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问道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527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咔嚓”……
  “哗啦啦”……
  一株竹子在半夜三更被拦腰折断了,压在它身上的雪顷刻间纷纷陨落。其实,山谷里的任何竹木花草,生命的起起落落,时时刻刻都在律动、抗争,发生着变化。
  山民说,夏天里,新竹已长得像模像样了,我们上山为了将它们的竹梢钩去,自己把身子挺了又挺,脚尖踮了又踮,双眼瞧了又瞧,为的就是让竹子在自然灾害面前少受损失。然而,人在数丈高的竹子面前,也算是渺小的啊。
  安吉山民无可奈何地说,检验竹梢是否被钩去,大雪天里才会被看得一清二白。被钩去竹梢的竹子,一个个亭亭玉立;未被钩去竹梢的竹子,就会被积雪压弯了腰。其实,这个时候,安吉山民们会因失去一株夭折的竹子,感到十分的心痛。每当大雪灾害天气来临,山民们会迅速往山上赶,用棍子敲、用双手摇,让积雪从竹子上滑落下来。
  竹子被自然界“折断”的现象,只有在两个季节里,除了冬天的雪,就是夏天的风。风,当然是台风了。大山里的竹,遇到台风威猛无比的“线路”直闯,有时也会被刮得东倒西歪。因为风伴着雨,雨渗透了泥,土壤越发松软了,风在竹梢间的反复肆虐,一些竹子也就难以招架了。
  竹子一旦被砍伐下来,也与人离开了自己的故土一样,无论到了哪里都会“重放异彩”,发挥着无穷的魅力。安吉的山民和能工巧匠,会将各种大小的毛竹“量体裁衣”,派上各种用场:大到架起竹屋,铺为竹桥,编织竹席,用于竹刻,压成竹地板;小到锯成竹烟缸、竹碗、竹茶杯、竹笔筒,削成竹筷子、竹牙签什么的。竹子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也就进入了它的“第二个故乡”。
  安吉山民对竹子的了解,像摸透了自己养育的孩子。竹子也有它的习性啊,有休养生息的需要,还有喜怒哀乐的情绪。
  山民们像崇敬父母亲一样,同样视竹为天,称它们为山里之王,真心相待,尊敬孝之。因为竹子,为山民们带来的是生态、文明、幸福与富裕。
  祖祖辈辈、一代一代的山民,学着竹子们昂首的身姿,挺拔站立,不卑不亢;学着竹子们的谦逊,坦坦荡荡、高风亮节做人。他们不负“山里汉子”的称呼,俨然是大大方方,从从容容。
  竹子孕育竹笋时,山民称它们如怀上了八个月的身孕,仍然显得风姿绰约。安吉山民说,竹子像女人一样,风情万种;似水做的,鲜艳艳的青翠欲滴。
  皑皑冬雪,把土地覆盖得严严实实,深藏在地里的冬笋又怎么去寻找呢?
  安吉山民自有开山功夫。
  看竹子枝丫缓缓伸展的姿态,辨别竹叶呈现墨绿、淡雅的程度。这几条枝丫色深了,也就是地力足了、“情浓”了,地底下竹鞭延伸的方向就明了了。就像医生为病人把脉一样,十有八九知道长在地下的冬笋已在哪个位置上了。山民挥舞铁锄,刨开厚雪,不慌不乱,三下五除二,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冬笋就来到了世间。
  夏秋时节,安吉山民无论是起个早,还是落个夜,只要想品尝鲜笋,就会往房前屋后的山里找。这个时候,细看竹园里的土壤表面,就会让你的心跳加快,神清气爽。沟沟坎坎边、疙疙瘩瘩间,一些土壤好像唱着山歌舒展着身子,把里面的泥块心曲哼了出来。山民一看这样的新鲜泥土,就觉得这里面有了名堂。山民将此时的惊讶发现,形容为孕妇肚皮上的一条条孕纹,纹络清晰,一看便知道怀上的个儿,是“膘肥体壮”的,还是“小巧玲珑”的。
  春日时分,竹林也像农家婚庆嫁娶一样,场面显得热闹和喜庆。
  当你来到安吉漫山的竹林间,此时的老竹、新竹,其姿态各不相同。老竹,像慈祥的父辈爱抚幼竹,虽然历经了岁月的风霜雪雨,但还是精神抖擞,笑容可掬,腰板硬朗;新竹,如围绕在长辈足膝间的子子孙孙,与父辈们亲亲热热,沐浴温暖,茁壮成长。倘若,你躺于山地歇息,静心倾听,便会有一阵阵春笋的拔节声响钻入你的耳窝。大清早,竹笋钻出地面还只有尺把高,然而到了晌午时分,竹笋已上蹿得比人高了。
  当竹笋长得高过了前几年的老竹,伸展出每个竹节上的枝丫和嫩嫩柔柔的叶片时,就变成了楚楚动人的翠竹了。这个时候,老竹的竹叶呈现的是墨绿色的,而新竹的叶片是淡绿青葱的。
  一些不会成竹的竹笋,安吉山民还有一套辨别的方法,从笋的长相、颜色,以及看竹笋的“乳发”间就会看出端倪。山民为了保证鲜笋的质量,在它还没有变为“褪笋”前就挖了出来。既可当作时鲜菜肴,又可做成笋干,或加工成“笋罐头”进行储存保鲜。
  安吉百万亩竹林,还有片区上的“大小年”之分。每逢“大年”,是竹笋成竹的旺季年,出笋时节就要采取封山,不使竹笋滥挖,保证新笋上竹的充足数量;遇到“小年”,是一个不长竹、可吃笋的冷季年,只要看到有钻出地面的笋儿,山民称它为“黄泥拱”,长得胖墩墩,嫩扑扑,就可以任意挖掘用于食材。这种笋,不容长出地面就可挖掘,由于其肉质厚,品质嫩,味道就特别的鲜美。
  看似竹林也进入了闲时淡季,但隐藏在地下的竹鞭,还是得寸进尺、盘根错节、紧锣密鼓地延伸着身子,吮吸着土壤里的充足养分。此时,一些顽皮的笋芽儿,还会趁着“十月小阳春”的秋高气爽,按捺不住扑通的心跳,想着法儿排除泥石障碍,钻出地表,就成了人们舌尖上美味佳肴中的鞭笋了。安吉有山、有竹的地方,一年四季都有鲜笋可挖,有美味的笋可品尝。
  竹林除了产竹、产笋之外,竹子浑身是宝,可谓利用得“吃干榨净”。自古以来,勤劳的安吉山民,还会把竹叶、竹汁、竹根、竹须、竹箬,都充分利用起来,提升和延续了竹子的生命质量与价值。
  就说被钩去竹梢的那部分,竹枝,可以做扫把等多种用品;竹叶,就可以提炼出“竹叶黄酮”了。由此,安吉企业将它开发生产出竹饮料、竹啤酒和竹保健品。提取的竹叶黄酮,对人体来说,具有优良的抗自由基、抗衰老和抗疲勞等功效。尤其是从竹子上提取的竹汁,更显珍贵非凡,研制的“鲜竹沥”,是人体清火清热最为有效的一味天然汁液。
  竹材,又是造纸的优质原料。安吉龙王村的村民,至今还保留着“古法造纸”的手工造纸技术,供游客欣赏、体验。竹子被砍下后进入砍竹、断青、拷白、浆料、蒸料、翻滩、舂料等三十多道生产工艺流程,山民对此得心应手,熟烂于心。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从竹简开始到竹纸的出现,因竹子其纤维长度介于针叶木与草类之间,又是理想的造纸原料。“用竹麻者为纸。精者极具洁白,供书文、印文、柬启用;粗者为火纸、包裹纸。”可见,竹纸的用途也是极其广泛了。
  竹林似海,学问深深。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两间土坯房,三面土围墙,这便是我最初记忆里的家。  母亲说,当初,是没有院墙的,没有院墙不是一个完整的家。所幸的是庄稼人有的是力气,乡下最不缺的是黄土。每天天不亮父亲就驾上排车,去村南的荒地或者沟边拉上一车土。晚上收工回来再捎上一车土。日积月累,在屋前存下了小山似的一大堆黄土。  过了年,趁着农闲,还有没吃完的过年饭,便开始动工了。  先用尺子左右前后丈量了一下,仔细地画了线,然后用杵头夯实了地基
期刊
漫步新县老街,犹如走进记忆的博物馆,每一片斑驳的古宅背影,都在讲述千百年的风雨苍茫。  元末明初,唐宋的遗风还在吹染着新县古街的锦绣风华,一叶扁舟从姑苏北上,千里迢迢,来到苍梧山北麓,一个远离战火纷扰的世外桃源。新县张氏迁祖落户,带来江南人的经营理念、技术、资金,老街更是繁华添秀,酒坊、药房、当铺、杂铺、铁铺、银铺,商铺林立,生意兴旺。张景,明成化进士,清风为官,携湖北百姓赠送的红叶树和铁石碌碡,
期刊
爹在的时候,就爱吃个饺子。要是能吃上羊肉馅的饺子,就会美得唱上几句京戏:“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得意的时候,跷起二郎腿,唱得摇头晃脑的,别提有多高兴。  奶奶在世的时候,家里不让吃羊肉馅的饺子,因为奶奶是旗人,是汉八旗。奶奶祖上是镶黄旗,清宫里的御厨。后来被贬到北京南苑去看坟,败落了,这才“下嫁”给了爷爷。奶奶觉得失势的凤凰不如鸡,日子一年不如
期刊
确切地说,春天是从檐口积雪的一点儿化开,从一粒花籽推开家门伸出小脚丫算起的。  节气一到,小雨儿就飘起来了,小如虫鸣,细若發丝,丝绸般光亮润泽。“叮叮当当”,落到了房顶,斜飞上了窗户。顽皮地荡着秋千,开心地跳进池塘、草地、麦田。三五天,七八天来访一回,极为洒脱自由。  “吧嗒,吧嗒”,无数小嘴儿贪婪地啜饮着,这世界一天天在变,散发出鲜亮夺目的光彩。枯寂的冬天活了,带着明媚的笑意,清清的雨水,轻轻的
期刊
说起上海的女人,你可能第一个反应就是漂亮,会算,会过日子,会发嗲,这可能是其他城市里的女人所不及的。  如果你讨了上海女人做老婆的话,那你可要偷着乐一辈子了。她不但會烧得一手好菜,把你的胃服侍得舒舒服服,而且日长细久地过日子,会调教你做家务活,让你服服帖帖,不敢怠慢。  说起过日子,上海女人可以好好数数了。比如同样买了一种菜,到了上海女人的手里就可以烧出几种不同口味的菜来。如春天时节的竹笋,腌笃鲜
期刊
那是30多年前冬天的一个周日,北风呼啸。我骑着自行车由30里外的一个乡村小学赶到西安东郊的卫星城——纺织城,看望在灞桥区委党校学习的同学挚友李永强。  我刚刚二十岁,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向往。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有点自卑,因为我三次参加高考均名落孙山,当时猫在一座乡村小学当孩子王,月薪只有30元,连其他补贴加起来也不足40元。而永强就不同了,他是通过考试被乡政府选派到区党校参加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培训学
期刊
沈丘槐林成奇景,集古槐、新槐、天下美槐为园,无愧槐的家乡。  见到槐,自然想槐花。槐花香总让人心醉。槐树与槐花,那是浸入记忆深处的温馨与怀念。若这海似的槐吐芳,那该是怎样一番奇美与浓香呀。可槐花已落,枝头仅有恋槐的枯花,这倒使人更想槐花了。思念槐花,便看见眼前槐花盛开,香从心底弥漫上来,顿感浓浓的槐香沁入心脾,甜蜜的味道涌上心头。  槐长大江南北,槐花开在村落街头,槐是街树、村树、家树。大多人是从
期刊
岳父还在一个劲地吆喝,抽打着那头疲惫的老骡子。  正是夏收最忙的时候,田地里到处都是金黄的麦子和忙碌的身影。在田地里尽量节省时间,以前很多人种地是第一职业,而如今,很多人打工是第一职业,种地是第二职业。但岳父是一个脑筋极不开窍的人,就像他们家的那头老骡子,就知道拉磨套车,不会干别的。而岳父是一个实实在在一辈子只知道田地里捣弄的人,一来是岳父的身体有些残疾,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很多工种他干不了;二来
期刊
1975年夏天,初中毕业的我正面临着能否上高中的难题。如果通过正常的升学考试,我凭自己的成绩考上高中,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当时偏偏不搞升学考试,而是通过大队推荐和公社研究决定。  在具体的操作程序上大抵是学校安排两位老师到相关生产队和大队,核实该队和大队每位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家庭成分和主要社会关系等情况,再由大队革委会按照一定的比例,从本大队的毕业生中提出上高中的推荐人选名单,由学校汇总后上报公
期刊
烟花三月,你离开江南的繁华热闹,奔赴塞北的辽阔苍凉。桃红柳绿过去了,黄叶纷飞过去了,茫茫戈壁过去了,茵茵绿洲过去了,连绵的山峰过去了,干涸的河床过去了,狂风过去了,大雪过去了。车辕辚辚,马蹄哒哒,向着乌孙国的方向,向着汉家公主命运的方向,任黄沙笼上你的黑发。  刘细君,你的人像你的名字一样纤细柔弱,多愁善感。风华绝代,却命运多舛。你在中国历史上创下了几项第一:古代和亲女性中取得成功的第一人;古代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