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校园体育活动的概念解读
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传统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课程设计及课程管理的传统概念。特别是它改变了传统的“一对一”课程管理理念,提高了学校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了学校的地本和校本课程,显然,越来越多校本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实施,有利于以显示各个学校在课程设计上的智慧。
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年来在传统体育课程蓬勃发展的基础上,由学校组织形成的新型体育运动。与传统体育活动相比,课间体育活动在内容、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运动强度更加适当,它不仅强调学生身体学习的规范性,更凸显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课间体育活动形式打破了传统体育锻炼的守旧形式,开辟了一个以游戏和其他新型活动为主的体育锻炼方式,使所有学生能发挥他们自己的特长,动手动脑能力最终得到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形式也是学校教育的亮丽风景线。
第一,它是学校课程。作为一个体育教师,要以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去撑开学生的肩膀,所以体育课程应具备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第二,它是一种体育生活。学生到学校,不仅需要学习,更需要一种生活,每一个学生的体育生活都是他们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的起点,因为它使得人类的各种生活事件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激情的人生如诗一般光彩,它是学生终身体育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远景构造的逻辑起点。
第三,它是一种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既是一项体育赛事,更是一种文化活动。美妙的音乐,欢快的节奏,舒展的姿势,不仅是力量的体现,也是对美和心的表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命题:从学校课程和校园文化角度去改革体育生活。
二、校园课间体育活动的依据
1.人本教育理论
人本教育理论为体育建设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体育活动的建设为核心理念,其相关性对体育的内容,结构,角色定位等有指导性作用和深刻影响。人本理论还强调人感情的发展(情绪,感情,态度)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智力,知识,理解),从而强调情感教育和宣传教育的统一。校园课间体育活动,除了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还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2.素质理论教育
素质教育理论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它以加强身体锻炼活动为契机,为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建立了一个新型学校体育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重点,提高学生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极为迫切与必要,在校园课间体育活动的建设过程中,关心的是学生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身体的意识化、个性化、社会化等整体素质提高的问题。
3.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为体育课程的建设创造了更为宽广的领域。Gardner等人在80年代初提出了流行的“情商”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现今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流。多元智能理论在7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能、内在智力和人际智力领域都有所斩获,并为改善课间体育活动提出了新的思路。
三、课间体育活动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联系
课间体育活动既是学生体育锻炼的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手段。充分挖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教育功能,才能从生理、心理、社会层面使学生获得整体优化。如坚持体育与艺术相结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既能表达情感,又能作为命令把握活动节奏,将音乐同体育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踏着轻松自然的节奏,进行身体锻炼。再如,乒乓球、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本身就是栩栩如生的人体造型艺术,表现出了健与美的有机结合。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延伸,为现代体育的发展创设了舞台。它以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优美的韵律,培养了学生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仪表美和心灵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美的追求,提高了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最终达到以美辅德、以美促智、以美健体、以美育人的目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物理空间的开放性,使得其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且其内容、形式是一个动态的延伸拓展,构成因素也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的队列队形要求、精气神训练、广播操的整齐划一、武术操的刚劲有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早操可以进行恰当的学科整合,如把乒乓球、羽毛球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和谐校园课间体育活动的有益探索
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和增强了团队精神。许多体育教师反映,开展大课间活动以后,班际之间的沟通增加,同学团结互助的意识逐步增强,班级的生机更加焕发,甚至不少家长也由原来的担心、阻止、反对转变为积极支持、主动参与。
1.调节身心,培养习惯
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中谈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趣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这就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地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是体育工作者要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并真正成为终身锻炼的自我执行者,而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这样一个目标的较好载体。
2.提高技能,增强体质
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学校的师生深刻地感受到,大课间体育活动因为时间充分,锻炼的效果良好。首先,是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技能。在去年西安市区体育技能比赛中,某校学生的跳绳成绩第一名,某校学生的拍球成绩第一名,某校学生立定跳远第一名,某校学生的长跑第一名。其次,学生体质不断增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乒乓球、
篮球、民族民间练习、小型比赛等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平衡、反应等素质。
五、校园课间体育活动的改进建议
1.规范实施
课间体育课程参照教育部体育课程的标准和有关规定,应包含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两部分。坚持学生自愿参与、教师引导参加相结合,但必须重点注意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一旦课间体育活动没有相应的规范只是流于形式,将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课间体育运动活动的本质,必须纳入管理标准课程,以消除其开展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课间体育活动是一种灵活性程度很大的活动,所以从管理角度来看,规范它比规范其他课程更重要,难度更大。
课间体育活动的目的不仅要遵循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规律性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客观性,而且还要协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学校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行事。
课间体育课程及体育活动可借鉴的参考资料及相应数据极少,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课间体育活动规范既是一种管理的创新,又是一种管理的规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改善。
2.多样性
由于全体教师和学生在同时进行课间体育活动,从内容和种类上看有跳绳、踢毽、游戏、呼拉圈等小型比赛,还可以补充与民族特色有关的体育项目如毽球等,采取国家规定的内容和自我开发的内容相结合的方式。从形式上说,课间体育活动有分组开展、分班开展、班班结合等形式,可以说,课间体育活动,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其组织和管理更为复杂和严格,要求统筹兼顾,充分利用活动场地、活动空间。
首先,成立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由学校专人统一负责。如发展到“课间体育活动课程”的层面,应列入日程计划,进行系统教学与组织。
其次,建立一个专门的“教师队伍”由这只队伍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明确各自责任,以确保每个教师每一天的教学准备过程充分化、标准化,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监督和管理机制的建立,督促与管理学生积极参加“课间体育活动”,不仅保证了一次全面的质量提高,又消除了一次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构建课间体育活动.中国教育报.2001-6-23(3).
[2] 季浏,胡增苹.体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唐军.卢梭教育思想对现代体育的影响.教学与管理,2008(4).
(责任编辑杨子)
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传统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课程设计及课程管理的传统概念。特别是它改变了传统的“一对一”课程管理理念,提高了学校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了学校的地本和校本课程,显然,越来越多校本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实施,有利于以显示各个学校在课程设计上的智慧。
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年来在传统体育课程蓬勃发展的基础上,由学校组织形成的新型体育运动。与传统体育活动相比,课间体育活动在内容、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运动强度更加适当,它不仅强调学生身体学习的规范性,更凸显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课间体育活动形式打破了传统体育锻炼的守旧形式,开辟了一个以游戏和其他新型活动为主的体育锻炼方式,使所有学生能发挥他们自己的特长,动手动脑能力最终得到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形式也是学校教育的亮丽风景线。
第一,它是学校课程。作为一个体育教师,要以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去撑开学生的肩膀,所以体育课程应具备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第二,它是一种体育生活。学生到学校,不仅需要学习,更需要一种生活,每一个学生的体育生活都是他们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的起点,因为它使得人类的各种生活事件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激情的人生如诗一般光彩,它是学生终身体育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远景构造的逻辑起点。
第三,它是一种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既是一项体育赛事,更是一种文化活动。美妙的音乐,欢快的节奏,舒展的姿势,不仅是力量的体现,也是对美和心的表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命题:从学校课程和校园文化角度去改革体育生活。
二、校园课间体育活动的依据
1.人本教育理论
人本教育理论为体育建设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体育活动的建设为核心理念,其相关性对体育的内容,结构,角色定位等有指导性作用和深刻影响。人本理论还强调人感情的发展(情绪,感情,态度)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智力,知识,理解),从而强调情感教育和宣传教育的统一。校园课间体育活动,除了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还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2.素质理论教育
素质教育理论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它以加强身体锻炼活动为契机,为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建立了一个新型学校体育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重点,提高学生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极为迫切与必要,在校园课间体育活动的建设过程中,关心的是学生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身体的意识化、个性化、社会化等整体素质提高的问题。
3.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为体育课程的建设创造了更为宽广的领域。Gardner等人在80年代初提出了流行的“情商”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现今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流。多元智能理论在7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能、内在智力和人际智力领域都有所斩获,并为改善课间体育活动提出了新的思路。
三、课间体育活动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联系
课间体育活动既是学生体育锻炼的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手段。充分挖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教育功能,才能从生理、心理、社会层面使学生获得整体优化。如坚持体育与艺术相结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既能表达情感,又能作为命令把握活动节奏,将音乐同体育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踏着轻松自然的节奏,进行身体锻炼。再如,乒乓球、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本身就是栩栩如生的人体造型艺术,表现出了健与美的有机结合。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延伸,为现代体育的发展创设了舞台。它以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优美的韵律,培养了学生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仪表美和心灵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美的追求,提高了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最终达到以美辅德、以美促智、以美健体、以美育人的目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物理空间的开放性,使得其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且其内容、形式是一个动态的延伸拓展,构成因素也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的队列队形要求、精气神训练、广播操的整齐划一、武术操的刚劲有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早操可以进行恰当的学科整合,如把乒乓球、羽毛球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和谐校园课间体育活动的有益探索
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和增强了团队精神。许多体育教师反映,开展大课间活动以后,班际之间的沟通增加,同学团结互助的意识逐步增强,班级的生机更加焕发,甚至不少家长也由原来的担心、阻止、反对转变为积极支持、主动参与。
1.调节身心,培养习惯
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中谈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趣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这就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地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是体育工作者要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并真正成为终身锻炼的自我执行者,而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这样一个目标的较好载体。
2.提高技能,增强体质
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学校的师生深刻地感受到,大课间体育活动因为时间充分,锻炼的效果良好。首先,是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技能。在去年西安市区体育技能比赛中,某校学生的跳绳成绩第一名,某校学生的拍球成绩第一名,某校学生立定跳远第一名,某校学生的长跑第一名。其次,学生体质不断增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乒乓球、
篮球、民族民间练习、小型比赛等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平衡、反应等素质。
五、校园课间体育活动的改进建议
1.规范实施
课间体育课程参照教育部体育课程的标准和有关规定,应包含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两部分。坚持学生自愿参与、教师引导参加相结合,但必须重点注意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一旦课间体育活动没有相应的规范只是流于形式,将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课间体育运动活动的本质,必须纳入管理标准课程,以消除其开展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课间体育活动是一种灵活性程度很大的活动,所以从管理角度来看,规范它比规范其他课程更重要,难度更大。
课间体育活动的目的不仅要遵循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规律性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客观性,而且还要协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学校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行事。
课间体育课程及体育活动可借鉴的参考资料及相应数据极少,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课间体育活动规范既是一种管理的创新,又是一种管理的规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改善。
2.多样性
由于全体教师和学生在同时进行课间体育活动,从内容和种类上看有跳绳、踢毽、游戏、呼拉圈等小型比赛,还可以补充与民族特色有关的体育项目如毽球等,采取国家规定的内容和自我开发的内容相结合的方式。从形式上说,课间体育活动有分组开展、分班开展、班班结合等形式,可以说,课间体育活动,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其组织和管理更为复杂和严格,要求统筹兼顾,充分利用活动场地、活动空间。
首先,成立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由学校专人统一负责。如发展到“课间体育活动课程”的层面,应列入日程计划,进行系统教学与组织。
其次,建立一个专门的“教师队伍”由这只队伍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明确各自责任,以确保每个教师每一天的教学准备过程充分化、标准化,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监督和管理机制的建立,督促与管理学生积极参加“课间体育活动”,不仅保证了一次全面的质量提高,又消除了一次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构建课间体育活动.中国教育报.2001-6-23(3).
[2] 季浏,胡增苹.体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唐军.卢梭教育思想对现代体育的影响.教学与管理,2008(4).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