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大坝旅游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连续3年游客突破百万,成功晋升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高居国内工业旅游项目榜首。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标志性工程,三峡大坝旅游作为工程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其兴衰荣辱也将关系到工程形象的宣传影响。因此,我们在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不得不为其今后的发展谨慎思考。
据统计,游客参观三峡大坝的时间一般不超过4个小时,来自水路的游客只是在等船过闸的空闲时间内,由旅行社组织起来进行参观,短短几个小时后,随着游船过闸就匆匆离开。显然,大多数景区存在类似“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情况在这里也一如既往,而由于留不住游客,三峡大坝旅游的情况更不乐观。
翻开历史,著名的工业项目在初期都曾经历过繁华喧闹,如葛洲坝、武汉长江大桥等。曾记否。葛洲坝在高峰期曾创下年接待40余万游客的记录;而如今,这些往日名噪一时的著名工业景点都已默默无闻,风光不再。
历史追溯的更久远些,眼光扩展的再开阔些,我们会发现长城、都江堰、金字塔等这些人工奇迹直到现在还强烈吸引着世人慕名拜访。同是人力而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难道说仅是因为后者的历史更久远些么?笔者以为,长城等工程景观长盛不衰、驰名中外的秘密就在于她们那穿越历史而各赋特色的浓郁厚重的文化底蕴。
三峡工程创造了很多人类工程史上的新记录,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可称之为奇迹的工程,似乎有着这样优势的三峡大坝旅游前途无量,然而前车之鉴犹在,如不注重发展和创新,挖掘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转变“景点叫卖式”旅游为“文化延伸型”旅游的经营模式,三峡大坝旅游只怕难免重蹈覆辙。
文化传承千年而生生不息,旅游项目要想经久不衰,必须充分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利用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构建与众不同的具有独特价值的旅游文化产品,只有把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牌”打响、做足,旅游产品才更有生命力。
三峡工程百年梦想,50余载论证,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其文化内涵博大广阔,如不充分利用,仅靠传统的观光式旅游,不仅无法满足游客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对这座蕴涵无穷精神财富的“水上长城”极大浪费。
笔者将三峡工程内涵丰富的文化进行了归纳,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即长江治水文化、工程建设文化和三峡移民文化。运用何种方式才能更好的将这些文化融合,开发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达到既叫好又叫座,游客与市场双赢的目的,成为旅游资源决策者、经营者长期思考的问题。
2006年6月18日,三峡大坝旅游区首次推出大型情境演出《盛世峡江》。演出共分7场,依次为序幕、祭江;水患、纤魂;追梦、豪情;壮志、天筑;奇观、盛世;峡江和尾声。力图从不同视角和层次来解读三峡工程文化。
3300余万元的投入,600余人的演员阵容、以三峡大坝为天然背景等众多因素使这台演出一经推出,就广受业内瞩目。但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在全国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定时定点上演的、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旅游文化演出有153台,资金投入达17.9亿元,参加的专业和业余演职人员1.76万人,观众达1.67亿人次。在目前国内旅游演出产品层出不穷的现状下,《盛世峡江》如何才能另辟蹊径、脱颖而出呢?
作为演出投资方——长江三峡旅游公司对问题答案已经胸有成竹,就是结合三峡工程,以其特有的文化背景为创作支撑,深度挖掘工程相关文化、历史内涵,赋予演出别具一格的水电工程文化,使《盛世峡江》在国内众多旅游演出产品中特点鲜明,独树一帜。
长江治水文化——《盛世峡江》的文化底蕴
陆游在《初发夷陵》一诗中激情地为长江水大唱赞歌: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中华民族的远古文化是大河文化,长江的地位不言而喻。中华民族的本性是治水的民族。到这儿来旅游参观,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关键点。”
长江流域,文明悠久,人杰地灵,从远古时代开始,就产生了许多至今仍光辉无比的神话传说,反映着古老的流域人民在文化进步的漫长路途中坚韧的进取精神和美妙的想象能力,成为中华文化大观园中引人入胜的一个生动世界。
而作为长江治水文化中众多光辉形象之一的大禹治水,展现了我们祖先治理洪水斗争的生动画面,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鼓舞着历代劳动人民向洪水灾害作斗争。
对于中华悠久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为华彩的篇章之一的长江治水文化,《盛世峡江》在表现形式上给予了重要的铺陈。演出的头三场,以长江治水文化的历史为线索,着重表现峡江文化的历史根源,通过运用具有长江文化特征的元素符号,向观众传达演出的文化背景信息。
《序幕》以写意的手法,通过中华鲟、峡江神女等代表长江文化的自然、人文元素,以点带面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对三峡的神往和对大自然的礼赞;《祭江·水患》以虚实结合的手法。铺画了一幅长江流域的先民无奈洪水以少女祭江的悲壮场景,表现了历史上长江水患对两岸生灵的毁灭性冲击和人类自强不息的拼搏信念;《纤魂·追梦》以象征的手法,借助“纤夫”这一治水文化的典型“土著”形象,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盛世峡江》的总导演马志广强调,长江治水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从远古先民的无知到近代三峡工程建设者的无畏,经历了人类探索自然的漫长求知过程,总体上,积极、向上、乐观的奋斗精神与态度是历史的主流,也是《盛世峡江》的创作源头、思想基调和文化底蕴。
马志广说陆游的《初发夷陵》,是演出创作风格的灵感来源之一。他说:“唐诗宋词中,赞美三峡的无数,唯选这首,是因为她百折不挠、拼搏自强的意境很好的符合了中华民族的长江治水文化,奠定了这台演出的基调风格。”
长江治水文化是三峡地区的本土文化之一,也是长江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根源之一。目前国内将本土文化“嫁接”到商业演出项目中的案例为数众多,《禅宗少林》就是其中的典型。少林寺历经千年,已经成为当地旅游以及国内宗教文化的著名品牌,禅宗文化在我国也有上千年的历史,《禅宗少林》将这两样本土文化精品结合起来,为其在商业运作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与其相比,长江治水文化更为悠久和厚重的人文基础,将成为《盛世峡江》历久弥新的文化储备。
工程建设文化——《盛世峡江》的表现核心
三峡工程,作为我国民族复兴大业中的一项标志性工程,其象征意义可能甚至超出她的工程建设意义。她凝聚的不仅仅是几位伟人的梦想,还包含了一个民族腾飞的远大理想。她的横空出世,所展现给世人的除了工程建设者的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外,更深远的是一个民族自强 不息、励精图治的山河气概。因此,可以说三峡工程建设文化就是民族的自强文化,一部三峡工程建设史就是中华民族奋斗史的浓缩。
《盛世峡江》的创作意图就是希望通过演出艺术化、抽象化的表现形式,展现三峡工程建设所具有的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而如何将厚重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给观众,使演出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应当比讨论文化的重要与否显得更为关键。
在谈到演出的具体表现形式上,马志广说,这台演出与国内同类型演出相比,将有6点不同:第一,因为三峡大坝的唯一性,演出的文化背景独一无二;第二,演出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意向将有别于其他演出;第三,摒弃国内传统民俗表演一味强调自己、叫卖式的演出,也不完全采用国外“拿来”主义“一锅焖”的整合翻新式演出,而将取用如中华文化“龙图腾”式的“四不像”的集大成思想,有效整合各种文化元素;第四,不做精致型的演出,也不模仿那种“土得掉渣”式的演出,而将力图表现出恢弘、大气、向上、质朴的大坝本色;第五,演出不以娱悦耳目为目的,而将突出震撼人心的效果,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第六,演出是“雄性”的,是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综合美的体验,将成为工业文化的独特元素、符号。
演出第三场《豪情·壮志》和第四场《天筑·奇观》,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杂技、焰火、钢花以及600余人的演员阵容,再现工程建设初期的历史片段、葛洲坝的修建过程和大江截流的历史场景,重点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党的领导下,三峡建设者几代人为三峡工程奋斗的伟大队伍和创造世界奇迹的宏伟壮举。
三峡工程建设过程是一段跌宕曲折、荡气回肠的历史,三峡工程建设文化是一种大气磅礴、积极昂扬的精神。长江三峡旅游公司总经理陈孟炯在定义这台演绎三峡工程的演出时说:《盛世峡江》将反叛时下轻歌曼舞的流行形式,从一个高品位、一个铿锵有力、钢筋铁骨的角度刷新国内旅游演出。
陈孟炯是在国内旅游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旅游”,通过深圳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三峡大坝旅游区的多年经营实践,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建设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深圳是一个新兴城市,高效率的城市风格注定“快餐文化”的成长背景,作为深圳首屈一指的旅游演出项目《龙凤舞中华》,以华丽眩目的舞台效果带给观众感官强烈的娱乐刺激,而三峡大坝前的演出,其阳刚、雄性的工程文化特点不仅是区别于其他演出的独特气质,也是其别具一格的最大魅力所在。
三峡移民文化——《盛世峡江》最大的亮点
三峡工程竣工,期间共需移民约130万人,这可能将会是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移民工程,而这一点也恰恰印证了伟大的工程需要伟大的民族才能成就的道理。与历史上其他移民工程不同,三峡移民所体现出的“舍小家,为大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不仅是三峡工程建设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中一页光辉灿烂的篇章。
三峡移民可以说是长江边上的“土著”,他们不仅对长江治水文化有着最深刻的理解,对三峡工程也有着特殊的感情。而《盛世峡江》启用了约400名三峡库坝区移民,一方面是希望利用演出提供就业岗位,提高移民收入,另一方面是通过演出展示移民风貌,宣扬移民精神。此举不仅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库坝区的社会稳定,缓解了当地政府的移民安置就业压力,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卓有成效的途径,开创了一个多方共赢的新局面。
演出第五场《盛世·峡江》采用与序幕相呼应的手法,通过屈原、李白等历史人物对如今峡江人民生活的惊羡,借古喻今,跨越时空地表现“高峡平湖”后,三峡工程造福人民,两岸人们在风景如画的环境中和谐美好的生活写照;尾声则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三峡人民对更加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利用当地原住民打造“原生态”旅游演出项目方面,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无疑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而《印象·丽江》则更是将这一手段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与前二者不同的是,三峡移民演员“原生态”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商业意义,作为演出投资方的责任感更为强烈,对社会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
大胆起用移民演员,投资方不仅要接受市场对演出本身质量的考验,还要承担社会对移民群体“特殊关照”情感的考验,这些都对《盛世峡江》的商业运作带来一定的风险。但是通过两年的经营,《盛世峡江》的“原生态”之路没有选择错误。大量移民的起用,不仅更好的展现了移民文化,诠释了峡江文化、工程文化,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同时也带动和稳定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企业回报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可以说移民演员的起用,已经成为《盛世峡江》最大的亮点。如今,这台全国唯一有移民参演的演出项目,已经成为长江三峡流域规模最大、观众最多、影响最广的旅游演出产品。
文化为器,旅游为用。旅游产品借助文化将得到更长久的生存和发展,文化依托旅游产品将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和发扬,两者相辅相成,则前途光明。文化与旅游产品的结合也将是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属于朝阳产业,将文化注入旅游产品进行商业运作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编制的旅游卫星账户测算,2004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国GDP的4.05%。这为旅游文化演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在国外成熟的演艺文化功能区,每天上演的剧目可以达到36场。演出门票收入和因演出而带动的综合收入之比可以达到1:7甚至1:10,在每天观看演出的观众中,游客所占的比例近60%。
国际上旅游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旅游文化演出,已经走上了产业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其中著名的如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英国伦敦的歌剧,俄罗斯莫斯科上演的芭蕾舞,法国、西班牙的旅游演出等,都值得借鉴。反观自身,我国旅游文化产品项目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营了两年多的时间,上演300场,中外观众近30万人,应该说《盛世峡江》取得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立足文化、丰富内涵,以宣传发扬三峡工程文化为目标,达到文化传承和商业利益的双赢,将是《盛世峡江》今后坚持不懈的发展方向。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标志性工程,三峡大坝旅游作为工程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其兴衰荣辱也将关系到工程形象的宣传影响。因此,我们在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不得不为其今后的发展谨慎思考。
据统计,游客参观三峡大坝的时间一般不超过4个小时,来自水路的游客只是在等船过闸的空闲时间内,由旅行社组织起来进行参观,短短几个小时后,随着游船过闸就匆匆离开。显然,大多数景区存在类似“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情况在这里也一如既往,而由于留不住游客,三峡大坝旅游的情况更不乐观。
翻开历史,著名的工业项目在初期都曾经历过繁华喧闹,如葛洲坝、武汉长江大桥等。曾记否。葛洲坝在高峰期曾创下年接待40余万游客的记录;而如今,这些往日名噪一时的著名工业景点都已默默无闻,风光不再。
历史追溯的更久远些,眼光扩展的再开阔些,我们会发现长城、都江堰、金字塔等这些人工奇迹直到现在还强烈吸引着世人慕名拜访。同是人力而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难道说仅是因为后者的历史更久远些么?笔者以为,长城等工程景观长盛不衰、驰名中外的秘密就在于她们那穿越历史而各赋特色的浓郁厚重的文化底蕴。
三峡工程创造了很多人类工程史上的新记录,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可称之为奇迹的工程,似乎有着这样优势的三峡大坝旅游前途无量,然而前车之鉴犹在,如不注重发展和创新,挖掘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转变“景点叫卖式”旅游为“文化延伸型”旅游的经营模式,三峡大坝旅游只怕难免重蹈覆辙。
文化传承千年而生生不息,旅游项目要想经久不衰,必须充分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利用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构建与众不同的具有独特价值的旅游文化产品,只有把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牌”打响、做足,旅游产品才更有生命力。
三峡工程百年梦想,50余载论证,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其文化内涵博大广阔,如不充分利用,仅靠传统的观光式旅游,不仅无法满足游客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对这座蕴涵无穷精神财富的“水上长城”极大浪费。
笔者将三峡工程内涵丰富的文化进行了归纳,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即长江治水文化、工程建设文化和三峡移民文化。运用何种方式才能更好的将这些文化融合,开发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达到既叫好又叫座,游客与市场双赢的目的,成为旅游资源决策者、经营者长期思考的问题。
2006年6月18日,三峡大坝旅游区首次推出大型情境演出《盛世峡江》。演出共分7场,依次为序幕、祭江;水患、纤魂;追梦、豪情;壮志、天筑;奇观、盛世;峡江和尾声。力图从不同视角和层次来解读三峡工程文化。
3300余万元的投入,600余人的演员阵容、以三峡大坝为天然背景等众多因素使这台演出一经推出,就广受业内瞩目。但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在全国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定时定点上演的、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旅游文化演出有153台,资金投入达17.9亿元,参加的专业和业余演职人员1.76万人,观众达1.67亿人次。在目前国内旅游演出产品层出不穷的现状下,《盛世峡江》如何才能另辟蹊径、脱颖而出呢?
作为演出投资方——长江三峡旅游公司对问题答案已经胸有成竹,就是结合三峡工程,以其特有的文化背景为创作支撑,深度挖掘工程相关文化、历史内涵,赋予演出别具一格的水电工程文化,使《盛世峡江》在国内众多旅游演出产品中特点鲜明,独树一帜。
长江治水文化——《盛世峡江》的文化底蕴
陆游在《初发夷陵》一诗中激情地为长江水大唱赞歌: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中华民族的远古文化是大河文化,长江的地位不言而喻。中华民族的本性是治水的民族。到这儿来旅游参观,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关键点。”
长江流域,文明悠久,人杰地灵,从远古时代开始,就产生了许多至今仍光辉无比的神话传说,反映着古老的流域人民在文化进步的漫长路途中坚韧的进取精神和美妙的想象能力,成为中华文化大观园中引人入胜的一个生动世界。
而作为长江治水文化中众多光辉形象之一的大禹治水,展现了我们祖先治理洪水斗争的生动画面,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鼓舞着历代劳动人民向洪水灾害作斗争。
对于中华悠久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为华彩的篇章之一的长江治水文化,《盛世峡江》在表现形式上给予了重要的铺陈。演出的头三场,以长江治水文化的历史为线索,着重表现峡江文化的历史根源,通过运用具有长江文化特征的元素符号,向观众传达演出的文化背景信息。
《序幕》以写意的手法,通过中华鲟、峡江神女等代表长江文化的自然、人文元素,以点带面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对三峡的神往和对大自然的礼赞;《祭江·水患》以虚实结合的手法。铺画了一幅长江流域的先民无奈洪水以少女祭江的悲壮场景,表现了历史上长江水患对两岸生灵的毁灭性冲击和人类自强不息的拼搏信念;《纤魂·追梦》以象征的手法,借助“纤夫”这一治水文化的典型“土著”形象,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盛世峡江》的总导演马志广强调,长江治水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从远古先民的无知到近代三峡工程建设者的无畏,经历了人类探索自然的漫长求知过程,总体上,积极、向上、乐观的奋斗精神与态度是历史的主流,也是《盛世峡江》的创作源头、思想基调和文化底蕴。
马志广说陆游的《初发夷陵》,是演出创作风格的灵感来源之一。他说:“唐诗宋词中,赞美三峡的无数,唯选这首,是因为她百折不挠、拼搏自强的意境很好的符合了中华民族的长江治水文化,奠定了这台演出的基调风格。”
长江治水文化是三峡地区的本土文化之一,也是长江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根源之一。目前国内将本土文化“嫁接”到商业演出项目中的案例为数众多,《禅宗少林》就是其中的典型。少林寺历经千年,已经成为当地旅游以及国内宗教文化的著名品牌,禅宗文化在我国也有上千年的历史,《禅宗少林》将这两样本土文化精品结合起来,为其在商业运作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与其相比,长江治水文化更为悠久和厚重的人文基础,将成为《盛世峡江》历久弥新的文化储备。
工程建设文化——《盛世峡江》的表现核心
三峡工程,作为我国民族复兴大业中的一项标志性工程,其象征意义可能甚至超出她的工程建设意义。她凝聚的不仅仅是几位伟人的梦想,还包含了一个民族腾飞的远大理想。她的横空出世,所展现给世人的除了工程建设者的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外,更深远的是一个民族自强 不息、励精图治的山河气概。因此,可以说三峡工程建设文化就是民族的自强文化,一部三峡工程建设史就是中华民族奋斗史的浓缩。
《盛世峡江》的创作意图就是希望通过演出艺术化、抽象化的表现形式,展现三峡工程建设所具有的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而如何将厚重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给观众,使演出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应当比讨论文化的重要与否显得更为关键。
在谈到演出的具体表现形式上,马志广说,这台演出与国内同类型演出相比,将有6点不同:第一,因为三峡大坝的唯一性,演出的文化背景独一无二;第二,演出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意向将有别于其他演出;第三,摒弃国内传统民俗表演一味强调自己、叫卖式的演出,也不完全采用国外“拿来”主义“一锅焖”的整合翻新式演出,而将取用如中华文化“龙图腾”式的“四不像”的集大成思想,有效整合各种文化元素;第四,不做精致型的演出,也不模仿那种“土得掉渣”式的演出,而将力图表现出恢弘、大气、向上、质朴的大坝本色;第五,演出不以娱悦耳目为目的,而将突出震撼人心的效果,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第六,演出是“雄性”的,是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综合美的体验,将成为工业文化的独特元素、符号。
演出第三场《豪情·壮志》和第四场《天筑·奇观》,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杂技、焰火、钢花以及600余人的演员阵容,再现工程建设初期的历史片段、葛洲坝的修建过程和大江截流的历史场景,重点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党的领导下,三峡建设者几代人为三峡工程奋斗的伟大队伍和创造世界奇迹的宏伟壮举。
三峡工程建设过程是一段跌宕曲折、荡气回肠的历史,三峡工程建设文化是一种大气磅礴、积极昂扬的精神。长江三峡旅游公司总经理陈孟炯在定义这台演绎三峡工程的演出时说:《盛世峡江》将反叛时下轻歌曼舞的流行形式,从一个高品位、一个铿锵有力、钢筋铁骨的角度刷新国内旅游演出。
陈孟炯是在国内旅游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旅游”,通过深圳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三峡大坝旅游区的多年经营实践,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建设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深圳是一个新兴城市,高效率的城市风格注定“快餐文化”的成长背景,作为深圳首屈一指的旅游演出项目《龙凤舞中华》,以华丽眩目的舞台效果带给观众感官强烈的娱乐刺激,而三峡大坝前的演出,其阳刚、雄性的工程文化特点不仅是区别于其他演出的独特气质,也是其别具一格的最大魅力所在。
三峡移民文化——《盛世峡江》最大的亮点
三峡工程竣工,期间共需移民约130万人,这可能将会是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移民工程,而这一点也恰恰印证了伟大的工程需要伟大的民族才能成就的道理。与历史上其他移民工程不同,三峡移民所体现出的“舍小家,为大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不仅是三峡工程建设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中一页光辉灿烂的篇章。
三峡移民可以说是长江边上的“土著”,他们不仅对长江治水文化有着最深刻的理解,对三峡工程也有着特殊的感情。而《盛世峡江》启用了约400名三峡库坝区移民,一方面是希望利用演出提供就业岗位,提高移民收入,另一方面是通过演出展示移民风貌,宣扬移民精神。此举不仅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库坝区的社会稳定,缓解了当地政府的移民安置就业压力,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卓有成效的途径,开创了一个多方共赢的新局面。
演出第五场《盛世·峡江》采用与序幕相呼应的手法,通过屈原、李白等历史人物对如今峡江人民生活的惊羡,借古喻今,跨越时空地表现“高峡平湖”后,三峡工程造福人民,两岸人们在风景如画的环境中和谐美好的生活写照;尾声则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三峡人民对更加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利用当地原住民打造“原生态”旅游演出项目方面,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无疑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而《印象·丽江》则更是将这一手段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与前二者不同的是,三峡移民演员“原生态”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商业意义,作为演出投资方的责任感更为强烈,对社会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
大胆起用移民演员,投资方不仅要接受市场对演出本身质量的考验,还要承担社会对移民群体“特殊关照”情感的考验,这些都对《盛世峡江》的商业运作带来一定的风险。但是通过两年的经营,《盛世峡江》的“原生态”之路没有选择错误。大量移民的起用,不仅更好的展现了移民文化,诠释了峡江文化、工程文化,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同时也带动和稳定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企业回报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可以说移民演员的起用,已经成为《盛世峡江》最大的亮点。如今,这台全国唯一有移民参演的演出项目,已经成为长江三峡流域规模最大、观众最多、影响最广的旅游演出产品。
文化为器,旅游为用。旅游产品借助文化将得到更长久的生存和发展,文化依托旅游产品将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和发扬,两者相辅相成,则前途光明。文化与旅游产品的结合也将是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属于朝阳产业,将文化注入旅游产品进行商业运作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编制的旅游卫星账户测算,2004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国GDP的4.05%。这为旅游文化演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在国外成熟的演艺文化功能区,每天上演的剧目可以达到36场。演出门票收入和因演出而带动的综合收入之比可以达到1:7甚至1:10,在每天观看演出的观众中,游客所占的比例近60%。
国际上旅游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旅游文化演出,已经走上了产业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其中著名的如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英国伦敦的歌剧,俄罗斯莫斯科上演的芭蕾舞,法国、西班牙的旅游演出等,都值得借鉴。反观自身,我国旅游文化产品项目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营了两年多的时间,上演300场,中外观众近30万人,应该说《盛世峡江》取得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立足文化、丰富内涵,以宣传发扬三峡工程文化为目标,达到文化传承和商业利益的双赢,将是《盛世峡江》今后坚持不懈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