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规律,探讨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和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82例新生儿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规律,并对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自身因素、产科因素、侵入性操作等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下呼吸道感染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胎龄、体重、侵入性操作是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过临床干预,下呼吸道感染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采用目标监测可以准确掌握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情况,进行有效的临床干预可明显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目标监测;临床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12-01
由于新生儿其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发育尚不完全,对外界环境影响的抵抗力较差,适应能力弱等特点,医院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居新生儿疾病的首位,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我院在综合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医院感染目标监测,对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寻找合理的临床干预措施,旨在提高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治疗效果,避免和减少工作的盲目性[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82例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2例,女220例。入院48小时发生医院感染56例,其中下呼吸道感染34例。
1.2 监测方法:
目标监测严格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制定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产科相关因素调查表,分别由经过培训的产房及新生儿室监控护士进行上报。通过目标监测资料对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特点和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措施对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进行干预,并对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件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新生儿医院感染总发生率11.62%,主要部位为下呼吸道(7.05%),其次是上呼吸道(1.87%),详见表1。
表1 新生儿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2.3下呼吸道患儿临床干预前后医院感染对比:
本组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34例,其中监测期感染21例,发病率4.36%,干预期感染13例,发病率2.70%,结果表明临床干预能明显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2,P<0.05)。
2.4 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单因素分析:
482例新生儿医院感染患者中,有34例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7.05%。选取胎龄、体重、产程时间、新生儿窒息、羊水胎粪吸入、乳汁误吸、侵入性操作等7个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胎龄、体重、羊水胎粪吸入、侵入性操作是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见表3。
3 讨论
由于新生儿其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发育尚不完全,对外界环境影响的抵抗力较差,适应能力弱等特点,极易发生病原菌感染,故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监测和预防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目标监测对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监测能够有效的获得患儿医院感染的情况,已逐渐成为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控的发展趋势,主要适用于对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和环节进行检测,可为及时有效的治疗提高依据,对降低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产生了明显的临床价值[2]。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为10%~20%,其中最主要的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居医院感染的首位。本组病例结果表明,新生儿医院感染总发生率11.62%,下呼吸道感染占医院感染的60.71%,与上述报道一直。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发现,造成患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真菌。临床治疗中,根据病原菌的耐药性特点合理选取抗菌药物,可有效提高医院感染的临床治愈率。
新生儿住院期间为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实施多种针对性的临床干预措施[3],主要措施如下:加强产科和新生儿监护病房医务人员的专项培训,强化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预防意识;根据新生儿的身体发育情况,合理增加营养,促进自身免疫力的提高;改善医院手卫生设施的配置,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提高在新生儿治疗和护理前手消毒执行率;加大早产儿、低体重儿、侵入性操作患儿的目标监测频率,每天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气管插管及吸痰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做好交叉感染的防护措施。本组新生儿医院感染56例,其中监测期感染32例,发病率6.64%,干预期感染24例,发病率4.98%,结果表明合理临床干预能明显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为进一步探讨预防和控制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胎龄、体重、羊水胎粪吸入、侵入性操作是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胎龄、体重、侵入性操作是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采用目标监测可以准确掌握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情况,进行有效的临床干预可明显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伍平, 邓玉英, 赖海燕.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效果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09,16(4):1019-1021.
[2] 沈燕,姚勤红,董建英. 目标监测法在综合性 ICU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与效果[J]. 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1):821-822.
[3] 麦洁岚,陈华,林顺英.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与干预对策[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13,31(4):395-396.
关键词: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目标监测;临床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12-01
由于新生儿其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发育尚不完全,对外界环境影响的抵抗力较差,适应能力弱等特点,医院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居新生儿疾病的首位,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我院在综合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医院感染目标监测,对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寻找合理的临床干预措施,旨在提高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治疗效果,避免和减少工作的盲目性[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82例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2例,女220例。入院48小时发生医院感染56例,其中下呼吸道感染34例。
1.2 监测方法:
目标监测严格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制定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产科相关因素调查表,分别由经过培训的产房及新生儿室监控护士进行上报。通过目标监测资料对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特点和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措施对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进行干预,并对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件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新生儿医院感染总发生率11.62%,主要部位为下呼吸道(7.05%),其次是上呼吸道(1.87%),详见表1。
表1 新生儿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2.3下呼吸道患儿临床干预前后医院感染对比:
本组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34例,其中监测期感染21例,发病率4.36%,干预期感染13例,发病率2.70%,结果表明临床干预能明显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2,P<0.05)。
2.4 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单因素分析:
482例新生儿医院感染患者中,有34例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7.05%。选取胎龄、体重、产程时间、新生儿窒息、羊水胎粪吸入、乳汁误吸、侵入性操作等7个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胎龄、体重、羊水胎粪吸入、侵入性操作是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见表3。
3 讨论
由于新生儿其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发育尚不完全,对外界环境影响的抵抗力较差,适应能力弱等特点,极易发生病原菌感染,故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监测和预防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目标监测对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监测能够有效的获得患儿医院感染的情况,已逐渐成为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控的发展趋势,主要适用于对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和环节进行检测,可为及时有效的治疗提高依据,对降低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产生了明显的临床价值[2]。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为10%~20%,其中最主要的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居医院感染的首位。本组病例结果表明,新生儿医院感染总发生率11.62%,下呼吸道感染占医院感染的60.71%,与上述报道一直。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发现,造成患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真菌。临床治疗中,根据病原菌的耐药性特点合理选取抗菌药物,可有效提高医院感染的临床治愈率。
新生儿住院期间为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实施多种针对性的临床干预措施[3],主要措施如下:加强产科和新生儿监护病房医务人员的专项培训,强化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预防意识;根据新生儿的身体发育情况,合理增加营养,促进自身免疫力的提高;改善医院手卫生设施的配置,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提高在新生儿治疗和护理前手消毒执行率;加大早产儿、低体重儿、侵入性操作患儿的目标监测频率,每天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气管插管及吸痰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做好交叉感染的防护措施。本组新生儿医院感染56例,其中监测期感染32例,发病率6.64%,干预期感染24例,发病率4.98%,结果表明合理临床干预能明显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为进一步探讨预防和控制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胎龄、体重、羊水胎粪吸入、侵入性操作是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胎龄、体重、侵入性操作是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采用目标监测可以准确掌握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情况,进行有效的临床干预可明显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伍平, 邓玉英, 赖海燕.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效果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09,16(4):1019-1021.
[2] 沈燕,姚勤红,董建英. 目标监测法在综合性 ICU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与效果[J]. 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1):821-822.
[3] 麦洁岚,陈华,林顺英.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与干预对策[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13,31(4):39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