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改革一步步推行的今天,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尊重生成,尊重学生的课堂主权;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反思生成,彰显课堂的真正魅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苦苦追求的. 如何让数学课堂走向动态生成,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灵光与智慧,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动态课堂,始于精心的预设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精心的预设才会有动态生成,但是过于“精心”的预设又难以寻觅生成的火花,难以与动态课堂美丽邂逅.
1. 正确把握教材
教材,顾名思义教之素材,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 作为教师一定要“读懂”教材,“用好”教材,“跳出”教材,时刻不忘我们的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地调整,使它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全面了解学生
所谓全面了解学生,就是要了解每一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他们每个人的不足. 只有全面了解了学生,师生才能建立深厚的感情,教育才能共鸣,课堂上才能彼此用心沟通,才会有思维的碰撞,才会生成动态的课堂.
3. 有效开发资源
课程资源不仅是指教材,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是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差异,师生的交流、启发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不管是静态课程资源还是动态课程资源,都可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把它们用好、用活,使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智慧起来.
二、动态课堂,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
一节精彩的数学课应该是一节“真实”的数学课,它让学生的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在课堂上学生能用心去聆听,真诚的对话,和“错误”美丽的邂逅……
1. 善于倾听,激发生成
教师仔细倾听每名学生的发言后再加以引导远比让学生多发言来得重要,我们不单单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要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理、想法. 在倾听与交流中,有了情与智的深层感悟,提升了学生的思辨智慧.
教学案例(一)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片段
例题 已知⊙O的半径为5厘米,点P是⊙O外一点,OP = 8厘米,以P为圆心作⊙P与⊙O相切,则⊙P的半径是多少?
学生甲:因为⊙P与⊙O相切,所以⊙P的半径与⊙O的半径之和等于圆心距. 若设⊙P的半径为x,则有5 + x = 8厘米,即x = 3(厘米).
学生乙:我认为他的算法不全面,题中说相切,应分为内切与外切,当两圆外切时,跟上面的算法一样,当两圆内切时,应为x - 5 = 8,即x = 13(厘米).
学生丙:他回答的不对,因为点P是⊙O外一点,所以不可能是内切.
在这些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始终面带微笑地认真倾听,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交流.
倾听是一个心灵对应另一个心灵的思维碰撞,它是有效回答的前提.
师:你(学生丙)的意思是说,当内切时,大圆的圆心必须在小圆内,是吗?
大家感觉有些困惑,纷纷拿出尺规进行作图求解……
很快,同学相互议论起来:“两圆内切时,大圆的圆心不在小圆的内部,此题的答案为3厘米或13厘米.”
这时有一名学生低声说道:当两圆半径相等时,它们会内切吗?
此时我顺水推舟问道:你们认为若两圆的半径相等,它们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学生们又积极思考开了……
老师学会倾听才能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会倾听才能与老师产生共鸣. 师生彼此用心倾听,就能达成情感的交融,就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倾听,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智慧起来.
2. 真诚对话,构建生成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 数学课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与教材、与同学、与老师交流对话的情景,让情趣和智慧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闪光,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需要真诚的对话.
教学案例(二) “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一)”
1. 把多项式6y2 - 9xy - 3y分解因式,提出公因式是 ,另一个因式是 .
2. 将多项式-5a2 + 3ab提出公因式-a后,另一个因式是 .
3. 把多项式4(a + b) - 2a(a + b)分解因式,提出公因式 后,另一个因式是 .
学生很快得到了第1题的答案:3y和2y - 3x - 1.
老师:当提出公因式3y后另一个因式2y - 3x - 1最后一项变成了1,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说“全家都提走留1把家‘守’”.
学生听到这个结论朗朗上口,形象生动,都非常兴奋,也纷纷仿照我的方法,来给第2、第3题进行归纳总结.
“老师,第2题这样总结:负号被提走,留守都变号!”
“老师,第3题这样总结:公因式被提走,系数‘2’跟着一块走!”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数学课堂的对话包括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以及老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间的“对话”,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对话都承载着智慧,在这种动态的交流中我们传递着知识,传递着思想,传递着快乐. 正因为有了对话,我们才可以和学生一起在动态的课堂中快乐地成长,追寻智慧的旅途才不再是 “茫茫荒野上的艰辛跋涉”.
3. “放大”错误,诱导生成
我们常常听一些公开课、录像课、评优课,老师和学生总是那么“心有灵犀”,有时甚至可以做到“不点自通”,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精彩,学生回答得精准. 45分钟的课堂,就在师生的“精彩”互动中“完美”谢幕了. 而我们更希望看到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更想看到一节“出错”的课堂,无论是老师出现的“小状况”还是学生出现的“小错误”. “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它更能促使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 知识的获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放大学生的亮点,也应该凸显他们的“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更能使学生自我提升,更能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智慧潜能. 老师要抓住时机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使我们的数学教学美起来.
4. 凸显灵性,呈现生成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生命,有活力,有发展的潜能,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 当课堂上学生的个性思维如潮水般汹涌而出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生成,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应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构建动态的课堂教学,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让课堂智慧起来.
教学案例(三) “求一个五边形的内角和”
在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方法是从五边形的任意一个顶点引出它的两条对角线,将五边形转化为三个三角形,由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乘以3得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进而推导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 - 2) × 180°.
“老师,我还有一种求法!我只画出一条对角线,把它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为180° + 360° = 540°. ”
“还可以这样求解:在五边形内部任意取一点,将这一点与五边形的五个顶点分别连接成五个三角形,用五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减去以这个点为顶点的一个周角的度数就可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5 × 180° - 360° = 540°. ”
在学生们的积极发言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每个人都在寻找新的解题方法……
“老师,任意点O能不能取在五边形的边上?”
讨论还在进行……
虽然,这节课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但是对于教师、学生而言都收获颇多.没有学生的深入探究、大胆发言,那么课堂上的精彩纷呈就无从谈起,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灵光凸显,那么智慧课堂的生成就无从谈起!
面对教学中那些不期而遇的生成,我们一定要像摄影师一样快速地按下快门,去捕捉这精彩的瞬间,把握这精彩的瞬间,让它成为我们新的生长点,让它在动态的课堂中生长、开花,让它在智慧的课堂中美丽绽放.
5. 走进生活,升华生成
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从学生的座位、电影院等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接受的亲切自然. 在学习了几何的“平面镶嵌”后,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用平面图形镶嵌的实例,看谁收集的多. 为了鼓励节约用电,江苏省从2012年7月1日开始实施阶梯式电价方案,将居民月用电量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为230千瓦时以内,维持现行的电价标准(每千瓦时0.52元);第二档为231千瓦时至400千瓦时,在第一档电价的基础上,每千瓦时加价0.05元;第三档为高于400千瓦时部分,每千瓦时加价0.3元.
(1)5月份,小明家用电200千瓦时,需交电费多少元?
(2)6月份,小明家交电费148.1元,问:这个月用电多少度?
(3)7月份,小明家用电450千瓦时,需交电费多少元?
我认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尽量以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提到的:“生活即教育.”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要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题目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之美.
有了精心的预设、精彩的生成,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充满了精彩和惊喜;有了精心的预设、精彩的生成,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充满了灵性和智慧;有了精心的预设、精彩的生成,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回归了本真;有了精心的预设、精彩的生成,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和喜爱,这难道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一、动态课堂,始于精心的预设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精心的预设才会有动态生成,但是过于“精心”的预设又难以寻觅生成的火花,难以与动态课堂美丽邂逅.
1. 正确把握教材
教材,顾名思义教之素材,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 作为教师一定要“读懂”教材,“用好”教材,“跳出”教材,时刻不忘我们的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地调整,使它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全面了解学生
所谓全面了解学生,就是要了解每一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他们每个人的不足. 只有全面了解了学生,师生才能建立深厚的感情,教育才能共鸣,课堂上才能彼此用心沟通,才会有思维的碰撞,才会生成动态的课堂.
3. 有效开发资源
课程资源不仅是指教材,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是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差异,师生的交流、启发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不管是静态课程资源还是动态课程资源,都可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把它们用好、用活,使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智慧起来.
二、动态课堂,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
一节精彩的数学课应该是一节“真实”的数学课,它让学生的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在课堂上学生能用心去聆听,真诚的对话,和“错误”美丽的邂逅……
1. 善于倾听,激发生成
教师仔细倾听每名学生的发言后再加以引导远比让学生多发言来得重要,我们不单单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要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理、想法. 在倾听与交流中,有了情与智的深层感悟,提升了学生的思辨智慧.
教学案例(一)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片段
例题 已知⊙O的半径为5厘米,点P是⊙O外一点,OP = 8厘米,以P为圆心作⊙P与⊙O相切,则⊙P的半径是多少?
学生甲:因为⊙P与⊙O相切,所以⊙P的半径与⊙O的半径之和等于圆心距. 若设⊙P的半径为x,则有5 + x = 8厘米,即x = 3(厘米).
学生乙:我认为他的算法不全面,题中说相切,应分为内切与外切,当两圆外切时,跟上面的算法一样,当两圆内切时,应为x - 5 = 8,即x = 13(厘米).
学生丙:他回答的不对,因为点P是⊙O外一点,所以不可能是内切.
在这些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始终面带微笑地认真倾听,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交流.
倾听是一个心灵对应另一个心灵的思维碰撞,它是有效回答的前提.
师:你(学生丙)的意思是说,当内切时,大圆的圆心必须在小圆内,是吗?
大家感觉有些困惑,纷纷拿出尺规进行作图求解……
很快,同学相互议论起来:“两圆内切时,大圆的圆心不在小圆的内部,此题的答案为3厘米或13厘米.”
这时有一名学生低声说道:当两圆半径相等时,它们会内切吗?
此时我顺水推舟问道:你们认为若两圆的半径相等,它们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学生们又积极思考开了……
老师学会倾听才能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会倾听才能与老师产生共鸣. 师生彼此用心倾听,就能达成情感的交融,就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倾听,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智慧起来.
2. 真诚对话,构建生成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 数学课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与教材、与同学、与老师交流对话的情景,让情趣和智慧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闪光,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需要真诚的对话.
教学案例(二) “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一)”
1. 把多项式6y2 - 9xy - 3y分解因式,提出公因式是 ,另一个因式是 .
2. 将多项式-5a2 + 3ab提出公因式-a后,另一个因式是 .
3. 把多项式4(a + b) - 2a(a + b)分解因式,提出公因式 后,另一个因式是 .
学生很快得到了第1题的答案:3y和2y - 3x - 1.
老师:当提出公因式3y后另一个因式2y - 3x - 1最后一项变成了1,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说“全家都提走留1把家‘守’”.
学生听到这个结论朗朗上口,形象生动,都非常兴奋,也纷纷仿照我的方法,来给第2、第3题进行归纳总结.
“老师,第2题这样总结:负号被提走,留守都变号!”
“老师,第3题这样总结:公因式被提走,系数‘2’跟着一块走!”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数学课堂的对话包括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以及老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间的“对话”,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对话都承载着智慧,在这种动态的交流中我们传递着知识,传递着思想,传递着快乐. 正因为有了对话,我们才可以和学生一起在动态的课堂中快乐地成长,追寻智慧的旅途才不再是 “茫茫荒野上的艰辛跋涉”.
3. “放大”错误,诱导生成
我们常常听一些公开课、录像课、评优课,老师和学生总是那么“心有灵犀”,有时甚至可以做到“不点自通”,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精彩,学生回答得精准. 45分钟的课堂,就在师生的“精彩”互动中“完美”谢幕了. 而我们更希望看到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更想看到一节“出错”的课堂,无论是老师出现的“小状况”还是学生出现的“小错误”. “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它更能促使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 知识的获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放大学生的亮点,也应该凸显他们的“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更能使学生自我提升,更能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智慧潜能. 老师要抓住时机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使我们的数学教学美起来.
4. 凸显灵性,呈现生成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生命,有活力,有发展的潜能,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 当课堂上学生的个性思维如潮水般汹涌而出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生成,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应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构建动态的课堂教学,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让课堂智慧起来.
教学案例(三) “求一个五边形的内角和”
在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方法是从五边形的任意一个顶点引出它的两条对角线,将五边形转化为三个三角形,由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乘以3得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进而推导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 - 2) × 180°.
“老师,我还有一种求法!我只画出一条对角线,把它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为180° + 360° = 540°. ”
“还可以这样求解:在五边形内部任意取一点,将这一点与五边形的五个顶点分别连接成五个三角形,用五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减去以这个点为顶点的一个周角的度数就可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5 × 180° - 360° = 540°. ”
在学生们的积极发言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每个人都在寻找新的解题方法……
“老师,任意点O能不能取在五边形的边上?”
讨论还在进行……
虽然,这节课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但是对于教师、学生而言都收获颇多.没有学生的深入探究、大胆发言,那么课堂上的精彩纷呈就无从谈起,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灵光凸显,那么智慧课堂的生成就无从谈起!
面对教学中那些不期而遇的生成,我们一定要像摄影师一样快速地按下快门,去捕捉这精彩的瞬间,把握这精彩的瞬间,让它成为我们新的生长点,让它在动态的课堂中生长、开花,让它在智慧的课堂中美丽绽放.
5. 走进生活,升华生成
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从学生的座位、电影院等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学生接受的亲切自然. 在学习了几何的“平面镶嵌”后,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用平面图形镶嵌的实例,看谁收集的多. 为了鼓励节约用电,江苏省从2012年7月1日开始实施阶梯式电价方案,将居民月用电量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为230千瓦时以内,维持现行的电价标准(每千瓦时0.52元);第二档为231千瓦时至400千瓦时,在第一档电价的基础上,每千瓦时加价0.05元;第三档为高于400千瓦时部分,每千瓦时加价0.3元.
(1)5月份,小明家用电200千瓦时,需交电费多少元?
(2)6月份,小明家交电费148.1元,问:这个月用电多少度?
(3)7月份,小明家用电450千瓦时,需交电费多少元?
我认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尽量以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提到的:“生活即教育.”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要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题目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之美.
有了精心的预设、精彩的生成,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充满了精彩和惊喜;有了精心的预设、精彩的生成,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充满了灵性和智慧;有了精心的预设、精彩的生成,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回归了本真;有了精心的预设、精彩的生成,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和喜爱,这难道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