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画一心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angna9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禅宗是主张“以心见心、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佛心宗。宋时随着佛教的中国化,中国本土的文化、艺术、社会等领域在禅宗思想传播的过程中无一不受其影响。中国绘画首当其冲,禅宗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和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内容、构图方式、意境和审美标准。
  关键词:山水画;禅宗思想;影响
  一、 禅宗的缘起与发展
  禅宗思想是中国佛教领域中的代表学说。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并与本土儒、道等传统文化相互撞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而其中的禅宗学说起源于唐时,唐以前这段时期为禅宗的形成孕育了丰沃的土壤。
  关于禅宗的起源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唐德宗末年,在一次灵山会上,释迦牟尼手拿波罗花说法以惠众生,佛祖笑而不语频频把花给众弟子看,众人疑惑不解只是默默地看着,这时迦叶一笑,便师承了佛祖的“心印”,这就是“如来拈花,迦叶微笑”的典故,也是最初的禅宗的开始。
  禅宗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理念,它讲究的是“悟”,通过“悟”的方式去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的“慧根”。在禅宗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文人、画家把它置于无形之中,化有形为无形,同时用禅的方式在作品里抒发内心的思想情感和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便使得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了禅的本质,加上有些文人画家本身也是得道高僧,所以禅宗对中国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了。
  二、“禅宗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
  如果只看表面,“禅”和中国山水画是毫无关联的,但实际上山水画与“禅”联系密切。山水画在形成的过程中与禅宗有着时空上的交集,在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之前,中国山水画都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游春图》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在隋朝时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山水画真正的成熟期是在五代至宋朝时期,这段时期刚好是佛教中国化的时期,二者在各自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有契合点,山水画中渗透着禅宗的理念,同时也成为中国文人参禅问道的重要方式。
  “禅宗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体现的第一个方面便是禅诗。这种体现不仅指在画面中的一些题诗,更重要的是诗与画的相互关联。中国诗人喜欢以禅的方式在对人生觉悟的基础上去体验自己人生的境界,而表达这种境界最酣畅淋漓的方式就是诗歌。由于禅宗不立文字,以无境界为境界,它重在通过精神的修炼来体现人生的感悟,加之有些得道高僧本身就是诗人,所以诗和禅的关系是很明确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些画家本身也是僧人,如八大山人、石涛等,所以诗、禅和画之间的关系得以确立。唐代诗人杜甫名为《戏为双松歌图》的诗中有云:“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著。偏袒右肩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这是他为高僧韦偃山水画中的一段题诗,通过这几句话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须眉花白的高僧在松树下休憩打坐,右肩和双脚裸露在外面,突然高处落下的松子打破了这一寂静,松子落在高僧脚下引起他的注意,这种动与静的结合把僧人和松树联系在了一起,让人联想到了禅。这首诗词描绘的场景亦诗亦画,正是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禅意是把毫无关系的诗和画链接起来的桥梁,通过诗歌描绘的场景来表达作者的某种心情,使欣赏者通过想象把自己置身于这样的画面从而更加深入地去了解诗、体会诗,从而联想诗中所流露出的某种禅意和境界。
  禅意在中国山水画中另一方面的体现就是意境的营造,这也是品评一幅山水画好坏的重要标准。意境的表现是不能停留在作品表面的,它要通过对作品中物象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才能得出,比如画中会安排一些寺院、僧人和红墙等物象,或者是在画面中营造一种静谧、荒凉、简约的氛围,来体现这种虚空、无我的禅意。另外,还有一些物象是“藏”在山水画之中的,这种“藏”并不是单纯所指的物象的“藏”,更重要的是关于意的“藏”,这里的“意”指的就是意境的营造和表现。据说宋徽宗举行的一次招考画家的考试中,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这个带着佛教光芒的题目,要想画好并不是特别容易,结果一些平常的画家只是在山水画中画出了寺院、庙宇等毫无新意和藏意的物象,稍好一些的画家则在画中画出了庙的一角或者是寺院的某一处断壁残垣。徽宗看了这些作品都感到不满意,正在失望之时,忽然一幅佳作映入眼帘,他边欣赏边称赞说:“这才是魁首之作呀!”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并没有画诸如寺院之类的东西,在画中一股瀑布飞流直下,旁边有一位老态龙钟的僧人,把泉水一瓢瓢地舀进桶中。高明的画家就是通过描绘这样一个在崇山峻岭中挑水的僧人而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淋漓尽致却又含蓄委婉,让人想象出附近一定有寺庙,而且更好地把古寺“藏”在了画面中,更符合主题。这个“藏”就更好地把“意”藏在了其中,同比其他落选的画家画中的“藏”,其境界是截然不同的。这位获得魁选的画家,画技可能也并不见得有多么的高超,落选的其他画家画技也并非是差的,他们落选的原因很大部分是输在构思和对于意境的营造上。山水画家对于禅的表现更多地就应该是对画面中意境的营造,也就是把禅作为山水画中的意来经营。这种关乎禅的境界无非也是画家在生活和画中追求的“静、淡、雅、空灵”等,再加上之前提过的有些画家本身就是得道高僧,所以他们对于禅的理解和表现自然而然地就从作品中流淌出来。
  三、八大山人山水画中的禅意
  八大山人生长在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盛行的年代,因此他与禅有着不解之缘,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其思想中都包含着禅宗思想,八大山人必然也会受其影响①。在他剃度出家的十几年中潜心向佛,为的是缓解内心的苦闷和逃避清廷的迫害。在他的一生中,对于佛法的造诣也是很高的,据说在他出家没几年,就“竖佛称宗师”,这一方面说明他有很深的慧根,同时也说明他在出家的岁月中刻苦学习潜心向佛,这些学习的经历也势必会体现在他的作品当中。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较之与花鸟画成熟的晚些,在他早期的山水画中略带有一定的稚拙。禅学修养为他山水画走向成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作为董其昌的直接继承者,八大山人深受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而“南北宗”论又是从禅宗中顿悟出来的,因此禅宗的无法之法极大地影响了八大山人山水画的创作。在他的山水画中(如图1),画面上会有大面积的留白,墨色与空白之间形成了虚实的关系。他认为这些空白和墨色形象同样重要,这种虚和实的结合能更好地去表现作品,而从禅宗的层面去讲这些虚无的空白之处可能比实在的墨象更加的重要。这某种程度上表明,八大山人在他的山水画中,把禅宗的清、空表现到了极致,“清、空”并不是“虚空”,它和禅一样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东西。画家若想要在画中有禅意的表现,就要抓住这一主题,八大山人山水画反映着其思想的深邃和无限的暗示性,同时这种留白和中国画“计白当黑”的特征也是相吻合的。在过去,这种禅画合一的表现手法是文人画的普遍特征,八大山人虽不是唯一运用这种表现手段的人,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他的这种禅学修养,不仅影响了他的画面,更影响了他的生活态度和创作观念,他在晚年还俗之后还与佛门保持着联系,不仅与各地的僧林寺院和僧侣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在许多的场合去宣扬禅,表达自己独特的见地和人生观。正是这些思想观念的宣扬与表达,才使得同代人以及后代人认识了禅,了解了禅,同时也对一些艺术家在画面中运用禅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四、“禅宗思想”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禅在山水画家的眼里不仅仅是禅本身,山水画家更多地运用禅宗思想来营造山水画中的意境。通过这种方式营造出来的意境,既蕴含了禅意,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中国画对于意境营造的追求使得其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最大特点,所以对于当代山水画创作而言,最重要的是对于意境的营造。“作须先立意,若先不能立意而蘧然下笔,则胸无主宰,手心相错,断无足取。夫意者笔之意也。先立其意而后落笔,所谓意在笔先也。然笔意亦无他焉,在品格取韵而已。品格取韵则有曰简古,曰奇幻,曰韶秀,曰苍老,曰淋漓,曰雄厚,曰清逸,曰味外味,种种不一,皆所谓先立其意而后落笔,而墨之浓淡焦润,则随意相配,故图成而法高,自超乎匠习之外矣②” 。也就是说,在创作之前先立意,明确通过作品想要表达怎样的心境,营造怎样的境界,否则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是没有灵魂的,更不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八大山人被称为“四大画僧”之一,不仅反映了八大山人在禅修上的极高造诣,也是他虚以待物和向内探索的价值追求,他的画作无一不反映其内心意境。
  当代山水画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意境创造的认识不够,认为意境就是一种图解,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只是讲究气氛的渲染。再有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认为传统文化是过时的东西,错误地认为西方文化才是文明的基础,所以在创作和学习的过程中,从不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使山水画创作中的境界流于了表面。当代山水画创作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在创作过程中要想不拘一格,就必须要把握好构图、色彩、笔墨和意境等问题,同时要体现“时代属性”,让山水画在继承中得以发展。而要真正地把握好以上这些,就要求艺术家们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品位,使当代山水画在发展的道路中在各个方面都能有所创新和提高!
  注释: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4:271.
  ②[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山水[A].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G].下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
  参考文献:
  [1]张馨之.八大山人山水画研究[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2]何加林.凝视的空间—— 浅识山水画境界的契机[C].中国美术学院,2004.
  [3]葛丽敬.“画中有诗”——浅论八大山人山水画的意境[D].沈阳大学,2012.
  作者简介:
  葛丽敬,硕士,长江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王丹,2015年毕业于浙江农林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遵义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設计。  栗斌,2013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遵义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钱若云,2013年毕业于浙江农林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遵义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尚会芳,2014年毕业于大连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期刊
摘 要:在这个文化空前繁荣、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当代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强烈质疑,艺术批评者认为当代艺术已经沦落到世俗化的地步,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似乎已经让位于市场暴利的诱惑,肤浅、庸俗、投机的艺术品层出不穷,而那些尚未成熟或有待成熟的当代艺术却在利益的诱惑中萎缩,消耗殆尽。  关键词:当代艺术;市场危机;审美标准  于1991~1997年发生在法国的一场著名的文化论战,其内容主要是围绕当代艺术的性质
期刊
作者簡介:  姜文文,安徽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美术学民俗艺术专业研究生。  胡民君,安徽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研究生。
期刊
摘 要:艺术博物馆具有将普通的物品转化为展示品的功能,从而使这些物品成为了具有视觉兴趣的艺术品,因此艺术博物馆并不是艺术品“无表情”的展示场所,这种“博物馆效应”提供了一种观看方式;策展人在布展时就为观众预设每件作品的观看方式,引导观众在博物馆进行参观时根据事先编排的展品顺序进行观看。展厅的空间样式、布展方式、展品形式与文化背景、艺术表达方式与接受方式都密切相关;作品的呈现形式、摆放的位置、灯光强
期刊
劉妙慧书法作品
期刊
摘 要:当代新工笔画所释放的唯美风格和画面肌理为人所欣赏,特别是在高茜工笔画中可以感受到古典与现代美的融合。通过以“情”写“景”的形式特点能在画面中释放出唯美的画境,其一幅幅绢本工笔画非常具有丹青的意趣。  关键词:高茜;工笔画;意境之美;理性与非理性;唯美  一、意境之美的定义  “意境”之说源于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艺术的精髓,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不断演变、积淀而产生的一种美学思想,是中
期刊
摘 要:自从油画传入中国,历经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中国油画已然独具自己的特色。受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熏陶,油画跃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逐渐印上了本土化的烙印。白羽平是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中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以白羽平的艺术创作为基础,通过对其作品中的色彩、构图、肌理等进行分析,以初探白羽平油画中的“迹象”表达。  关键词:迹象论;白羽平;风景  “象”指画面的间架结构和画面中表现的形状与态势,它包含我们常
期刊
摘 要:中国水墨画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文化瑰宝,它的继承以及发扬也带动了水墨动画的健康发展。而笔墨趣味作为中国水墨画的基本要素,它是真实反映创作者艺术精神的重要媒介。所以,想要对中国水墨画的魅力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就必须从中国水墨画的墨趣出发,对中国水墨画的生命魅力进行研究探索,从而为今后中国水墨画的传承提供保障。  关键词:墨趣;中国水墨画;生命魅力  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传统的文化艺术也向着多元
期刊
如果说艺术家的使命首先在于其自身艺术价值的实现与人格的完善,那么艺术教育家不仅要完善自我,更要传道授业,师范后学。就社会价值与影响力而言,或许后者更为广远。书法作为中国最有特色的艺术亦然。刘锁祥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家,更是数十年从事书法教育的先行者,其为艺、修身、传道、教化自然是其份内之事,而先生于艺、于教均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严谨得方,成就斐然,堪为山右后学之师表也。  一  刘锁祥,字固之,
期刊
摘 要:如今,中国当代书画在书画家和策展人等人的推动下越来越代表了中国当代的文化意识。无论是从早期“星星画展”“85美术新潮”等现代书画实践之中走出来的书画家们,还是深受西方书画氛围影响的新一代青年书画家,都不约而同地投入到了中国当代书画创作的大环境之中。进入新的时代,当代书画家的身份在工业化的大环境下需要重新探讨。从社会身份、文化身份以及书画身份三个方面对中国当代书画家的身份进行文本讨论,并以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