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黄,诗意的咀嚼

来源 :酒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lolo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秋季节,在北京前门午餐,同行的朋友单点“豌豆黄”一碟。此举立时令我刮目,在时下遍地洋装丽人只吃肯德基、麦当劳的时候,还有人知道并且喜欢豌豆黄,很让人回味—觉得时至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唐诗还在,菩萨蛮还在,林徽因还在……那一刻,总爱犯短期失语症的我,忽然记起了很长时间都想不起来的一句唐诗:“晴空一鹤排云上……”
  我也是很爱品尝豌豆黄的,每次到北京,只要有机会,总要吃上一次,既饱口舌之福,又有一种精神文化的享受。我一向认为,温饱之后的饮食应该有些文化的品位,那才是人类的高境界,就如这豌豆黄,是美味的享受,更是诗意的咀嚼。
  豌豆黄,顾名思义,当然来源于豌豆。“豌豆”,单是这名称,就很有诗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它“其苗柔弱宛宛,故得豌名”。在农作物中,豌豆是少有的一年四季都能给人以口福享受的菜蔬。早春里,豌豆苗破土而出,采撷豌豆尖,做汤或是涮锅,都极其鲜嫩,吃时不放味素,最具本色清香,与谷雨前采摘的旗枪龙井很相似,极品。另外,在地道的四川豆花庄里经营的豆花中,春天都放有豌豆尖,白嫩的豆花上飘着翠绿的豌豆尖,真真地色香味俱全了。吃完豌豆尖,就该是豌豆苗了。豌豆苗为豌豆的嫩茎叶,是春夏间江南人餐桌上的常见菜,与莴苣、春笋等合称“春八鲜”。豌豆苗的吃法极简单,加油盐清炒便是,上海人对这种菜做得最是地道。记得有一次出差住在上海大众影视发行公司招待所,每晚都有清炒豌豆苗吃,那种绿色的清芬,是北方很难享受到的。虽然东北现今也有了豌豆苗吃,但味道却差多了。打个比方,豌豆苗在江南是二八佳人,到了北方则是珠黄老妇了,吃起来更像是柴梗。进入秋天,人们就不再吃豌豆苗而食豌豆荚了,城里人买了豌豆荚去筋洗净,同青豌豆或炒或煮,可以制成不同风味的菜肴。待秋后豌豆成熟,花样就更多了:豌豆包、豌豆粥、豌豆面、豌豆油钱,还有四川风味“刮刮凉粉”,也是纯豌豆制品。其中最讲究、最具情调的豌豆制品当数豌豆黄。
  豌豆黄是清朝宫廷里有名的“四大糕点”之一(其他三种是小窝头、芸豆卷、千层糕),为慈禧太后的心爱之物。因此,今天吃起来,多少还有些“旧时王谢”的味道。
  豌豆黄的制作很费心思,先用小磨将豌豆破碎去皮,再用凉水把碎好的豌豆洗三遍,放入铁锅中加水煮烂,然后撒入适量白糖炒半个小时,炒得不太嫩,也不太老,接下将适中的豌豆泥过铁模成型,最后成为长方形的一小块一小块的豌豆黄。豌豆黄不可热吃,只可凉吃,冷藏过的最好,是消暑的最佳食品。
  我吃过的最好的豌豆黄是北京北海公园仿膳饭庄的。这家饭庄的豌豆黄继承了清宫的制作方法,质地细腻而又起沙,浅黄的颜色中透着嫩绿。放人口中,用舌尖轻轻一抿,即可化为豌豆泥,初感有沙,再品无粒,甜香爽口,细而不腻,丝丝凉意直沁心脾。盛夏里,一边品着豌豆黄,一边透过窗纱远望“白塔堆云”的胜景,那情境,大有红尘之外,沐浴佛天花雨的感觉。
  此次在前门吃豌豆黄也感惬意,只是独少了北海那家的环境和感觉。不过,心境还是蛮
  好,至少是身边还有像我一样喜欢吃豌豆黄的朋友。这样思量:识得并喜欢吃豌豆黄的人,总比那些一味盯着麦当劳或者肯德基的人要古典一些、有韵致一些或含蓄一些,还没有感染上盲目和浮躁的时代病。这种认识或许有些偏颇,甚至苛刻,但不管怎样,我是喜欢豌豆黄的。由此,我也喜欢吃豌豆黄的朋友。
其他文献
在生活之中,水的原形,火的心,这就是酒。其实酒是非常有个性的。它是一种诡异的软件,一旦输入人体,便会改变人的正常秩序。实际上,你欣赏它,用心品味它,从世界观的角度去研究它,就会发现,酒的学问实在是太多太深了。酒,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酒其实是时刻与人的情怀和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是脉脉含情与人为善的,并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激情,这就在于酒原本就很清高,但是它最大的弱点就是耐不住寂寞,非
期刊
米尼斯特尔酒店Ministere  瞥见旧日时光  离香榭丽舍大街仅几步之遥,有着舒适大床和美妙天窗,带着蒙德里安式构图特质的内饰风格,各种设计感十足的家具和当代艺术品,多半会让你产生一种误入艺廊的错觉。  “艺术是令人振奋的东西,它依然代表着自由与大胆,这也正符合米尼斯特尔小众艺术酒店的气质。”设计师Francois Champsaur说,“酒店所处的住宅区,充斥着众多艺术家、音乐人和冒险家,仿
期刊
酒名中使用率最高的4个字    在我收藏的酒瓶中,酒名里出现率最高的字依次是“老”、“王”、“家”、“春”4个字,共占我藏瓶总量的10%左右(其中“老”字占3%,其他三个字各约占2.4%),也就是说,大约每10瓶酒中就有1瓶会碰上它们。为什么这几个字如此受商家们的青睐呢?笔者分析如下。  老—其一:标明自己的酒是“老字号”,是信得过的酒,或告诉客户该酒是陈年老酒,醇厚悠香,如老庄陈酿、老酒坊、泸州
期刊
第一次去苏黎世的那间酒吧,我便看到吧台里那个短发的亚洲女孩Emma,帅气十足地摇着调酒器,她含笑的眼神,从容的举止,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听人介绍,她是这间酒吧第一位女调酒师,是马来西亚华人,卢赛恩一家酒店学校的大三学生。后来认识她的朋友都说,她十分聪明伶俐,深讨苏黎世很多酒吧大老板的欢喜。那时候,我悄悄对自己说,我也要像她那样,闯出一番天地。那年我18岁,在瑞士读大学。  学校里,有专业的调酒课
期刊
金桃王酒瓶是以驰名中外的肥城桃为蓝本精心设计制作的。酒瓶为陶质,硕大的米黄色肥桃,其顶端微现红晕,桃叶凸镶于两侧,桃枝从中间探出,冠之以小桃为盖。酒瓶造型既突出了肥城桃的外在特征,又体现了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肥城桃,资料上有这样的记载:明代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的《肥城县志》载:“果亦多品,惟桃最著名。”明天启二年(1622年)即为皇宫贡品。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的《山东通志》记载:“
期刊
在韩国,无论是男明星还是女明星都有一个好酒量,韩国男人认为在韩国不喝烧酒的男人是一种耻辱。韩在石、张东健、郑俊浩这三个好兄弟的酒量就非常大,他们三个好友经常聚在一起喝酒聊天,郑俊浩笑说韩在石花在喝酒上的钱都可以买到一栋房子了。而另一个男星尹多勋的酒量是大家公认的,他可以一连喝掉62杯威士忌加啤酒的混酒都不会醉,据说这记录至今还没有被人打破。  安在旭看起来总是斯斯文文的,但实际上他可是个深藏不露的
期刊
我今年58岁,年近花甲。还谈什么美容,岂不惹人笑话。美容是女人的时尚,何况我是男士。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皆同。我在单位的洗手间里经常看到洗完手的男士,总要对着镜子左照呀右照,这说明他们是爱美的,唯恐头发蓬乱,衣服不整。有的男士还和镜子近距离“亲热”,仔细观察脸上的皮肤,这当然也是美的一种表现了。  同事见了面,都说我气色好,皮肤好,说我有“养生之道”。我听了以后总是“哈哈”一笑。特别是脸上
期刊
2004年11月18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黑色星期四”。这天晚上,我的三口之家爆发了空前激烈的“家庭战争”。“激战”之历史原因:多年来,我体内酒精积蓄过多;直接原因:当日,我体内酒精浓度超标。  一天的郁闷。下班回家的路上,主要是斟酌“求和”的台词儿。到了家门口,心中忐忑数十秒,才沉重地掏出钥匙……   何故忐忑?说来话长。  我与妻子连理20余载,相濡以沫。女儿出生前,只有一个“贤妻”头衔的妻
期刊
在酒席宴会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同的人,即使喝同样的酒,他们的表现却大不一样。有的人酒量如海,喝一斤烈性白酒绝无问题,即使是醉了,也只是脸色发青;而有的人酒量甚小,沾唇即醉,面红耳赤、心跳气喘,如腾云驾雾一般,头重脚轻、头晕目眩、天旋地转。为啥酒量相差如此悬殊?这个谜底已被科学家彻底揭开了。  原来,这与人体内的醇脱氢酶和醛脱氢酶有关。能饮酒的人,机体酶系统中含有足量的醇脱氢酶和醛脱氢酶。当酒精
期刊
那年我诸事缠身,心绪不宁,在郁郁寡欢中很想到一个远远的地方,去寻一份清净。于是,便去了庐山。  按照旅游示意图,几乎饱览所有“景点”,心情仍未好转。听说有一“天然居”是个好去处,遂带上一瓶好酒,前往做片时之游。穿过牯岭街,拐入松阴深处的弯折小道。先踏石阶曲径,后踩鹅卵碎石;偶遇粉艳桃花含笑扑脸,亦有青枝绿叶拂袖擦衣。不待脚下云海苍茫,身边雾缕如烟,忽见路畔有一间小小的茶室,依山而置,颇为幽静。黑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