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用最短的时间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培养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这不仅导致学生学习方法匮乏,更严重的是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低下,以致于许多学生一旦离开教师便不知道学习。基于这三点思考,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话题就是: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 更重要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自己去获取知识。
一、学习方法是基础
学要得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才是我们所要看到的。因此,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该教给学生哪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故教师不仅要备好预习课,而且要具体指导好学生如何做预习。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主要内容有:朗诵课文二至三遍,数一数有几个自然段;把本课中不认识的字词摘抄下来,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明确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在学习中没弄懂的问题是什么,写下来与同学交流交流还有关于这篇课文自己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在上课时教师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預习作业进行点评,并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再对此次预习作业进行总结,对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给出不同的自学提示及要求,尽量使预习作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检查预习作业时应重点放在认真程度和习惯的养成上而不是正确率上;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上应以正面肯定为主,注意维护学生的学习动机。
其次,再按“四步读法”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要了解各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要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它能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写归写、想归想,读书不拿笔的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
二、学习习惯是关键
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小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即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做完检查的习惯,即做完作业之后及时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按时交作业的习惯,这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要适中,难易适度并且要及时查督促,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的习惯。第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一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会作笔记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适合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圈点、划线,并定期检查批阅。二是养成记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摘抄、剪辑、读书卡片等方法积累课外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内,大量的还是课外自学,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如字典、网络和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
三、学习兴趣是保证
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学科本身产生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会结合课文的内容提出有趣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一方面教师要在学习形式上激发学生兴趣,如布置自主探究性和活动性作业;另一方面要在学习内容上激发学生兴趣,如作业可以是背诵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其次,提高动机水平。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经常表扬班级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介绍自学经验。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实践证明,合理的奖励机制能很好地激发和维持学生高水平的自学动机。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在课外作业中严格地进行习惯上的训练,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达到教会儿童学习的目的。
一、学习方法是基础
学要得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才是我们所要看到的。因此,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该教给学生哪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故教师不仅要备好预习课,而且要具体指导好学生如何做预习。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主要内容有:朗诵课文二至三遍,数一数有几个自然段;把本课中不认识的字词摘抄下来,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明确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在学习中没弄懂的问题是什么,写下来与同学交流交流还有关于这篇课文自己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在上课时教师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預习作业进行点评,并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再对此次预习作业进行总结,对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给出不同的自学提示及要求,尽量使预习作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检查预习作业时应重点放在认真程度和习惯的养成上而不是正确率上;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上应以正面肯定为主,注意维护学生的学习动机。
其次,再按“四步读法”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要了解各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要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它能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写归写、想归想,读书不拿笔的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
二、学习习惯是关键
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小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即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做完检查的习惯,即做完作业之后及时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按时交作业的习惯,这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要适中,难易适度并且要及时查督促,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的习惯。第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一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会作笔记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适合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圈点、划线,并定期检查批阅。二是养成记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摘抄、剪辑、读书卡片等方法积累课外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内,大量的还是课外自学,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如字典、网络和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
三、学习兴趣是保证
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学科本身产生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会结合课文的内容提出有趣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一方面教师要在学习形式上激发学生兴趣,如布置自主探究性和活动性作业;另一方面要在学习内容上激发学生兴趣,如作业可以是背诵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其次,提高动机水平。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经常表扬班级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介绍自学经验。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实践证明,合理的奖励机制能很好地激发和维持学生高水平的自学动机。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在课外作业中严格地进行习惯上的训练,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达到教会儿童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