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凤翰,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乾隆十四年(1749年)卒。字西园,号南村、南阜山人,山东胶州人氏。雍正五年(1727年)荐举贤良方正科,次年赴京应试,考列一等,授安徽歙县县丞。后因卢雅雨案连坐入狱,中年辞官流寓扬州。他平生性情豪迈而重交游,诗书画印样样精绝。所绘山水纵逸,不拘法度;花卉清奇,颇具天姿。他与金冬心、郑板桥、高其佩、李方膺、边寿民、李复堂、黄瘿瓢等扬州画坛诸贤互为发明,标新立异,同称“扬州八怪”。年五十五时因右臂病废,遂以左手书画。晚年家居,虽久困医药,然赋诗撰文、作书绘画、题赠友人,仍不遗余力。生前嗜砚成癖,曾手制铭刻千余方。
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高凤翰《富贵清高图咏卷》长卷,纸本,设色水墨。直高23厘米,横长240厘米,全绫裱。题签为行书:“高南村富贵清高图”。
全卷内容共分四个部分:
一、李经畲篆书题端
卷首大篆题端:“高南阜富贵清高图咏卷”,署款:“光绪壬辰腊八日,合肥李经畲题”。光绪壬辰为光绪十八年(1892年)。压角钤“正大光明”白文方印,引首钤“正大光明”朱文竖长方印,为孙大光鉴藏印。
二、设色《富贵图》
图为写意牡丹,作者一反院体画家之精勾细勒技法和传统文人淡渲薄染的程式,而纯用写意之法,简约之笔,浅色淡墨,随意点染。色彩柔雅古艳,清新闲适。开卷红绿牡丹偃仰欹侧,背衬的老干新枝上,嫩芽芯蕾含苞欲放。中部用焦墨淡皴铺出山石横陈之态,用婉约细秀之笔写出茅草丛生之状。后段从石缝中斜枝曳出三枝大红牡丹,占枝怒放,意态闲雅。花叶用泼墨之法率意挥写,复加深色勾茎点缀,表尽叶之老嫩枯荣、正反展转之姿。全图横陈纵抹,一气呵成,呈现出浓淡粗细、点线块面、柔劲枯润等种种视觉上的色差、节奏、美感上的鲜明对比,于疏斜凌乱中写出自然景物的神采真妙。
图右下角钤“冯公度鉴藏印”朱文竖长方印、“桐荫馆”自文竖长方印。画左上方隶书自题:“西亭春艳图”,下钤“南村”白文方印、“鸿爪”朱文方印,并题五言诗一首:“陆许东西共,阮无南北分。贫家有幻药,画里赠春云”。署款:“二弟珍五屡请为作画笔。丁未之春,同苦乏食,聊于饥肠霍霍中,了此夙愿。兄南村识”。下钤“髯”朱文竖长方印,下角压“四味书屋”朱文方印。丁未为雍正五年(1727年),值高凤翰45岁艺术成熟之时。
三、水墨《荷花图》
用泼墨之技,书法之意,以泼洒的五彩墨韵,流动幻化出浩渺沉郁的苍茫境界。图首于大笔重捺中,荡中一枝被狂风吹横,仰天翻卷、摇曳生姿的如盆叶荷。叶背晕淡墨,叶面染以深墨,叶茎勾以浓墨,茎上缀以焦墨。随意点染,涉笔成趣,浓淡相间,水墨淋漓。圆劲如笏的荷茎,分割着狭长的横向画面,使图中由叶到花的过渡部分显得均衡和谐而富于变化。末段为全画高潮,焦墨枯笔侧锋勾出一枝凌空傲立、迎风绽放的白莲,其下衬一片凋残半枯、下垂的覆盆荷叶,轻漾在水波之中。造型清冷俊逸,于秀雅中蕴含凛然难犯之气。尾部蒲根芦苇杂然丛生,浮萍水草逐浪飘零,体现出行书、楷法的笔意和作者书画艺术修养互为发明的化境。
从墨法上看,继徐渭、陈淳、朱耷、原济之后,对中国画水墨晕染变化的形式之美作了有益的探索。那泼墨如倾的荷叶与突现其后的焦墨莲花及隐约其间的水竹蒲草,组成了一片片黑、灰、白色阶丰富、层次复杂的块面。而点、线、面的结合,又产生了一种忽而似急风骤雨般的节奏,忽而如轻歌曼舞般的韵律,从而将画面上游移弥漫于叶间花下,元气淋漓的水蒸雾气表现得非常微妙,令人回味无穷。
图尾右上角行楷自题:“既为二弟作富贵图,并赠此清虚高洁之品以助之”,下钤“南村”朱文方印。左下角压钤“四味书屋珍藏图书”白文方印。
四、图后自题诗
图后附高凤翰左笔大字草书自题七言诗:“戏题《富贵清高连卷图》。爱尔富贵复清高,到底清高未足豪。老夫悔心轻富贵,空将牢语嘱同胞”。款署:“乾隆乙丑,仲弟珍五捡得往岁丁未余右手为画牡丹、墨荷二纸,将付奎儿南游。为装卷,左手再书此纸”。引首钤“大珠山樵”朱文圆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白文长方印。题纸上自前往后分钤印章十余枚,如“煮石山人”“老阜”“俗持螯手续翰墨缘”“别存古意”“凤翰印”“海上诗伧”等等,卷尾加钤“正大光明之室鉴藏书画之印”自文鉴藏方印。又书纸与裱绫之间压有“冯公度鉴定章”朱文方形骑缝印。
说到左书,据记载,乾隆二年(1737年)仲夏,55岁的高凤翰自仪征往还扬州时突患风痹,右手病痿不能书写。但他并不甘心就此罢废,为继续发挥自己的书画天才,决定改用左手从头开始,将平日右臂所蕴蓄之力及一生经验借左手挥运表达出来。由此,不仅没有使他的艺术颓废,反而使人从中体味出了常人所不及的生拗涩拙之味。
高风翰在画坛上早年即有声誉,其山水师法宋人,传承赵令骧、郭河阳一派。善写实地山川,力击陈因陋习。画风兼擅宋人雄浑之神和元人静逸之气,能够引人入胜,不离于法。所作花卉、竹木、窠石,则一如此图所见,不拘经营,即兴挥毫,笔致浑逸,淹润生动,风格豪放,独得天趣。
凤翰的书法系从欧阳询、柳公权人手,上溯张芝,进而及汉魏碑刻,尤其长于隶书。如《富贵图》自题,写得法度严谨,流利精熟,圆劲丰厚,疏朗洒脱,代表了作者早年的书法风貌。然自右手病废后,隶书字体则不复多见。而其在右臂未废之前的行楷书体,如《荷花图》自题,则写得瘦劲方整,秀逸洒脱,具有魏晋文人之风规,兼含唐代黄柳之神韵。后附的左手行书自题诗,距左手病痿已八年,离辞世仅三年,可视为凤翰左书的代表作,奇逸洒脱,雄厚苍劲,风气流走,脱尽笔墨畦径。凤翰一生书法,其行草由元明以来传统笔法,上溯魏晋,明清两百年书坛几无人与之比肩。
高风翰还善于篆刻,不仅手制铭刻砚石千余方,且自用印章皆亲手雕镌,如图中所见十余枚印章即是。其印宗秦汉,苍古朴茂,结字雄犷,印文隽永,深为士林所重。当时在扬州与其友善并以笔墨相交的郑板桥,所用印章则大多由其所制。
高凤翰于诗文同样具有颇高的造诣。早在青年时期,即已显露出超人的才华,主要是由唐人人手,而得力于放翁。他曾为王渔洋私淑门人,张历友曾用“佳儿弱冠弄柔翰,笔阵横扫千人军”之句称赞过他的诗才。凤翰平生除与友人赠答相酬、感物寄怀以外,还作过许多揭露封建王朝腐败、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文,如《捕蝗谣》《苦灶行》等,有《击林》《潮海》《归云》《青莲》等诗集刊行传世。从《富贵清高图卷》的三首题诗看,时间上虽早晚不同,却毫不例外地具备深刻的思想性。读诗观画,我们可以深切体味到作者早年困顿、中年清高、晚年感悟的世界观演变过程。终生的坎坷和扬州商品化城市的流俗,使他在晚年潦倒之际进行了对人生的反思,对年轻时的率性张扬似有悔意。郁结难解之余,乃借书画之形式寄寓胸臆,吟牢狱之语谣劝戒晚辈:必须低调为世,明哲保身,妥善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希望后嗣能够踏踏实实做人,平平安安生活。道出了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的心态和艰涩微妙、欲言难表的人生哲理,令观者有感于画外。
高凤翰《富贵清高图卷》,可谓中国文人画集诗、书、画、印四美于一体的艺术典范。它全面地体现了作者各方面的造诣:如绘画,技法上设色、水墨双兼,题材内容上富贵、清高有别;书法,则早年工隶、行楷,晚年狂草大字尽备;所钤自刻印章,亦是长、方形制,篆、隶书体,朱、白印色皆有。全卷所载作品的时间跨度为十八年(自雍正五年右手尚健时的书画妙品,至乾隆十年的左手狂草),中间经历了作者右手从健全地运用自如到因风痹病废得不能持物,而改用左手尝试再创作的艰难实践过程,使我们有幸得睹他在艺术成长道路上各个重要阶段的面貌水平,是研究其艺术风格形成的不可多得的作品。
此画卷原系清末合肥士绅李经畲家旧物,后流落京城,为原国家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所得,故图上多有其鉴藏印章,如“正大光明”“正大光明之堂”等。1987年捐献给安徽省博物馆。全国古代书画鉴定时,专家拍案惊绝。但因属小件,而由入精改为入目,现为馆藏二级甲类文物。曾经《中国古代书画目录》《四味书屋藏画》《安徽省志文物志》《安徽省博物馆藏画》等书著录。
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高凤翰《富贵清高图咏卷》长卷,纸本,设色水墨。直高23厘米,横长240厘米,全绫裱。题签为行书:“高南村富贵清高图”。
全卷内容共分四个部分:
一、李经畲篆书题端
卷首大篆题端:“高南阜富贵清高图咏卷”,署款:“光绪壬辰腊八日,合肥李经畲题”。光绪壬辰为光绪十八年(1892年)。压角钤“正大光明”白文方印,引首钤“正大光明”朱文竖长方印,为孙大光鉴藏印。
二、设色《富贵图》
图为写意牡丹,作者一反院体画家之精勾细勒技法和传统文人淡渲薄染的程式,而纯用写意之法,简约之笔,浅色淡墨,随意点染。色彩柔雅古艳,清新闲适。开卷红绿牡丹偃仰欹侧,背衬的老干新枝上,嫩芽芯蕾含苞欲放。中部用焦墨淡皴铺出山石横陈之态,用婉约细秀之笔写出茅草丛生之状。后段从石缝中斜枝曳出三枝大红牡丹,占枝怒放,意态闲雅。花叶用泼墨之法率意挥写,复加深色勾茎点缀,表尽叶之老嫩枯荣、正反展转之姿。全图横陈纵抹,一气呵成,呈现出浓淡粗细、点线块面、柔劲枯润等种种视觉上的色差、节奏、美感上的鲜明对比,于疏斜凌乱中写出自然景物的神采真妙。
图右下角钤“冯公度鉴藏印”朱文竖长方印、“桐荫馆”自文竖长方印。画左上方隶书自题:“西亭春艳图”,下钤“南村”白文方印、“鸿爪”朱文方印,并题五言诗一首:“陆许东西共,阮无南北分。贫家有幻药,画里赠春云”。署款:“二弟珍五屡请为作画笔。丁未之春,同苦乏食,聊于饥肠霍霍中,了此夙愿。兄南村识”。下钤“髯”朱文竖长方印,下角压“四味书屋”朱文方印。丁未为雍正五年(1727年),值高凤翰45岁艺术成熟之时。
三、水墨《荷花图》
用泼墨之技,书法之意,以泼洒的五彩墨韵,流动幻化出浩渺沉郁的苍茫境界。图首于大笔重捺中,荡中一枝被狂风吹横,仰天翻卷、摇曳生姿的如盆叶荷。叶背晕淡墨,叶面染以深墨,叶茎勾以浓墨,茎上缀以焦墨。随意点染,涉笔成趣,浓淡相间,水墨淋漓。圆劲如笏的荷茎,分割着狭长的横向画面,使图中由叶到花的过渡部分显得均衡和谐而富于变化。末段为全画高潮,焦墨枯笔侧锋勾出一枝凌空傲立、迎风绽放的白莲,其下衬一片凋残半枯、下垂的覆盆荷叶,轻漾在水波之中。造型清冷俊逸,于秀雅中蕴含凛然难犯之气。尾部蒲根芦苇杂然丛生,浮萍水草逐浪飘零,体现出行书、楷法的笔意和作者书画艺术修养互为发明的化境。
从墨法上看,继徐渭、陈淳、朱耷、原济之后,对中国画水墨晕染变化的形式之美作了有益的探索。那泼墨如倾的荷叶与突现其后的焦墨莲花及隐约其间的水竹蒲草,组成了一片片黑、灰、白色阶丰富、层次复杂的块面。而点、线、面的结合,又产生了一种忽而似急风骤雨般的节奏,忽而如轻歌曼舞般的韵律,从而将画面上游移弥漫于叶间花下,元气淋漓的水蒸雾气表现得非常微妙,令人回味无穷。
图尾右上角行楷自题:“既为二弟作富贵图,并赠此清虚高洁之品以助之”,下钤“南村”朱文方印。左下角压钤“四味书屋珍藏图书”白文方印。
四、图后自题诗
图后附高凤翰左笔大字草书自题七言诗:“戏题《富贵清高连卷图》。爱尔富贵复清高,到底清高未足豪。老夫悔心轻富贵,空将牢语嘱同胞”。款署:“乾隆乙丑,仲弟珍五捡得往岁丁未余右手为画牡丹、墨荷二纸,将付奎儿南游。为装卷,左手再书此纸”。引首钤“大珠山樵”朱文圆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白文长方印。题纸上自前往后分钤印章十余枚,如“煮石山人”“老阜”“俗持螯手续翰墨缘”“别存古意”“凤翰印”“海上诗伧”等等,卷尾加钤“正大光明之室鉴藏书画之印”自文鉴藏方印。又书纸与裱绫之间压有“冯公度鉴定章”朱文方形骑缝印。
说到左书,据记载,乾隆二年(1737年)仲夏,55岁的高凤翰自仪征往还扬州时突患风痹,右手病痿不能书写。但他并不甘心就此罢废,为继续发挥自己的书画天才,决定改用左手从头开始,将平日右臂所蕴蓄之力及一生经验借左手挥运表达出来。由此,不仅没有使他的艺术颓废,反而使人从中体味出了常人所不及的生拗涩拙之味。
高风翰在画坛上早年即有声誉,其山水师法宋人,传承赵令骧、郭河阳一派。善写实地山川,力击陈因陋习。画风兼擅宋人雄浑之神和元人静逸之气,能够引人入胜,不离于法。所作花卉、竹木、窠石,则一如此图所见,不拘经营,即兴挥毫,笔致浑逸,淹润生动,风格豪放,独得天趣。
凤翰的书法系从欧阳询、柳公权人手,上溯张芝,进而及汉魏碑刻,尤其长于隶书。如《富贵图》自题,写得法度严谨,流利精熟,圆劲丰厚,疏朗洒脱,代表了作者早年的书法风貌。然自右手病废后,隶书字体则不复多见。而其在右臂未废之前的行楷书体,如《荷花图》自题,则写得瘦劲方整,秀逸洒脱,具有魏晋文人之风规,兼含唐代黄柳之神韵。后附的左手行书自题诗,距左手病痿已八年,离辞世仅三年,可视为凤翰左书的代表作,奇逸洒脱,雄厚苍劲,风气流走,脱尽笔墨畦径。凤翰一生书法,其行草由元明以来传统笔法,上溯魏晋,明清两百年书坛几无人与之比肩。
高风翰还善于篆刻,不仅手制铭刻砚石千余方,且自用印章皆亲手雕镌,如图中所见十余枚印章即是。其印宗秦汉,苍古朴茂,结字雄犷,印文隽永,深为士林所重。当时在扬州与其友善并以笔墨相交的郑板桥,所用印章则大多由其所制。
高凤翰于诗文同样具有颇高的造诣。早在青年时期,即已显露出超人的才华,主要是由唐人人手,而得力于放翁。他曾为王渔洋私淑门人,张历友曾用“佳儿弱冠弄柔翰,笔阵横扫千人军”之句称赞过他的诗才。凤翰平生除与友人赠答相酬、感物寄怀以外,还作过许多揭露封建王朝腐败、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文,如《捕蝗谣》《苦灶行》等,有《击林》《潮海》《归云》《青莲》等诗集刊行传世。从《富贵清高图卷》的三首题诗看,时间上虽早晚不同,却毫不例外地具备深刻的思想性。读诗观画,我们可以深切体味到作者早年困顿、中年清高、晚年感悟的世界观演变过程。终生的坎坷和扬州商品化城市的流俗,使他在晚年潦倒之际进行了对人生的反思,对年轻时的率性张扬似有悔意。郁结难解之余,乃借书画之形式寄寓胸臆,吟牢狱之语谣劝戒晚辈:必须低调为世,明哲保身,妥善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希望后嗣能够踏踏实实做人,平平安安生活。道出了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的心态和艰涩微妙、欲言难表的人生哲理,令观者有感于画外。
高凤翰《富贵清高图卷》,可谓中国文人画集诗、书、画、印四美于一体的艺术典范。它全面地体现了作者各方面的造诣:如绘画,技法上设色、水墨双兼,题材内容上富贵、清高有别;书法,则早年工隶、行楷,晚年狂草大字尽备;所钤自刻印章,亦是长、方形制,篆、隶书体,朱、白印色皆有。全卷所载作品的时间跨度为十八年(自雍正五年右手尚健时的书画妙品,至乾隆十年的左手狂草),中间经历了作者右手从健全地运用自如到因风痹病废得不能持物,而改用左手尝试再创作的艰难实践过程,使我们有幸得睹他在艺术成长道路上各个重要阶段的面貌水平,是研究其艺术风格形成的不可多得的作品。
此画卷原系清末合肥士绅李经畲家旧物,后流落京城,为原国家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所得,故图上多有其鉴藏印章,如“正大光明”“正大光明之堂”等。1987年捐献给安徽省博物馆。全国古代书画鉴定时,专家拍案惊绝。但因属小件,而由入精改为入目,现为馆藏二级甲类文物。曾经《中国古代书画目录》《四味书屋藏画》《安徽省志文物志》《安徽省博物馆藏画》等书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