等,可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证法有以下两种ΔAOB≌ΔAOC(SSS)和RtΔABD≌RtΔACD(HL)
  分析:若把条件“弦AB=AC”看成是圆特定的线段相等,可结合圆有关的性质方面考虑,证法有以下三种:
  证法一:如图(4),作OE⊥AB于E,OF⊥AC于F,由弦AB=AC得OE=OF(在同圆中,相等的弦所对的弦心距相等),故AD是∠BAC的平分线(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证法二:如图(5),连结BC,由弦AB=AC得弧AB=弧AC,又AD是⊙O的直径,可证得AD垂直平分BC(垂径定理的推论),故AD平分∠BAC.
  证法三:如图6,由弦AB=AC得弧AB=弧AC(同圆中,相等的弦所对的劣弧相等),从而可得弧BD=弧CD,故∠BAD=∠CAD(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即AD平分∠BAC。
  此题还可进行变式教学
  变式一:如图7,在⊙O中,弦AB=CD,BA和DC的延长线相交P。
  求证:PO平分∠BPD.
  变式二:如图8,弦AB和CD相交于⊙O内一点P,且AB=CD。
  求证:过P点的直径与AB、CD所成的角相等.
  通过一题多解和变式教学,使学生感悟到尽管题目的条件和解题的方法在变化,但基本证法和解题思想不变,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数学思维。
  教育家刘佛年说过:“只要有一点新意识、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创新,我们要把创新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创造力提供足够的时空,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环境,并鼓励学生以乐观的态度迎接挑战,对待挫折失败,以顽强的毅力去争取创新的成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的创新摇篮。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性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外教学研究》2005年第12期
  3.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
  4.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
  5.朱礼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探索[J]》,素质教育论坛,2008。
其他文献
高考语文科对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在“发展”等级中,为了考查学生思想认识的高度和理解问题的深度,考试大纲对考生作文提出了“深刻”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透过表象,透过局部,透过暂时,深入探究它们掩藏的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根本属性。“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要求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联
期刊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先生这一名言对于教师把握课堂质疑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师生间相互交往活动。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有效提问方法。那么,高中英语教师如何设计一堂课的提问,以使所设疑问合理、适当、有意义,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1.提问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刺激他们对当前内容
期刊
【摘要】语文教师在转换角色的过程中可以构建高效课堂,第一、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第二,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第三,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  【关键词】转换角色 引导者 交流者 合作者 高效课堂    经常听老师说这样一句话:“语文课谁不能上。”在校外也有人听说我是教语文的,便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似乎教语文不如其它科学需要很高水平。种种尴尬,让我深思:语文课真的
期刊
摘要: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人们常说“文无定法”,其实教学也是如此——教无定法。因此,一味地模仿某种教法和模式,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谨的做法。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展开充分的联想、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倾听、对话,不断探究、感悟,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新境界。  关键词:个性 语文环境 质疑 联想 人
期刊
规律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有人说得好:规律就是数学的灵魂,数学处处有规律。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注重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规律,去运用规律,这样就会使一些比较复杂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数与数之间的规律巧解题  例如:在四个连续自然数中,两个较大数的积减去两个较小数的积,
期刊
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也有相关论述:“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朗读自古以来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但现今,朗读教学并没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加强朗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语言感悟及表达能力,已经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中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中学
期刊
摘要:近几年高考,经济常识计算题的数量逐年增加,内容涉及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纸币的发行量与通货膨胀、企业利润、股票价格、个人所得税、存款利息、汇率等,这些试题难度系数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突破这些计算题是提升高考成绩的重要环节,现将经济常识中几种常见的计算题进行归纳并举例分析。    经济常识中几种常见的计算题难度系数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学生在这一块知识比较容易出错,一来自于学生的
期刊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若引课能引起学习强烈的求知欲和极大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取得教学成功,若教师总是扳着面孔,用单调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讲……”引入新课不能唤起学生学习情绪,教学效果一般不会很好,因此很有必要探讨新课引入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方法,本人在教学中新课引入的几点看法供同仁参考。  一、新课引入法  1、
期刊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于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新课改,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语文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语文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呢?  一、指导感情朗读,激发想象  朗读是学习
期刊
摘要:根据新形势下幼儿教育的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墙饰设置对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影响,对当今的幼儿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新精神,墙饰设置 主体地位    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作为对幼儿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资源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也日益深入。墙饰作为物质环境的一部分也引发了一些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研究热情,这些研究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