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一些明清时期寺庙内保存着壁画,其中相当部分古建筑和壁画因没有引起关注,保存保护状况堪忧。如崇礼关帝庙,保存着一批具有鲜明民间绘画艺术特点的壁画,但是建筑随时面临倒塌。本文通过对崇礼关帝庙的实地勘查和保护的探讨,试图来带动张家口乃至河北境内乡村古寺庙以及寺庙内壁画的保护和研究。
关键词:崇礼关帝庙;壁画保护;勘察;
河北省张家口一带现存大量的古代寺庙,庙内一般都保存有壁画,多为明清时期。这些寺庙壁画,有的已经受到重视,个别还出版了专著,如《昭化寺》、《故城寺壁画》等。而大多数古建筑和壁画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保存状况堪忧,有的建筑岌岌可危,壁画面临生存的威胁。
笔者曾在张家口蔚县为观摩寺庙内的壁画走访过一些村庄。那里的古建筑很多,有的处境十分危险,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那些壁画也随时可能和古建筑一起消失,非常令人揪心。如怀来县鸡鸣驿关帝庙,1998年笔者在鸡鸣驿做壁画临摹拓稿时,关帝庙还在,大殿墙体上多处出现裂缝,东、西两壁在“文革”时期被贴了一层报纸,从报纸剥落部位,可看到精细、生动的壁画。2009年,笔者再次去鸡鸣驿时,那座关帝庙已不见踪迹了。
2010年,偶然的机会,笔者得知崇礼县关帝庙的情况:大殿漏雨,墙体变形。而观摩关帝庙壁画的一部分照片,有鲜明的民间绘画艺术特点,画面生动活泼,艺术水平不低。
直至2014年,在河北博物院领导支持下,我们申报的崇礼关帝庙保护课题得以立项,随后到现场进行了实地勘查,对壁画进行了拍摄、观察和分析,搜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这个课题,一是想让这处古代建筑和壁画得到妥善保护;二是希望通过对关帝庙壁画的宣传,让大家知道,崇礼不只有滑雪场,还有这么一处精彩的清代壁画,激发当地人对古代建筑、壁画的热爱和保护热情。此外,我们还试图通过崇礼关帝庙这一个点,来带动张家口乃至河北境内乡村古寺庙以及寺庙内壁画的保护和研究。
一、崇礼上窝铺关帝庙及壁画现状
关帝庙位于崇礼县上窝铺村。关帝庙始建年代没有文献记载,也没有发现有关的碑刻。从大殿正梁上“大清嘉庆八年孟秋月癸亥岁次公议毂旦”和“大清光绪十六年庚寅岁次公议上窝铺重修吉立”的墨书题记,西壁右下角壁画有“光绪十六年重修”的榜题来看,清嘉庆八年是1803年,光绪十六年是1890年。据此可知,关帝庙建于清嘉庆八年,殿内壁画是在建筑完工87年后绘制的。
大殿为硬山式屋顶,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东西宽8.76米,南北进深6.85米,内高约4.42米,台基宽约9.06米。大殿南侧有宽2.15米的三级台阶居中。
大殿墙体,内侧砌土坯,外侧包砖。东山墙的北侧和南侧均有裂缝,北侧裂缝较大,最宽处约10厘米。大殿顶部有一层厚近30厘米的浮土,杂草丛生,重重地压着建筑。
大殿顶部中心位置有一个直径约30厘米的大洞,由于长期漏雨,搭在梁上的一根椽子已经和梁脱开。另外,因雨水浸泡,殿内东壁北侧上部也有一个大洞,漏雨造成的墙皮破损面积约50×50厘米,土坯被雨水冲毁,裸露墙体部分没看到后檐柱,现在用一根直径约6~7厘米的木棍支撑。接近受损边缘的壁画,墙皮空鼓,上端离开墙壁约20厘米。如遇大雨,这部分壁画难保。
除了大殿东北角,北壁内侧的西段和中间部位,还分布着3根细木棍,支撑着屋顶北侧的横梁,看上去就像小马拉大车,非常吃力。
殿门旁后加的柱子(金柱)向南倾斜了至少40厘米,门西侧木梁已从立柱拔出,相距约25厘米,顶部露天。大殿前廊顶部,椽子和横梁离开约30~40厘米。前廊南侧,后补的墙体,上端向南倾斜约有10°,和原来的位置相差20厘米。
目前东、西两壁壁画保存比较完整,北壁仅有少量的壁画残存,廊壁壁画在文革期间被铲除,内容不详。
东壁北侧上部有墙皮翘起,南侧下端有约120厘米的墙皮空鼓,白灰层下端脱离土坯墙3厘米。另外,两壁壁画都有脱落和残缺,东壁比较严重,有几处铲痕。
从墙壁的残损处可以看出,墙体是用土坯垒砌,外抹一层厚约2厘米的黄土、麦秸泥,然后,又抹一层厚约0.5厘米的白灰,灰中掺有棉花。
从两壁画幅数量不同来看,这座寺庙在绘制壁画时,安放神像的两侧台座高低和大小也并不相同。据老乡介绍,台座上除了中间供奉关帝,西侧和东侧各供奉着马王爷和龙王爷。
壁画上人为的破坏,都发生在“文革”期间。现在没有人去毁坏它,但是不尽快修缮的话,随时都有消失的可能。
二、崇礼上窝铺关帝庙壁画艺术
大殿壁画内容为《关帝圣迹图》,上下分四栏,采用了连环画的构图形式,东壁绘20幅,西壁22幅,每幅都有榜题,也可以说是文字说明。主题明确,图文对照,是传记性的连环画。
从画面内容看,画幅间的前后顺序呈“之”字形。《关帝圣迹图》始于东壁右下角的《刘关张桃园结义》,到右上角的《曹公奉送十美女》止,然后,转接西壁最下方右侧的第一幅的《曹公进送赤兔马》,到最上方右侧的《三顾诸葛出茅庐》结束。
从壁画的风格看,它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属于传统民间艺术。
画幅之间,上下用彩云分割,左右用比较宽的、边缘形状似云朵的彩带相隔,上面除了有榜题外,还点缀有人物、动物和瓜果蔬菜等。人物中有蹲在地上抽烟的老人,有光着屁股玩耍的孩童;动物中有飞禽,也有走兽。瓜果蔬菜也多是乡下常见的,看上去非常亲切。
从整体上看,画师对关帝的故事情节非常熟悉,所截取的都是故事情节中最典型、最生动的。从画面的构思看,达到了明清时期民间画师们所追求的“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的那种境界。在画面处理上,是极其简练的,用最少的人物,来表现复杂的情景。画面色彩艳丽,用笔活泼,形象生动有趣,充满了乡土气息。
壁画故事情节,在“三顾茅庐”后,关帝的几个重要事迹并没有表现。或许那些画面绘在了大殿北壁,现在早已脱落或被草泥覆盖了。 “云长一宅分两院”的画面中,院外的情形非常有趣:一更夫蹲在地上熟睡,一头戴官帽的人,踩着梯子趴着墙头偷看,场景和人物表情颇有戏剧性。
这个情节,在蔚县苏邵堡明末清初的关帝庙壁画中也有表现。院内里屋,两位夫人站立在窗前;外屋,关帝正在读书。院外绘4人,官员背着手,在门缝偷窥。另外一人匍匐在地,撅着屁股,上站一红袍人物,手把墙头伸着脖子往院内瞧。后面的绿袍人物,高举双手,为看不到里面的情况而万分焦虑。
相比之下,崇礼关帝庙的这个画面,出现人物少,但情节更为生动有趣。
崇礼关帝庙壁画很有特点。人物面部和手用淡墨起稿,用朱砂复勾。面部等肤色的表现颇有写意性,并不像一般的晕染,颜色从浓到淡过渡得非常自然,而是用笔沾色去画,近观可看到笔触,甚至略显生硬,远观质感和立体感都很强,还是有晕染的效果。手的刻画很随意,很简略,并不写实,有的小拇指画得很粗。
画中采用了描金的手法,如守夜人的铜锣、兵器以及长袍上花纹。
每幅画的绿色地面,均点缀有花草,避免了空、平。具体画法是:先用重墨勾勒,用笔很活,很随意,造型也很有特点;之后,在用绿色平涂地面时,籽其覆盖,看上去那些花草似用重绿色绘成,和绿色地面非常协调统一。
其实,画中有的树木,也是在墨色勾勒后,被绿色覆盖过的。有的树冠表现得极有特点,看上去呈网状,可以说和生活中所看到的树完全不同,这种表现手法在传世的卷轴画和古代壁画中未曾见过。
画中的水纹,先勾线,然后局部施白色,在每组水纹的高处(也是空白处),用白色涂画成椭圆形,有很强的装饰性。
马的刻画更有意思,凡某个角度,在臀部另一半的内侧,都画了一个圆圈,表现的可能是肛门。其实,现实生活中,在那个角度,根本看不到,另外,也不会长在所画的那个位置。而民间画师似乎非常关注它,特意去表现它,显得极其夸张。
整个大殿壁画,有着非常强烈的民间美术特色。色彩光洁明丽,画面简练,造型稚拙、滑稽,富有情趣。人物生动活泼,犹如舞台上浓妆的演员,一举一动,每个表情,都充满了喜剧性。
三、崇礼上窝铺关帝庙保护思路和初步尝试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这座关帝庙被定为一般文物,因此县里没有专项的文物保护经费。不过,当地民风纯朴,对关帝庙心存敬畏,在最近30年里再没发生人为破坏。而且据了解,有位村民准备对它进行修缮,只是苦于没有资金。笔者和这位钱姓村民在现场沟通,他说,这座庙的梁和檩条都还好,顶上那两个大洞是最大的安全隐患,此外,顶上的土太厚、太重,需要清理和换瓦。最基本的修缮是保证它不漏雨、不坍塌,资金也就需要1万元左右。
很快,我们有了一个想法:发挥笔者个人特长,精心临摹三幅这座寺庙中画面精彩的壁画,答谢愿意出资修缮这座关帝庙的人,会非常有纪念意义。另外,我们也会对花费的每一笔款项,都让出资人清楚,取得相互间的信任,以便长期合作。
我们将这个情况和崇礼县文化部门进行了沟通。回到省会石家庄后,我们通过合理渠道为村民们筹集了1万元,将善款送到村民手里,修缮工作由崇礼县文化部门督促落实。
我们将关帝庙建筑和壁画的保护状况向河北博物院领导做了汇报。院领导建议督促县里尽快将关帝庙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后根据文物价值再逐级向上申报,以便申请专项保护经费进行全面保护。
最近,崇礼县文化部门传来消息,村民们自己也筹集了一部分资金,将关帝庙进行了初步的修缮。从照片看,椽子已复位,大殿屋顶的洞已补好,顶面上那层厚厚的土也已清理,拆掉了后来新加的那面墙,关帝庙显得有神采了。因天冷的原因,顶上的铺瓦只能到春天进行了。
(责任编辑:孙秀丽)
关键词:崇礼关帝庙;壁画保护;勘察;
河北省张家口一带现存大量的古代寺庙,庙内一般都保存有壁画,多为明清时期。这些寺庙壁画,有的已经受到重视,个别还出版了专著,如《昭化寺》、《故城寺壁画》等。而大多数古建筑和壁画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保存状况堪忧,有的建筑岌岌可危,壁画面临生存的威胁。
笔者曾在张家口蔚县为观摩寺庙内的壁画走访过一些村庄。那里的古建筑很多,有的处境十分危险,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那些壁画也随时可能和古建筑一起消失,非常令人揪心。如怀来县鸡鸣驿关帝庙,1998年笔者在鸡鸣驿做壁画临摹拓稿时,关帝庙还在,大殿墙体上多处出现裂缝,东、西两壁在“文革”时期被贴了一层报纸,从报纸剥落部位,可看到精细、生动的壁画。2009年,笔者再次去鸡鸣驿时,那座关帝庙已不见踪迹了。
2010年,偶然的机会,笔者得知崇礼县关帝庙的情况:大殿漏雨,墙体变形。而观摩关帝庙壁画的一部分照片,有鲜明的民间绘画艺术特点,画面生动活泼,艺术水平不低。
直至2014年,在河北博物院领导支持下,我们申报的崇礼关帝庙保护课题得以立项,随后到现场进行了实地勘查,对壁画进行了拍摄、观察和分析,搜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这个课题,一是想让这处古代建筑和壁画得到妥善保护;二是希望通过对关帝庙壁画的宣传,让大家知道,崇礼不只有滑雪场,还有这么一处精彩的清代壁画,激发当地人对古代建筑、壁画的热爱和保护热情。此外,我们还试图通过崇礼关帝庙这一个点,来带动张家口乃至河北境内乡村古寺庙以及寺庙内壁画的保护和研究。
一、崇礼上窝铺关帝庙及壁画现状
关帝庙位于崇礼县上窝铺村。关帝庙始建年代没有文献记载,也没有发现有关的碑刻。从大殿正梁上“大清嘉庆八年孟秋月癸亥岁次公议毂旦”和“大清光绪十六年庚寅岁次公议上窝铺重修吉立”的墨书题记,西壁右下角壁画有“光绪十六年重修”的榜题来看,清嘉庆八年是1803年,光绪十六年是1890年。据此可知,关帝庙建于清嘉庆八年,殿内壁画是在建筑完工87年后绘制的。
大殿为硬山式屋顶,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东西宽8.76米,南北进深6.85米,内高约4.42米,台基宽约9.06米。大殿南侧有宽2.15米的三级台阶居中。
大殿墙体,内侧砌土坯,外侧包砖。东山墙的北侧和南侧均有裂缝,北侧裂缝较大,最宽处约10厘米。大殿顶部有一层厚近30厘米的浮土,杂草丛生,重重地压着建筑。
大殿顶部中心位置有一个直径约30厘米的大洞,由于长期漏雨,搭在梁上的一根椽子已经和梁脱开。另外,因雨水浸泡,殿内东壁北侧上部也有一个大洞,漏雨造成的墙皮破损面积约50×50厘米,土坯被雨水冲毁,裸露墙体部分没看到后檐柱,现在用一根直径约6~7厘米的木棍支撑。接近受损边缘的壁画,墙皮空鼓,上端离开墙壁约20厘米。如遇大雨,这部分壁画难保。
除了大殿东北角,北壁内侧的西段和中间部位,还分布着3根细木棍,支撑着屋顶北侧的横梁,看上去就像小马拉大车,非常吃力。
殿门旁后加的柱子(金柱)向南倾斜了至少40厘米,门西侧木梁已从立柱拔出,相距约25厘米,顶部露天。大殿前廊顶部,椽子和横梁离开约30~40厘米。前廊南侧,后补的墙体,上端向南倾斜约有10°,和原来的位置相差20厘米。
目前东、西两壁壁画保存比较完整,北壁仅有少量的壁画残存,廊壁壁画在文革期间被铲除,内容不详。
东壁北侧上部有墙皮翘起,南侧下端有约120厘米的墙皮空鼓,白灰层下端脱离土坯墙3厘米。另外,两壁壁画都有脱落和残缺,东壁比较严重,有几处铲痕。
从墙壁的残损处可以看出,墙体是用土坯垒砌,外抹一层厚约2厘米的黄土、麦秸泥,然后,又抹一层厚约0.5厘米的白灰,灰中掺有棉花。
从两壁画幅数量不同来看,这座寺庙在绘制壁画时,安放神像的两侧台座高低和大小也并不相同。据老乡介绍,台座上除了中间供奉关帝,西侧和东侧各供奉着马王爷和龙王爷。
壁画上人为的破坏,都发生在“文革”期间。现在没有人去毁坏它,但是不尽快修缮的话,随时都有消失的可能。
二、崇礼上窝铺关帝庙壁画艺术
大殿壁画内容为《关帝圣迹图》,上下分四栏,采用了连环画的构图形式,东壁绘20幅,西壁22幅,每幅都有榜题,也可以说是文字说明。主题明确,图文对照,是传记性的连环画。
从画面内容看,画幅间的前后顺序呈“之”字形。《关帝圣迹图》始于东壁右下角的《刘关张桃园结义》,到右上角的《曹公奉送十美女》止,然后,转接西壁最下方右侧的第一幅的《曹公进送赤兔马》,到最上方右侧的《三顾诸葛出茅庐》结束。
从壁画的风格看,它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属于传统民间艺术。
画幅之间,上下用彩云分割,左右用比较宽的、边缘形状似云朵的彩带相隔,上面除了有榜题外,还点缀有人物、动物和瓜果蔬菜等。人物中有蹲在地上抽烟的老人,有光着屁股玩耍的孩童;动物中有飞禽,也有走兽。瓜果蔬菜也多是乡下常见的,看上去非常亲切。
从整体上看,画师对关帝的故事情节非常熟悉,所截取的都是故事情节中最典型、最生动的。从画面的构思看,达到了明清时期民间画师们所追求的“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的那种境界。在画面处理上,是极其简练的,用最少的人物,来表现复杂的情景。画面色彩艳丽,用笔活泼,形象生动有趣,充满了乡土气息。
壁画故事情节,在“三顾茅庐”后,关帝的几个重要事迹并没有表现。或许那些画面绘在了大殿北壁,现在早已脱落或被草泥覆盖了。 “云长一宅分两院”的画面中,院外的情形非常有趣:一更夫蹲在地上熟睡,一头戴官帽的人,踩着梯子趴着墙头偷看,场景和人物表情颇有戏剧性。
这个情节,在蔚县苏邵堡明末清初的关帝庙壁画中也有表现。院内里屋,两位夫人站立在窗前;外屋,关帝正在读书。院外绘4人,官员背着手,在门缝偷窥。另外一人匍匐在地,撅着屁股,上站一红袍人物,手把墙头伸着脖子往院内瞧。后面的绿袍人物,高举双手,为看不到里面的情况而万分焦虑。
相比之下,崇礼关帝庙的这个画面,出现人物少,但情节更为生动有趣。
崇礼关帝庙壁画很有特点。人物面部和手用淡墨起稿,用朱砂复勾。面部等肤色的表现颇有写意性,并不像一般的晕染,颜色从浓到淡过渡得非常自然,而是用笔沾色去画,近观可看到笔触,甚至略显生硬,远观质感和立体感都很强,还是有晕染的效果。手的刻画很随意,很简略,并不写实,有的小拇指画得很粗。
画中采用了描金的手法,如守夜人的铜锣、兵器以及长袍上花纹。
每幅画的绿色地面,均点缀有花草,避免了空、平。具体画法是:先用重墨勾勒,用笔很活,很随意,造型也很有特点;之后,在用绿色平涂地面时,籽其覆盖,看上去那些花草似用重绿色绘成,和绿色地面非常协调统一。
其实,画中有的树木,也是在墨色勾勒后,被绿色覆盖过的。有的树冠表现得极有特点,看上去呈网状,可以说和生活中所看到的树完全不同,这种表现手法在传世的卷轴画和古代壁画中未曾见过。
画中的水纹,先勾线,然后局部施白色,在每组水纹的高处(也是空白处),用白色涂画成椭圆形,有很强的装饰性。
马的刻画更有意思,凡某个角度,在臀部另一半的内侧,都画了一个圆圈,表现的可能是肛门。其实,现实生活中,在那个角度,根本看不到,另外,也不会长在所画的那个位置。而民间画师似乎非常关注它,特意去表现它,显得极其夸张。
整个大殿壁画,有着非常强烈的民间美术特色。色彩光洁明丽,画面简练,造型稚拙、滑稽,富有情趣。人物生动活泼,犹如舞台上浓妆的演员,一举一动,每个表情,都充满了喜剧性。
三、崇礼上窝铺关帝庙保护思路和初步尝试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这座关帝庙被定为一般文物,因此县里没有专项的文物保护经费。不过,当地民风纯朴,对关帝庙心存敬畏,在最近30年里再没发生人为破坏。而且据了解,有位村民准备对它进行修缮,只是苦于没有资金。笔者和这位钱姓村民在现场沟通,他说,这座庙的梁和檩条都还好,顶上那两个大洞是最大的安全隐患,此外,顶上的土太厚、太重,需要清理和换瓦。最基本的修缮是保证它不漏雨、不坍塌,资金也就需要1万元左右。
很快,我们有了一个想法:发挥笔者个人特长,精心临摹三幅这座寺庙中画面精彩的壁画,答谢愿意出资修缮这座关帝庙的人,会非常有纪念意义。另外,我们也会对花费的每一笔款项,都让出资人清楚,取得相互间的信任,以便长期合作。
我们将这个情况和崇礼县文化部门进行了沟通。回到省会石家庄后,我们通过合理渠道为村民们筹集了1万元,将善款送到村民手里,修缮工作由崇礼县文化部门督促落实。
我们将关帝庙建筑和壁画的保护状况向河北博物院领导做了汇报。院领导建议督促县里尽快将关帝庙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后根据文物价值再逐级向上申报,以便申请专项保护经费进行全面保护。
最近,崇礼县文化部门传来消息,村民们自己也筹集了一部分资金,将关帝庙进行了初步的修缮。从照片看,椽子已复位,大殿屋顶的洞已补好,顶面上那层厚厚的土也已清理,拆掉了后来新加的那面墙,关帝庙显得有神采了。因天冷的原因,顶上的铺瓦只能到春天进行了。
(责任编辑:孙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