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实践活动课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一)教师眼睛里的数学实践活动课
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教学时摆脱不了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的模式,没有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些活动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活动课重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它以发展学生个性要素为首要目标的课型。虽然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随年级的上升而具有层次性,但这些内容是不确定的,它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灵活安排的。其开设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数学游戏、数学讲座、数学墙报等。它的设计和实施具有一定的规范,并严格按此规范实施教学过程。它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侧重从数学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二)学生眼睛里的数学实践活动课
喜欢数学实践课吗?喜欢,因为可以玩玩,不需要动多少头脑,老师说反正不要考试,不上没有关系,不是很重要。在孩子们的眼里,数学实践是轻松的,没有什么思维含量的,也大都经历探索和体验的过程,是可有可无的。是真的可有可无的吗?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和其他学科之间联系的活动载体,是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加以综合应用的一个组合内容。
二、如何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一)让学生的思维在自主实践中飞翔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研究解决现實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并且由于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有着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相互交流、相互请教,每个人的创造力、科学志趣和个性差异鲜明地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
促进课内知识的扩展、深化和巩固,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认识范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在活动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教科书上是没有答案的。如:巧用余数解决实际问题,怎样买最省钱;测量计算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等。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急于想解决的心理,促使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去搜集信息和资料。学生在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和资料的过程中,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让教师的角色在不断思辨中得以认同
如何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仍是当前教师困惑的一個热门话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的教师在“组织者”角色方面,不仅在课内,而且延伸到课外。“引导者”角色不是张扬而是隐性的;教师要勤于观察,善于等待,巧于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放收得当”,放得真心、实在,收得自然、适时;在“合作者”角色方面则是显性的,教师和学生完全置于平等的地位,遇到个别问题自己也不能解答时,决不掩饰,教学相长,真正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共同学习体”。
教师是一个组织者,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题,但决不可代替活动,充分给学生自由时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活动中学生无论表现如何,教师应是一个鼓励者,应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使学生觉得参与实践活动是一件快乐的事。
(三)让课堂的文化在教学细节中绽放光彩
“从根本上讲,课堂情境是社会的!”学生在学校的活动,在数学课堂上的活动,都涉及到人际关系,并受到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数学课堂文化,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来的。
什么是数学课堂文化?通过数学课堂上的数学活动与师生互动,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数学课堂文化,强调的是“价值、观念与行为”。在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课堂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所认同,并在数学教育中努力构建。价值、观念与行为,并不是单纯靠技术训练来完成,而是通过感染、熏陶、引导、启发、培育而成,是需要通过启发教育来实现。而数学实践活动课正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
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概念时,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1.师出示一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21÷5=4……1,22÷5=4……2,23÷5=4……3,24÷5=4……4。师:仔细观察余数和除数(老师的手指向1、2、3、4与除数5),你们发现了什么?生:余数都小于除数。
2.每个小组在课前都准备了三个盘子和10粒豆子,活动内容是把10粒豆子分装到三个盘中,每个盘中的豆子要一样多。然后请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分的结果。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不断地在争论“够不够分?”。在一段时间后,他们都得出答案“10÷3=3……1”。师生再进一步演示比较:“10÷3=3……1”“10÷3=2……4”“10÷3=1……7”三种分法,发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师追问:为什么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从上面两个课例中我们会发现,第一个课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小于除数的规律,貌似寻找规律,学生实际并未动多少脑筋,学生是在按照老师的“指令”行动。而第二个课例,学生经历的是一个体验“做数学”的活动过程,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感悟“数学就是生活,试商就是分豆子。”学生在经历这样一个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而且很快找到了规律。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成功的体验。他们将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和自豪。
总之,数学实践活动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我们马虎不得,随便不得。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实践活动课的规律与功能,使实践活动课“活”而不乱,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切实打好基础。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好好走进实践活动课!
一、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一)教师眼睛里的数学实践活动课
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教学时摆脱不了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的模式,没有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些活动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活动课重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它以发展学生个性要素为首要目标的课型。虽然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随年级的上升而具有层次性,但这些内容是不确定的,它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灵活安排的。其开设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数学游戏、数学讲座、数学墙报等。它的设计和实施具有一定的规范,并严格按此规范实施教学过程。它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侧重从数学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二)学生眼睛里的数学实践活动课
喜欢数学实践课吗?喜欢,因为可以玩玩,不需要动多少头脑,老师说反正不要考试,不上没有关系,不是很重要。在孩子们的眼里,数学实践是轻松的,没有什么思维含量的,也大都经历探索和体验的过程,是可有可无的。是真的可有可无的吗?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和其他学科之间联系的活动载体,是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加以综合应用的一个组合内容。
二、如何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一)让学生的思维在自主实践中飞翔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研究解决现實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并且由于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有着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相互交流、相互请教,每个人的创造力、科学志趣和个性差异鲜明地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
促进课内知识的扩展、深化和巩固,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认识范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在活动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教科书上是没有答案的。如:巧用余数解决实际问题,怎样买最省钱;测量计算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等。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急于想解决的心理,促使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去搜集信息和资料。学生在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和资料的过程中,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让教师的角色在不断思辨中得以认同
如何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仍是当前教师困惑的一個热门话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的教师在“组织者”角色方面,不仅在课内,而且延伸到课外。“引导者”角色不是张扬而是隐性的;教师要勤于观察,善于等待,巧于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放收得当”,放得真心、实在,收得自然、适时;在“合作者”角色方面则是显性的,教师和学生完全置于平等的地位,遇到个别问题自己也不能解答时,决不掩饰,教学相长,真正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共同学习体”。
教师是一个组织者,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题,但决不可代替活动,充分给学生自由时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活动中学生无论表现如何,教师应是一个鼓励者,应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使学生觉得参与实践活动是一件快乐的事。
(三)让课堂的文化在教学细节中绽放光彩
“从根本上讲,课堂情境是社会的!”学生在学校的活动,在数学课堂上的活动,都涉及到人际关系,并受到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数学课堂文化,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来的。
什么是数学课堂文化?通过数学课堂上的数学活动与师生互动,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数学课堂文化,强调的是“价值、观念与行为”。在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课堂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所认同,并在数学教育中努力构建。价值、观念与行为,并不是单纯靠技术训练来完成,而是通过感染、熏陶、引导、启发、培育而成,是需要通过启发教育来实现。而数学实践活动课正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
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概念时,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1.师出示一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21÷5=4……1,22÷5=4……2,23÷5=4……3,24÷5=4……4。师:仔细观察余数和除数(老师的手指向1、2、3、4与除数5),你们发现了什么?生:余数都小于除数。
2.每个小组在课前都准备了三个盘子和10粒豆子,活动内容是把10粒豆子分装到三个盘中,每个盘中的豆子要一样多。然后请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分的结果。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不断地在争论“够不够分?”。在一段时间后,他们都得出答案“10÷3=3……1”。师生再进一步演示比较:“10÷3=3……1”“10÷3=2……4”“10÷3=1……7”三种分法,发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师追问:为什么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从上面两个课例中我们会发现,第一个课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小于除数的规律,貌似寻找规律,学生实际并未动多少脑筋,学生是在按照老师的“指令”行动。而第二个课例,学生经历的是一个体验“做数学”的活动过程,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感悟“数学就是生活,试商就是分豆子。”学生在经历这样一个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而且很快找到了规律。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成功的体验。他们将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和自豪。
总之,数学实践活动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我们马虎不得,随便不得。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实践活动课的规律与功能,使实践活动课“活”而不乱,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切实打好基础。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好好走进实践活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