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入秋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p9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夜秋雨绵绵,一场秋风浩荡,渐入秋。临窗而望,我忽生一种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落寞来。
   我昨夜梦着奶奶了。奶奶,满头的白发,颤巍巍地拄着拐杖站立在村囗,瑟瑟秋风之中,她一路深情凝望着,盼望着她的孙儿回家。清晨醒来,昨夜梦境,我依稀记得:白发,秋风,守望,回家。这些个词就这么真实而顽强地在不经意间蹦出了我的胸膛。白发入秋。我吓了一跳,忽忽我也早生华发了,亦正在一步步地走进我的人生之秋。少时读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那时就想,白发有三千丈长,那该有多少愁呀?可惜少时不懂,读懂已是中年。站在中年的节点,我再次回望岁月人生的一路风风雨雨,忽觉青丝变白发,只是倏忽之间的事儿。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朝为青丝暮成雪,时间都去哪儿了?时光匆匆,太匆匆。白发入秋,就那么一路招摇着,大摇大摆地向我们迎面扑来,令我们每一个世人都猝不及防。秋来了,白发也随之来喽!
   困惑?是的!谁不希望青春永驻?曾有人戏言:你行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可能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稚嫩的孩童,青葱的少年,健朗的青年,丰盈的中年,从容的老年。可以这么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故乡门前的芦苇荡来。每逢秋至,满荡的芦花一片又一片铺陈起故园大地的满目秋色。故园的秋色有那么多种,我为何只对芦苇荡的记忆如此深刻呢?秋,秋色,故园的秋色,不仅是五彩斑斓的,更是底蕴深厚的,一如那在秋风中漫天飞舞着的芦花,片片轻盈着,又片片厚重着,一年又一年,固守着大地,固守着乡村,固守着岁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芦花于我,收获的曾是什么?又会是什么呢?漫天的雪白?洁净?宁静?从容?这忽又让我想起独居乡间的母亲。母亲老了,头发又白了,秋天到了,芦花又飞了。母亲又一次彳亍在故乡的芦苇荡边,看夕阳远山,看大雁南飞,在每一个风起的夜晚抑或日落的黄昏。母亲的满头白发,秋风中上下飞舞着的芦花,这一刻,母亲的头上、肩上、眉上,都是那么真实地覆盖着一片宁静的雪白,静穆的一片白,白得令人心痛。
   斯时,我好想回家。想去看一看故乡芦苇荡里的芦花,更想陪着母亲说一些家长里短的话。一如儿时,我不时地抬头望天,望月,望门前一望无边的芦苇荡,亦望远处的巍巍青山。然后,就仰着头问母亲:我什么时候长大?母亲总在那一刻,弯下身子,乐哈哈地抚摸着我的小脑袋瓜儿,母亲的一头秀发此时正好伏在我的脸上,好浓好密、好黑好香呀!母亲默默地说道:等我头发变白了,你们兄弟仨就都长大了。头发白了,会是个啥样子呀?看,就像门前芦苇荡里的芦花哩!芦花美么?美!哦!我懂了。我一路狂奔着,与一帮儿时的小伙伴们,快乐地钻进芦花荡中。“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千万片,飞入芦花寻不见。”歌声嘹亮,童声悠扬。
   白发入秋。我忽地对着穿衣镜苦笑了一下。人生之秋,岁月之秋,晓镜但愁云鬓改。而今归来,鬓已星星也?是的,我亦步入了人生之秋呀!镜中窥之,白发生之。望南或向北,窗外,都是满目的秋啊!秋之况味,秋之迷离,秋之丰盈,秋之高远,秋之宁静,秋之从容。在白发入秋的日子里,就那么一路悄无声息地走进我们的生命之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是故乡秋天芦苇荡里一片迎风飞舞的芦花吗?在一路秋风浩荡之下,一不小心,就被吹散到了异乡的土地之上,生根发芽着,成长壮大着,且生生不息乃至绵延不绝。我想,我的前世今生或許就是一根芦苇变的。从青翠葱茏一点点变成了白发丛生,飞翔,起落,回归,守望。白发入秋,入心,更入梦。白发生于头上,秋色渐入心间。我就那么静静地孑立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漫无边际地想着,一片落叶,忽地飘过我的眼前,落叶知秋。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我的人生之秋,我的白发入秋,又该欲往何处?
   白发入秋。独立寒秋吧!白发似松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一只洁白的鸟儿,此时,正扑棱着翅膀,坚定地停驻在我窗外不远处的树梢之上,一边用它坚硬的喙梳理着漂亮的羽毛,一边还不忘放声高歌,似要向我诉说着什么。这该是故乡的一只鸟吧!是从故乡芦苇荡中飞出的,一定是的!它,飞呀,飞呀,一路,从青葱飞到了白发,直至带来了故乡诸多讯息。
   这个初秋的黄昏,窗内窗外,我和故乡的鸟儿终于站到了一起,共同品味——白发入秋的人生况味与一帘幽梦来……
  责任编辑:崔家妹
其他文献
当历史翻开到南北朝时,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一位奇女子鲍令晖缓缓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出现在我眼前。她是南朝刘宋时代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学家,她深受其兄推崇,是兄长引以为豪,然诗文才气并不亚于兄长的“元嘉三大家”之一鲍照的妹妹。  南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钟嵘认为,南北朝宋齐两代能诗文的女子唯有鲍令晖、韩兰英两人,钟嵘称她的诗:“往往崭绝轻巧,拟古尤胜。”相对闭塞落后的朝代,竟出了一位有如此才情的女子,我忍不住
期刊
“骡子”是我小学的语文老师。其实,他的大名很好听,叫宋子乐,但可恶的村民们硬把名字反过来念,成了“骡子”(和“子乐”同音)。   据说,子乐老师上学的时候成绩很好,是我们村的第一个高中毕业生。那个年代没有高考,高中毕业就回村里开始教书,是村里建起学校后的第一拨老师。听爸妈说,我大哥开始读小学的时候,大家都没有钱,一学期的学费是两个鸡蛋。子乐老师先后给我们兄妹上过好几年的语文课,严格来说,他是我们
期刊
唐者,作家唐兴顺先生是也。   扶风兄曾有《院子》一文,写唐先生小院颇为传神。那俏黄的“出墙”红杏,“可以讲出前世今生”的竹丛,“与银杏一样古老”的木瓜,“好似在等着你”的太行石,以及那风度盖过先生的“唐董氏”,很神秘。   初夏日,与友颜涛、梅馆主人相约,登黄华山观摩崖。唐先生得知,邀约茶叙。遂下山,径奔那院子而去。   这是一个叫“山水印象”的小区,有几排上下两层的宅院,外观大同小异,院
期刊
那天,是我和这个叫云莹的女孩儿见面的第一个下午。   太阳已快落山,整个天空都被染上一层红色,就连房屋建筑上也像被披上了五彩霞衣。   我和云莹走在街道边的林荫路上。我们刚从肉食市场穿过来。那里人并不多,只有几个围在一个肉摊边讨价还价。地面上,从下水道里溢出的水因对面的煤场,加上车轱辘的碾压,已搅和成了一摊黑色的泥浆。她灵巧得像只小鸟一样跳过了污水摊,跳到了一块干净的空地上。   我分明看到
期刊
赤裸的夏天也是欲望的夏天,我在高山之上沉沉睡去。血的雷霆把大地劈开,我急遽坠落,消溶于精神燃烧的内核。   贝多芬,今夜我无比怀念那架埋入天空的老钢琴。涛声掠过,孤单的雁阵放大悲声,一个世纪迈开它没落和衰颓的脚步。无数闪电摔在地上,我胸中的月亮更加消瘦,以及贫困的诗歌,都是我痛苦的灵魂。   貝多芬,今夜我想有一个妹妹,她一直脉脉望着我,轻轻坐着,流泪到天明……
期刊
搬家之前,我们住在九十平方米的两居室里,活动的空间有限,不免磕磕碰碰生出是非。这种锅碗瓢盆叮当响的小日子,用形象的说法叫作“一地鸡毛”。   我是个识字不多的女子,却偏偏好书,对书天生有一种亲近,几日不见就空落落的似丢了魂。虽不像古人的“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乏味”,但必有一书在侧,方觉心安,有点沽名钓誉的味道。   买书是人生乐事,偶去小街闲逛,看到书摊就挪不动脚,不论新旧,喜欢了就
期刊
吵人的蝉声被秋风吹散了,代替它的是乡村石板缝里优美的“唧唧唧”“括括括” 的鸣叫声,组成了一支温柔的小夜曲。  在昆虫中,我偏爱蟋蟀。我想起蟋蟀这小小的秋虫,那曾消磨了多么美丽的、我的童年的光阴啊!儿时,我家居住的房前屋后,是一片片宽阔的农田。秋令时节,田野里,稻浪翻滚,饱满的稻穗,金光灿灿。一块块精心设计的菜园畦子,二分、三分田地,被扯拉成各种形状,就像棋盘似的。菜园里的蔬菜,横生竖长,青菜、白
期刊
那时候,帮大人干得最多的农活儿,就是晒谷。   早稻收割上来之后,经过脱粒、扬杂,一粒粒饱满的谷粒就呈现在眼前了。早稻大多用作交公粮,也自留一些,够全家粮食接续至晚稻成熟即可。粮店对上交的公粮质量要求极严,既要求稻谷干干净净,不能掺杂使假,也要求将稻谷含水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公粮入仓堆放后霉烂变质。即使不交公粮,稻谷从田里刚收割上来,自身还是湿漉漉的,就此储存极易霉烂。因此,“晒”,就成了
期刊
“唉,她二姑你去哪儿?”  “她叔,这不是小孩儿他姑尼家二舅结婚,俺去吃八大碗。”   “要早去,好赶头排席!”   在我们老家宿迁,“八大碗”一般是由主菜八个大件:热菜,膘鸡、酥肉饼、糖烧肉、白水肉、拉皮、红烧鱼、千层鸡蛋糕组成。还需配十个小冷菜,小件各色各异,没有什么固定,油炸花生、水煮毛豆、黄花菜、黄瓜凉拌绿豆皮……也有大户会上十个大件、十二个小件。不过,不管是十大件还是八大件统称“八大
期刊
回到乡村,是在一个冬日阳光正好的下午。我同兄一起去父亲的坟前。   父亲的坟坐落在西冲那块自家的责任田上,四周环境开阔,西南方向好几里路没有人家,远望只有田地与河流,纵横起伏。我回乡,是父亲的坟在这里,列祖列宗在这里,生长在这里二十二年,这份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无法割舍。   在老屋里静立——每次回来,我都要在这中堂上站一会儿,肃穆里追念我不曾见过的祖先,想后辈守业的不易。   这老屋,现在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