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之“难”(下)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e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三 负担与质量
  
  主题发言
  高万祥(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就怕苦得没质量
  2006年1月23日,我到苏大附中任校长后第一次和全校教师见面讲话时说。我深知自己工作的第一大难点就是如何做到既不过分加重师生负担,又能把质量搞上去。也许在眼下这种高考升学制度面前,普天之下高中校长的困难、压力和痛苦主要就在这一点上。
  我以为,在负担和质量的关系上,在如何理解“质量”这一问题上,一共有四种可能和相应结果:一是轻负担高质量,相应结果是高分高能。二是高负担高质量,相应结果是高分低能。三是轻负担低质量,相应结果是低分高能。四是高负担低质量,相应结果是低分低能。比较而言,第一种是理想境界,第二种是现实状况,第三种是明确而又无奈地选择,第四种则是最可怕和危险者。
  作如此比较判断,也许过于简单粗糙,但我想大致还能说明问题。先抛出这个基本看法,再谈以下三点。
  第一,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质量?毋庸讳言,今天,在校园内外,从上到下,“质量”差不多成了分数的代名词,分数也就成了“质量”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内涵。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分数成了中国中小学教育几乎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学生为分数而读,教师为分数而教,校长为分数而累。题目做得多,经典阅读少,在许多地方,学校不再是学校而是学店和工场。学生不再是作为“人”的学生,而是成了机器般的“考生”。应试教育的危害,最主要者一是对人格的摧残,二是人文精神的失落,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日益弱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文字只能出现在为了拿分数的考卷上,而不能铭刻于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精神世界。在许多地方,应试教育登峰造极,无以复加,已到了摧残学生,摧残教师,危害国家民族的地步。从孔子开始,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把做人即把品德人格教育放在首位,并形成了可贵的教育传统和民族文化血脉。面对教育的堕落,想想自己还违心地在做着许多不想做不该做的事情,加重了师生负担又不见理想的教育质量,我心之痛,痛何如哉!
  第二,辩证看“负担”。首先,我以为学习不可能没有负担。以前上语文课,每接一届高一新生,开学第一堂课我总要对学生讲上一通,其中有一句话必提——吃得苦中苦,方为接班人。我说,旧时代鼓励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腐朽的出人头地的旧思想。今天我们提倡刻苦拼搏,勤奋努力,并且要“吃得苦中苦”,目的是为了砥砺意志,发奋成才,报效父母,奉献国家。一句话,我鼓励学生不怕负担重,不怕吃苦头。今天,我也常常大会小会举例介绍,书包翻身,读书改变命运,即使是古代帝王小时候读书往往也是十分辛苦和刻苦的;再看今日西方欧美也好,亚洲近邻也是,中小学生读书一般也都有较重的负担压力云云。其次,相关的一层意思是,只要值得即只要有利于素质和能力提高,有些负担有些压力,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应该是好事。道理明了。不必多说。再次,我以为最重要和最可怕的是“负担”产生的负面效果。比如大量作业影响学生休息睡眠,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产生厌学厌读,分数压力过大导致心理情感人格的扭曲变形等等。尽管令我们无可奈何,但我想我们决不能放弃批判和建设。
  第三,“减负”出路,路在何方?要实现轻负担高质量,出路之一是改革高考及招生制度,之二是抓好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改,之三是通过提高教师素养来提高教学效率。这里重点谈改革高考命题。说不客气一些,不管老高考新高考,都太复杂刻板教条,因而都没有解决基础教育良好导向即减轻负担提高质量这一根本问题。比如语文高考,假如让我命题,150分中作文应是绝对的重头戏,占90分或100分。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还有思想认识水平和形象创造思维素养,都可在一篇文章中得以较好反映和综合考核。因为写作的背后是阅读,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关心。当然作文内容上不考清谈空谈,考社会和生活实际,也极为重要。另外的60或50分考阅读。三年高中规定一百篇古文名篇,50本中外名著、二百首古典诗词,要求学生精读熟读甚至背诵,考试时或抽取书中文字让学生写出书名与作者,或考对上下旬,或直接按规定要求默写。这全靠平时积累,会的,几秒钟至一两分钟一题,不会就只能干瞪眼了。现在的语文高考引导的是死读书死做题的应试教学,学生读书太少,写作太弱,同时人文素养得不到很好提高。作为语文教师,每每念及于此,常常扼腕痛惜。
  
  观点链接
  唐国均(如东县实验初中):关于负担和质量,这是个敏感的问题。第一,没有质量就无法生存。张柏苓做校长的时候,陶行知先生给他送了一块匾,表扬他学校办得好。他就和陶行知先生讲我这个学校考试又考得不好,你为什么给我送匾呢?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考得好我就不给你送匾了。试想在我们今天,如果哪个校长办的学校考试考得不好,谁会给你送匾呢?给你送来的可能是一纸调令,甚至是一个免职的通知,你校长都作不成了,还谈什么实现教育理想?因此,对一个校长来说,考试的质量是第一位的。第二,没有负担就没有质量。现在讲质量,用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来讲就是要“揪”、“死揪”。“揪”就是增加负担,“死揪”就是拼命增加负担。在当前的环境下,没有一个校长敢不“揪”的。第三,负担与质量之间有一个度的把握。最高的境界自然是轻负担高质量。大多数学校是做不到的,那就需要退而求其次,有一定的负担。但是这个负担不能过重,否则就会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那样对谁都不利。第四,关键在于让学生乐学。这负担是非常奇怪的东西,做10道题,对有些学生来说它可能不是一点负担,但对有些学生来讲他做两道题可能就是一个负担,因为他不愿学,当他不愿意学的时候就是一种负担。
  陈康金(溧水县东庐中学):关于负担,现在我在外面听好多人讲到过,高考中考的质量,很多人回避负担。但我的看法就是学习就应该有负担,但是合理的负担。负担其实在于一个人的心理体验。减负不是从量上减,更重要的是减轻心理负担。现在我们学生很累,教师很累,其实累的都是心。关于质量,我认为一要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二要追求学生全体发展的质量,三要追求教师和校长的发展。
  孙永明(宜兴市杨巷中心小学):我想我们学校要真正实施轻负担高质量,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我们的教师,不断开发教师这块资源。开发教师这块资源,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素:一是规划——学校要有发展教师的规划,教师要有发展自己的规划。二是路径——最有效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培训,我们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来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培训体系;第二条就是教育科研,通过教育科研让教师科学成长。三是 引领——一方面要让教师知道怎么做,另一方面还要让教师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倡导人才就在身边,身边就有人才。好教师就在身边,身边就有好教师。
  贝学问(洪泽县第二中学):我来自“第二中学”。如果只从高考升学率来看,我们基本上是一所“培养失败者”的学校。你想想看,一届七八百个毕业生,考上大学的只有七八十个或者一百多个,这不是失败是什么?其实,如果换一种质量标准,境界就不一样了。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每所学校也是不一样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一所学校都办出特色,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适合他的发展。
  王力耕(扬州市梅岭中学):我说三句话:第一负担从哪儿来的?第二质量从哪儿找的?第三就是如何辩证理解负担与质量的关系?负担从哪儿来的?从我的角度分析一下。负担用不着说来自考试。负担重了以后我们教师的教学成了“告诉”式的教育,其实告诉式教育不可能有引领式的教学。本来教学应该是引领的。告诉式的学习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成了做题式的学习、背题式的考试。学生培养要靠三问:第一,问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是不是愉快?是痛苦取得的成绩,还是愉快取得的成绩?第二,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乃至进入社会以后有没有发展潜力?第三,要问学生毕业以后是否眷恋母校?被学生眷恋的母校就是好学校。所以我说在质量和高质量的问题上要脱开分数脱开升学率。我最想说的两点:第一,满足期待的就是高质量;第二,要尊重差异,因为学生是各种各样的。
  
  专家点评
  彭钢(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这是一个一言难尽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话题。我觉得高校长很有智慧。他后来把负担扔掉了,光谈高质量。因为追求高质量是与国际基础教育改革一致的东西。在基础教育这种国民素质教育的性质目标任务下,怎么来追求高质量是世界各国都在考虑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仅仅和负担联系在一起?不一定。但是在我们国家是紧紧和负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第一个判断是,追求高质量无论是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而言,它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然我们可以对高质量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现在比较倾向把高质量看作高分数,这是一种现实的逼迫。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高质量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我们应该追求的是轻负担高质量。第二点是如何把轻负担和高质量联系起来,起码有两种状态:一是高负担低质量,负担很重质量很差。对我们的教育而言是一种耻辱,是一种奇耻大辱。第二种是轻负担低质量。它比第一种状态好。之所以比第一种状态好,是因为它不摧残学生,孩子们生动活泼,阳光得很,活得非常自然。第三种状态叫高负担高质量。负担也很重,质量也很高。高负担高质量起码要比前面两种要好。我们现在的教育绝大多数是高负担高质量。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是轻负担高质量,但是这谈何容易,我想起码受刚才这些校长说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教师没有高水平,要做到轻负担高质量是很难的。没有对教育规律教育科学的尊重,没有对人的发展规律的尊重,要想做到轻负担和高质量是不可能的。所以对我们的校长而言,对我们学校而言,应该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轻负担和高质量。但是我们现在恰恰是负担很重,质量不高,所以我非常同意高校长说的负担重得不值得。起码给孩子一种阳光的心态,现在的孩子负担很重,我觉得很可怕。我们应该不断提高教师素养。不断追求教育科学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去追求轻负担和高质量。最后一点我也想说负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负担必须合理。中国最大的问题负担不舍理,充分表现在幼儿园、小学、初中负担太重。高中的学生成人了有点负担没关系,美国的高中也是有负担的。现在问题是这么小的孩子就有负担。而且负担很重,太不合理了。他们身心必须健康成长的时候,你给他这么多的负担,他没有办法健康成长,等到他成人、上大学的时候,可以有负担的时候,又没有负担了。而且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是错误的。非常错误的。人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起跑,他不是一次性决定你的成败。所以人的一生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成长的机遇,成长的关口,选择的关口,你一次性地把它耗费掉,对我们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建议我们尽可能让孩子的童年稍微快乐些。到了高中让他拼一下,取消高考制度是不可能的,尽管你口诛笔伐,说高考怎么不好,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考是改变人的命运的重要制度设计。没有这个制度设计,英雄永远是英雄,狗熊永远是狗熊。这样的高考制度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不是最糟的。所以我还是感觉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和少年,当他能够承担人生负担的时候就让他承受。
  成尚荣(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关于质量与负担,我想讲三点看法:第一条不仅要追求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还要追求负担本身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负担不仅是轻和重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负担本身的质量如何?如果我们的负担是有质量的,那么和教育教学的质量内涵是一致的。只有高质量的负担,才会有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这个负担本身的质量、内涵比较丰富。我以为至少有这么几条:一是负担有没有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如果负担成为学生一种愉快的体验,成为他发展的一种动力的话,这个负担是有质量的。二是表现在负担有没有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如果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这个负担是有质量的。三是这个负担的质量还体现在有没有真正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四是负担的思维含量怎么样?如果这个负担是富有思维的挑战性的,那么这个负担是科学的有效的,是有质量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的轻负担是讲科学的负担,本身有质量的负担。第二条我们要强调解决的是中小学生的负担过重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坐而论道,更要立即行动起来。我们坐而论道是必须的,但行动是更重要的。学生负担过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主要责任是我们的制度设计,主要责任是在我们有些地方政府对学校施加的更大的压力。针对这一情况,希望我们的政府要正视这个问题。一要严肃,这问题太严重了,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死揪把我们的学生揪死了,我们中华民族还有什么未来?二要严格,对学校一定要严格要求,一定要让他们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做。三要严厉,对于那些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方针的要严肃处理,应当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些政府是不作为的。但是除了我们政府的责任之外,我们学校的校长或者我们的老师也负有一定的责任。所以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很难但是也不是一点不能解决的问题。我希望我们赶快行动起来,真正把目前学生过重的负担降下来。我觉得不只是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负担过重首先让我们的学生伤害在起跑线上。在起跑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就被伤害了,带着伤痕去走完他的学习道路,甚至走完他的人生道路,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质量可言呢?我非常赞成这句话:让我们儿童真正地 过一回孩子的生活。让学生愉快起来,在合理的有质量的负担中得到愉快的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
  
  之四 思想与行走
  
  主题发言
  芮火才(溧阳市实验小学):
  
  想得美,更要做得好
  就广义的教育思想而言,我们可以说每一位校长都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每一位校长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想。但从实践层面看,校长思想和行走的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校长教育思想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没有落实在行动上;有的校长想的讲的是一套,做的完全是另外一套;有的校长不但有思想而且付诸实践。思想并行动着。
  校长思想和行走的严重偏离原因虽然众多,但从本质上讲不外乎两个方面。从内因上讲,一是校长价值取向的偏差。校长所“具有”的教育思想并不是自我真实的追求,而主要是功利使然。或是哗众取宠,装点门面,往脸上贴金;或是紧跟形势,迎合潮流,以不失时尚追求;或是东施效颦,简单模仿,硬是和名校(名人)扯上关系。二是校长缺乏把思想转化为行为的能力或路径。从外因上讲,是校长迫于外界压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或是就范于上级主管部门(或领导)实际奉行的教育追求和评价机制;或是向世俗的教育评价举手投降。
  校长的真教育思想首先来自于校长对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对教育规律的正确把握。其次这样的教育思想直接指向学生和教师的健康发展,是学校发展和师生健康成长所需要的。从一定意义讲它并不仅仅是校长一个人的教育思想,而是学校大多数人的理想追求。此外,这样的教育思想也是校长的自我内在需求、真实追求。
  一、科学化解外部压力,坚定思想引领下行为跟进的信念。
  1998年,我担任校长遇到的第一个选择就是真心实意实施素质教育,还是假心假意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的一贯追求和我所奉行的教育思想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持续的发展,对学生的终身负责。但实施这样的教育,并不能保证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如果努力做到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又不能或很难保证实施的是素质教育。溧阳实小是百年老校,也是地方名校,社会的期待就是学校既要实施素质教育,考试成绩又要名列前茅,什么都要争夺第一。虽然从理论上讲两者可以兼得,但实际上当时(包括现在)真的很难做到。应该说我和学校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我化解压力的办法非常简单,就是只要我奉行的教育思想真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目中有人的,考试成绩不能名列前茅又有何妨?如果我们实施这样的教育学生满意、家长认可,学生考试成绩不能名列前茅又有何妨?如果我们实施这样的教育,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经过高一级学校的努力。学生考试成绩照样能名列前茅,现在考试分数低一点又有何妨?如果我奉行这样的教育思想后暂时不能被社会和领导认可,就是不能继续做校长又有何妨?真心为了学生,心中就会非常坦然,所谓的压力也就不成其为压力。学校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多年,不为功利和虚名所累,虽然考试分数经常不能名列前茅,反而得到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认可、支持。
  当然,我们并不排斥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各项比赛成绩还能名列前茅,只不过不能把考试(竞赛)成绩的名列前茅作为我们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否则教育难免就会走火入魔。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思想引领下行为跟进的保障机制。
  制度是思想转化为行为的保障,如果没有制度支撑,思想转化为行为难免就处于随意和无序状态。根据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和学生、家长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实际,我们提出了“教育就是服务”的思想。而要实现这样的思想,关键教师要有服务意识。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要真正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又谈何容易。为此,学校创设了“学生、家长选师制”、“教育投诉制”和“信任投票制”三项机制。由传统的教师选学生转变为学生(家长)可以选教师,由传统的上级对下级的评价转变为服务对象对服务者的评价,通过价值引领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服务意识,重视学生(家长)需求,尊重学生(家长)人格,真心实意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服务。
  为确保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到实处,学校每天放学后实行两次清校制度,确保学生的在校时间不超过法定的要求;定期对教师执行课程计划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执行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和课程实施的质量;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不以分数论英雄,重个体的纵向变化,轻群体的横向比较。
  学校制度要能促使教育思想转化为行为,至少需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制度要能反映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二是制度本身对教育思想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行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像学生、家长选师制的确立,基本保障了学生和家长可以选择适合孩子发展所需要的教师,使学生和家长有了基本的教育选择权:同时引领教师换位思考,树立教育服务意识。像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机制,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发展性评价的要义,避免教师为了分数“铤而走险”“不择手段”而伤害学生,同时,这样的评价也充分体现了我们也许无法超过别人,但每一个人通过努力都可以超越自我的人道主义价值观。
  加强制度建设,不但包括制度设计本身的科学性,同时也包括执行制度的力度。如果我们有了思想转化为行为的基本机制,但我们没有对制度足够尊重的态度,也没有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那么这样的制度只是一纸空文,充其量只是一种摆设。
  三、重视非制度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的有效结合,形成思想引领下行为跟进的良好氛围。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思想转化为行为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建设活动。它既包括前文所述的制度文化建设,也包括非制度文化建设。有效的制度建设只是保障校长在思想引领下积极行走的基础,但并不是全部。如果把制度文化理解为树干,那么非制度文化就可以理解为树叶;如果把制度文化理解为人所需要的食物、衣物,那么非制度文化就可以理解为人同样需要的无处不在的空气。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非制度文化建设首先表现为校长的以身示范。当校长大力倡导教育就是服务的思想,并制订了“选师制”等严格的规章制度对教师进行规范、约束和引导时,但校长却高高在上,仍然唯我独尊,缺乏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和行动,教育就是服务的思想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就失去了前提和可能。这样的以身示范主要通过日常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所以我和学校老师在校园“狭路相逢”,总是主动让道于教师;我在学校大会上发言如果教师不守“纪律”,不但不批评教师。反而要作自我批评,因为发言不吸引人向教师表示歉意。
  其次学校行政管理者日常管理言行所体现的价值取向要与学校倡导的教育思想相一致。如我们倡导素质教育思想,从来就不允许行政人员在公开场合简单表扬考试分数高的任课教师,批评考试分数低的任课教师。不允许简单推崇“早出夜归”型的教师。为实现教 育就是服务的思想,教导处安排老师外出听课和培训,遵循“自愿申报、择优选择”,“左右为难,抽签决定”的原则。“自愿申报、择优选择”即让愿意外出听课和参加培训活动的教师自主报名,避免学校行为的一厢情愿。当报名人数超过设定人数时,表现优秀的教师优先参加,以体现学校对优秀教师的尊重和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左右为难,抽签决定”是指当选择外出听课和培训教师处于两难境地时,采用传统的抽签办法决定人选。这样的做法既尊重了教师的需求,又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三是在学校工作的细节处要力求充分体现教育思想的精髓。从一定意义上讲。衡量校长是不是在教育思想的引领下进行积极的行走,只要从一些细节的处理中就可见一斑。所谓“以小可以见大,一滴小水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在学校管理中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总提醒自己严格遵循教育思想和理念。例如,从前学校夏季开会,总是为老师们准备一些矿泉水,现在夏季开教师会,不但有冷的矿泉水,而且还有热开水,可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传统学校卫生间的洗手池由于是以成人标准设计,高度普遍超过学生洗手舒适的正常范围。2003年学校新建校舍,卫生间洗手池按学生的身高进行设计,而且一楼洗手池的高度还要低于四楼(因为一楼是低年级学生教室,四楼是高年级学生教室)。
  想得美是一种假设,虽然也能反映一位校长对教育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但只有做得更好,这样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更实际的价值。当然,是不是只有想得美才能做得好,我看也未必。往往是因为做得好,才会想得美,然后做得更好。在当前社会和教育比较功利、比较浮躁的情况下,做得好也许比想得美更加重要。
  
  观点链接
  黄艳梅(淮安市人民路小学):作为校长,思想尤为重要。我对学校的文化场一直有美好的期待,师生在这个“场”中受到激励和约束。我所在的人民路小学也是一所有着60多年辉煌历史的老校、名校,校区很小,所幸的是随着发展的机遇,我们的学校正在扩建。我们一直在人民路小学多年的办学经验中寻求文化的根,把“和”文化写进了我们的规划。“和”文化的关键词就是健康、礼仪和智慧。打造健康校园、礼仪校园、智慧校园应该是我们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抓手。如何在现实当中去行走——将思想变成行动,这是我倍感艰难的问题。一是如何赢得家长的认同。比如我们提出的健康校园,是指向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兴趣爱好,但是现在家长非常关心的是孩子的智力活动,我们运动会前期的一些训练,家长就想方设法让孩子逃脱。二是教师队伍如何培训与提高。一个很好的愿景就要有一个很好的执行团队。这个团队就是我们的全体教师,学校的文化要想得以实施,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理念,这个刷新的过程就是学习。但学习又不能是强制性的,只有唤醒教师内心的自觉,唤醒他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三是教育行政如何推进。有一首歌词写得好: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背上还背着一介胖娃娃……这是形容生活中女人的状态,我把它改变一下,作为女性校长在校园中行走的职业状态:我右手抓着质量,左手抓着形象,头脑里面放着一些文化。因此,我希望头脑当中文化的因子能够随着血液循环流动到我的双手,让我的成绩、形象抓得更有内涵、更有文化味。
  孙永明(宜兴市杨巷中心小学):我有一种感受,就是做校长是用一种理念、一种思想去打造这所学校。我身在农村小学,我确立的理念是“教师发展学校”。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我用三个策略去抓落实:一是通过课题研究来引领,二是通过扎扎实实抓好校本培训来支撑,三是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来推进。前面引领,中间支撑,最后推进,三位一体,实施下来是很有效的。
  李洪祥(南京市江宁区实验小学):关于“思想与行走”,我想说三个意思:第一,教育需要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第二,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思想。首先教育需要带着思想去做事,我们有一位校长曾经说过,做行走着的思想者,做思想着的实践者。这两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一样的,就是既要有很先进的思想又要有把思想转化为行动的能力。思想的行走需要一个支持的力量,特别是我们到了一个不同的学校,不一样的文化氛围,怎样来融合,当我们把自己的思想和老师们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往往会有不同的反应。思想有时候就是一种创意。第三,思想之美往往不能变成行走之实,关键是缺少鲁迅先生所说的韧的精神。在中国现有的管理体制下,应当说校长缺的更多的不是思想,而是能够顶住压力矢志不渝的精神。
  王俊(宜兴市实验初中):思想与行走,关键还是行走。学校的行走关键还是要行走在课堂上。这几年,我行走在课堂上有这样几个感受:第一,在课堂上行走非常艰难,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听了近一百节课,大小讲座十多次,参加了二三十次各个教研组的研究活动,我们的老师的教学观念在逐步的变革,教学方式在逐步的变革,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第二,坚持着总有收获,开学以来,我们的公开课已经展开,我们的老师在谈到自己的感受的时候说:以前的课怎么这样上?我们的课原来可以这样上?这就是变化。有了这种变化,我们最终会走向成功。
  庞荣瑞(常州市星辰实验学校):我是这样想的,出于一种个性化的考虑,我认为还是有的,可是我怀疑我这个人没有思想,为什么呢?有人说我是一个“土八路”,根本不懂什么理论,但是实践上还是行的。缺乏理论的人还有思想吗?一个人胡说八道,随便说出一个叫别人服从,这叫思想吗?所谓思想,应当是一个校长对教育的主张,对教学的认识,对办学的认识,对管理的认识。它不应该那么虚。校长要有自己的独特性,或者说要有个性化的教育教学主张。
  
  专家点评
  周彬(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思想与行走,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我们今天的讨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讨论,而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我相信各位校长一定知道一个人,就是泰勒,他是管理学的始祖,是他提出了决策和执行的分离。也正是因为他提出了决策和执行之间的分离,所以才有我们今天的管理学。谁赋予我们校长来决定一所学校走势的权力?这是因为我们的校长是一个管理者。当我们回过头去看泰勒的时候,千万别忘了他其实是有一个前提。泰勒管理的是搬运工。他说:这些搬运工笨得就像一头猪,他们的智商不值得我们对他进行研究,要让另外一些比搬运工聪明的人来帮他们决策。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意思理解了没有,教师和搬运工究竟有多少区别,我们做校长的究竟应该怎样去引领他们?教师是专业人员,专业人员和搬运工肯定不一样。我们再引申出来,作为学校管理者,思想与行走之间有一个怎样的落差?校长的思想越多,对你来说可能是好事,但对教师来说可能就是无穷无尽的灾难。因为人总是为自己而活着。校长的思 想那么多,教师会不会被折磨得不像个人样啊?就是说当一个人为了别人的思想而活着的时候,这个人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而且作为专业人员,他根本就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思想与行走,其实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2003年的4月,我到上海的一所学校去学习。我说校长我准备到你这里来学习学习。他给我一句话,说周博士,你到我们这里怎么是学习学习,应该叫指导指导。我说为什么是指导呢?我对你们这所学校又不了解。他说理论指导实践,你是搞理论的,我是搞实践的,你到我们学校来应该指导指导啊。我就觉得很荒唐,我没有达到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要到底下去学习。其实,我们可以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是职业人员,一类是专业人员。职业人员就是用别人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比如搬运工。另一类就是专业人员,他们用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当我们的校长天天都去抱怨教师怎么就不更新教学理念,批评教师怎样怎样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当你天天批评人家的时候,他们怎么有思想去改变他们的课堂呢?所以,在思想和行走之间有一个互相制约的问题。
  校长应该具有怎样的思想?中国教育界一直在讨论,校长应该是管理的专家还是教育的专家?我想。校长应该具有两种理念:一种是管理理念,一种是教育理念。首先你天天坐在办公室,你没有管理理念肯定是不行的,你这个校长就白当了。但是,我们更要关注一个理念——教育理念。你有了教育理念怎么办?你的教育理念应不应该由别人来执行?你觉得要求全校的老师都来执行你的理念,你觉得这是公平还是不公平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教育的思想,教育的理念只能去渗透,只能是影响,你不能强制。在上海外国语学校,有个老师是从英国回来的,他在英国呆了4年,在这个学校教书,最先学校的老师都讨厌他,因为他用的是英国的一套,后来他跟校长讲,你能不能不管我,你就给我一个学期。校长说,好,我就给你一个学期。这个学期他就完全把英国的一套搬过来了,他让学生自己备课,自己上课,他只是成了一个指挥。过了一年,我们去听他的课,所有的孩子自己上英语课。那种能力,那种驾驭班级的能力,那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后来这个校长把我们叫了过去,他说准备在全校推广这种模式。我吓了一跳。我说你要推广很好啊,你把你们学校所有的英语老师送到英国学习4年回来。校长说现在一个很好的学习模式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习、在全校推广呢?我说条件不具备。但这个老师在教学上体现出来的创新的精神是可以学习和分析的。比如在学校里搞教学创新月,让优秀的老师展示自己的课堂。校长和教师各自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想?教师最应该具备的是教育思想,校长最应该具备的是管理思想。对我们中国的校长来说,可能最缺的就是管理思想。
  校长的管理思想怎么去影响老师的思想,就是我们这个思想怎么去让老师去接受?一个人去接受别人的思想不外乎三条路:一是利益,就是首先让我觉得干这件事情是值得的;二是流程,就是自然而然就融入到这个流程之中了;三是文化,没有利益就没有文化,所以一个学校要想建立一个文化共同体,首先要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其次是工作共同体,然后才是文化共同体。所以,关于思想与行走,我想校长更重要的是要有管理思想,更重要的是用管理思想去影响、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
  成尚荣(江苏省教科院):今天的讨论飘荡着思想,洋溢着思想,也许解决我们校长之“难”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思想与行走。
  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是应该有思想的时代,比任何时代都应该具有思想。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自由,自由是人生存的本质,是创造的保姆,是思想的摇篮。如今的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多元文化的选择,多元价值观的呈现。近几年,近十几年我们特别的感受到思想的解放,这种解放的感觉带来了思想的产生。我希望我们的校长包括我自己应该有思想。
  思想与行走从哪里做起?还是从读书做起,如果不读书,你还真没有思想,你不知道人家在讲什么,你不知道你认同不认同。让我们对自己的行走做一些理论的思考,做一些理性的思维,让我们的思想变得充满智慧。
其他文献
门窗工程规范的门窗工程是修订时新增加的一章,目的是适应门窗工业的发展,保证门窗安装质量。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铝合金门窗、涂色镀锌钢板门窗、钢门窗、塑料门窗的安
无井架电动提模工艺是继液压滑模之后,国内推荐使用的一项新工艺。在各类工业化模板施工体系中,电动提模工艺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近年来,电动提模施工工艺在火电厂烟囱施
本文根据房屋建筑学的学科特色,分析了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出了在教学中,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丰富的教学手段、育才与育人结合等
安徽省电力设计院在全面研究了燃煤电厂废渣的工程特性和桩基础的受力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钢筋砼为芯,在桩外填充废渣,旨在提高土侧压力系数和桩土摩擦系数并增大端部阻力
存在性问题是数学开放性问题的一种,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新方向,其解法灵活且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索能力.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先假设存在,然后证明存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治国目标和理念。建设和谐的建设行业培训中心,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
今年1月,104位金融高层次人才从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和各大金融机构汇聚贵州,来到这片发展热土,开启为期两年的挂职旅程。这是迄今为止,贵州乃至全国层次最高、范围最广、规模最
甲:知道3月5日是什么日子吗?乙:这,还真不知道。甲: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乙:那我得查一查,是哪位伟人的生日。甲:不用查,是小某的诞辰!乙:呵,“小某”?还敢说诞辰?甲:你小瞧
内径百分表是机械制造、修理行业中常用的一种精密计量器具 ,用于孔径尺寸测量。它是工作现场间接测量孔径尺寸的一种精密计量器具。工矿企业中校对内径百分表一般用相应规格
客户必须提防,与某个行业紧密相关的咨询公司中,那些处理不同客户任务的内部咨询员之间要设有“防火墙”,以免发生利益冲突。自然,法律和道德预防措施能避免这些冲突,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