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倾诉——潘玉良女性视角艺术浅析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6305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国时期的女画家潘玉良一生命运坎坷,但命运的不公正是她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她独特的女性绘画视角以及中西方融合的绘画思维,使她的女人体绘画开启了中国女性意识的大门。
  关键词:潘玉良 女人体绘画 女性
  潘玉良原名陈秀清,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儿时父母双亡,寄养在舅舅家中,命运已是不尽如人意。14岁时,舅舅将她贩卖,她不幸沦落风尘,任人欺凌。直到遇见丈夫潘赞化,后来她嫁与潘赞化为二房,改名潘玉良。潘贊化尊重她,教她读书识字并发现她绘画上的天赋。在潘赞化的引荐下,潘玉良师从上海美专的洪野先生学习绘画。
  1918年,在丈夫和老师的鼓励下,几经波折,她考取上海美专。谁知在就读之后,潘玉良的卑微出身被暴露,难逃社会的舆论压力,学习进程难上加难。潘赞化为了让潘玉良能有更好的发展,鼓励她考取公派留学生,将她送去法国学习艺术。潘玉良先后考取法国里昂中法大学、里昂国立美术学校、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在她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更是成为绘画、雕塑两栖艺术家。
  1928年,潘玉良回国,投身于美术教育事业。1928年底,潘玉良举办了自己的第一次个展,震动了中国画坛。就在潘玉良觉得可以用自己的努力成果改变自己卑微出身的时候,1936年,她的第四次画展前,画作遭到恶意破坏并被人留下讽刺旧身份的字条,受到非议,甚至丈夫潘赞化的大房夫人也对她言语攻击。1937年,潘玉良第二次回到欧洲学习艺术,再未回国。这一次她将包含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中国画的笔墨意韵运用到自己的油画艺术中,开启了具有东方味道的个人艺术风格。
  社会对女性的苛刻待遇、曲折凄惨的身世遭遇和走出国门的求学经历,注定了潘玉良的艺术方向。她的很多作品通过女人体来抒发情感,当时人体模特很难寻找,她便将自己作为模特。了解她的人生经历后不难看出她创作以女性身体为载体的画作的缘由。可以说,当时她创作的女人体作品在中国需要承受很大的舆论压力。过去,男性艺术家在描绘女人体时,往往以“情色”定位,将其美化来迎合男性的审美取向。但是潘玉良敢于颠覆,不一味追求完美的身体形象,而是从真实的描绘和表达中抒发真我。
  潘玉良受到了现代主义精神的启发,创作了大量女人体系列作品,但并没有失去自己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表现风格。“窗前”系列女人体作品中大量纯度较高的对比色的运用,窗帘地毯的花纹绘制,夸张圆润的人物线条勾勒,明显受到了马蒂斯的影响。1947年创作的《盘腿女人体》人体描绘,基本只用了与肉色相近的色彩,但结构结实,塑造饱满,体态健美,画中的女人面带笑意,姿态放松。人物在画面中充满分量,与男性视角下古典绘画中肌肤白皙、肤若凝脂的女性形象大相径庭。而这一特点也出现在潘玉良的大量绘画作品中。1949年,潘玉良创作了著名的代表作《自画像·醉》,画面中的潘玉良独自饮到微醺,嘴角上扬,如男人一般,衣襟大敞,袒露胸口,右手环抱翘起的右腿,左手胳膊撑着桌子扶着额头,桌上几瓶美酒,陶醉于惬意的生活氛围中。明明是带着欢乐情绪的饮酒画面,却让人觉得顾影自怜。通过对自己女性身体的描绘发起对传统观念的挑战,面向自我,从女性视角出发,摆脱女性性别的传统束缚。
  潘玉良后期的作品中更多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笔墨线条元素,油画《菊花与女人体》甚至又从西方油彩回归到中国水墨的绘画,创立了非传统意义上十八描的“新白描”画法,如《人体》,中国女子形象的人体彩墨画系列《捧鸽子的裸女》《穿红睡衣的女人体》《坐着披花巾的女人体》。在她后期的女人体绘画创作中,线条的运用更为重要,画面趋向于平面。潘玉良女人体作品中较为刚毅粗放的女性形象带有的独立品格,是她绘画中的特色,也是反对父权制,反对男权社会对女性不公平待遇的利剑。
  以自身体验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潘玉良,虽然在表现题材上显得较为单一,多为女人体或女性形象,但她的在创作中注入的情感代表了一部分当时处于旧社会底层的女性群体。潘玉良在创作中为自我的呐喊,也同样代表了她们的心声,冲击了中国封建思想的防线,开启了女性意识崛起的大门。
  参考文献:
  [1]程小乔.潘玉良的自画像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4.
  [2]程芳.潘玉良绘画中的女性意识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贾点墨,女,硕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摘要:在藏族人的历史文化中,歌舞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很多的文化符号都依靠着歌舞或者戏剧流传下来,藏族民歌和藏戏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民歌以其自由的歌唱形式、无拘束的内容表达,除了赞颂以外,更多的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经过长期的发展、创新、熔铸而逐步形成独特的民间艺术,从这些吟唱的声音中又衍生了藏戏,可以说藏族民歌和藏戏是藏族文明中两朵瑰丽的奇葩。本文将在内容和形式上对两种“藏腔”文化形态进行剖析,
该研究考察:(一)在不同浓度的三种氨基酸存在的条件下人肺癌GLC细胞及人胃癌BGC细胞的存活率、细胞周期变化、细胞凋亡、克隆形成能力,精氨酸对荷瘤小鼠的影响,试图了解三种
摘要:祁剧包含着浓郁的湖南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特色,在唱腔方面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表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值得进行广泛传播和永久传承的优秀艺术种类。因此,在当前我国大力倡导保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传承的全新要求之下,更要重视对湖南祁剧的研究,要把握其独特的唱腔风格,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的方法,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仍旧焕发勃勃生机。  关键词:祁剧 唱腔风格 传承  祁
摘要:演员和角色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在戏剧的表达中这两种关系互相影响。角色扮演的过程是演员不断克服矛盾来实现自身性格和角色性格统一的过程。本文将从演员和角色的角度出发,就演员和角色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问题进行探究,旨在向人们更好地展现戏剧艺术的魅力,将我国戏曲艺术发扬光大。  关键词:演员 角色 塑造 共生关系  锡剧是无锡地域文化艺术的特色品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剧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前
摘要:雄安新区被誉为戏曲、曲艺之乡,老调、河北梆子、评剧、京剧、昆曲、容城高腔以及木板大鼓、西河大鼓、评书、莲花落子、竹板书、快板书等曲艺形式均有流传,其中尤以老调、河北梆子和西河大鼓最为兴盛。本文主要对在雄安新区影响较大、流布较广,至今依然活态传承的老调、河北梆子、评剧以及西河大鼓等艺术形式进行论述,以期厘清历史脉络,为摸清雄安新区地方戏曲暨西河大鼓奠定基础。  关键词:雄安新区 地方戏曲 西河
摘要:蒙克是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他一生作品数量颇多,主要是对人类生命、死亡、爱情和情感的表现,他是表现心灵的现实主义画家。本文将通过对蒙克作品《生命之舞》的赏析分析蒙克在美术表现和绘画治疗中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表现主义 蒙克 《生命之舞》 赏析  在中西方美术史上有很多优秀和经典的美术作品,蒙克(1863—1944)是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他的作品在自我情绪的表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蒙克的经
摘要:《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作品围绕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展开,揭露了封建礼教和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矛盾冲突,热情讴歌了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的斗争精神。在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是戏曲艺术中情的化身,深受人们的关注。本文将针对昆曲《牡丹亭》中的曲目《游园惊梦》中杜丽娘角色的演绎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昆曲 《牡丹亭》 杜丽娘 角色分析  锡剧抒情优美的声腔旋律和昆曲典雅唯美的形体表演有
摘要:回族舞蹈语言与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环境、服饰文化等紧密相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语言风格,同时也与其他民族舞蹈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键词:宁夏地区 回族舞蹈 风格 特征  一、宁夏地区典型的回族舞蹈风格组合  (一)宴席曲  宴席曲是通常出现在回族喜庆场合的一种民歌形式。它有固定的舞蹈动作,随着歌曲的随时更换,男女表演者边唱边跳遥相呼应。舞蹈动作简单大方,舞姿美而不俗,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