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届政府该如何保增长和控通胀?
面对当前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均现下滑的趋势,中央政府认识到目前经济要保增长,仍然离不开投资需求来拉动,所以在铁路、港口等基础建设项目上的投资仍然不断,但与之前相比的是,现在的投资不再是由政府向银行贷款来投资,而是通过发放金融债券,引导民间资金到基础设施投资中来,这样既盘活了社会存量资金,确保了经济的增长,又使通胀稳定在之前设定的目标区域之内。
1、保增长仍需投资驱动
从中短期来看,在消费真正启动之前,中国经济仍然离不开投资驱动,此次加快铁路建设、部署加强棚户区改造,与当年的四万亿大投资有本质上的区别。是政府希望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而不是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由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专门机构,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重点用于支持棚改和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工程建设。
另外铁路建设债券发行品种和方式也将创新,今年向社会发行1500亿元,实施铁路债券投资的所得税优惠政策,确保铁路投资稳定增长和铁路建设加快推进。而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一方面更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方式,与当年4万亿投资靠银行贷款本质的区别是,更大程度上用好了社会的存量资金,这样M2增速将会始终处于低位,而宽松信贷所造成的恶性通胀的可能性将大大舒缓。
也许以后我们会经常遇见这样一种局面:国内投资依然高速增长,但是资金来源和投向等已经完全不同。这种模式的投资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刺激性投资。在这种态势下,M2会回到较慢的速度。正像今年3月M2的增速是12.1%,创下13年新低,在此之前,这个数据甚至超过了20%。见到此种情况,以后大家就会晓得,这就是改革。
2、制度改革有利经济长远发展
现在的中国,与上世纪90年代时完全不同。那时候,有大量国企倒闭、职工下岗、银行坏账濒临崩溃。而当前的中国,实际上实体经济的增长点还在,只是缺乏改革措施,让这种增长点没有真正激发出来,这才让经济显得进入了一种低迷状态而已。
而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将更多的精神放在了改革之上,因为唯有改革才能激发出活力和创造力,当然这样的改革红利要想真正释放出来,需要有一个过程,但中国经济以此才能真正步入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之中。
首先,进一步简政放权,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就是只要市场能做好的,就让市场去调节,政府之手不再参与,政府只负责事后监管的责任和危机处置工作,其他一切都由市场说了算,这样将使市场的潜力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
再者,通过国企改革将国企央企的潜力更好的发展出来。自混合所有制改革破题以来,国有资本怎么混一直是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混合所有制并不是拿出30-50%的股份让民营企业进来参股,国企改革的终级目标,应该是在国有股股东中,没有一家股权独大的情况。这样民间资本可以参与到决策管理中来,那么国有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企改革的路径,混合所有制将是改革的重点。以中石化打头阵,目前还有格力集团、上海绿地和城投控股等大型国企先后引入战略投资者,不过这次中石化引入300亿社会资本,但也只占5%,若股份占比过小,战略投资者在国企中没有话语权,那也很难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最后,打破垄断行业的藩篱引入民间资本。国务院4月23日召开常务会议,为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让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进入一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过去以政府资金和国企投资为主导的领域。
会议决定,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在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重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工程,油气管网及储气设施、现代煤化工和石化产业基地等方面,首批推出80个符合规划布局要求、有利转型升级的示范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以合资、独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建设营运。
当前中国还要防范哪些金融风险?
当中国经济处于上升周期中,很多金融风险并不会马上爆发。即使爆发,也很快会给短期的繁荣所掩盖,从而长期蛰伏。而目前正值中国经济下滑之际,一些原本深藏已久的金融风险或将集中爆发,这就是当前新一届中央政府所要面临的棘手问题。
1、制造业的不良贷款率将骤然上升
据《中国经营报》统计,截至3月28日,已有6家银行发布2013年年度报告。值得关注的是,各家银行逾期贷款均呈现增势,与去年相比新增约660亿元。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增长较快,而业内普遍担忧的房地产行业产生的银行不良贷款却有所下降。
笔者认为,从稍早之前有钢贸企业互保联保,造成了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上升,到最近的杭州萧山出现民营企业因银行的抽贷而大面积倒闭潮,制造业的信贷风险已不可低估。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双降”的时代已经过去。正是由于去年风险没有充分暴露出来,不良贷款增长的趋势在2014年延续的可能性也正在加大。那么为什么会是制造业不幸成为银行不良贷款的“源头”呢?
首先,2008年底的4万亿投资和2009年银行贷款暴增9.67万亿投放资金,使我国制造业本来处于“去产能化”和转型升级的良好势头被打破。进入2013年,产能过剩导致的信贷风险正在暴露。煤炭行业不景气造成的煤炭积压、水泥产能过剩、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以及建材和有色金属价格下降、产能过剩,都对信贷资金安全造成直接威胁。因为,这些产能过剩中无论是生产能力过剩,还是生产产品积压,占压的大多是银行贷款。如果这些产能长期得不到消化,贷款到期必将形成不良贷款。
再者,经济周期出现波动时,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出现一定困难,特别是浙江地区,对银行资产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之前银监会曾对九大行业五类信贷发出过警示,比较典型的是钢贸、造船、光伏行业,企业经营的不景气和收入减少会直接影响贷款的偿还。
此外,相对于那些经营状况良好的国企央企,银行并不愿意过多地在中小型企业身上分散精力。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利率至少要上浮10%-30%。这在企业经营本身就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企业长期遭遇如此高的融资负担,不良贷款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了。
其三,很多大型制造型企业,在获得银行信贷的同时,因嫌本行赚钱慢,而房地产市场赢利快,所以没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企业产业结构转型之上来,而是投入到了房地产领域。又因为目前中国部分二三线城市房地产泡沫出现破裂征兆,这些原本进入制造业的资金一时陷入房地产领域无法收回,而这部分信贷资金本该算在房地产业身上,现在却全算在了制造业头上。
2、房地产造成的金融风险不可低估
我国一季度GDP的下滑,与房地产业的持续低迷不无关系。而且房地产如果出现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的金融危机。不过很多人感到奇怪,进入2014年房地产业虽然较为萎缩,但为啥不良贷款率却远不及制造业高呢?其实,很多开发商也面临“资金链”严重紧绷、不良贷款不断显露的严峻问题。
但是,一方面,目前大城市房地产泡沫尚无真正破裂,各大银行选取更加变通的手段,没有将开发商实际列入不良贷款的范畴,而是允许其延期还款。另一方面,开发商们大多贷款数量巨大,涉及关系也重大,这让地方政府对开发商始终不愿落井下石。但并不是说房地产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风险就不存在了。
中国经济的新一轮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一方面本届政府力图通过用好社会存量资金,进行各种基础设施投资,来为“保增长”服务,而用存量资金可使通胀风险大大降低。同时,本届政府也在致力于简政放权、国企改革、打破垄断等一系列制度改革,让改革红利充分的释放出来,如此便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最后本届政府还要面对制造业、房地产业的不景气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金融风险。所以改革在经济下滑和风险中进行,其难度系数可见一斑。
面对当前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均现下滑的趋势,中央政府认识到目前经济要保增长,仍然离不开投资需求来拉动,所以在铁路、港口等基础建设项目上的投资仍然不断,但与之前相比的是,现在的投资不再是由政府向银行贷款来投资,而是通过发放金融债券,引导民间资金到基础设施投资中来,这样既盘活了社会存量资金,确保了经济的增长,又使通胀稳定在之前设定的目标区域之内。
1、保增长仍需投资驱动
从中短期来看,在消费真正启动之前,中国经济仍然离不开投资驱动,此次加快铁路建设、部署加强棚户区改造,与当年的四万亿大投资有本质上的区别。是政府希望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而不是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由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专门机构,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重点用于支持棚改和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工程建设。
另外铁路建设债券发行品种和方式也将创新,今年向社会发行1500亿元,实施铁路债券投资的所得税优惠政策,确保铁路投资稳定增长和铁路建设加快推进。而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一方面更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方式,与当年4万亿投资靠银行贷款本质的区别是,更大程度上用好了社会的存量资金,这样M2增速将会始终处于低位,而宽松信贷所造成的恶性通胀的可能性将大大舒缓。
也许以后我们会经常遇见这样一种局面:国内投资依然高速增长,但是资金来源和投向等已经完全不同。这种模式的投资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刺激性投资。在这种态势下,M2会回到较慢的速度。正像今年3月M2的增速是12.1%,创下13年新低,在此之前,这个数据甚至超过了20%。见到此种情况,以后大家就会晓得,这就是改革。
2、制度改革有利经济长远发展
现在的中国,与上世纪90年代时完全不同。那时候,有大量国企倒闭、职工下岗、银行坏账濒临崩溃。而当前的中国,实际上实体经济的增长点还在,只是缺乏改革措施,让这种增长点没有真正激发出来,这才让经济显得进入了一种低迷状态而已。
而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将更多的精神放在了改革之上,因为唯有改革才能激发出活力和创造力,当然这样的改革红利要想真正释放出来,需要有一个过程,但中国经济以此才能真正步入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之中。
首先,进一步简政放权,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就是只要市场能做好的,就让市场去调节,政府之手不再参与,政府只负责事后监管的责任和危机处置工作,其他一切都由市场说了算,这样将使市场的潜力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
再者,通过国企改革将国企央企的潜力更好的发展出来。自混合所有制改革破题以来,国有资本怎么混一直是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混合所有制并不是拿出30-50%的股份让民营企业进来参股,国企改革的终级目标,应该是在国有股股东中,没有一家股权独大的情况。这样民间资本可以参与到决策管理中来,那么国有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企改革的路径,混合所有制将是改革的重点。以中石化打头阵,目前还有格力集团、上海绿地和城投控股等大型国企先后引入战略投资者,不过这次中石化引入300亿社会资本,但也只占5%,若股份占比过小,战略投资者在国企中没有话语权,那也很难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最后,打破垄断行业的藩篱引入民间资本。国务院4月23日召开常务会议,为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让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进入一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过去以政府资金和国企投资为主导的领域。
会议决定,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在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重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工程,油气管网及储气设施、现代煤化工和石化产业基地等方面,首批推出80个符合规划布局要求、有利转型升级的示范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以合资、独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建设营运。
当前中国还要防范哪些金融风险?
当中国经济处于上升周期中,很多金融风险并不会马上爆发。即使爆发,也很快会给短期的繁荣所掩盖,从而长期蛰伏。而目前正值中国经济下滑之际,一些原本深藏已久的金融风险或将集中爆发,这就是当前新一届中央政府所要面临的棘手问题。
1、制造业的不良贷款率将骤然上升
据《中国经营报》统计,截至3月28日,已有6家银行发布2013年年度报告。值得关注的是,各家银行逾期贷款均呈现增势,与去年相比新增约660亿元。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增长较快,而业内普遍担忧的房地产行业产生的银行不良贷款却有所下降。
笔者认为,从稍早之前有钢贸企业互保联保,造成了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上升,到最近的杭州萧山出现民营企业因银行的抽贷而大面积倒闭潮,制造业的信贷风险已不可低估。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双降”的时代已经过去。正是由于去年风险没有充分暴露出来,不良贷款增长的趋势在2014年延续的可能性也正在加大。那么为什么会是制造业不幸成为银行不良贷款的“源头”呢?
首先,2008年底的4万亿投资和2009年银行贷款暴增9.67万亿投放资金,使我国制造业本来处于“去产能化”和转型升级的良好势头被打破。进入2013年,产能过剩导致的信贷风险正在暴露。煤炭行业不景气造成的煤炭积压、水泥产能过剩、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以及建材和有色金属价格下降、产能过剩,都对信贷资金安全造成直接威胁。因为,这些产能过剩中无论是生产能力过剩,还是生产产品积压,占压的大多是银行贷款。如果这些产能长期得不到消化,贷款到期必将形成不良贷款。
再者,经济周期出现波动时,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出现一定困难,特别是浙江地区,对银行资产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之前银监会曾对九大行业五类信贷发出过警示,比较典型的是钢贸、造船、光伏行业,企业经营的不景气和收入减少会直接影响贷款的偿还。
此外,相对于那些经营状况良好的国企央企,银行并不愿意过多地在中小型企业身上分散精力。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利率至少要上浮10%-30%。这在企业经营本身就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企业长期遭遇如此高的融资负担,不良贷款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了。
其三,很多大型制造型企业,在获得银行信贷的同时,因嫌本行赚钱慢,而房地产市场赢利快,所以没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企业产业结构转型之上来,而是投入到了房地产领域。又因为目前中国部分二三线城市房地产泡沫出现破裂征兆,这些原本进入制造业的资金一时陷入房地产领域无法收回,而这部分信贷资金本该算在房地产业身上,现在却全算在了制造业头上。
2、房地产造成的金融风险不可低估
我国一季度GDP的下滑,与房地产业的持续低迷不无关系。而且房地产如果出现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的金融危机。不过很多人感到奇怪,进入2014年房地产业虽然较为萎缩,但为啥不良贷款率却远不及制造业高呢?其实,很多开发商也面临“资金链”严重紧绷、不良贷款不断显露的严峻问题。
但是,一方面,目前大城市房地产泡沫尚无真正破裂,各大银行选取更加变通的手段,没有将开发商实际列入不良贷款的范畴,而是允许其延期还款。另一方面,开发商们大多贷款数量巨大,涉及关系也重大,这让地方政府对开发商始终不愿落井下石。但并不是说房地产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风险就不存在了。
中国经济的新一轮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一方面本届政府力图通过用好社会存量资金,进行各种基础设施投资,来为“保增长”服务,而用存量资金可使通胀风险大大降低。同时,本届政府也在致力于简政放权、国企改革、打破垄断等一系列制度改革,让改革红利充分的释放出来,如此便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最后本届政府还要面对制造业、房地产业的不景气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金融风险。所以改革在经济下滑和风险中进行,其难度系数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