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西关音乐的文化现象
作为传承地域音乐文化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广州市荔湾区的中小学近年来尝试把能够反映荔湾西关音乐风情民俗的经典作品引入学校课堂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当中。据报道,“目前,荔湾区30所公办小学、一所特殊儿童学校(致爱学校)、一所民办小学(荔湾实验小学)全部都建构起校本课程并全部实施教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西关文化紧密联系,粤曲粤剧、西关美食、童谣、游戏等都进入小学课堂,让广州孩子重新开始认识身边的“岭南故事”。“阵阵悦耳悠扬的广东民乐和字正腔圆的粤剧演唱从荔湾区三元坊小学里传出,原来该校学生正在展示《粤曲粤剧》的校本课程内容。在该校的校本课程展台上,记者看到了该校编写的多本反映西关独特人文景观的教材:《西关风情顺口溜》收集了多首由学生自己通过社会调查等形式挖掘出来的具浓郁西关文化的顺口溜,如《摇钱树》等。《西关美食》校本教材里,及第粥、布拉肠、云吞面等名小吃的由来、特点甚至制作方法,都收录其中。”“西关小姐”炫彩南方,……3号选手陈菲一曲悦耳的“鸡公仔、尾弯弯”,让不少中年观众轻声跟唱;而21号黄顺妮颇具专业水准的《荔枝颂》,则赢得满堂喝彩。……作为广州人靓丽的文化名片,第二届“西关小姐”初赛评选更注重将时尚因素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比赛安排的压轴节目是南方生活广播著名主持人林伟栋等组成的新音乐组合“南方阿叔”闪亮登场,他们“粤味浓郁”地现场演唱了由资深音乐人、南方生活广播总监马国华专门创作的《西关小姐》主题曲,赢得台下一片掌声。与优雅的“西关小姐”相映成趣。“为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加深学生对家乡音乐文化的情感,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和广州市中小学音乐教研会,日前策划举办了一个主题为“南腔粤调”的中小学生乡土音乐演唱比赛活动。活动规定每个参赛代表队都必须演唱一首广东本地的民歌或戏曲,……”以上的新闻报道反映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实际情况,显示着广州音乐教育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促进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1. 教学背景分析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比较喜欢流行音乐,从情感上说对严肃音乐或民间音乐不是很感兴趣。从歌唱技巧来看歌唱时呼吸与咬字处于自然状态,节奏不够稳,音准不够佳,旋律感不够强,不能从音乐本身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但是对演唱还是比较向往和有热情的。
对策研究。以粤曲《荔枝颂》歌唱教学为例:以往的学习大多侧重于创作歌曲和较为熟悉的民歌作品或是以流行曲形式出现的带有戏曲素材的歌曲,而戏曲作品的直接演唱学习较少,主要是作为欣赏曲目,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对戏曲作品中“韵味”的学习,但这种“韵味”恰恰是戏曲作品最有价值最有美感的方面。因此,对《荔枝颂》的学习主要应从音乐最基本的要素出发,通过在学唱粤曲过程中分析旋律、节奏、音色、咬字等方法,初步学习演唱和表现作品的情感。基于生活经验和理解力,《荔枝颂》这首粤曲从演唱方法到表现的内容,学生都不可能有直接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在学唱粤曲过程中分析旋律、节奏、音色、咬字等歌唱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来理解作品演唱本身的美感与附着的情感,初步学习演唱和表现作品的情感是重点,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体现了“以音乐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音乐教育理念。
2. 教学目标分析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粤曲《荔枝颂》的演唱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粤语歌唱技巧的美感和作品的情感,能对他人和集体的演唱作简单的评价。教学目标设计清晰、合理,突出了唱歌课对学生演唱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紧扣唱歌课课型的要求,既有粤曲歌唱技巧的重点学习和体验作品情感又有感悟作品风格的要求以及评价的环节,体现培养学生参与思考过程中提高综合思考能力的教学目的,使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了落实。
3. 学习准备分析
课前教师收集音响、音像资料:红线女演唱《荔枝颂》的MV,查阅和学习有关粤曲演唱技巧和粤语读音知识的资料,并对作品进行背诵。教师在课前充分的准备,对教学作品详细的研究,对教材的熟悉使教师本身在对演唱教学细节的过程有很明晰的安排,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习中体验粤曲之美、粤语之美、歌唱之美,提高了学生文化素养并逐步形成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在掌握学习粤曲音乐的方法与技能的过程中,真正获得情感体验,加强了全面的思维能力。教师只有以音乐为本,引导学生从音乐的本质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水平、认知规律、情感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对于零散的知识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主体性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对于距离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较远的教学内容要想办法找切入口,这能够高效地把学生带入课题中。教学目的以音乐作为载体,以提升审美情趣,开阔视界,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为主。学生经过以上歌唱体验、欣赏感受、分析理解几个环节后对作品的演唱方法和音乐形象已有一定的理解,这时,让学生对作品独立进行完整演唱,让学生展示个性、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转化和运用。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既关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 西关音乐进入荔湾课堂
西关音乐进入荔湾课堂可以发挥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构建以荔湾本土文化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校本课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互动体验为活动模式,以弘扬民族文化,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活动目标,逐步发展以西关文化艺术为学校特色教育。
荔湾地处广州老城区西关,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原因,产生了独特的被称为岭南文化缩影的西关文化。利用西关文化资源底蕴丰厚的优势,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编写,以西关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内容包括荔湾历史介绍、荔湾名人风采展示、闻名遐迩的粤菜各种制作技巧以及寓教于乐的西关童谣、游戏的介绍等等充分反映西关独特的文化景观和风土人情的题材,既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西关音乐进入荔湾课堂注重情感教育和潜能开发,将民族文化与创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有机融入到教材之中,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不断领略成功的喜悦中,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拓宽学校艺术教育渠道,以西关文化为资源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体现校本课程的多元组合、多元发展和多元应用的现代教育理念。弘扬地方文化,深化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学校品牌的创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艺术教育特色。
西关音乐进入荔湾音乐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改变传统的音教课堂授课方式,增强课程意识,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校本课程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空间,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在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和爱国情感的熏陶,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形式活泼的实践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高。以荔湾独特的地方文化和学校民族艺术教育特色为基础,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为方向,开展综合体验教育、实践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建品牌特色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邱丽
作为传承地域音乐文化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广州市荔湾区的中小学近年来尝试把能够反映荔湾西关音乐风情民俗的经典作品引入学校课堂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当中。据报道,“目前,荔湾区30所公办小学、一所特殊儿童学校(致爱学校)、一所民办小学(荔湾实验小学)全部都建构起校本课程并全部实施教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西关文化紧密联系,粤曲粤剧、西关美食、童谣、游戏等都进入小学课堂,让广州孩子重新开始认识身边的“岭南故事”。“阵阵悦耳悠扬的广东民乐和字正腔圆的粤剧演唱从荔湾区三元坊小学里传出,原来该校学生正在展示《粤曲粤剧》的校本课程内容。在该校的校本课程展台上,记者看到了该校编写的多本反映西关独特人文景观的教材:《西关风情顺口溜》收集了多首由学生自己通过社会调查等形式挖掘出来的具浓郁西关文化的顺口溜,如《摇钱树》等。《西关美食》校本教材里,及第粥、布拉肠、云吞面等名小吃的由来、特点甚至制作方法,都收录其中。”“西关小姐”炫彩南方,……3号选手陈菲一曲悦耳的“鸡公仔、尾弯弯”,让不少中年观众轻声跟唱;而21号黄顺妮颇具专业水准的《荔枝颂》,则赢得满堂喝彩。……作为广州人靓丽的文化名片,第二届“西关小姐”初赛评选更注重将时尚因素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比赛安排的压轴节目是南方生活广播著名主持人林伟栋等组成的新音乐组合“南方阿叔”闪亮登场,他们“粤味浓郁”地现场演唱了由资深音乐人、南方生活广播总监马国华专门创作的《西关小姐》主题曲,赢得台下一片掌声。与优雅的“西关小姐”相映成趣。“为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加深学生对家乡音乐文化的情感,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和广州市中小学音乐教研会,日前策划举办了一个主题为“南腔粤调”的中小学生乡土音乐演唱比赛活动。活动规定每个参赛代表队都必须演唱一首广东本地的民歌或戏曲,……”以上的新闻报道反映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实际情况,显示着广州音乐教育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促进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1. 教学背景分析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比较喜欢流行音乐,从情感上说对严肃音乐或民间音乐不是很感兴趣。从歌唱技巧来看歌唱时呼吸与咬字处于自然状态,节奏不够稳,音准不够佳,旋律感不够强,不能从音乐本身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但是对演唱还是比较向往和有热情的。
对策研究。以粤曲《荔枝颂》歌唱教学为例:以往的学习大多侧重于创作歌曲和较为熟悉的民歌作品或是以流行曲形式出现的带有戏曲素材的歌曲,而戏曲作品的直接演唱学习较少,主要是作为欣赏曲目,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对戏曲作品中“韵味”的学习,但这种“韵味”恰恰是戏曲作品最有价值最有美感的方面。因此,对《荔枝颂》的学习主要应从音乐最基本的要素出发,通过在学唱粤曲过程中分析旋律、节奏、音色、咬字等方法,初步学习演唱和表现作品的情感。基于生活经验和理解力,《荔枝颂》这首粤曲从演唱方法到表现的内容,学生都不可能有直接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在学唱粤曲过程中分析旋律、节奏、音色、咬字等歌唱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来理解作品演唱本身的美感与附着的情感,初步学习演唱和表现作品的情感是重点,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体现了“以音乐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音乐教育理念。
2. 教学目标分析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粤曲《荔枝颂》的演唱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粤语歌唱技巧的美感和作品的情感,能对他人和集体的演唱作简单的评价。教学目标设计清晰、合理,突出了唱歌课对学生演唱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紧扣唱歌课课型的要求,既有粤曲歌唱技巧的重点学习和体验作品情感又有感悟作品风格的要求以及评价的环节,体现培养学生参与思考过程中提高综合思考能力的教学目的,使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了落实。
3. 学习准备分析
课前教师收集音响、音像资料:红线女演唱《荔枝颂》的MV,查阅和学习有关粤曲演唱技巧和粤语读音知识的资料,并对作品进行背诵。教师在课前充分的准备,对教学作品详细的研究,对教材的熟悉使教师本身在对演唱教学细节的过程有很明晰的安排,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习中体验粤曲之美、粤语之美、歌唱之美,提高了学生文化素养并逐步形成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在掌握学习粤曲音乐的方法与技能的过程中,真正获得情感体验,加强了全面的思维能力。教师只有以音乐为本,引导学生从音乐的本质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水平、认知规律、情感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对于零散的知识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主体性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对于距离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较远的教学内容要想办法找切入口,这能够高效地把学生带入课题中。教学目的以音乐作为载体,以提升审美情趣,开阔视界,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为主。学生经过以上歌唱体验、欣赏感受、分析理解几个环节后对作品的演唱方法和音乐形象已有一定的理解,这时,让学生对作品独立进行完整演唱,让学生展示个性、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转化和运用。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既关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 西关音乐进入荔湾课堂
西关音乐进入荔湾课堂可以发挥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构建以荔湾本土文化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校本课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互动体验为活动模式,以弘扬民族文化,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活动目标,逐步发展以西关文化艺术为学校特色教育。
荔湾地处广州老城区西关,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原因,产生了独特的被称为岭南文化缩影的西关文化。利用西关文化资源底蕴丰厚的优势,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编写,以西关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内容包括荔湾历史介绍、荔湾名人风采展示、闻名遐迩的粤菜各种制作技巧以及寓教于乐的西关童谣、游戏的介绍等等充分反映西关独特的文化景观和风土人情的题材,既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西关音乐进入荔湾课堂注重情感教育和潜能开发,将民族文化与创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有机融入到教材之中,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不断领略成功的喜悦中,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拓宽学校艺术教育渠道,以西关文化为资源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体现校本课程的多元组合、多元发展和多元应用的现代教育理念。弘扬地方文化,深化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学校品牌的创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艺术教育特色。
西关音乐进入荔湾音乐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改变传统的音教课堂授课方式,增强课程意识,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校本课程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空间,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在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和爱国情感的熏陶,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形式活泼的实践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高。以荔湾独特的地方文化和学校民族艺术教育特色为基础,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为方向,开展综合体验教育、实践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建品牌特色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