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比较ESP区别于EGP的特征,结合艺术院校的特点,分析在外语人才培养中运用ESP的意义,提出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逐步开展ESP教学,培养“英语+艺术专业”的ESP教师队伍,结合校本实际设置ESP课程,科学构建ESP课程评估体系,以实现艺术类外语人才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艺术院校 大学英语教学 ESP 评估体系 外语人才 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7-0147-03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开启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一流人才的能力要素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较强的外语能力是其核心要素之一。在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发生变化的今天,变革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模式,才能满足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卓越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需求,有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现实意义。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ESP对艺术院校的外语人才培养、艺术类卓越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如何运用ESP有效改革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培养“艺术+外语”、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复合型人才,应当成为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探索方向。
一、ESP区别于EGP的特征
ESP(专门用途英语)指与某种特定学科和职业相关的、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展的英语教学(Hutchinson & Waters,1987)。中国英语教学沿用多年的EGP(通用英语)旨在培养听说读写等基础语言能力、满足日常交流需求、专注于英语语言能力本身,仅有数十年发展历史的ESP则专业性强、应用范围广、针对群体明确,旨在满足特定行业学习者对本行业知识的专门学习需求。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ESP主要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在其特定学科领域的学习需求,如医学英语、空乘英语、贸易英语等。ESP突显高等教育特点和大学英语的工具性特征。在大学的ESP教学中,英语演变成一个为学生打开国际视野的工具,旨在以英语为媒介,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ESP教学,有望实现“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期望。因此,ESP教学呼应了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二、艺术院校外语人才培养中应用ESP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对英语的重视度
大多数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与英语关联程度较低,没有建立英语与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英语的“工具”作用认识不足,忽视英语对专业知识提升的重要性。运用ESP教学,将专业知识与英语结合起来,为学生打开通向国际的大门,可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其对大学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在世界视野内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对培养艺术院校外语人才有积极作用。
(二)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以EGP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试倾向较强,使学生满足于英语课本的学习,英语技能仅能应对日常交际,无法在其专业领域内实现英语应用。艺术院校开展ESP教学,可让学生通过掌握专业相关的词汇表达、语篇特点、文体特征等,逐步实现艺术专业与英语应用的结合,使学生能将英语应用到专业领域中,将英语学习从“必修”和“应试”转变成“实际应用”,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国际交流日益蓬勃的当下,专业知识和ESP结合教学,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日后开展艺术专业相关工作中的涉外交流、对外宣传夯实语言基础。
(三)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重应试轻应用,与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不相适应。ESP教学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更注重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在专业领域或是工作岗位上,英语都学有所用,是个人纵深发展的有力推进器,这样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才得以实现。此外,ESP教学也能促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进而逐步促使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由应试需要向个人提升转变,让学生逐渐成长为专业知识过硬、外语水平较高的艺术类国际化人才。
(四)符合“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艺术是文化的凝练和载体,艺术院校许多专业课程与文化紧密关联。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是培养艺术人才思辨西方文化精华与糟粕、积累语言技能、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阵地。结合艺术院校具体专业特色开展ESP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语言习得基础之上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水平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助力艺术院校培养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任的艺术型复合文化人才。
三、基于ESP的艺术院校外语人才培养初探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ESP是否可以完全取代EGP,王守仁教授认为EGP是基础,没有EGP的学习,ESP是难以进行的;有了EGP打下基础之后,应该考虑发展ESP教学。可见ESP教学是EGP的拓展和延伸。艺术院校基于ESP的外语人才培养探索,应结合学生与校本实际逐步开展、推进。
(一)结合学生实际开展EGP和ESP教学
艺术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盲目开展ESP取代EGP的教学并不可取。ESP教学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英语基础,因此ESP教学应当结合学生实际与EGP教学先后展开。入学时对学生进行英语能力测试和遴选有助于开展ESP教学。考虑到艺术院校中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可先通过EGP教学提升学习兴趣和信心,打好语言基础,为ESP教学做好准备。对英语基础良好、具备一定英语语言能力的学生,可遴选后作为外语人才的第一梯隊培养,通过ESP教学先提升这部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引导其逐步积累专业英语词汇、句法,培养其阅读专业相关英语文献、用英语开展专业相关沟通交流乃至开展涉外交流的能力。这一部分外语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身综合发展,也能为其他暂未开展ESP教学的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培养“英语+艺术专业”的ESP教师队伍
相对EGP而言,ESP教学仍属较新的教学理念。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师长期惯于开展EGP教学,教师整体对ESP教学的认识尚不足,对ESP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要求了解不够。此外,艺术院校开展的ESP教学与艺术专业门类紧密相关,不同艺术专业对ESP教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主力的英语教师虽语言功底扎实,但艺术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艺术专业教师往往英语能力不足。可见,艺术院校通过开展ESP教学培养艺术类外语人才,主要还是依靠英语教师。在师资层面上,开展ESP教学要求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了解ESP教学方法,从单一语言知识教学转向多元并重,利用艺术院校自身艺术专业优势充实自己,通过跨学科联合艺术类专业教师开展共同教学、教师交流座谈、短期培训及进修等方式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积累开展ESP教学的英语素材,逐步从EGP教学转变为以特定艺术专业知识内容为依托的ESP知识教学,以切实提高ESP的教学质量,实现艺术类外语人才的培养。
(三)结合校本实际科学设置ESP课程
艺术院校设置ESP课程需要紧密结合校本实际,根据学生英语基础情况、师资力量、专业学科对英语的需求等科学设置艺术类ESP课程。一方面,通过外语水平遴选后可优先为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安排ESP课程,从艺术专业相关词汇、句式、表达方式等基础ESP教学逐渐过渡到语篇、文体、阅读与写作等高阶ESP教学内容。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可如前文所述先开展EGP教学打好语言基础,同时提供艺术类基础ESP课程作为选修课或以讲座形式,逐步普及ESP教学概念,为学生从EGP过渡到ESP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艺术院校专业门类较为丰富,在师资力量有限的前提下,可针对英语需求较大的部分艺术类专业,如涉外交流开展较多、学生出国深造意愿强烈及参加国外展出、展演、赛事较多的专业,优先开展ESP教学或EGP+ESP联合教学,以满足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英语需求。此外,艺术类ESP课程的设置和开展也可联合有海外教育背景或英语水平较高的艺术专业教师共同完成,以补充大学英语教师在艺术类专业知识上的不足。
(四)构建科学的ESP课程评估体系
与EGP不同,艺术类ESP课程旨在培养艺术类外语人才,最终成长为时代需要的国际化复合型艺术类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具备对外宣传、涉外交流、出外参赛参展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英语技能。因此,艺术类ESP课程的课程评估应脱离评估EGP教学成果主要依靠的单纯书面测试形式,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方式,并视学生的学习进度灵活调整两种评估方式的比例,以考查学生在ESP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和对ESP教学的掌握程度。形成性评估贯穿ESP教学过程,可通过课前课后的专业英文文献查阅、资料整合、小组作业、作品英文演示、模拟艺术展会等形式考查学生在ESP教学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终结性评估在ESP教学结束后进行,可主要以书面测试形式完成,以安排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阅读理解、中英文献翻译和艺术专业相关话题写作为主。在艺术类ESP教学初期,应考虑学生从EGP过渡到ESP存在阶段性且专业技能尚浅,终结性评估所占比例应为50%~65%,以考查学生掌握的ESP基础知识为主。随着ESP教学进程深入,形成性评估的比例应逐渐加大,以考查学生在ESP教学中习得的语言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采用两种评估方式的艺术类ESP教学可促使学生实现英语学了就用、边学变用、学有所用,促进学生自觉在专业学习中将英语作为工具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将英语真正运用到专业学习中,逐步成长为艺术类外语人才,实现学以致用,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真正的意义所在。
ESP教学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已经发展了数十年,在新时代对新型人才的呼声中,ESP教学的有效开展对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有显著作用。艺术院校结合校本和学生实际切实开展ESP教学,可以有效促进艺术类外语人才的培养,也是坚定学生文化自信、为国家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才的一大助力,应当成为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发展中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推进中国专门用途英语研究[J].中国专门用途英语研究,2010(1).
[2]王守仁.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促进大学外语教学新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7(2).
[3]王守仁,王海啸.守正出新,推动大学外语教学内涵式发展[J].外语界,2019(2).
注:2017年广西高教本科教改项目“基于 ESP的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2017JGA247);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千骨”項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性多元语言服务体系构建研究(2020QGRW027)
【作者简介】赵冬芸(1987—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艺术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责编 黄桂婵)
【关键词】艺术院校 大学英语教学 ESP 评估体系 外语人才 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7-0147-03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开启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一流人才的能力要素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较强的外语能力是其核心要素之一。在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发生变化的今天,变革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模式,才能满足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卓越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需求,有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现实意义。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ESP对艺术院校的外语人才培养、艺术类卓越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如何运用ESP有效改革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培养“艺术+外语”、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复合型人才,应当成为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探索方向。
一、ESP区别于EGP的特征
ESP(专门用途英语)指与某种特定学科和职业相关的、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展的英语教学(Hutchinson & Waters,1987)。中国英语教学沿用多年的EGP(通用英语)旨在培养听说读写等基础语言能力、满足日常交流需求、专注于英语语言能力本身,仅有数十年发展历史的ESP则专业性强、应用范围广、针对群体明确,旨在满足特定行业学习者对本行业知识的专门学习需求。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ESP主要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在其特定学科领域的学习需求,如医学英语、空乘英语、贸易英语等。ESP突显高等教育特点和大学英语的工具性特征。在大学的ESP教学中,英语演变成一个为学生打开国际视野的工具,旨在以英语为媒介,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ESP教学,有望实现“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期望。因此,ESP教学呼应了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二、艺术院校外语人才培养中应用ESP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对英语的重视度
大多数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与英语关联程度较低,没有建立英语与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英语的“工具”作用认识不足,忽视英语对专业知识提升的重要性。运用ESP教学,将专业知识与英语结合起来,为学生打开通向国际的大门,可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其对大学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在世界视野内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对培养艺术院校外语人才有积极作用。
(二)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以EGP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试倾向较强,使学生满足于英语课本的学习,英语技能仅能应对日常交际,无法在其专业领域内实现英语应用。艺术院校开展ESP教学,可让学生通过掌握专业相关的词汇表达、语篇特点、文体特征等,逐步实现艺术专业与英语应用的结合,使学生能将英语应用到专业领域中,将英语学习从“必修”和“应试”转变成“实际应用”,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国际交流日益蓬勃的当下,专业知识和ESP结合教学,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日后开展艺术专业相关工作中的涉外交流、对外宣传夯实语言基础。
(三)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重应试轻应用,与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不相适应。ESP教学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更注重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在专业领域或是工作岗位上,英语都学有所用,是个人纵深发展的有力推进器,这样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才得以实现。此外,ESP教学也能促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进而逐步促使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由应试需要向个人提升转变,让学生逐渐成长为专业知识过硬、外语水平较高的艺术类国际化人才。
(四)符合“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艺术是文化的凝练和载体,艺术院校许多专业课程与文化紧密关联。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是培养艺术人才思辨西方文化精华与糟粕、积累语言技能、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阵地。结合艺术院校具体专业特色开展ESP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语言习得基础之上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水平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助力艺术院校培养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任的艺术型复合文化人才。
三、基于ESP的艺术院校外语人才培养初探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ESP是否可以完全取代EGP,王守仁教授认为EGP是基础,没有EGP的学习,ESP是难以进行的;有了EGP打下基础之后,应该考虑发展ESP教学。可见ESP教学是EGP的拓展和延伸。艺术院校基于ESP的外语人才培养探索,应结合学生与校本实际逐步开展、推进。
(一)结合学生实际开展EGP和ESP教学
艺术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盲目开展ESP取代EGP的教学并不可取。ESP教学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英语基础,因此ESP教学应当结合学生实际与EGP教学先后展开。入学时对学生进行英语能力测试和遴选有助于开展ESP教学。考虑到艺术院校中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可先通过EGP教学提升学习兴趣和信心,打好语言基础,为ESP教学做好准备。对英语基础良好、具备一定英语语言能力的学生,可遴选后作为外语人才的第一梯隊培养,通过ESP教学先提升这部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引导其逐步积累专业英语词汇、句法,培养其阅读专业相关英语文献、用英语开展专业相关沟通交流乃至开展涉外交流的能力。这一部分外语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身综合发展,也能为其他暂未开展ESP教学的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培养“英语+艺术专业”的ESP教师队伍
相对EGP而言,ESP教学仍属较新的教学理念。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师长期惯于开展EGP教学,教师整体对ESP教学的认识尚不足,对ESP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要求了解不够。此外,艺术院校开展的ESP教学与艺术专业门类紧密相关,不同艺术专业对ESP教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主力的英语教师虽语言功底扎实,但艺术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艺术专业教师往往英语能力不足。可见,艺术院校通过开展ESP教学培养艺术类外语人才,主要还是依靠英语教师。在师资层面上,开展ESP教学要求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了解ESP教学方法,从单一语言知识教学转向多元并重,利用艺术院校自身艺术专业优势充实自己,通过跨学科联合艺术类专业教师开展共同教学、教师交流座谈、短期培训及进修等方式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积累开展ESP教学的英语素材,逐步从EGP教学转变为以特定艺术专业知识内容为依托的ESP知识教学,以切实提高ESP的教学质量,实现艺术类外语人才的培养。
(三)结合校本实际科学设置ESP课程
艺术院校设置ESP课程需要紧密结合校本实际,根据学生英语基础情况、师资力量、专业学科对英语的需求等科学设置艺术类ESP课程。一方面,通过外语水平遴选后可优先为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安排ESP课程,从艺术专业相关词汇、句式、表达方式等基础ESP教学逐渐过渡到语篇、文体、阅读与写作等高阶ESP教学内容。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可如前文所述先开展EGP教学打好语言基础,同时提供艺术类基础ESP课程作为选修课或以讲座形式,逐步普及ESP教学概念,为学生从EGP过渡到ESP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艺术院校专业门类较为丰富,在师资力量有限的前提下,可针对英语需求较大的部分艺术类专业,如涉外交流开展较多、学生出国深造意愿强烈及参加国外展出、展演、赛事较多的专业,优先开展ESP教学或EGP+ESP联合教学,以满足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英语需求。此外,艺术类ESP课程的设置和开展也可联合有海外教育背景或英语水平较高的艺术专业教师共同完成,以补充大学英语教师在艺术类专业知识上的不足。
(四)构建科学的ESP课程评估体系
与EGP不同,艺术类ESP课程旨在培养艺术类外语人才,最终成长为时代需要的国际化复合型艺术类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具备对外宣传、涉外交流、出外参赛参展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英语技能。因此,艺术类ESP课程的课程评估应脱离评估EGP教学成果主要依靠的单纯书面测试形式,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方式,并视学生的学习进度灵活调整两种评估方式的比例,以考查学生在ESP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和对ESP教学的掌握程度。形成性评估贯穿ESP教学过程,可通过课前课后的专业英文文献查阅、资料整合、小组作业、作品英文演示、模拟艺术展会等形式考查学生在ESP教学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终结性评估在ESP教学结束后进行,可主要以书面测试形式完成,以安排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阅读理解、中英文献翻译和艺术专业相关话题写作为主。在艺术类ESP教学初期,应考虑学生从EGP过渡到ESP存在阶段性且专业技能尚浅,终结性评估所占比例应为50%~65%,以考查学生掌握的ESP基础知识为主。随着ESP教学进程深入,形成性评估的比例应逐渐加大,以考查学生在ESP教学中习得的语言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采用两种评估方式的艺术类ESP教学可促使学生实现英语学了就用、边学变用、学有所用,促进学生自觉在专业学习中将英语作为工具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将英语真正运用到专业学习中,逐步成长为艺术类外语人才,实现学以致用,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真正的意义所在。
ESP教学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已经发展了数十年,在新时代对新型人才的呼声中,ESP教学的有效开展对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有显著作用。艺术院校结合校本和学生实际切实开展ESP教学,可以有效促进艺术类外语人才的培养,也是坚定学生文化自信、为国家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才的一大助力,应当成为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发展中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推进中国专门用途英语研究[J].中国专门用途英语研究,2010(1).
[2]王守仁.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促进大学外语教学新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7(2).
[3]王守仁,王海啸.守正出新,推动大学外语教学内涵式发展[J].外语界,2019(2).
注:2017年广西高教本科教改项目“基于 ESP的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2017JGA247);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千骨”項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性多元语言服务体系构建研究(2020QGRW027)
【作者简介】赵冬芸(1987—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艺术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责编 黄桂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