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教学具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手段,在立足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学实践发现,体育教学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理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增强学生自我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既拥有健康的体魄,又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教学;心理素质
一、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功能
体育教学除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等功能外,其本身还具有调节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功能。
首先,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意志力薄弱,在体育活动很轻易就放弃,经常向老师报告“老师,我不行了!”“老师,我受不了了!”如果老师能在此时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教学,让他们坚持到最后,这对他们的意志力就是一次完美的锤炼。
其次,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竞技类的比赛,还是技能性的训练,都会遭受无数次的失败才能取得成功。面对失败和挫折时,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打击中,一次次地站立起来,这无疑是对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最好的锻炼。这样到以后的人生中,就不会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放弃生命。
第三,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体育比赛,既有单对单的对抗,如羽毛球、乒乓球等,也有团队之间的角力,如篮球、足球等。为了让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时不被社会上残酷的竞争吓到,并且能迅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良性竞争的洪流之中。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学会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如何去竞争并获取胜利。具有竞争意识的人更快成长。但同时,一个人的力量有时是单薄的。一场胜利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奋力拼搏才能实现。因此,合作和竞争都是我们必备的素质。
第四,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在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中,有更多交流、善于沟通的团队更容易获得胜利。而那些队员之间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互相埋怨甚至谩骂的,虽然个人能力出众,但最终往往都会走向失败。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沟通,尤其是在比赛中落后的情况下,有效沟通能让大家形成共识,找到问题的关键,并且有目标地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五,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除常规教学计划外,教师可增加一些开放性的、趣味性的游戏和活动,如“追逐游戏”。学生可以通过更改游戏规则或者自主性地完成目标来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怎样从这里到达对岸?要求每个人的方式都不能一样。”让他们创造性地完成。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和大脑。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1、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每一个学生身体素质都存在差别。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好,课堂上总是能很快完成老师教的技术动作或训练任务。而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每次上完体育课后则可能情绪低落,因为总是不能达到老师要求的目标。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所有体育项目丧失兴趣,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中,可以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进行分组教学。
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上具有优势。四年一界的奥运会之所以让人万众瞩目,正是因为运动员在不断的竞争中能够实现自我、挑战自我、甚至超越自我。体育教学正好可以营造这样一种竞争的氛围,使学生在竞争中驱除懒散,焕发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如竞技类项目田径、球类、体操等,还有民间体育项目拔河、跳绳等。开展这些活动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形成公平竞争的观念和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
2、创新运用鼓励法,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向正面发展
在小学阶段,教师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心理促进作用十分显著。新课改中提倡教师对学生更多实施鼓励性评价。比如在长跑训练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很难坚持到最后,因为长跑本身就是一项枯燥无味、强度较大的运动。但是长跑又能训练学生的耐力和毅力,对学生的心理稳定性和意志力有很大的帮助。这时候老师的一句“加油!我相信你能行!”往往是行不通的。老师应该在行动和语言上给予双重鼓励。首先,老师和学生一起运动,给予行动上的支持。有老师的陪伴学生心里就不会觉得孤单。其次,教师针对基础差的同学进行“关心式鼓励”:“加油!我感觉你还有潜力,再跑一圈应该没有问题。”“如果实在不行,就跑慢点,我相信你能坚持到终点!”“你已经打破了自己的极限,现在你每前进一步都是对自己的超越!”“没事,我们慢慢跑,即使最后一个到达终点也是胜利!”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时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把他(她)的事说成是‘我们’一起的事。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心灵上的温暖,激发出运动的潜能,最终战胜自己,达到目標。
3、增强体育活动的创新性、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小学生对新生事物都比较好奇和感兴趣,他们也更乐于去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因此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应该打破常规,为学生提供或创造更多新异刺激,让他们接触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学生大脑皮层,促进大脑的健康发育,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
对于创造性的游戏或活动,其实只要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梢加改动就能趣味大增。比如跑步,原本是单调的,但是如果和运球训练放在一起,就会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篮球上,忘记了跑步的单调。又如体操训练,如果配上轻松愉悦的音乐伴奏,就能让体操像舞蹈一样具有艺术的享受。
三、结语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科学设计和安排体育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应当展开细致学情调查,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案,消除学生心理阴影,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显民.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4(12)
[2]陈永亮.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考试(教研),2010(11)
[3]王煌辉.小学体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法创新[J].教育艺术,2017(08)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教学;心理素质
一、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功能
体育教学除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等功能外,其本身还具有调节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功能。
首先,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意志力薄弱,在体育活动很轻易就放弃,经常向老师报告“老师,我不行了!”“老师,我受不了了!”如果老师能在此时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教学,让他们坚持到最后,这对他们的意志力就是一次完美的锤炼。
其次,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竞技类的比赛,还是技能性的训练,都会遭受无数次的失败才能取得成功。面对失败和挫折时,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打击中,一次次地站立起来,这无疑是对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最好的锻炼。这样到以后的人生中,就不会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放弃生命。
第三,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体育比赛,既有单对单的对抗,如羽毛球、乒乓球等,也有团队之间的角力,如篮球、足球等。为了让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时不被社会上残酷的竞争吓到,并且能迅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良性竞争的洪流之中。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学会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如何去竞争并获取胜利。具有竞争意识的人更快成长。但同时,一个人的力量有时是单薄的。一场胜利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奋力拼搏才能实现。因此,合作和竞争都是我们必备的素质。
第四,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在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中,有更多交流、善于沟通的团队更容易获得胜利。而那些队员之间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互相埋怨甚至谩骂的,虽然个人能力出众,但最终往往都会走向失败。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沟通,尤其是在比赛中落后的情况下,有效沟通能让大家形成共识,找到问题的关键,并且有目标地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五,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除常规教学计划外,教师可增加一些开放性的、趣味性的游戏和活动,如“追逐游戏”。学生可以通过更改游戏规则或者自主性地完成目标来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怎样从这里到达对岸?要求每个人的方式都不能一样。”让他们创造性地完成。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和大脑。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1、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每一个学生身体素质都存在差别。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好,课堂上总是能很快完成老师教的技术动作或训练任务。而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每次上完体育课后则可能情绪低落,因为总是不能达到老师要求的目标。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所有体育项目丧失兴趣,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中,可以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进行分组教学。
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上具有优势。四年一界的奥运会之所以让人万众瞩目,正是因为运动员在不断的竞争中能够实现自我、挑战自我、甚至超越自我。体育教学正好可以营造这样一种竞争的氛围,使学生在竞争中驱除懒散,焕发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如竞技类项目田径、球类、体操等,还有民间体育项目拔河、跳绳等。开展这些活动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形成公平竞争的观念和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
2、创新运用鼓励法,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向正面发展
在小学阶段,教师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心理促进作用十分显著。新课改中提倡教师对学生更多实施鼓励性评价。比如在长跑训练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很难坚持到最后,因为长跑本身就是一项枯燥无味、强度较大的运动。但是长跑又能训练学生的耐力和毅力,对学生的心理稳定性和意志力有很大的帮助。这时候老师的一句“加油!我相信你能行!”往往是行不通的。老师应该在行动和语言上给予双重鼓励。首先,老师和学生一起运动,给予行动上的支持。有老师的陪伴学生心里就不会觉得孤单。其次,教师针对基础差的同学进行“关心式鼓励”:“加油!我感觉你还有潜力,再跑一圈应该没有问题。”“如果实在不行,就跑慢点,我相信你能坚持到终点!”“你已经打破了自己的极限,现在你每前进一步都是对自己的超越!”“没事,我们慢慢跑,即使最后一个到达终点也是胜利!”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时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把他(她)的事说成是‘我们’一起的事。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心灵上的温暖,激发出运动的潜能,最终战胜自己,达到目標。
3、增强体育活动的创新性、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小学生对新生事物都比较好奇和感兴趣,他们也更乐于去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因此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应该打破常规,为学生提供或创造更多新异刺激,让他们接触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学生大脑皮层,促进大脑的健康发育,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
对于创造性的游戏或活动,其实只要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梢加改动就能趣味大增。比如跑步,原本是单调的,但是如果和运球训练放在一起,就会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篮球上,忘记了跑步的单调。又如体操训练,如果配上轻松愉悦的音乐伴奏,就能让体操像舞蹈一样具有艺术的享受。
三、结语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科学设计和安排体育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应当展开细致学情调查,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案,消除学生心理阴影,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显民.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4(12)
[2]陈永亮.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考试(教研),2010(11)
[3]王煌辉.小学体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法创新[J].教育艺术,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