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教你如何 成为科学家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cck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美]爱德华·威尔逊著,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2019年9月出版
   命运的安排会让你遇到很多人,如果有幸遇到一个优秀的引导者,未来也许会过得笃定一些。而如果这个人,是世界殿堂级生物学家、科学巨擘爱德华·威尔逊呢?
   威尔逊的人生充满了冒险奋进、不畏风雨、热情达观,那是来自他对生命的关切。除此之外,他总是乐于分享,他写了很多回忆恩师挚友的故事,他最初也正是因为遇到了一位良师益友才进入了科学的最高殿堂。
   如今,作为长者,他想跟年轻科学家聊聊60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说说科学以及科学生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此,他发出了厚厚一沓《给年轻科学家的信》。

    1 先有热情再谈训练


   在信的开头,威尔逊介绍了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他在大自然冒险中度过了孤独的童年,天生对自然充满好奇心与亲近感,当他还是一名初中生时,他就肯定自己将来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一位教授。他17岁进入大学,决心要成为昆虫学家,一有机会就往野外跑……
   未必需要读完他的全部故事,因为他的人生始终如一 ——对自然、对科学持久不变的热情。
   所以,他给科学家生涯指南的第一条就是,探究的热情比埋头苦读更重要。这是他在许多成功科学家身上发现的事实。
   威尔逊说,要想跻身一流科学家行列,有很多代价,有时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可能付诸流水,而支持自己走下去的前提是,“你选的课题,就跟你的真爱一样,必须让你感兴趣、充满热情、愿意为它奉献一生,并且乐在其中”。
   因此,不论用什么方法,找出在科学、技术或其他相关领域中最想做的事情,在这份热情还没有消失之前,尽力顺从它,吸收所需的知识来使心智成长。
   在中国,对科学家的选拔条件十分苛刻,但兴趣和热情并不太被重視。很多人将这份职业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忘了兴趣才是学有所成的支点。
   “这是我们培养、选拔、评价人才的方式和标准出了偏差,以致搞科学的,没热情;有热情的,却去了别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叶盛说道,“即便不是成为科学家,我也鼓励学生们一定要去做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因为,兴趣不该受到委屈。

    2 如何实现创新


   在启发、鼓励年轻人创新的时候,威尔逊遇到了一个问题。
   目前在《自然》《科学》这类顶尖期刊上,由单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少,科学日渐趋向团队思考。他发现,尤其在现代科学的前沿领域,几乎所有新想法都要结合多种技术才能开花结果,创新者需要与其他人合作。“在成功的研究生涯中,你可能会同时或轮流扮演创新者、创意合作者或计划主持人的角色。”
   但是,团体思考真的是开创新科学最好的方式吗?威尔逊总是有一些看上去离经叛道的观点。
   他认为,成功的开创者,他们的力量有时来自消极反抗型人格,有时来自对世界或者社会问题的愤怒。创新者通常还具有内向人格,不爱参加团队运动和社交活动,他们厌恶权威,大多不喜欢听命行事。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们就爱做梦,而没那么爱行动。他们往往心思飘浮不定,喜欢探索、收集和摆弄东西,拥有天马行空的幻想,难以专注……
   威尔逊的这些叙述弥漫着一种温情和包容。他想表达的是,即使是那些在别人眼里不太可能成功的人,他们仍有机会成为最具创意的科学家。喜欢单打独斗,也意味着不放过任何成为第一个发现者的机会。
   创新来自很多种可能性,到达的路并不只有一条。

    3 要不要踏上科研这条路


   人类目前已完全进入科技时代,虽然各学科发展的速度不尽相同,但基本上,科学知识的成长速率大约是每15~20年增加一倍。
   回到威尔逊的老本行,他指出,今日已分类的植物是31万种,预计总量则为35万种。若再加上动物和真菌,目前已知的物种已超过190万种,预计最终可能超过1000万种。至于细菌这类物种的多样性,所知甚少,辨认出的种类只有约1万种,但这数字正在增长,全球物种名录里可能会增添数百万笔数据。从这个角度看来,在距离林奈的时代已有250年之久的今天,其实人类关于全球物种的知识仍然少得可怜。
   “对生物多样性认识不足,不只是专家学者的问题,也是其他所有人的问题。如果我们对这个星球认识得这么少,那要如何管理它,使其永远发展呢?”
   因此,威尔逊的观点是,对后来者而言,科学领域可研究的题目是越来越多了,而不是越来越少了。他想告诉年轻人,竭尽所能地坚持下去,继续留在这条科研道路上,因为这世界非常非常需要人才。而如果是那些正在门口好奇地想要一窥究竟的学生,那么,也请放心大胆地走进去,科学的世界不会令人失望。
   这本书值得广大研究生阅读。叶盛认为,由于作者主要讲述的是自己的经历,年代较早,他的人生轨迹很难被复制,他给出的建议可以为认识科学家职业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不过,在吸纳的同时也应该有所取舍。
其他文献
“人民的需要,国家的需要,是推动我深入研究的很大动力”。很多同期的科学大家都是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他们深厚的家国情怀。对于出身贫穷,受过旁人许多照拂的曾庆存来说,这种情怀更甚。他不止一次感叹:“没有党、没有新中国,我哪能上大学!当时就一个念头,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采访那天,谈起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至高荣誉,他坦言:我很平静,只是深感国家给的荣誉太多,受之有愧。迎难而上
期刊
弗雷德里克·桑格是一位英国生物化学家,曾经在1958年及198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第四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以及唯一获得两次化学奖的人。   桑格在1955年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完整地定序出来,同时证明蛋白质具有明确构造。他利用自己新发现的桑格试剂(Sanger's reagent),将胰岛素降解成小片段,并与专门水解蛋白质的胰蛋白酶混合在一起。再将一部分混合物的样本置放于滤纸的一面,并利用一
期刊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公布了我国科技界顶级奖项,山西省参与攻关的7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根据《国务院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山西省相关单位与省外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产学研合作完成的7项科研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   山西省测绘工程院参与完成的“中国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及其推广应用”项目
期刊
1月10日~11日,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9年工作,部署2020年重点任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胜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以优异成绩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作工作报告。   王志刚指出,2019年,
期刊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在人民大会堂,91岁的高铭暄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面对这至高荣誉,这位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说:“这是党和国家给我的恩典,我感到幸福和光荣。这要归功于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和一直帮助支持我的中国人民大学及师生。”   作为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高铭暄全程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的制定,为中国刑法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作出重
期刊
科技创新大潮涌,千帆竞发勇者胜。   这是一年一度的国家科技盛典!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黄旭华、曾庆存两位院士摘得2019年度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曾经9度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连续7年产生得主;紧扣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科技创新让生活更加美好……透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的大潮更
期刊
跨年之际,各地纷纷以“相约冬奥”为主题,以冰雪文化活动展演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为2022北京冬奥会增添文化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舞蹈编剧、民俗风
期刊
穆光远(左二)在双孢菇基地查看长势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埋首研究数据到奔走田间阡陌,从理论科学服农到实践技术助农,课题研究组中他慧眼独具,精准扶贫战中他身先士卒,致富引路队中他真抓实干,十余年工作生涯中他行远自迩、踔厉奋发,他就是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穆光远。  长期从事科学技术情报研究、科技扶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等工作的穆光远,先后荣获11项科研成果奖、5项科研专利,2018年
期刊
笔者1月9日获悉,今年起,山东拟加快建设本省文博专家智库,包括加快文博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培养文物修复、水下考古、彩绘彩画等急需紧缺人才。   未来5年,山东还将落实文物保护工程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建立岗位动态调整机制,按照有关规定适时开展文物领域表彰奖勵。
期刊
1974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在极短时间内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个奇迹背后,是一个“赫赫无名”的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痴”字和“乐”字,就是黄旭华献身核潜艇事业的真实写照。   1月10日,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颁发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和获奖证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