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素质教育,必先弄清楚什么是素质?什么是优秀的或所谓的“高”素质?我认为素质不等于技能或才能本身,而是获得才能和实现目标的潜能,而好的素质就意味着有这种强的能力。优秀的素质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的总和:坚强的心理素质,强健的体魄,高效率的学习和应变能力,针对目标的实际行动能力。拿计算机软件打个比喻,素质是最基本的操作平台,其它技能或才能就是在操作平台上运行的各种实用程序。
现在很多人谈论素质教育,却对素质教育的目标含混不清,或把素质教育误为各种专项技能教育,这些都会步入误区,必须予以澄清。高素质的人获得某些技能、或某方面的才能的能力强些,反过来,人的实际技能或才能也许可以进一步提高素质,但二者不能混而论之。
这里有个很好体现所谓高素质的例子:某野生动物学家在非洲草原上不知不觉成了一头豹子的狩猎对象,等他发现时,这只豹子已经咬住了他一只肩膀,这位动物学家当时非常镇静,顺势将手用劲顶住豹子的咽喉,经过长时间的较量,豹子被窒息而死,而这位动物学家凭着自己的高素质而生存下来。人们还常常说某人素质好,“领悟东西快”等。一个高素质的人,用通俗的话说是“坯子”好,首先不意味他已经掌握了多少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在同样条件下他掌握某种技能快,灵活运用能力强。
所以我认为素质教育的宗旨,高中以前,应注重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注意心理资质、世界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等;大学以后,应侧重人格修养及思维方法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等。我认为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项综合工程,或者是一种精神,我们不可能称某几门课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如果我们明白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就会发现我们实际上把素质教育同普通教育割裂开来,关于素质教育的各种理论书籍不少,但我们没有把素质教育当成一种精神自始至终地贯彻到我们的实际教育事业中。
其一,素质教育应该从小抓起,这道理人人都明白,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国家有严格的妇幼保健系统,非常严格地指导育儿方法。婴儿的偏食习惯从四个月时就开始形成,因此从四个月大就要训练喝白开水,用棉签蘸水拭其上腭等,并开始喂食胡萝卜直至其接受,再改喂土豆直至婴儿不抗拒这些食品。一岁以前婴儿添加的食品中不加食用盐,尽量采用低糖食品。这跟中国父母拼命给自己的孩子喂所谓“营养”食品形成了鲜明对照。幼儿园很重视对小孩进行尊重妇女、有规律的作息、独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有些国家还专门对儿童进行抗恐惧训练:找几个化妆成恶魔一样的人同小孩接触,开始小孩惊吓万分,拼命惊叫哭喊,没人解释,也没人安慰,最后小孩接纳了这些恶魔一样的人,并与之嬉戏。对比这些,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夸夸其谈的所谓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空想。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但不能转变为繁多的专业技能培训,如果转变为后者,那就不一定达到素质教育的结果,反而可能会取到相反的结果。小孩可以练练绘画、音乐等,但如果每个人都幻想成为画家或音乐家就不现实了。在业余爱好方面,我非常提倡人文爱好。人文修养会大大拓宽思维的广度,大大增强心理耐受力等。
第三,注意最广泛地扫除“功能性文盲”。“功能性扫盲”一般被界定为“伴随读写的信息处理所必须的能力与信息的获得或对信息的存取所必须的能力”。这就是说,扫盲不再仅仅是识字的问题,它已经扩展到对各种不同的技能和能力的学习,从而使每个人能够对各种信息作出正确的分析并采取有效行动。撇开刻板的定义,“功能性文盲”可能表现在以下方面,不会使用智能化家电和公共服务设施,上网却不会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等。所以所谓"功能性扫盲”是一种真正的需要“与时俱进”的教育活动,也是任何所谓“高素质”人员最起码的要求。
第四,不能把素质教育同学习割裂开来。给学生减负,是把学生从机械的应试教育中减负,从而增加其自由的旨在培养广泛兴趣的学习时间,不能简单等同于“玩”,尤其不等同于放弃影响、教育学生。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减轻了负担,业余时间却泡到网吧打游戏,这就同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了。我认为在目前中国有教育功能的资讯设施发展还不健全,公民文化素质还整体不高的情况下,中国中小学不能学习国外半天学习、半天放任自流的做法,中国学校还要主动支配学生的课余时间,不过要把学生的空余时间引导到有组织的体育、益智游戏、自由的非培育性的兴趣学习如绘画、音乐等中。
另外,我不赞成借口素质教育,而丢掉中国教育重视数理基础的传统。因为这一方面可能会导致所谓的素质教育与教育实际尤其高考相抵触,而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好的数理基础可能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现在很多人谈论素质教育,却对素质教育的目标含混不清,或把素质教育误为各种专项技能教育,这些都会步入误区,必须予以澄清。高素质的人获得某些技能、或某方面的才能的能力强些,反过来,人的实际技能或才能也许可以进一步提高素质,但二者不能混而论之。
这里有个很好体现所谓高素质的例子:某野生动物学家在非洲草原上不知不觉成了一头豹子的狩猎对象,等他发现时,这只豹子已经咬住了他一只肩膀,这位动物学家当时非常镇静,顺势将手用劲顶住豹子的咽喉,经过长时间的较量,豹子被窒息而死,而这位动物学家凭着自己的高素质而生存下来。人们还常常说某人素质好,“领悟东西快”等。一个高素质的人,用通俗的话说是“坯子”好,首先不意味他已经掌握了多少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在同样条件下他掌握某种技能快,灵活运用能力强。
所以我认为素质教育的宗旨,高中以前,应注重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注意心理资质、世界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等;大学以后,应侧重人格修养及思维方法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等。我认为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项综合工程,或者是一种精神,我们不可能称某几门课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如果我们明白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就会发现我们实际上把素质教育同普通教育割裂开来,关于素质教育的各种理论书籍不少,但我们没有把素质教育当成一种精神自始至终地贯彻到我们的实际教育事业中。
其一,素质教育应该从小抓起,这道理人人都明白,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国家有严格的妇幼保健系统,非常严格地指导育儿方法。婴儿的偏食习惯从四个月时就开始形成,因此从四个月大就要训练喝白开水,用棉签蘸水拭其上腭等,并开始喂食胡萝卜直至其接受,再改喂土豆直至婴儿不抗拒这些食品。一岁以前婴儿添加的食品中不加食用盐,尽量采用低糖食品。这跟中国父母拼命给自己的孩子喂所谓“营养”食品形成了鲜明对照。幼儿园很重视对小孩进行尊重妇女、有规律的作息、独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有些国家还专门对儿童进行抗恐惧训练:找几个化妆成恶魔一样的人同小孩接触,开始小孩惊吓万分,拼命惊叫哭喊,没人解释,也没人安慰,最后小孩接纳了这些恶魔一样的人,并与之嬉戏。对比这些,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夸夸其谈的所谓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空想。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但不能转变为繁多的专业技能培训,如果转变为后者,那就不一定达到素质教育的结果,反而可能会取到相反的结果。小孩可以练练绘画、音乐等,但如果每个人都幻想成为画家或音乐家就不现实了。在业余爱好方面,我非常提倡人文爱好。人文修养会大大拓宽思维的广度,大大增强心理耐受力等。
第三,注意最广泛地扫除“功能性文盲”。“功能性扫盲”一般被界定为“伴随读写的信息处理所必须的能力与信息的获得或对信息的存取所必须的能力”。这就是说,扫盲不再仅仅是识字的问题,它已经扩展到对各种不同的技能和能力的学习,从而使每个人能够对各种信息作出正确的分析并采取有效行动。撇开刻板的定义,“功能性文盲”可能表现在以下方面,不会使用智能化家电和公共服务设施,上网却不会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等。所以所谓"功能性扫盲”是一种真正的需要“与时俱进”的教育活动,也是任何所谓“高素质”人员最起码的要求。
第四,不能把素质教育同学习割裂开来。给学生减负,是把学生从机械的应试教育中减负,从而增加其自由的旨在培养广泛兴趣的学习时间,不能简单等同于“玩”,尤其不等同于放弃影响、教育学生。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减轻了负担,业余时间却泡到网吧打游戏,这就同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了。我认为在目前中国有教育功能的资讯设施发展还不健全,公民文化素质还整体不高的情况下,中国中小学不能学习国外半天学习、半天放任自流的做法,中国学校还要主动支配学生的课余时间,不过要把学生的空余时间引导到有组织的体育、益智游戏、自由的非培育性的兴趣学习如绘画、音乐等中。
另外,我不赞成借口素质教育,而丢掉中国教育重视数理基础的传统。因为这一方面可能会导致所谓的素质教育与教育实际尤其高考相抵触,而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好的数理基础可能会使学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