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互联网+”背景下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学生体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以及提升作文的冲击力。通过深度挖掘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赏析精彩范文,仿写典范文段,对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进行多角度灵活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 键 词] “互联网+”;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挖掘與运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9-0050-02
一、引言
一篇优秀的作文,少不了优秀的素材,笔者长期在中职语文一线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写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所储备的素材少、写作中用到的材料陈旧。每到考前学生乱翻作文书,对素材的积累如大海捞针,一到考场头脑一片空白。因为脑海中没有储备,很多学生会随便编造一些事例,甚至会对写作感到厌烦。因而如何进行素材的挖掘与运用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年一次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作为展示时代精神的风范,可以作为作文的优秀素材。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职高考语文写作教学模式,丰富中职高考语文写作的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挖掘蕴含在感动中国人物的巨大财富,收藏其素材,领悟其情感精华,引“源头活水”为作文所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素材利用起来,找到写作的快乐之处,切实提高中职高考生的作文分数。
二、“互联网+”背景下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挖掘与运用的意义
(一)“互联网+”背景下感动中国人物短片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中职学生阅读的作品数量比较少,基本不去阅读经典名著,文化积淀近乎苍白,缺乏对生活的自觉观察和了解,学生不知怎么积累材料,更谈不上筛选材料,精用材料,活用材料,挖掘材料。学生往往在写作第一个环节“选材”就被难住,想不出写什么,无法确立自己的写作意图。要想卓有成效地指导学生写作,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突破材料关。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短片播放的形式,把素材呈现给学生,通过动态视频与感官的共同参与,引发学生共鸣,将学生喜欢看的励志类视频,加入作文教学中。而每一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节目,都会以新的视角、新的领域,将新的内容展现给受众,通过观看,学生能够直接了解人物、了解事件的经过,以感动中国人物素材作为学生写作的触动点,培养学生主动积累材料的兴趣、提炼主题的兴趣、安排结构的兴趣及对作文进行评改的兴趣。
(二)“互联网+”背景下感动中国人物能促使学生感悟生活
中职高考生很多写出来的文章,都显示不真实,内容空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从培养学生生活感悟的角度出发,把对生活的感悟融入作文中。只有用心写出的作品,才更感人。通过“感动中国”教育片,学生能从“暴走妈妈”陈玉蓉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从心比金坚老兵陈俊贵体会情义的无价,从最美教师支月英体会平凡也能彰显伟大……这些教育片中的情感,是无法在普通课堂流程中体会到的,只有深有同感,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三)“互联网+”背景下感动中国人物短片能提升作文的冲击力
文为心声,文章是自己真情的表达。作文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章一定要有“亮点”,这样才能在大量的文稿中脱颖而出,如果文章用陈旧的词语、俗套的事例,就会让观看者出现“视觉疲劳”“感情麻木”的感觉。我们通过总结发现,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介绍的短片,都会用丰富的表现手法,用大量信息报道说明,特别是对人物细节的捕捉也恰到好处,一个小短片就好比一个小的纪录片,时间虽短,但是给人的冲击力很强,现场感很强,每一个环节都让人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共鸣。学生学会追求细小,让选材产生魅力,材料丰富,主题明确集中,也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便让阅卷老师在瞬间被吸引、被打动,进而达到作文高分的目的。
三、“互联网+”背景下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挖掘与运用的方法
(一)深度挖掘感动中国人物素材
“感动中国”人物,是从众多的候选人中选举产生,代表了民众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是典型而又有影响力的素材。我们要利用这些素材,首先正确把握人物的精神内涵,感动中国人物引领时代精神的精品,它讲爱国、敬业、母爱、仁爱、大爱,讲关心,讲奉献,讲真善美,当学生看完一个人物短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挖掘,在人物介绍中,有很多富含哲理的观点让我们去学习、去思考、去搜寻。如看完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短片后,可以挖掘到适用话题有坚持不懈、淡泊名利、奉献、爱国、团队合作、勤奋能克服众多不利因素、敬业、自信、严谨细致等;看完大国工匠李万君的短片后,可以挖掘到适用话题有爱岗敬业、执着认真、言传身教、处世真诚等;看完大国工匠徐立平的短片后,可以挖掘到适用话题有面对危险、义务和责任、生与死、勇敢与智慧、生命境界等。深度挖掘感动中国人物素材为材料的多角度运用打下基础。
(二)赏析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精彩范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职高考生作文基础较差,特别是在考场中时间有限,能够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很多学生就会用记流水账的形式,从以前写到现在,出现拼凑字数的现象。范文是有严密逻辑组织的作文范例,精彩范文为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引导学生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精彩段落中蕴含的写作知识与技能。不同的人观察事物的角度、方法都不同,即使描述同一个事物,写出来的文章风格也不一样,不管是学生的习作,还是教师的下水文,学生只有多接触一些范文,才能增加自身的积累,了解其中的规律,精彩范文无形中便会成为中职高考生创作的根基。 以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杨科璋为素材的老师下水文段:
勇于承担责任,人们心中永远铭记。(观点句)一个人必须要有责任心,要勇于承担社会和历史赋予的责任,杨科璋在烈火中对责任作了诠释。(阐释句)2015年5月29日,广西玉林市的一栋民房发生火灾,杨科璋在转移一个吸入过多浓烟的小女孩时,在浓烟中不慎踩空,从正在改建中的五楼电梯井跌落,在跌落的时候只要他张开双臂就能自救,但他为了保护小女孩,他在坠落的过程中紧抱孩子,保持着最美的姿势,小女孩得救了,而英雄杨科璋却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材料句)杨科璋不是不珍惜自己美好的生命,是什么让他在生死抉择的那一瞬间,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遗憾留给自己呢?那是他肩上的责任,杨科璋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个人民子弟兵应该担负的光荣使命与责任,诠释了当代军人勇于担当责任的含义。(分析句)杨科璋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7岁,可在大家心里他并未走远,人们永远铭记他,他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必定会永驻人心。(结论句)
这是一个标准的议论段,学生可借鉴范文中是如何提出論点、如何过渡、如何定向叙述事例、如何分析材料、如何进行小结等,借助信息技术把一些精彩文段投影给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范文的写作技巧,充分发挥范文的作用,能使学生经历会写、乐写、写好的写作过程。
(三)仿写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典范文段
所谓仿写,就是在模仿别人的写作方式方法,模仿是为了创作,借鉴感动中国人物素材中精彩片段的写法,在模仿中习得方法,获得能力。范文只是为了给学生呈现写作的技巧,在引导学生写作时要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作,表达真实情感。
文章要观点鲜明,所选用的事例能紧扣中心论点,有分析有小结。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投影给学生,师生一起修改,相信经过多次的模仿与修改,学生的作文水平会大大提高。因此,在习作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从感动中国人物提炼写作素材,并能用所学的写作技巧把它们表达出来,逐步理清写作思路,完善语言表达技巧,有效地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达到灵活运用的水平。
(四)对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进行多角度灵活运用
素材的模仿过后是灵活运用,运用的时候不能大篇幅地机械堆砌。灵活多角度运用素材,是中职高考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任何事例都包含多方面的意义,在事例积累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对同一事例作不同的裁剪,从多角度充分利用同一事例。如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张超,这一人物素材可运用的角度有攻坚克难、爱岗敬业、高尚品德、强军梦想、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吴锦泉这一人物素材可运用的角度有助人为乐、奉献精神、人格魅力、大爱无疆、平凡与伟大等。同一个人物事例,我们所能使用的角度有很多,这样看来学生头脑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乏合理运用的能力,正因为同一素材中包含多方面的意义,教师在指导学生使用的时候,抓住最佳角度,选准恰当的主题,进行合理叙述,典型地表现主题的角度,力求观点的论证精巧到位。同时,我们在作文时引用从感动中国人物中积累的素材时要注意创新,不能生搬硬套,教会学生概括分析、归纳总结。将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运用在作文中时,一定要活学活用,懂得推陈出新,用独到的文笔,吸引阅读者的眼球,打动阅卷老师,获得好成绩。
四、结语
“互联网+”背景给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给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素材是写作的基石,搭建起文章的大厦,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现代化手段,利用好感动中国人物素材,通过不断的练笔将素材积累起来,使考场作文丰富而深刻,从而达到在中职高考中取得高分的目的。当然如通篇文章的材料都是感动中国人物的话,会略显单调,所以在作文素材积累上还要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素材、积累素材,并能够将积累的作文素材有效地运用,力争学生在考场上创作出一篇佳作。
参考文献:
[1]桑进林.巧用感动素材 写就美妙文章[J].写作,2013(Z4):14-15.
[2]曾建平.如何在中职语文作文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J].现代职业教育,2020(47):28-29.
[3]陈芳.生活元素在中职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渗透[J].东西南北,2019(11):161.
编辑 尹 军
[关 键 词] “互联网+”;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挖掘與运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9-0050-02
一、引言
一篇优秀的作文,少不了优秀的素材,笔者长期在中职语文一线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写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所储备的素材少、写作中用到的材料陈旧。每到考前学生乱翻作文书,对素材的积累如大海捞针,一到考场头脑一片空白。因为脑海中没有储备,很多学生会随便编造一些事例,甚至会对写作感到厌烦。因而如何进行素材的挖掘与运用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年一次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作为展示时代精神的风范,可以作为作文的优秀素材。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职高考语文写作教学模式,丰富中职高考语文写作的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挖掘蕴含在感动中国人物的巨大财富,收藏其素材,领悟其情感精华,引“源头活水”为作文所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素材利用起来,找到写作的快乐之处,切实提高中职高考生的作文分数。
二、“互联网+”背景下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挖掘与运用的意义
(一)“互联网+”背景下感动中国人物短片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中职学生阅读的作品数量比较少,基本不去阅读经典名著,文化积淀近乎苍白,缺乏对生活的自觉观察和了解,学生不知怎么积累材料,更谈不上筛选材料,精用材料,活用材料,挖掘材料。学生往往在写作第一个环节“选材”就被难住,想不出写什么,无法确立自己的写作意图。要想卓有成效地指导学生写作,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突破材料关。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短片播放的形式,把素材呈现给学生,通过动态视频与感官的共同参与,引发学生共鸣,将学生喜欢看的励志类视频,加入作文教学中。而每一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节目,都会以新的视角、新的领域,将新的内容展现给受众,通过观看,学生能够直接了解人物、了解事件的经过,以感动中国人物素材作为学生写作的触动点,培养学生主动积累材料的兴趣、提炼主题的兴趣、安排结构的兴趣及对作文进行评改的兴趣。
(二)“互联网+”背景下感动中国人物能促使学生感悟生活
中职高考生很多写出来的文章,都显示不真实,内容空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从培养学生生活感悟的角度出发,把对生活的感悟融入作文中。只有用心写出的作品,才更感人。通过“感动中国”教育片,学生能从“暴走妈妈”陈玉蓉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从心比金坚老兵陈俊贵体会情义的无价,从最美教师支月英体会平凡也能彰显伟大……这些教育片中的情感,是无法在普通课堂流程中体会到的,只有深有同感,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三)“互联网+”背景下感动中国人物短片能提升作文的冲击力
文为心声,文章是自己真情的表达。作文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章一定要有“亮点”,这样才能在大量的文稿中脱颖而出,如果文章用陈旧的词语、俗套的事例,就会让观看者出现“视觉疲劳”“感情麻木”的感觉。我们通过总结发现,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介绍的短片,都会用丰富的表现手法,用大量信息报道说明,特别是对人物细节的捕捉也恰到好处,一个小短片就好比一个小的纪录片,时间虽短,但是给人的冲击力很强,现场感很强,每一个环节都让人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共鸣。学生学会追求细小,让选材产生魅力,材料丰富,主题明确集中,也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便让阅卷老师在瞬间被吸引、被打动,进而达到作文高分的目的。
三、“互联网+”背景下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挖掘与运用的方法
(一)深度挖掘感动中国人物素材
“感动中国”人物,是从众多的候选人中选举产生,代表了民众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是典型而又有影响力的素材。我们要利用这些素材,首先正确把握人物的精神内涵,感动中国人物引领时代精神的精品,它讲爱国、敬业、母爱、仁爱、大爱,讲关心,讲奉献,讲真善美,当学生看完一个人物短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挖掘,在人物介绍中,有很多富含哲理的观点让我们去学习、去思考、去搜寻。如看完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短片后,可以挖掘到适用话题有坚持不懈、淡泊名利、奉献、爱国、团队合作、勤奋能克服众多不利因素、敬业、自信、严谨细致等;看完大国工匠李万君的短片后,可以挖掘到适用话题有爱岗敬业、执着认真、言传身教、处世真诚等;看完大国工匠徐立平的短片后,可以挖掘到适用话题有面对危险、义务和责任、生与死、勇敢与智慧、生命境界等。深度挖掘感动中国人物素材为材料的多角度运用打下基础。
(二)赏析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精彩范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职高考生作文基础较差,特别是在考场中时间有限,能够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很多学生就会用记流水账的形式,从以前写到现在,出现拼凑字数的现象。范文是有严密逻辑组织的作文范例,精彩范文为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引导学生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精彩段落中蕴含的写作知识与技能。不同的人观察事物的角度、方法都不同,即使描述同一个事物,写出来的文章风格也不一样,不管是学生的习作,还是教师的下水文,学生只有多接触一些范文,才能增加自身的积累,了解其中的规律,精彩范文无形中便会成为中职高考生创作的根基。 以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杨科璋为素材的老师下水文段:
勇于承担责任,人们心中永远铭记。(观点句)一个人必须要有责任心,要勇于承担社会和历史赋予的责任,杨科璋在烈火中对责任作了诠释。(阐释句)2015年5月29日,广西玉林市的一栋民房发生火灾,杨科璋在转移一个吸入过多浓烟的小女孩时,在浓烟中不慎踩空,从正在改建中的五楼电梯井跌落,在跌落的时候只要他张开双臂就能自救,但他为了保护小女孩,他在坠落的过程中紧抱孩子,保持着最美的姿势,小女孩得救了,而英雄杨科璋却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材料句)杨科璋不是不珍惜自己美好的生命,是什么让他在生死抉择的那一瞬间,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遗憾留给自己呢?那是他肩上的责任,杨科璋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个人民子弟兵应该担负的光荣使命与责任,诠释了当代军人勇于担当责任的含义。(分析句)杨科璋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7岁,可在大家心里他并未走远,人们永远铭记他,他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必定会永驻人心。(结论句)
这是一个标准的议论段,学生可借鉴范文中是如何提出論点、如何过渡、如何定向叙述事例、如何分析材料、如何进行小结等,借助信息技术把一些精彩文段投影给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范文的写作技巧,充分发挥范文的作用,能使学生经历会写、乐写、写好的写作过程。
(三)仿写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典范文段
所谓仿写,就是在模仿别人的写作方式方法,模仿是为了创作,借鉴感动中国人物素材中精彩片段的写法,在模仿中习得方法,获得能力。范文只是为了给学生呈现写作的技巧,在引导学生写作时要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作,表达真实情感。
文章要观点鲜明,所选用的事例能紧扣中心论点,有分析有小结。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投影给学生,师生一起修改,相信经过多次的模仿与修改,学生的作文水平会大大提高。因此,在习作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从感动中国人物提炼写作素材,并能用所学的写作技巧把它们表达出来,逐步理清写作思路,完善语言表达技巧,有效地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达到灵活运用的水平。
(四)对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进行多角度灵活运用
素材的模仿过后是灵活运用,运用的时候不能大篇幅地机械堆砌。灵活多角度运用素材,是中职高考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任何事例都包含多方面的意义,在事例积累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对同一事例作不同的裁剪,从多角度充分利用同一事例。如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张超,这一人物素材可运用的角度有攻坚克难、爱岗敬业、高尚品德、强军梦想、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吴锦泉这一人物素材可运用的角度有助人为乐、奉献精神、人格魅力、大爱无疆、平凡与伟大等。同一个人物事例,我们所能使用的角度有很多,这样看来学生头脑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乏合理运用的能力,正因为同一素材中包含多方面的意义,教师在指导学生使用的时候,抓住最佳角度,选准恰当的主题,进行合理叙述,典型地表现主题的角度,力求观点的论证精巧到位。同时,我们在作文时引用从感动中国人物中积累的素材时要注意创新,不能生搬硬套,教会学生概括分析、归纳总结。将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运用在作文中时,一定要活学活用,懂得推陈出新,用独到的文笔,吸引阅读者的眼球,打动阅卷老师,获得好成绩。
四、结语
“互联网+”背景给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给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素材是写作的基石,搭建起文章的大厦,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现代化手段,利用好感动中国人物素材,通过不断的练笔将素材积累起来,使考场作文丰富而深刻,从而达到在中职高考中取得高分的目的。当然如通篇文章的材料都是感动中国人物的话,会略显单调,所以在作文素材积累上还要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素材、积累素材,并能够将积累的作文素材有效地运用,力争学生在考场上创作出一篇佳作。
参考文献:
[1]桑进林.巧用感动素材 写就美妙文章[J].写作,2013(Z4):14-15.
[2]曾建平.如何在中职语文作文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J].现代职业教育,2020(47):28-29.
[3]陈芳.生活元素在中职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渗透[J].东西南北,2019(11):161.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