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吉林时特地到长春市宽城区长山花园社区了解基层治理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治理体系建设,基础就是我们的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怎么夯实这个基础,就是社区的管理、治理,社区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社区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靠党组织的加强和延伸、创新,把基层工作做好。”讲话站位高远,为吉林省下一步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将总书记关于社区治理的讲话精神学习好、领会好、实践好,从而推动吉林省社区建设的新发展。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的战略定位
从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各地考察调研的行程轨迹看,社区日益成为党和国家治理高度重视的领域。从宁夏吴忠市的金花园社区到陕西安康市的锦屏社区,从北京市安华里社区再到这次吉林视察的长春长山花园社区,不仅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问计于民”的务实作风,也体现了社区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第一,社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单元。社区是真正与百姓面对面打交道的前沿阵地,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真正扎根,扎根于基层行动,扎根于百姓心中。因此社区对国家治理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最后一公里”的神经末梢能否畅通有效地工作,决定了治理体系的大厦是否稳固,是否坚不可摧。新冠肺炎疫情的总体性成果充分证实了社区治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65万个城乡社区的积极防控,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二,社区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离群众最近,联系着千家万户,守护着千家万户。如果每个社区的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在日常情境中都能尽职尽责,回应百姓需求,关怀百姓冷暖,在急难和紧要关头,充分发挥组织动员和模范带头作用,那么党的执政理念必定能落地生根,党的执政力量必定能生机勃勃,党的执政大厦必定坚如磐石。
第三,社区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社区是听民声、解民忧的窗口,是检验政策成效的“试金石”。人民的所需所盼、大事小情都在社区充分表达,部分居民利益呈现社区化趋势。因此重视社区、深入社区、搜集民意并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党和国家的固本之策。
二、当前社区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治理主体间权责不明晰。社区治理是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社会组织、居民等主体基于公共性、合作性和认同等原则,满足社区需求,促进社区良性运行的过程与机制。多主体共建共享、权责清晰、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社区发展目标。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负有首要的领导职责,然而在一些社区中“悄无声息、软弱无为、功能模糊”却成为治理的常态。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体系中应充满活力,发挥好协同作用。群众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其自治性没有充分发挥。党在社区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力量不足,多个主体权责不清晰,导致社区治理效能难以最大化,尤其一些涉及居民利益的深度治理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第二,治理能力跟不上发展需要。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人民的利益诉求趋于多元化、精细化。而社区的治理能力和发展现状却难以满足目前这种精细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诉求。一方面,从客观上看,受管理体制机制的限制,社区资源有限、经费投入少、任务繁重、待遇不高、人员队伍不足,且流动性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水平低,影响了社区治理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从主观上看,社区联系群众不深入、服务引导群众缺乏办法、法治意识淡薄、组织化程度低等软实力的不足,也导致社区治理能力跟不上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第三,群众参与不足、组织化程度低。群众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但现在的社区参与呈现老龄化特点,更多年轻社区居民只专注于自己的经济收入,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甚至只有开证明时才会走进社区。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由于社区的行政化倾向,将大量时间用于民政、治安、维稳等行政性事务,对居民自我成长意识和组织能力的培育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党组织功能发挥不到位,对群众的组织动员意识不强,对居民意见缺乏收集、整理和及时反馈的机制,致使居民的参与热情和信心不足。
这些问题加剧了社区治理的难度,阻碍了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既不利于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的整体提高,又不利于党的执政大厦的稳固,因此必须要加强和完善。
三、社区治理的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
第一,厘清社区“两委”职责,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可见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具有领导、支持和保证的职责。因此,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社区治理的政治引领,把握方向、凝心聚力,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央社会治理政策在社区落地生根。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协调好政府、居委会、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个社区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多元主体民主协商、良性互动,支持和保证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这就要求社区不断优化组织设置,推动党组织在社区全覆盖,激发党组织活力,改善党的领导方式,使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统帅和“一核多能” 的核心引领作用。
第二,借鉴党建工作的优势和方法,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伟大事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组织工作方法和群众工作经验,对于提升社区治理能力,补齐社区治理短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部分社区存在着联系群众不深入、服务引导群众缺办法、不会组织动员群众等问题,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和群众路线恰恰具有这一优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依靠群众、发动群眾,深入基层,建立与群众的联系,听取群众意见,回馈群众需要,这些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高度一致。充分借鉴和发挥党建这一优势,可以拉近群众与社区的距离,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提升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党的执政大厦稳如磐石。
第三,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激发社区自治的内在动力。社区治理成效的关键在社区党员干部,社区党员干部是党和群众的连心桥。通过社区党员干部忠诚、干净和担当的作为,有效带动群众自治,真正激活社区内在的生命活力。通过培养、选拔、激励等政策和制度,加强社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思想认识,提高处理复杂问题、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群众、动员群众的能力。通过社区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党建机制与基层治理的有效衔接,将社会正能量积极传递到每一个群众身边。总结和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和做法,善于运用党员干部的志愿服务和党员责任的担当,延伸党组织的力量,激发群众形成互助自治的内在动力,促进社区自治能力的成长和共治水平的提高。(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姜 姝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的战略定位
从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各地考察调研的行程轨迹看,社区日益成为党和国家治理高度重视的领域。从宁夏吴忠市的金花园社区到陕西安康市的锦屏社区,从北京市安华里社区再到这次吉林视察的长春长山花园社区,不仅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问计于民”的务实作风,也体现了社区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第一,社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单元。社区是真正与百姓面对面打交道的前沿阵地,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真正扎根,扎根于基层行动,扎根于百姓心中。因此社区对国家治理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最后一公里”的神经末梢能否畅通有效地工作,决定了治理体系的大厦是否稳固,是否坚不可摧。新冠肺炎疫情的总体性成果充分证实了社区治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65万个城乡社区的积极防控,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二,社区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离群众最近,联系着千家万户,守护着千家万户。如果每个社区的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在日常情境中都能尽职尽责,回应百姓需求,关怀百姓冷暖,在急难和紧要关头,充分发挥组织动员和模范带头作用,那么党的执政理念必定能落地生根,党的执政力量必定能生机勃勃,党的执政大厦必定坚如磐石。
第三,社区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社区是听民声、解民忧的窗口,是检验政策成效的“试金石”。人民的所需所盼、大事小情都在社区充分表达,部分居民利益呈现社区化趋势。因此重视社区、深入社区、搜集民意并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党和国家的固本之策。
二、当前社区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治理主体间权责不明晰。社区治理是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社会组织、居民等主体基于公共性、合作性和认同等原则,满足社区需求,促进社区良性运行的过程与机制。多主体共建共享、权责清晰、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社区发展目标。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负有首要的领导职责,然而在一些社区中“悄无声息、软弱无为、功能模糊”却成为治理的常态。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体系中应充满活力,发挥好协同作用。群众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其自治性没有充分发挥。党在社区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力量不足,多个主体权责不清晰,导致社区治理效能难以最大化,尤其一些涉及居民利益的深度治理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第二,治理能力跟不上发展需要。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人民的利益诉求趋于多元化、精细化。而社区的治理能力和发展现状却难以满足目前这种精细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诉求。一方面,从客观上看,受管理体制机制的限制,社区资源有限、经费投入少、任务繁重、待遇不高、人员队伍不足,且流动性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水平低,影响了社区治理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从主观上看,社区联系群众不深入、服务引导群众缺乏办法、法治意识淡薄、组织化程度低等软实力的不足,也导致社区治理能力跟不上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第三,群众参与不足、组织化程度低。群众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但现在的社区参与呈现老龄化特点,更多年轻社区居民只专注于自己的经济收入,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甚至只有开证明时才会走进社区。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由于社区的行政化倾向,将大量时间用于民政、治安、维稳等行政性事务,对居民自我成长意识和组织能力的培育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党组织功能发挥不到位,对群众的组织动员意识不强,对居民意见缺乏收集、整理和及时反馈的机制,致使居民的参与热情和信心不足。
这些问题加剧了社区治理的难度,阻碍了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既不利于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的整体提高,又不利于党的执政大厦的稳固,因此必须要加强和完善。
三、社区治理的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
第一,厘清社区“两委”职责,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可见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具有领导、支持和保证的职责。因此,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社区治理的政治引领,把握方向、凝心聚力,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央社会治理政策在社区落地生根。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协调好政府、居委会、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个社区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多元主体民主协商、良性互动,支持和保证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这就要求社区不断优化组织设置,推动党组织在社区全覆盖,激发党组织活力,改善党的领导方式,使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统帅和“一核多能” 的核心引领作用。
第二,借鉴党建工作的优势和方法,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伟大事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组织工作方法和群众工作经验,对于提升社区治理能力,补齐社区治理短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部分社区存在着联系群众不深入、服务引导群众缺办法、不会组织动员群众等问题,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和群众路线恰恰具有这一优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依靠群众、发动群眾,深入基层,建立与群众的联系,听取群众意见,回馈群众需要,这些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高度一致。充分借鉴和发挥党建这一优势,可以拉近群众与社区的距离,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提升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党的执政大厦稳如磐石。
第三,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激发社区自治的内在动力。社区治理成效的关键在社区党员干部,社区党员干部是党和群众的连心桥。通过社区党员干部忠诚、干净和担当的作为,有效带动群众自治,真正激活社区内在的生命活力。通过培养、选拔、激励等政策和制度,加强社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思想认识,提高处理复杂问题、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群众、动员群众的能力。通过社区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党建机制与基层治理的有效衔接,将社会正能量积极传递到每一个群众身边。总结和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和做法,善于运用党员干部的志愿服务和党员责任的担当,延伸党组织的力量,激发群众形成互助自治的内在动力,促进社区自治能力的成长和共治水平的提高。(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姜 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