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教学目的就在于提高一个人吸取文字的能力,升华一个人的人文气质和文化素养,在这一点上,语文课程的设置目标与素质教育的培养计划是相契合的,从而也有利于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深入研究。
一、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有利条件
中专的语文教学与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性,从该点出发,具体分析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能够得以运用的有利条件。
1、反向导于中专语文教学固守陈规
横观中国的中专院校,不论是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上,还是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又或是在学校语文教学的整个评价体系上,中专语文教学模式还是走上了固守陈规的道路。初高中在成绩中心论的宗旨下,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企图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传授无尽的知识,然而并没有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式的,仅仅是机械式的学习、记忆教师传授的内容,学校的评价方式是学业考试,以成绩的高低作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定论。中专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它是辅助中专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一门工具性课程,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必须有所突破,不能够一成不变,机械照搬高中的语文教学模式,这就为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得以应用提供了条件。
2、正面起自于学生心境提升的本质要求
学生素质提高的主体是学生本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自身心境提升的本质要求也有所差异。初高中生以应试为主,需要以提高学业成绩来换取更多的学习机会,中专生需要的是自身能力的提高,通过语文的学习来提高吸取文字与语言交流的能力,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为将来独立工作、自主学习、美好生活做更充分的准备。所以,从学生的本质要求而言,同样为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得以运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零升学压力的教学环境
就校园人所处的环境而言,初高中的教师学生均有不同程度大小的升学压力,让教师不得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也不得不被动地接受知识,但是中专的教师和学生是不存在升学压力的,能够充分的让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这就给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零压力的环境,充分利用教与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迅速地将知识转化成为能力。
二、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实施策略
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得以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同样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紧跟国家的教育方针,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中专语文独特的学科属性以及对中专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条件分析,得出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得以应用的实施策略。
1、角色转变:摆脱教师主导特性和学生被动性
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师中心论的观点,教师并不是一味地教给学生书本知识,而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应将重点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语文教学的素质化内在要求就是摆脱教师主导特性和学生被动性,学生素质提高的主体当是学生本人而不是教师,而且提高的原动力来自于学生的心理意愿,而非教师传导的心理意愿。
2、结合客观现实挖掘教材现实意义,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方面,教材本身在任何时间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够激发人们心中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这些著作的作者的生平大多都比较坎坷,与今天的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差距比较大,他们面对人生挫折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所以,在选取古典文学为教材时,教师应该要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作品的时代特色,然后结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学、情感等方面的陶冶,促使自己思想层面的提升,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学过程与效果双重评价机制
中专语文教学目前并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大多数还是沿用的初高中时代的考试制,但是单纯的以分数为定论的评价机制并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为了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中专院校应积极建设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因教学过程而产生教学效果,加强对二者的双重评价,可以达到以评促评的效果。
三、总结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素质教育如何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得以应用展开了探讨,具体的分析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有利条件,分别是中专语文教学的方式固守陈规,中专院校学生的本质要求,零升学压力的学习环境,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分别角色转变;科学选用教材;教学过程与效果双重评价机制。
金卫红,教师,现居浙江杭州。
一、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有利条件
中专的语文教学与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性,从该点出发,具体分析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能够得以运用的有利条件。
1、反向导于中专语文教学固守陈规
横观中国的中专院校,不论是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上,还是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又或是在学校语文教学的整个评价体系上,中专语文教学模式还是走上了固守陈规的道路。初高中在成绩中心论的宗旨下,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企图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传授无尽的知识,然而并没有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式的,仅仅是机械式的学习、记忆教师传授的内容,学校的评价方式是学业考试,以成绩的高低作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定论。中专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它是辅助中专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一门工具性课程,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必须有所突破,不能够一成不变,机械照搬高中的语文教学模式,这就为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得以应用提供了条件。
2、正面起自于学生心境提升的本质要求
学生素质提高的主体是学生本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自身心境提升的本质要求也有所差异。初高中生以应试为主,需要以提高学业成绩来换取更多的学习机会,中专生需要的是自身能力的提高,通过语文的学习来提高吸取文字与语言交流的能力,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为将来独立工作、自主学习、美好生活做更充分的准备。所以,从学生的本质要求而言,同样为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得以运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零升学压力的教学环境
就校园人所处的环境而言,初高中的教师学生均有不同程度大小的升学压力,让教师不得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也不得不被动地接受知识,但是中专的教师和学生是不存在升学压力的,能够充分的让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这就给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零压力的环境,充分利用教与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迅速地将知识转化成为能力。
二、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实施策略
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得以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同样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紧跟国家的教育方针,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中专语文独特的学科属性以及对中专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条件分析,得出素质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得以应用的实施策略。
1、角色转变:摆脱教师主导特性和学生被动性
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师中心论的观点,教师并不是一味地教给学生书本知识,而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应将重点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语文教学的素质化内在要求就是摆脱教师主导特性和学生被动性,学生素质提高的主体当是学生本人而不是教师,而且提高的原动力来自于学生的心理意愿,而非教师传导的心理意愿。
2、结合客观现实挖掘教材现实意义,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方面,教材本身在任何时间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够激发人们心中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这些著作的作者的生平大多都比较坎坷,与今天的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差距比较大,他们面对人生挫折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所以,在选取古典文学为教材时,教师应该要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作品的时代特色,然后结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学、情感等方面的陶冶,促使自己思想层面的提升,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学过程与效果双重评价机制
中专语文教学目前并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大多数还是沿用的初高中时代的考试制,但是单纯的以分数为定论的评价机制并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为了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中专院校应积极建设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因教学过程而产生教学效果,加强对二者的双重评价,可以达到以评促评的效果。
三、总结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素质教育如何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得以应用展开了探讨,具体的分析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有利条件,分别是中专语文教学的方式固守陈规,中专院校学生的本质要求,零升学压力的学习环境,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分别角色转变;科学选用教材;教学过程与效果双重评价机制。
金卫红,教师,现居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