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切行为几乎都有量化标准的今日,我们的所作所为在直觉里便被赋予了被评判的压力,因而总会努力去靠近“成功”多一点。单从这一方面来看,“追求成功”似乎无可厚非。但当“努力”变成“不择手段”,积极催化成戾气,我们所追求的成功,又是否还是成功?
待在井底的青蛙因为目光短浅而迷失在圆圆的一口天空中。若匍匐着的是我们,我们又会不会因为比较与竞争,甚至连头都没抬便往上跳,而根本就不会发现我们身处的本就是无边的海洋?在“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浮躁中,我们缺少的,或许正是那一份停下来的勇气。
“鸡娃”与“内卷”这两个词在过去一年频频引发热议。追根究底,正是因为“成功”由内驱变成外驱的普遍引起了大家的忧虑。高投入,低回报,甚至只为了站在同一起跑线,最终是资源竞争下必然有优劣的无力,造成的将会是整个社会的消极。然而因为“唯成功论”的根深蒂固,消极本身并不能转化为对现有体系的抨击,反而可能造成无谓的恶性循环。殊不知,可能观念的根基便是错误的。
诚然,以成功为目标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红利。我们不可否认追求成功而达到的成功,我更强调的是所谓失败的未成功。当我们重视了过程,学会了沉淀与积累,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不仅仅是一份幸运。
前段时间偶然获得了出版书籍的机会,当下的自己便卯足了劲儿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补齐字数。赶出来的稿件不仅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毫无体系可言,更是连质量都没有了保证。奔着所谓高中即出书的光环飘得摸不着头脑,在妈妈提醒后的闷气里突然想起当初那个因为冲动而提起笔,也因为“把话说完”而泪流满面的小姑娘,开始反思这一本书的意义。或许,这是一份无法比拟的成功——它不仅难得,更时不再来。但当倾诉变成任务与负担,它同时也成为了枷锁,将我捆绑在“成功”的定式里。我最引以为傲的,或许将从此打上急功近利的烙印。成功不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段旅途,在这之中,不会有白走的路。或许放弃同时是一种逃避——如果准备充分便没有这种后顾之忧;但当我说服自己学会接受失败时,谁又能說这不是一种尊重了自我的成功?
我跟自己说,学会慢下来,学会放下来。
慢一些,不争一些,或许到达得更快,得到的会更多。
我保存了这样一份初心,我珍惜了比量化的标准更重要的倾诉欲,我有勇气去相信、去锻炼自己的能力;完成我想完成的,达到我想达到的,最终殊途同归的能力。
谁又能知道井底之蛙不幸福呢?更广的天就更好了吗?
如果非说要看看更大的世界,那也让我做一只井底之猫好了。我能够蹦出去游历,去追寻成功。但,我总有自己的天。
评点:陈洋
说这是一篇“以小见大”的文章不为过。头顶上的那一片天空,在今天似乎成为了“量化”人之价值的一个尺度;大多数人全力扩展着这片天空的广度、深度,尽心描画着天空的色彩、光亮。作者也曾“有机会”为自己头顶的天空扩容添彩,所幸的是她因“悟”而弃。联系世态,将其“悟”述诸文字,于是有了“当我们重视了过程,学会了沉淀与积累,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不仅仅是一份幸运”的觉醒;有了“谁又能说这(说服自己学会接受失败)不是一种尊重了自我的成功”的认知;有了“一只井底之猫”“能够蹦出去游历,去追寻成功”的思考。更可贵的是文字最后传达的信心——“我总有自己的天”。当一只知进退、明守候的“井底之猫”,也是不错的生活方式。
待在井底的青蛙因为目光短浅而迷失在圆圆的一口天空中。若匍匐着的是我们,我们又会不会因为比较与竞争,甚至连头都没抬便往上跳,而根本就不会发现我们身处的本就是无边的海洋?在“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浮躁中,我们缺少的,或许正是那一份停下来的勇气。
“鸡娃”与“内卷”这两个词在过去一年频频引发热议。追根究底,正是因为“成功”由内驱变成外驱的普遍引起了大家的忧虑。高投入,低回报,甚至只为了站在同一起跑线,最终是资源竞争下必然有优劣的无力,造成的将会是整个社会的消极。然而因为“唯成功论”的根深蒂固,消极本身并不能转化为对现有体系的抨击,反而可能造成无谓的恶性循环。殊不知,可能观念的根基便是错误的。
诚然,以成功为目标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红利。我们不可否认追求成功而达到的成功,我更强调的是所谓失败的未成功。当我们重视了过程,学会了沉淀与积累,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不仅仅是一份幸运。
前段时间偶然获得了出版书籍的机会,当下的自己便卯足了劲儿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补齐字数。赶出来的稿件不仅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毫无体系可言,更是连质量都没有了保证。奔着所谓高中即出书的光环飘得摸不着头脑,在妈妈提醒后的闷气里突然想起当初那个因为冲动而提起笔,也因为“把话说完”而泪流满面的小姑娘,开始反思这一本书的意义。或许,这是一份无法比拟的成功——它不仅难得,更时不再来。但当倾诉变成任务与负担,它同时也成为了枷锁,将我捆绑在“成功”的定式里。我最引以为傲的,或许将从此打上急功近利的烙印。成功不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段旅途,在这之中,不会有白走的路。或许放弃同时是一种逃避——如果准备充分便没有这种后顾之忧;但当我说服自己学会接受失败时,谁又能說这不是一种尊重了自我的成功?
我跟自己说,学会慢下来,学会放下来。
慢一些,不争一些,或许到达得更快,得到的会更多。
我保存了这样一份初心,我珍惜了比量化的标准更重要的倾诉欲,我有勇气去相信、去锻炼自己的能力;完成我想完成的,达到我想达到的,最终殊途同归的能力。
谁又能知道井底之蛙不幸福呢?更广的天就更好了吗?
如果非说要看看更大的世界,那也让我做一只井底之猫好了。我能够蹦出去游历,去追寻成功。但,我总有自己的天。
评点:陈洋
说这是一篇“以小见大”的文章不为过。头顶上的那一片天空,在今天似乎成为了“量化”人之价值的一个尺度;大多数人全力扩展着这片天空的广度、深度,尽心描画着天空的色彩、光亮。作者也曾“有机会”为自己头顶的天空扩容添彩,所幸的是她因“悟”而弃。联系世态,将其“悟”述诸文字,于是有了“当我们重视了过程,学会了沉淀与积累,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不仅仅是一份幸运”的觉醒;有了“谁又能说这(说服自己学会接受失败)不是一种尊重了自我的成功”的认知;有了“一只井底之猫”“能够蹦出去游历,去追寻成功”的思考。更可贵的是文字最后传达的信心——“我总有自己的天”。当一只知进退、明守候的“井底之猫”,也是不错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