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举毕竟是场淘汰赛,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望尽长安花”,自然便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失意文人的凄苦又有几人能知尽。
词人柳永用“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来形容科举之士的落榜很是恰如其分,借意寓意,由功利求学所生发的世态炎凉,诚为万千失意读书人之痛。
科举制实行于隋大业元年的公元605年,完善于唐,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作为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从诞生之始便很有市场。唐太宗一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彻底为其定调:这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机制。
在这条官方设定的独木桥上,进一步则脱颖而出。一朝还乡,不管黄发还是垂髫,谁见面谁巴结。退一步则千夫所指,不被笑死才怪。功利与势利,大抵是其时社会的常态。把历朝历代高中皇榜的同学们列个表,不及读书人之万一。那么,是什么让这些读书人趋之若鹜的?答曰:榜样的力量。
三字经中有云:“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梁灏何许人也?北宋文人。据说此子少年立誓“不中状元不罢休”,结果时运不济屡试不中,受尽别人讥笑。但老梁灏不为所动,自我解嘲称“考一次就离状元近一步”(是不是和“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一拼)。梁同学从后晋天福三年开始应试,历经后汉、后周,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终于考中状元,时年八十二岁。
还没来得及为老梁同学如此之精神惊诧,就看到了史书为之辟谣。其实,梁灏为北宋太宗时的进士,中状元时年方二十二岁。真是个天大的误会。
不仅如此,在梁颢考中状元后的二十四年后,梁颢的长子梁固又考中了状元。在此之前,梁固已经凭着父亲的遗荫被朝廷赐为进士出身。要强的他前往登闻院,请求皇帝收回前命,愿意参加科场考试,以真才实学获取功名。这让我想起了放弃保送的同窗,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梁固最终步入科场,高中榜首,留下了父子状元的佳话。
如同今天的传销,欲请你入彀,首先先跟你宣讲那个谁家的小谁智商还没你高呢,一年一百万。然后,就“虽千万人吾往矣”了。
如果你年老力衰还在考,那么就用三字经里梁同学的故事激励自己。如果你感叹前途渺渺,那么就拿宋史中的梁家故事为鉴,反正不管是哪个型号的,老梁家总有你的希望之源。正如后人定论:虽然名字、年龄有误差,但梁颢好学不倦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后人努力向学,用心进取。
励志的故事还能这么讲,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在群智未开之时,难免有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众相信这半真半假的故事,于是“白首四书五经”,不中状元不罢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成了古代所有读书人的梦。
古代的社会等级划分,也是读书人纷纷冀望取仕的原因之一。士农工商,唯有当官取仕为正道。如果你当个企业家,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站在今时的角度,当然没法用反封建的高姿态来批判科举一制,毕竟,就和高考一样,还算是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更是读书人功成名就为数不多的途径。
明朝吴敬梓先生的《儒林外史》中描写了一个得中乡试的老文人范进,考到头发花白。得知中了以后嘎一下子就抽了,被屠夫老岳父一巴掌给扇醒。自此,岳父大人另眼相看,达官贵人纷纷登门,邻里乡亲百般夸耀……,该来的都來了。仅中了个乡试,就折射出了官场、儒场以及社会错综复杂关系中的丑恶现象,拉帮结派与世态炎凉尽在其中。自然也就能明了,为何读书人纷纷入彀了。
然而,科举毕竟是场淘汰赛,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望尽长安花”,自然便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失意文人的凄苦又有几人能知尽。话说落拓的文人孔乙己总是喜欢卖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考不上状元的学子也有个怪癖,那就是拆成语:屡试不爽中间加个逗号怎样?于是就屡试,不爽。是呢!谁考不中还能笑得出来啊。
词人柳永用“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来形容科举之士的落榜很是恰如其分,借意寓意,由功利求学所生发的世态炎凉,诚为万千失意读书人之痛。
科举制实行于隋大业元年的公元605年,完善于唐,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作为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从诞生之始便很有市场。唐太宗一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彻底为其定调:这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机制。
在这条官方设定的独木桥上,进一步则脱颖而出。一朝还乡,不管黄发还是垂髫,谁见面谁巴结。退一步则千夫所指,不被笑死才怪。功利与势利,大抵是其时社会的常态。把历朝历代高中皇榜的同学们列个表,不及读书人之万一。那么,是什么让这些读书人趋之若鹜的?答曰:榜样的力量。
三字经中有云:“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梁灏何许人也?北宋文人。据说此子少年立誓“不中状元不罢休”,结果时运不济屡试不中,受尽别人讥笑。但老梁灏不为所动,自我解嘲称“考一次就离状元近一步”(是不是和“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一拼)。梁同学从后晋天福三年开始应试,历经后汉、后周,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终于考中状元,时年八十二岁。
还没来得及为老梁同学如此之精神惊诧,就看到了史书为之辟谣。其实,梁灏为北宋太宗时的进士,中状元时年方二十二岁。真是个天大的误会。
不仅如此,在梁颢考中状元后的二十四年后,梁颢的长子梁固又考中了状元。在此之前,梁固已经凭着父亲的遗荫被朝廷赐为进士出身。要强的他前往登闻院,请求皇帝收回前命,愿意参加科场考试,以真才实学获取功名。这让我想起了放弃保送的同窗,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梁固最终步入科场,高中榜首,留下了父子状元的佳话。
如同今天的传销,欲请你入彀,首先先跟你宣讲那个谁家的小谁智商还没你高呢,一年一百万。然后,就“虽千万人吾往矣”了。
如果你年老力衰还在考,那么就用三字经里梁同学的故事激励自己。如果你感叹前途渺渺,那么就拿宋史中的梁家故事为鉴,反正不管是哪个型号的,老梁家总有你的希望之源。正如后人定论:虽然名字、年龄有误差,但梁颢好学不倦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后人努力向学,用心进取。
励志的故事还能这么讲,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在群智未开之时,难免有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众相信这半真半假的故事,于是“白首四书五经”,不中状元不罢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成了古代所有读书人的梦。
古代的社会等级划分,也是读书人纷纷冀望取仕的原因之一。士农工商,唯有当官取仕为正道。如果你当个企业家,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站在今时的角度,当然没法用反封建的高姿态来批判科举一制,毕竟,就和高考一样,还算是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更是读书人功成名就为数不多的途径。
明朝吴敬梓先生的《儒林外史》中描写了一个得中乡试的老文人范进,考到头发花白。得知中了以后嘎一下子就抽了,被屠夫老岳父一巴掌给扇醒。自此,岳父大人另眼相看,达官贵人纷纷登门,邻里乡亲百般夸耀……,该来的都來了。仅中了个乡试,就折射出了官场、儒场以及社会错综复杂关系中的丑恶现象,拉帮结派与世态炎凉尽在其中。自然也就能明了,为何读书人纷纷入彀了。
然而,科举毕竟是场淘汰赛,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望尽长安花”,自然便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失意文人的凄苦又有几人能知尽。话说落拓的文人孔乙己总是喜欢卖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考不上状元的学子也有个怪癖,那就是拆成语:屡试不爽中间加个逗号怎样?于是就屡试,不爽。是呢!谁考不中还能笑得出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