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掠影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805565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中之国梵蒂冈
  在罗马的游览从城中之国梵蒂冈开始。这是个教皇国,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它位于罗马西北部的台地上,原是一片坟地,是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在圣彼得堡墓地兴建梵蒂冈的。现在它是个幅员仅0.44平方千米,人口仅一千多人的小国,然而也是最富有的国家。它是弹丸之国,可是它的宗教影响却是世界范围的。到目前为止,梵蒂冈与我国既无外交关系,也无宗教往来。
  到罗马的第二天早上,我们这支仅二十几人的团队在导游Z女士的引导下,提前半个小时吃上了自助早餐,较早地乘上白色大巴开进了这个微型国度。首先看到的是圣彼得广场。广场似是长方形,东西稍长。四周全是巴洛克式的楼宇。南侧有豁口,那铁栅栏就是与意大利的国界了。广场上还有不少旅游团在排长队等候,从相貌不难看出,都来自世界各地,都在等候参观圣彼得大教堂。教堂的入口处在广场的东北部。我们是从西北角进入,排到了西南角。广场上有两辆巡警车,其中的一辆在象征性地巡逻,走走停停。车与一般警车没什么区别,车上的巡警也是黑色警服。有一对着装特殊的瑞士警察在大教堂的出口附近伫立。一身黄蓝红相间的裙装,白领,红袖口,戴蓝色贝雷帽,右手各执一根标枪似的长杆拄着地,表情严肃,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原来,在几百年前教皇曾经从瑞士招募一批雇佣兵,经专门训练后成为教皇卫队。而当日耳曼军团大规模入侵罗马时这支队伍竟溃不成军,几乎全军覆没。教皇以后也不再招募。看样子从那以后环境相对太平,不必重兵设防了。现在,这瑞士警察与其说是摆设,倒不如说是教皇对那支卫队的怀念。其实这儿的秩序蛮好,无须更多的警力维持。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步入了这座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这是梵蒂冈的教廷教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像是几个教堂连在了一起,高耸,宽敞,宏伟庄严,富丽堂皇。大教堂是因建在圣彼得的墓地上而得名的。圣彼得则是耶稣十二门徒中的最长者。大厅中央有一座金色华盖,下面即是圣彼得的陵墓了。该教堂以其大圆顶著称。让人称奇的是偌大的圆顶,无任何支点,何以支撑得住?且已屹立千年之久!据说那圆顶内五颜六色的天花板上的镶嵌画全部是向内镂空的,故能减轻重量。这可是上千年前的工艺技术!
  在大教堂的后面还有一处西斯廷教堂,说是罗马教皇的私用经堂,属梵蒂冈博物馆。这里也以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绘制的《创世纪》和《末日的审判》两幅壁画而闻名。《创世纪》是天花板上的天庭画,有300平方米之大。主要描绘的是《圣经》故事,如上帝创造世界,造亚当与夏娃,亚当、夏娃盗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围绕中心画面的有天使、女巫、神甫等几百个裸体男女,而且各个体态丰腴,神情逼真。《末日的宣判》画在祭坛后面的山墙上,表达了作者对豪强的抗议。此画宽高是10米乘20米,画面上有袒胸露体的耶稣站在云端,高举右手,在面对最后的判决。壁画层次清晰,纷而不乱,二百多个千姿百态的裸体人像寓意在希望与幻灭的瞬间进行殊死的搏斗。应该说,这幅壁画是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颗永放光芒的艺术明珠。每年前来观赏油画的游客近三百万。
  当年,就是这些画,特别是当时正绘制中的《末日的审判》因有太多的赤身裸体而招来了“无花果叶运动”并成为主要对象。教皇的一名侍从竟讽刺称,应把这些画送到妓院或浴场去。米开朗基罗听了勃然大怒,硬是把那个诋毁他作品的人送进了地狱。教皇对他也无可奈何。但对裸体的非议仍是不断,米开朗基罗坚持认为裸体和艺术紧密相连,毫不妥协,照画不误。等到米氏去世,教皇才借宗教政策真的发出了禁令:不准在任何画中出现生殖器官。那么对过去的画中已露着的怎么处置呢?阉割总不可取。那就只好设法遮掩了,最终还是从《圣经》中得到提示,仿效亚当、夏娃用无花果叶去遮盖裸体人的敏感部位,从此无花果叶到处飘荡,掀起了一场无花果叶运动。到如今,已时过境迁,新的艺术品在不断涌现,其中不乏作为艺术品的裸体仍坦坦荡荡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梵蒂冈大教堂和博物馆的每件藏品都有它的故事、秘密和价值,有些都是无价之宝。其稀世文物和艺术珍品,堪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和巴黎的卢浮宫相媲美。梵蒂冈之所以富有,就是因为有这样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金融储蓄、广大教徒的捐赠,更靠它几百年来的雄厚的财富积累。
  罗马古迹石头书写
  在久远的古代,石頭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古罗马的古迹也是多用石头建造的。这些石头会向你述说古罗马的故事。那著名的竞技场,那浴场和许愿池,那满街的雕塑和几乎所有房屋、墙壁上的浮雕和屋顶上的人和动物的造型统统是石头。所以行走罗马街头,真有点逛文物古迹的感觉。古迹随处可见,满目皆是,甚至有的古迹是在原先的古迹上兴建的,可见罗马文物古迹积淀之深厚。有的至今完好无损,那许愿池仍有人在许愿,与现代建筑和设施并存并发挥作用,更显历久弥新和古文物之灿烂。
  古罗马竞技场外墙是四层,每层设计的拱形门和柱子都不一样。公元5世纪曾遇场地震,严重受损,故作防御碉堡。到文艺复兴当时又有几任教皇将竞技场的大理石、外墙石头搬走另做他用了。这才使竞技场成了现在这副残破不整的模样。然而,参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竞技场离市中心不远,设有公交站点,还通地铁。总有双层公交车在停靠,上下车的游客很多,无疑都是来参观这座曾以血腥闻名的古罗马竞技场的。
  竞技场是椭圆形,像现在的体育场。但当年在这里进行的可不是一般的体育竞赛,而是人与野兽、甚至是人与人的相互残杀。这就是古罗马鼎盛时期经常上演的一种极其野蛮血腥的“娱乐”活动。进行角斗时,奴隶主贵族们驱使其买来的奴隶(角斗奴)进场去参加与人或与兽的搏斗。直至场上的角斗士只剩一人,再无对手了为止,那一场惨不忍睹、血肉横飞的角斗才告结束。看台上那些嗜血成性,如痴似狂的观众的歇斯底里的叫喊声才会逐渐平息下来。现在,这竞技场内已无一点血迹,那声嘶力竭的喊叫也早已沉寂于历史的尘埃中。后人仅以此牢记古罗马奴隶制时代而已。有一部长篇小说《斯巴达克斯》,是意大利现代作家乔万尼奥里的作品。小说主人公斯巴达克斯就是出身战俘、奴隶、角斗士。他率领角斗士和奴隶们起义,反抗以苏拉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的斗争。小说不但讴歌了奴隶起义和起义军统帅斯巴达克斯,同时对奴隶及角斗士的非人生活和在角斗场上为供人娱乐而进行的生死博弈,均有生动的情景描述。斯巴达克斯,历史上确有其人,他骁勇善战,敌人闻风丧胆,但最终奸细作祟,败于克拉苏和庞贝联军,马克思称斯巴达克斯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   君士坦丁凯旋门就在竞技场北侧,是罗马最重要的战争纪念建筑。纪念东西罗马分治期间,君士坦丁大帝胜利,终结了皇位的纷争,罗马帝国再度一统于一位皇帝的治权之下,凯旋门的主面雕刻的是战争场面和胜者的战绩。
  卡拉卡拉浴场着实令人称奇,他称得上是古罗马建筑的典范,规模庞大,运营时据说可容纳1200-1700人同时入浴,浴池还分热水池、温水池和冷水池,整个浴池的水源供应和水温控制是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了,据资料介绍,该浴场公元217年修成,前后大约运营了300年后被入侵的哥特人破坏其水道而终止,现在大体上已成废墟,不过尚能辨认出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如瓷砖、大理石等,还能清楚地看到一些雕像和马赛克镶嵌画。
  无独有偶,在西欧的伦敦附近的英格兰区也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古罗马遗迹,其实也是一座庞大的露天浴场,这是公元前一世纪凯撒的罗马帝国在此处建城堡时,利用当地50℃左右的温泉,顺便建筑的,故称“罗马浴城”。据说,当年乳白色的石壁,现在已被岁月染成鹅黄,但仍在傲然挺立着。
  是的,罗马城的一些街区至今有用石头书写的文物古迹,但毕竟都已时过千年之久,均已失去当年的风采,倘若久留此间会感受一种压抑,甚至会让你忘却身在何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有一句话称“住在罗马,太容易忘记时代了。”当然罗马还是罗马,它既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至今闪烁着古罗马余晖的古老城市,也是一座仍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佛罗伦萨让人流连
  佛罗伦萨是座美丽的古城,还一度是意大利的候选首都,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有“花都”之称,它位于意大利北部的中心地带,地处阿诺河畔,也是自古以来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中世纪的意大利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佛罗伦萨是诸多城市共和国中的一个,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佛罗伦萨早在14世纪初就已拥有二百多家生产呢绒的手工工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的地方。他的经济社会文化也逐步得到了繁荣和发展,这就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前提条件。
  那时佛罗伦萨共和国的统治者是美第奇家族,是开明而有远见的君主,他们在统治佛罗伦萨的三百年间,几代皇室都能顺势而为,推波助澜,有力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他们聘请众多著名建筑师、雕刻家、画家,还有作家和诗人,修建了许多宫殿、教堂等公共建筑。佛罗伦萨一举成为全意大利全欧洲的文化中心,对于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兴起和发扬,这个美第奇家族是功不可没的。因此他们至今还在被称颂,是他们栽下了梧桐树,才引来了凤凰无数。
  佛罗伦萨这地方还真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菲尔被称为文艺复兴艺术三杰,都是土生土长的佛罗伦萨人,说来都耳熟能详,但也不尽然,我们知道达·芬奇是画家,是名画《蒙娜丽莎》和壁画《最后的晚餐》的作者,但不一定都知道达·芬奇同时还是拥有相当造诣的科学家、发明家、建筑师和哲学家。更不知道他谙熟人体解剖学且有临床实践,他是位最迷人和最神秘的文艺复兴思想家和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也不仅仅是雕刻家,据说当年有一大块大理石放在那里,很久无人敢动,最后竟被一个年仅29岁的青年雕刻出了大卫,他就是米开朗基罗,大卫奠定了他在雕刻界无与伦比的地位,然而他更是一位画家,画过许多教堂的屋顶画和壁画,其中影响最大的属梵蒂冈博物馆的西斯廷的天庭画和壁画,此举似乎正式向世人宣告:他不仅仅是一个天才的雕刻家,也是一个天才的绘画家。三杰的另一位拉菲尔,当时就有画圣之称,他的多幅圣母像,如《西斯廷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杰作。文艺复兴还出现了“文学三杰”,是指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也都是佛罗伦萨人,但丁是欧洲由中世纪过渡到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文学巨匠,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到后来,却因反对教皇干涉城邦内政,而与其代理人发生矛盾,终于在诡异的政治斗爭中败下阵来,被宗教法庭判终身流放。巨著《神曲》,是在他流放生活期间创作的,最终他客死他乡,未能回到故里,至今他的佛罗伦萨的故居还在,不出奇,像普通民居。他的墓地,名义上还和文艺复兴的几个显赫人物,米开朗基罗、伽利略等一起都在圣十字教堂,那不过是空的,实则他还是被葬在流放地。对于但丁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
  当年云集佛罗伦萨的,更多的还是外乡人,其中不仅有社会上层的文学艺术家、社会学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更不乏来自社会底层的不同行业的能工巧匠,有的是当年就很有名望的大家。“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是唯物主义哲学家英国人培根在这里讲的,他鼓励新兴的资产阶级用科学知识认识和控制自然。这才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真谛,即反对封建制和天主教神学的统治。
  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佛罗伦萨的各种建筑教堂、博物馆等就更多了,最为突出的应该是圣母百花大教堂,也是由名建筑师设计了该教堂大圆顶,那红色八角形大圆顶,为百花大教堂锦上添花,而那洗礼堂中被称为“天堂之门”的铜铸作品,细节之精致,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前期的经典之作。当下的百花大教堂,因珍藏天才大师们的一些经典作品,而更显尊贵高雅,整个场馆管理之严格,可比肩巴黎卢浮宫。
  佛罗伦萨的人文景观风格迥异,丰富多彩,都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它的自然环境更是让人觉得美不胜收。尽显其“花都”之本色,正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盛夏,加上人工的力量,城市的确被装点得非常漂亮,只可惜我们是来去匆匆的游客,不曾有暇停下脚步去深度欣赏它的美。那横跨阿诺河的老桥,据说是古罗马时代的建筑,历史上曾被洪水冲垮,十四世纪重建,又是二战中唯一幸存的一座桥,今有《老桥落日》一景也被错过了,就这样,总觉意犹未尽,总是带着遗憾离去。上世纪30年代,有位中国人到过这里,很依恋这座城市,流连忘返,他就是诗人徐志摩,曾留下多首歌颂赞美“翡冷翠”的诗篇。是这位把佛罗伦萨用中文直译成“翡冷翠”的。虽说这个译称使用者不多,至今他仍称“佛罗伦萨”,但此举也充分流露出诗人对这座城市的深厚的爱意。上个世纪90年代又有一位叫黄永玉的中国土家族文人画家,从巴黎到佛罗伦萨,他是一路行,一路画,一路写,写了一篇游记,题为《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可以发觉两点,一是他欣赏徐志摩的译成,二是这位也被佛罗伦萨的美勾了魂儿,也是从心底热爱这个城市,九旬高龄还嘴上叼着烟斗,站在翡冷翠的大街上画画,一画就是一天,他游记中的一句话,让我感同身受,“你刚刚抵达一个地方,马上感到有一种离别的隐痛,就说明你爱上他了。”说来,他黄老的“隐痛”应该少一点了。因他尚能在芬奇镇的女儿家暂住,不必刚刚抵达,又马上离开嘛,而我这一行是随团旅游,就得刚刚抵达,又马上离开,“隐痛”自在心里了,不过即使如此,旅游还是很有乐趣的。一次看见年逾七旬的老伴紧跟在团队后面踽踽而行。我操起手机,从后面拍了一张,并发了出去,附言:“旅游是辛苦的,也是愉快的。”不曾想,朋友圈中都是一片点赞与好评。
  比萨位于意大利西海岸,是个港口城市,中世纪时也是个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当年建造的教堂、钟楼等,因海边的地理因素,还没竣工,都开始倾斜,只不过这钟楼尤为明显,几百年来几经维修才保持现在的程度,但科学检测认为,就这样再撑200年还没问题,斜塔一侧是神迹广场,一片绿茵地,游客们可在上面休憩。因此,总有人在草坪上横躺竖卧,而多数人还是忙着拍照,都以斜塔为背景,摆出各种“扶大厦之将倾”的姿势,不停地拍着,嬉笑声也不断,连我六岁的小孙女也留下了力挺斜塔的身影哩。
   责任编辑 冬至
其他文献
当暮霭升起,四周  与远方达成一片  我的诗,将模糊成  一座建筑  当四周越来越小  远方,越来越远  我模糊成建筑的诗  与身边的建筑  没什么两样  当四周,收拢成  一个人的影子  远方被关在门外  我的诗还强力支撑着  建筑的轮廓  当一个人在影子里  说出,我还是喜欢  诗和远方。我的诗  突然亮了。推开四周  直接和远方达成一片  落日  晨起,嘴里冒出  “落日”两个字  先有一种
期刊
总有一种声音  在天空回荡  总有一种战鼓  在大地敲响  春雪融  新生的蒙古马  被灼热的钢铁  打下一个属于自己家族的名字  你没有名字  你不属于哪个家族  你的名字叫蒙古马  你没有牧场  到处都是你的牧场  夏夜的星光  覆盖绿野  蒙古马  醒也站立  睡也站立  除了站立  你就是奔跑  你的速度  张扬了牧人广阔的梦想  即便是倒下  你也保持一种  奔跑的姿态  在天地间  化
期刊
临河,祖国北疆边境线上的一个村落。隔着那条大河可以看到对岸的土地,那里属于另一个国度——俄罗斯。那条河流就是著名的额尔古纳河。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临河。  每天天一亮,村庄东北角上的一座木刻楞房子就会升起袅袅炊烟。这座木刻楞房子是在母亲的指导下,由父亲亲自搭建的,具有俄式特色的住宅。森林里林木充裕,取材方便。另外,它还具有冬暖夏凉、抵抗冻害的能力。高寒地区,春夏短暂,所谓盛夏的温升也
期刊
诗意家乡  新西兰瑰丽的夜晚在特卡波,这里有最美的夜空,璀璨的风景;北美大陆生灵的乐园在黄石,这里有最峻的巉岩。这些壮美的风景在哪里?只是在梦中,在天涯一角,在我未来的行程上。  群星挂上树捎,皓月嵌在天幕,森林在空悠的梦中絮语,溪流在虔敬的心中涌流。我摸索着脚下的泥沙,这是大地的脊背、生命的脊梁,是我童年的摇篮,家乡特有的矿藏,稻香随风荡起,曲棍球在篝火中激越,木库莲悠扬的琴声徘徊于耳畔,与鲁日
期刊
在当代散文家中,李登建先生是一位难得的、能够不时带给读者震撼的作家。这种震撼,来自于其文字中深植的思想的体量和发现的张力。而这,正合乎我对优秀作家、作品的评判——文学写作实现的不仅是文字之间的移植和优化,更是磨搓与点燃——磨搓出火花,点燃思想和精神,砥砺德行。换言之,对于文学作品的考量,在“义理、考据、辞章”中,其价值最大的当是“义理”,“文学的功用不只在娱乐众人,它最后的目标是人类生活的平衡。文
期刊
初春,喜闻五莲青年作家葛小明喜获“人民文学·紫金之星”散文奖;入夏,他又成为张炜工作室高研班成员。作为一名90后作家,葛小明以其独特的诗意化表达从众多作家中脱颖而出,尤其在最近几年,他创作了一系列高水平散文作品,如《柞蚕》《关于那棵树》《花生的历程》《麦事》《药》《床》《姜事》《勾担》等,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他的散文创作特点。  阅读葛小明的散文,最大的审美享受来自于他给予平凡生活的双重诗意的构建
期刊
就让冬风和着电话线齐鸣  来为我吟唱一首圆舞曲  花岗岩记得我的舞步  就让它拥抱、吞噬  我的舞伴  就让雪花和着电话线起舞  来为我吟唱一首圆舞曲  就让你静止的雪花  用白色的夜幕  来庇佑我的舞伴  就让寒冰和着电话线起舞  来为我吟唱一首圆舞曲  今夜周遭一切都将沉寂  只会有黑色的铁船  在冰河的中央嘶喊  就让流星和着电话线起舞  来为我吟唱一首圆舞曲  北风迷狂地与黑夜搏斗  还有
期刊
心向根河  从掠过原野的车窗望出去  除了星星点点的蛇见愁花  扑入视野的都是金色  想一下春花和不久以前的夏雨  秋霜不声不响就染白了角角落落  只能从车窗内眺望外面的精彩了  旷野上那些视线不及的阡陌呢  用心倾听那如歌的风声  表情却和山林一样丰硕  就做森林里的一棵树吧  在那条有根的河畔  注目一次  足以用一生述说  根河  曾经不止一次地设想  抵达那条被叫作根河的河流时  我是否应
期刊
老远就看见一老者在熙熙攘攘的阿里河街里缓缓地走着……  人群里,老者迈步的姿势很特别,膝盖弯得很深,抬脚落地时特别轻,像是走在松软的林地上……  这时到了十字路口,红灯亮了,老者继续低着头走,老者闯红灯了。春节前,街里车很多,还好车辆行驶得很慢,等待着老者走过十字路口。  我快快地追赶过去,过了十字路口才追上老者,走到跟前一看:“嗯,布恩叔叔。”我请了安问:“啥时候来的?”“昨天。”布恩叔叔看着我
期刊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是个看驯鹿的地方,全国人民都跑到敖鲁古雅来看驯鹿,驯鹿见过的人比我都多。  走进一个驯鹿园,一群人围成一圈儿,弯着腰,屏息凝气,这不像是在看驯鹿,驯鹿温顺得很,根本用不着人这样小心恭顺。我以为他们发现了什么史前遗迹,或者在聆听哪位鄂温克大德开示,结果都不是,他们在围观一只松鼠。  这种黑灰色的松鼠有一个霸气的名字,叫黑魔王松鼠。松鼠站立在一截木桩上,围在它四周的人鞠躬、弯腰,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