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坐月子”?
我们必须热爱我们的母亲,因为是她将我们送到这个世界,但这里要说的不是我们的妈妈,而是动物的妈妈们,看看它们在将幼小的宝宝们带到这个世界后都做些什么。
在中国,妈妈们生出宝贝后要卧床调养数周,这段时间俗称“坐月子”。说起坐月子,在中国的历史可相当悠久。坐月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数一数足有2000多年的历史。那个时候,人们把坐月子称为“月内”,还被记载到了我国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中了呢,可见古人对母亲生子哺育后代的行为是多么重视,已经被看做是一种重要的礼仪。
动物都坐月子吗?
从科学的角度说,人本身就是一种动物,隶属于灵长目人科人属。刨除人类,动物们又是怎样度过哺乳期的呢?其实,就像人类社会中中国人对妈妈们产后极为重视,又要喝鸡汤调理,又是不能下床,而英国的妈妈们大多在产后三天就出院回家工作了一样,人类之外的动物世界里,不同物种在产下后代后的行为也是千差万别。
就说鱼类吧。鱼类产卵后的行为大致有三。第一种,产卵后便拍屁股走了,根本不照顾子女,比如鲑鱼就属此类。第二种比较好,这类鱼通常会筑巢产卵,产后要照顾幼体。第三种有点特别,它们将鱼卵随身携带,或置于口腔内,或放在额头上,甚至像海龙那样有专门的孵化囊,产后还要照顾幼体。
两栖爬行动物,大多数都是产后溜之大吉的主儿。比如许多蛙、蟾蜍、蝾螈等,把卵产在有水或潮湿的环境后,就一走了之了。但也有例外,例如负子蟾,产后就会背着卵过日子。
两栖类中的海龟是个周游列国的主儿。它们在海水中自由游弋几十年,到快生下儿女的时候,就会游回到它们的出生地,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爬上沙滩,挖掘一个大坑,产下上百枚乒乓球大小的卵,随后用沙土将卵覆盖,便让儿女们自生自灭,独自慢吞吞地划回大海,照旧四海为家了。
除人以外,鸟是很会坐月子的动物。多数鸟类产完卵后,需要孵化,民间称为“趴窝”。有些鸟类是单亲孵化,有些则是双亲共同轮流孵化。一般,鸟类会把鸟蛋产在窝里,然后卧在里边,靠体温孵化幼雏。孵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变相的产后修养。
生活在亚非热带地区的犀鸟“坐月子”的方式最具有中国人的风格。产前,雄犀鸟会把雌犀鸟用淤泥封闭在树洞内。巢穴一旦被封住,只留一个小开口,供雌雄犀鸟两个嘴对嘴地衔接食物,雌鸟生产之后就不出家门了,在以后40多天的孵化期里,全靠雄鸟一个端茶送水、衔虫喂饭,还真有“坐月子”与“伺候月子”的架势呢!
在哺乳动物类中,有一种名叫高原鼢鼠的动物。高原鼢鼠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它们产后哺乳期最长可达50天,在这段时间里,它们或静止休息,或清洁自身,或照顾幼崽,或取食,不过大多数时间都在照顾幼崽。
生存方式:适应环境的选择
其实,无论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坐月子”,所表现出的都是对某一生存环境的适应。在野外,那些生活在被捕食行列中的动物,如非洲草原的羚羊、角马、斑马……青藏高原的藏羚羊、藏原羚、野驴等等食草动物,它们在生产幼崽之后,如果想坐月子,哪怕是在地上卧着休息会儿,都是一种危险的奢侈。因为,周围虎视眈眈的狮子、猎豹、鬣狗,或者狼、猞猁都在等待着美味上桌,垂涎三尺地盯着它们。所以,对于这些食草动物来说,就连刚出生的幼兽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站起来,并和妈妈一起奔跑才能保住小命。坐月子——在它们的头脑中永远不会有这种概念。
同样的道理,野生的猴子也不会坐月子。生产后,母猴护理完幼崽,通常就睡觉了,第二天,除了继续喂奶以外,母猴子并没有特殊的行为表现出“坐月子”的迹象。她们仍然像平时一样活动、取食,食物的质与量也没有显著性变化。除了因为多了个小猴在身上,略显步态稳重外,就看不出什么变化了。
相比之下,食肉动物存在一个短暂的“月子”期,因为许多食肉类,诸如虎、豹、熊,甚至只吃竹子的大熊猫等,在繁殖期会有一个产仔的巢穴,母兽会呆在巢穴内哺乳幼崽,直至幼崽断乳。这样一来,为了喂养孩子,母兽由平时的漫游式生活,转而更多的时间在巢穴内度日。一般来说哺乳期的野生兽类能量消耗更大,所承担面临天敌的风险更大。但这种生存策略进化的好处,就是后代存活率大大提高了,物种得以高效地延续。
与野生动物比,家养的宠物简直就是生活在天堂里了。宠物受主人的宠爱,这些家养的猫猫、狗狗在生产后也得到优待,好心的主人会无微不至地照顾它们,给她们吃最有营养的宠物粮食,甚至给她们做好小棉被盖着。现在,有很多宠物医院更推出坐月子服务。宠物们可以享受住院坐月子的优质待遇,她们的产房不仅干净整洁,而且宠物的孩子们还住在保温箱或育幼箱内,由专人护理。想一想,这些宠物们生活在野外的亲戚们看了会怎们想呢?毕竟,这些宠物们在得到呵护的同时也丧失了野性,在离开人类的环境里几乎没法生存了。
我们必须热爱我们的母亲,因为是她将我们送到这个世界,但这里要说的不是我们的妈妈,而是动物的妈妈们,看看它们在将幼小的宝宝们带到这个世界后都做些什么。
在中国,妈妈们生出宝贝后要卧床调养数周,这段时间俗称“坐月子”。说起坐月子,在中国的历史可相当悠久。坐月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数一数足有2000多年的历史。那个时候,人们把坐月子称为“月内”,还被记载到了我国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中了呢,可见古人对母亲生子哺育后代的行为是多么重视,已经被看做是一种重要的礼仪。
动物都坐月子吗?
从科学的角度说,人本身就是一种动物,隶属于灵长目人科人属。刨除人类,动物们又是怎样度过哺乳期的呢?其实,就像人类社会中中国人对妈妈们产后极为重视,又要喝鸡汤调理,又是不能下床,而英国的妈妈们大多在产后三天就出院回家工作了一样,人类之外的动物世界里,不同物种在产下后代后的行为也是千差万别。
就说鱼类吧。鱼类产卵后的行为大致有三。第一种,产卵后便拍屁股走了,根本不照顾子女,比如鲑鱼就属此类。第二种比较好,这类鱼通常会筑巢产卵,产后要照顾幼体。第三种有点特别,它们将鱼卵随身携带,或置于口腔内,或放在额头上,甚至像海龙那样有专门的孵化囊,产后还要照顾幼体。
两栖爬行动物,大多数都是产后溜之大吉的主儿。比如许多蛙、蟾蜍、蝾螈等,把卵产在有水或潮湿的环境后,就一走了之了。但也有例外,例如负子蟾,产后就会背着卵过日子。
两栖类中的海龟是个周游列国的主儿。它们在海水中自由游弋几十年,到快生下儿女的时候,就会游回到它们的出生地,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爬上沙滩,挖掘一个大坑,产下上百枚乒乓球大小的卵,随后用沙土将卵覆盖,便让儿女们自生自灭,独自慢吞吞地划回大海,照旧四海为家了。
除人以外,鸟是很会坐月子的动物。多数鸟类产完卵后,需要孵化,民间称为“趴窝”。有些鸟类是单亲孵化,有些则是双亲共同轮流孵化。一般,鸟类会把鸟蛋产在窝里,然后卧在里边,靠体温孵化幼雏。孵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变相的产后修养。
生活在亚非热带地区的犀鸟“坐月子”的方式最具有中国人的风格。产前,雄犀鸟会把雌犀鸟用淤泥封闭在树洞内。巢穴一旦被封住,只留一个小开口,供雌雄犀鸟两个嘴对嘴地衔接食物,雌鸟生产之后就不出家门了,在以后40多天的孵化期里,全靠雄鸟一个端茶送水、衔虫喂饭,还真有“坐月子”与“伺候月子”的架势呢!
在哺乳动物类中,有一种名叫高原鼢鼠的动物。高原鼢鼠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它们产后哺乳期最长可达50天,在这段时间里,它们或静止休息,或清洁自身,或照顾幼崽,或取食,不过大多数时间都在照顾幼崽。
生存方式:适应环境的选择
其实,无论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坐月子”,所表现出的都是对某一生存环境的适应。在野外,那些生活在被捕食行列中的动物,如非洲草原的羚羊、角马、斑马……青藏高原的藏羚羊、藏原羚、野驴等等食草动物,它们在生产幼崽之后,如果想坐月子,哪怕是在地上卧着休息会儿,都是一种危险的奢侈。因为,周围虎视眈眈的狮子、猎豹、鬣狗,或者狼、猞猁都在等待着美味上桌,垂涎三尺地盯着它们。所以,对于这些食草动物来说,就连刚出生的幼兽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站起来,并和妈妈一起奔跑才能保住小命。坐月子——在它们的头脑中永远不会有这种概念。
同样的道理,野生的猴子也不会坐月子。生产后,母猴护理完幼崽,通常就睡觉了,第二天,除了继续喂奶以外,母猴子并没有特殊的行为表现出“坐月子”的迹象。她们仍然像平时一样活动、取食,食物的质与量也没有显著性变化。除了因为多了个小猴在身上,略显步态稳重外,就看不出什么变化了。
相比之下,食肉动物存在一个短暂的“月子”期,因为许多食肉类,诸如虎、豹、熊,甚至只吃竹子的大熊猫等,在繁殖期会有一个产仔的巢穴,母兽会呆在巢穴内哺乳幼崽,直至幼崽断乳。这样一来,为了喂养孩子,母兽由平时的漫游式生活,转而更多的时间在巢穴内度日。一般来说哺乳期的野生兽类能量消耗更大,所承担面临天敌的风险更大。但这种生存策略进化的好处,就是后代存活率大大提高了,物种得以高效地延续。
与野生动物比,家养的宠物简直就是生活在天堂里了。宠物受主人的宠爱,这些家养的猫猫、狗狗在生产后也得到优待,好心的主人会无微不至地照顾它们,给她们吃最有营养的宠物粮食,甚至给她们做好小棉被盖着。现在,有很多宠物医院更推出坐月子服务。宠物们可以享受住院坐月子的优质待遇,她们的产房不仅干净整洁,而且宠物的孩子们还住在保温箱或育幼箱内,由专人护理。想一想,这些宠物们生活在野外的亲戚们看了会怎们想呢?毕竟,这些宠物们在得到呵护的同时也丧失了野性,在离开人类的环境里几乎没法生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