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书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搬家之前,我们住在九十平方米的两居室里,活动的空间有限,不免磕磕碰碰生出是非。这种锅碗瓢盆叮当响的小日子,用形象的说法叫作“一地鸡毛”。
   我是个识字不多的女子,却偏偏好书,对书天生有一种亲近,几日不见就空落落的似丢了魂。虽不像古人的“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乏味”,但必有一书在侧,方觉心安,有点沽名钓誉的味道。
   买书是人生乐事,偶去小街闲逛,看到书摊就挪不动脚,不论新旧,喜欢了就买点,乐颠颠地抱回去。这样,囤的书多了,实际上它们多无安身立命处,兴头儿上翻几页就闲置了,是多年的诟病。老家原有个旧书橱的,搬家时嫌太笨没有带,想置个新的,S先生说屋子小摆不下,就这样耽搁了。隔三岔五,就要回老宅找书,后来干脆把它们都搬来地下车库了。
   因为没有书橱,家里的沙发、凳子、餐桌、床头、窗台,随处可见书的身影。家必定是凌乱的,S先生是憋着一股气的,讥讽也是理直气壮的:“女同志没事多做点家务,写那些小酸文有什么用?女子无才便是德。哪天朋友来玩,能插得进脚啊?”我低眉顺眼,唯唯诺诺,像做错事的小学生,想不出什么硬气的话。
   我当然不愿战火连天的,所以,睡觉都要醒着一只耳朵。每天察言观色,两只大眼四处扫描,都不够用的了。一发现硝烟要起,即刻拔掉“钉子”,扑灭“哧哧”冒烟的导火索。就是眼皮漂亮点,一察觉气氛不对,即刻带领队伍转移,让它们从敌人眼皮底下消失。多数时候,不过是把书从A处移到B处,再从B处挪到C处,但S先生看到我积极行动起来了,气就消了一大半。为了维持安定和平的局面,我经常忍气吞声,像个受气的小媳妇,凡事矮他三分。
   一天晚上,S先生喝多了,一言不合便大动肝火,多年的隐忍原子弹一般爆炸了。他借着酒劲一扒拉,随着玻璃水杯的碎裂,地板一片狼藉。一边还怨怼地吼叫:“早就受够了,你和书一起过吧!”我气得浑身发抖,冲上去扯住他理论,他恼怒地一推,我跌坐在了地上,声嘶力竭地哭起来。邻居大姐来敲门了,我遏住哭号,隔着门哑声道:“没事了,够东西摔了!”换成小声呜咽了。
   第二天,我揉着红肿的眼睛和他算账,他说他喝多了,我不该和他计较,还歪怪起我了。我不依不饶,临了,他眼皮还算漂亮,主动赔了书款。一想到还要在一个锅里抹勺吃饭,我只好鸣金收兵了。这突发情况虽说是偶然,其实也是必然,真有点措手不及,好生没趣。
   老是被动受气,应该有点韬略智谋才对。他外出时,我主动打电话嘘寒问暖,这样就可以推算他回家的时间节点,提前打扫“战场”。他进门看到一只勤劳的胖蜜蜂,围着花围裙满屋飞,不是洒扫就是煎炒。不几时,热腾腾的饭菜上了桌,温馨的话递上去,他眉开眼笑,夸我贤惠能干。有一回,我用稿费给他买了礼物,一星半点的错处他也绝口不提了,这算不算兵书上说的“利而诱之”呢!
   不知不觉,我又囤了一些书,在凳几上摇摇坠坠。庞大的队伍在他眼皮底下晃悠,让我如履薄冰,有危机四伏的感觉,惶惶不安,赔各种小心。即便偶尔用点儿美人计,懂得点迂回战术,可这小伎俩再发挥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难保不再引发祸端,弄得大家狼狈不堪。就像林黛玉进贾府,走一步看三步,步步留心。人家S先生轻装上阵,不战而屈人之兵,而我却负重而行,四面楚歌,憋屈得要命。
   那一回我就输得很惨,弄得很难堪。平日如果家里要来客人,S先生会提前打个电话,我称为“报警电话”。有一回太紧迫,我急得乱转,心急火燎地往床肚衣柜藏书。最后实在没办法,把剩下的打个大包,爬上凳子塞进衣橱的被胎上,好容易将橱门关上了。下来时一脚踩空,屁股磕床沿上了。哎哟,疼得我龇牙咧嘴,一边抹泪一边瘸拐地收拾。
   午间,主客举杯畅饮,谈笑风生,忽听得里屋“啪”的一声巨响,大事不妙,“炸药包”掉下来了!客人惊呆了,我却坐如古钟。他冲进里屋,很快红涨着脸出来,两眼怒瞪着我,我心虚气短假装没看见。客人走后,他愤愤地说:“这日子没法过了!”“凭啥怪我啊?不能过拉倒!”互相埋怨,各自恼恨……晚上,我给青紫处涂药膏,他一言不发给我倒了杯水。这“地雷”啊,炸得全家人仰马翻,颜面扫地。
   我只得苦巴着脸,把“残兵败将”塞进袋子,搬到地下车库锁起来了。《孙子兵法》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呆傻的我把软肋都暴露了,一点迂回的余地都没有了,当着客人的面弄那么大动静,是自讨没趣。
   “你俩都是知识分子,是应该有个书房的。” 善良的朋友沒有隔岸观火,他懂我们的窘境。难道家里真的摆不下一只书橱,放不下一张书桌?我恨他不成全文艺女中年。一个工科男,一个文艺女,真的格格不入吗?灰暗的烟云在心头盘旋。
   其他的窘事也不多说了,往好处想,S先生反对我“舞文弄墨,不理朝政”,是怕我被文字牵绊。但书是读书人的命根子,文字是我放不下的蛊,离开它就像一只空壳的蝉,叫不出一声夏天。知我者,只有我的书。
   有时烦闷了,也会揣上几本暂时去流浪。“带一卷书,走十里路,看书听风,倦了枕着书寻梦去……”找一处清静地,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我的书跟着我去流浪,比枯坐在家里不知要美气多少!这大概就是孤独者的狂欢,一个人可以漫无边际地想一些事。
   这些年,书们居无定所,跟着我辗转南北,蹲守在各个角落,只要一声令下便挺身而出,对我赤胆忠心、无怨无悔,我亏欠它们太多,怎能不伤怀!如今,大部队挤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流落在冷宫里,何时才能结束颠沛流离的漂泊,过上安稳踏实的日子!记得它们刚进门时,一个个像新纳的妃子般娇艳美丽,被我百般宠爱,甚至要净手焚香才肯翻阅的,如今一寸红颜一寸老。昨夜,我梦见它们满面尘埃,披头散发,流着泪说:“我们的胖主人哪里去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们了?”一抽一搭,小眼睛都哭红了。我心惊惶恐,喉头哽咽,披衣坐起……
   事实上,我不仅没有书橱,也没有书房和书桌。餐桌就是我的临时书桌,上面的顶灯瞎了一只,又加了根电棒。多数时候,我都是靠在沙发的贵妃躺上,一边看电视嗑瓜子,一边用手机随手编个小段子,码字功夫竟也日有所长。茶米油盐,零丁琐碎,穿过喧嚣和嘈杂,以“诗与远方”的模式,呈现一片花好月圆。
   冬天到了,我的书桌就移到卧室那面朝阳的窗台,摆上两盆吊兰,泡上一杯清茶,在一米阳光里书写,文字就有了太阳的气息。夜半,如银的月光泼洒进来,若银霜铺地。嗨,我的书是流浪的,我的书桌是移动的,我的书写是随心的。苦中作乐也是乐!
   按理说,教师家庭有几大壁书是正常的。测评书香家庭时,工作人员问我有多少藏书,我一时语塞竟答不出来;近年也签了文学期刊,倒是个“三无”作者。卡夫卡说:“我经常想,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掩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他为写作而生,甘愿忍受清苦寂寥,而我是个爱好者,喜欢晒太阳,爱买菜下厨房,不愿像苦行僧。
   说完这些,一切都已经过去了。
   搬进这套新居,我终于可以挺直脊背,不必再低三下四看人脸色。我的书们也冠冕堂皇地随我进了京,舒服地躺在松木橱子里伸懒腰,幸福地忆苦思甜了。
   之后,我总爱找个由头对他颐指气使。因为,老是想着要和他煮酒论英雄,哪怕打个平手呢,也可以闹一闹,喊一喊,撒撒怨气。但时过境迁,人家S先生脾气好了不说,关键完全不理会这一茬了,也不知是不是装出来的,要是装出来的那真是棋高一着了。一个人的战争终归无法继续,几次挑衅不成,竟不好意思再闹了,只能悻悻地息了鼓。
   近来,几位文友要登门小聚,我和我的书们可以风光地过一个狂欢节了。
  责任编辑:崔家妹
  美术插图:何家英
其他文献
风吹了几吹,月亮也就在桂花香里越来越圆了,静如白莲,一日一日绽放。   友人指着水面,说:“看,一河星星。”可不是吗?天上的星星落在面前这条河里,星光闪烁。友人不知从何处端来了一碗水,站在岸边招呼我:“走,我们捉月亮去。”   抬头望月,月已圆,像一块泛着油光的月饼,看那斑驳的花纹,可能是五仁的,也可能是莲蓉的。   白瓷碗中盛着清水,清水中清清楚楚映着一个月亮。端着碗的水一动,月亮也就动了
期刊
故乡的村庄坐落在龙王河南岸,儿时,村前有一条公路,也是村里通往县城唯一的大路。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当时交通简陋的情况下,这条公路就算特别宽大了,所以,人们多年都称其为大公路。   这条大公路,最初就是一条砂石路,有专门的养路工人,他们每天都会拉着板车,从龙王河拉来黄沙,隔一段距离,堆一堆放在路边,遇到雨天,工人便用铁锨一锨一锨地把黄沙铺撒到路面,很快又形成了金黄大道。晴天,会用一种镶着皮
期刊
一个冬夜里,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睡得正酣,突然感觉有个毛茸茸的小东西“哧溜——哧溜——”地钻进了被窝,它一会儿跳上我的手臂,一会儿又顺着身子跑到脚下,睡梦中我把这个小东西想象成自家可爱的小猫,因为它怕冷,所以就不请自到了吧。这样想着,脸上不禁露出了一丝微笑。但转念一想,如果是猫,它肯定会安然自得地蹲在被窝口,然后双目微闭,鼻中“呜呜”有声,就像在念一种心经。然而,这个小东西怎么会在被窝里不安分地乱窜
期刊
这场雨一直下,一直,下到了秋天。雨滴一颗颗,落在石墙边,落在墙缝里长得高高的草尖上,或者都“噗噗”地落在了石头围砌起来的土窝里,那里种着一棵葡萄树。这是我老家的后院,葡萄树旁边架着一块长方形青石板,上面长满了青苔。我还没有告诉它,那个长年累月在它身上洗洗刷刷的女人,已经变成了天上的一颗星星。  那个夏天,我三岁多的女儿跟我说:“我知道变成星星的阿太是哪一颗,你找找看,长满皱纹的那颗就是。”  女儿
期刊
上天眷恋我,生在关中。   在我心中,搓搓面就是“面霸”,据说源于周代。家在关中西府,一年难得吃上一碗搓搓面,逢年过节,母亲最爱做搓搓面。饿死鬼掏肠子。为了早早能吃上面,我不嫌烟熏火燎,帮母亲拉风箱烧锅。捞出第一老碗,我调好料后,就蹲在屋檐下或大树下美美咥上一顿,挺着肚子、打着饱嗝儿在村里闲逛。后来出了城,二十多年海吃海喝,终是“酒肉穿肠过,搓搓面心中留”。可惜,很难找到传统特色的搓搓面了。  
期刊
当历史翻开到南北朝时,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一位奇女子鲍令晖缓缓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出现在我眼前。她是南朝刘宋时代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学家,她深受其兄推崇,是兄长引以为豪,然诗文才气并不亚于兄长的“元嘉三大家”之一鲍照的妹妹。  南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钟嵘认为,南北朝宋齐两代能诗文的女子唯有鲍令晖、韩兰英两人,钟嵘称她的诗:“往往崭绝轻巧,拟古尤胜。”相对闭塞落后的朝代,竟出了一位有如此才情的女子,我忍不住
期刊
“骡子”是我小学的语文老师。其实,他的大名很好听,叫宋子乐,但可恶的村民们硬把名字反过来念,成了“骡子”(和“子乐”同音)。   据说,子乐老师上学的时候成绩很好,是我们村的第一个高中毕业生。那个年代没有高考,高中毕业就回村里开始教书,是村里建起学校后的第一拨老师。听爸妈说,我大哥开始读小学的时候,大家都没有钱,一学期的学费是两个鸡蛋。子乐老师先后给我们兄妹上过好几年的语文课,严格来说,他是我们
期刊
唐者,作家唐兴顺先生是也。   扶风兄曾有《院子》一文,写唐先生小院颇为传神。那俏黄的“出墙”红杏,“可以讲出前世今生”的竹丛,“与银杏一样古老”的木瓜,“好似在等着你”的太行石,以及那风度盖过先生的“唐董氏”,很神秘。   初夏日,与友颜涛、梅馆主人相约,登黄华山观摩崖。唐先生得知,邀约茶叙。遂下山,径奔那院子而去。   这是一个叫“山水印象”的小区,有几排上下两层的宅院,外观大同小异,院
期刊
那天,是我和这个叫云莹的女孩儿见面的第一个下午。   太阳已快落山,整个天空都被染上一层红色,就连房屋建筑上也像被披上了五彩霞衣。   我和云莹走在街道边的林荫路上。我们刚从肉食市场穿过来。那里人并不多,只有几个围在一个肉摊边讨价还价。地面上,从下水道里溢出的水因对面的煤场,加上车轱辘的碾压,已搅和成了一摊黑色的泥浆。她灵巧得像只小鸟一样跳过了污水摊,跳到了一块干净的空地上。   我分明看到
期刊
赤裸的夏天也是欲望的夏天,我在高山之上沉沉睡去。血的雷霆把大地劈开,我急遽坠落,消溶于精神燃烧的内核。   贝多芬,今夜我无比怀念那架埋入天空的老钢琴。涛声掠过,孤单的雁阵放大悲声,一个世纪迈开它没落和衰颓的脚步。无数闪电摔在地上,我胸中的月亮更加消瘦,以及贫困的诗歌,都是我痛苦的灵魂。   貝多芬,今夜我想有一个妹妹,她一直脉脉望着我,轻轻坐着,流泪到天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