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日军在平潭十七年抗战期间因何没有长期攻占台湾海峡内战略要地平潭岛的诸多因素。
关键词:平潭;海坛岛;战争资源;军事战略;民风;岛情
1928年2月28日,福建省平潭县(简称“岚”)流水、东庠渔船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前往救助日本失事的轮船“锦江丸”,招来日军舰以“抢劫”为由开枪射杀,酿成震惊全国的闽海“二二八”惨案。以及随后发生的“济南惨案”后,中日从此逐步从对抗走向全面战争了。从平潭“二二八”惨案开始,平潭便步入了十七年(1928-1945)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
民国28年(1939年)7月,岛县平潭首次沦陷于日寇指使的汉奸伪军之手以来,平潭在她的十七年抗战期间,共经历了6次沦陷于日伪军敌手,分别是1939年9月、1940年1月、1940年12月、1941年1月和1941年5月。平潭军民则6度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失地。战后,南京国民政府嘉奖“共赴国难”的平潭军民、并授“海城维翰”匾。
1941年7月,日军曾亲自上阵、在平潭岛上设置“军事休整营”,旨在为日军向东南亚战场补充兵员与转运战争物资。由于平潭民众的强烈敌意与霍乱疾病流行,一个月后,便撤走了“军事休整营”转运站。那么,在平潭抗战十七年中,因何日军没有长期占领平潭呢?
一、经济回报不高
自古以来,打仗就是打经济,一场战争对于经济的消耗是巨大的,如何有效地降低军事成本?最有效的无外乎在敌人的土地上就地补给。
平潭一个小小的岛县除了其海域出产海产品外,既缺乏煤铁,又不盛产粮食,并没有什么可供日军养战的资源。平潭山地多,土地贫瘠(平潭在民国时粮食尚无法自给,需要大陆输送粮食),平潭岛民自身就需要争夺资源。进攻平潭需消耗日本的国力来提供后勤支撑,从经济学上讲这是典型的投入跟回报不成正比,因此,日军侵华前期直接忽略岛县平潭。
二、军事战略低
但凡兵家必争之地,其位置往往处于交通要塞,一旦无法拿下,势必影响到对周边其他地区的争夺,所以无论付出多大的成本,也是必须要咬牙拿下的。
民国年间,平潭岛并未形成现在的“三海”节点的战略位势,而且那时,台海的东海岸还处于敌国日本的占领下。面对平潭这种“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穷恶之地,日本实在不愿付出高昂的人力成本。
三、民风彪悍
平潭岛曾是清朝水师精锐“海坛水师”之锚地【1】,平潭人素有“海坛水师”的遗风,民风彪悍、习武成风传承不穷,生性好战、勇于械斗。戚家军当年颇受平潭民众的欢迎,而入侵平潭的倭寇曾被我戚家军全歼,给日本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1935年日军间谍的《福建省兵要地志》就说清楚了:福建地方,人民不怕威胁,以威严使其屈服必然会招致奋起反抗。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虽未倾注重兵占领平潭,但在攻陷福州和厦门后曾派出过伪军进行试探性的推进,为此平潭百姓自发组成民团以配合国军80师6度从日伪军手中光复失地。
四、岛情难控
现在,国际旅游岛的平潭有沿海的美丽风景。但对日本侵略军而言,平潭岛有难懂的方言(岚语)和具有便于游击作战的崎岖丘陵地貌(岚语曰“海山”)以及平潭人敢闯敢拼的游击冒险精神(岚语曰“讨海”)。这些极为复杂的平潭地域特色亦决定了日军在平潭设立统治据点的难度。1941年5月25日,福州闽侯的大湖战役。以及1941年9月,日军“军事休整营”撤出平潭島与平潭县第六次被光复,此后平潭境内再无大的军事行动了。
参考文献
[1]詹豪强,“海坛水师:中国平潭国际旅游岛名片”《社会科学》2019,(9),151-152。
通讯作者:詹豪强(1963.10-),汉族,男,福建省平潭人,博士,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平潭学、计算社会学。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关键词:平潭;海坛岛;战争资源;军事战略;民风;岛情
1928年2月28日,福建省平潭县(简称“岚”)流水、东庠渔船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前往救助日本失事的轮船“锦江丸”,招来日军舰以“抢劫”为由开枪射杀,酿成震惊全国的闽海“二二八”惨案。以及随后发生的“济南惨案”后,中日从此逐步从对抗走向全面战争了。从平潭“二二八”惨案开始,平潭便步入了十七年(1928-1945)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
民国28年(1939年)7月,岛县平潭首次沦陷于日寇指使的汉奸伪军之手以来,平潭在她的十七年抗战期间,共经历了6次沦陷于日伪军敌手,分别是1939年9月、1940年1月、1940年12月、1941年1月和1941年5月。平潭军民则6度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失地。战后,南京国民政府嘉奖“共赴国难”的平潭军民、并授“海城维翰”匾。
1941年7月,日军曾亲自上阵、在平潭岛上设置“军事休整营”,旨在为日军向东南亚战场补充兵员与转运战争物资。由于平潭民众的强烈敌意与霍乱疾病流行,一个月后,便撤走了“军事休整营”转运站。那么,在平潭抗战十七年中,因何日军没有长期占领平潭呢?
一、经济回报不高
自古以来,打仗就是打经济,一场战争对于经济的消耗是巨大的,如何有效地降低军事成本?最有效的无外乎在敌人的土地上就地补给。
平潭一个小小的岛县除了其海域出产海产品外,既缺乏煤铁,又不盛产粮食,并没有什么可供日军养战的资源。平潭山地多,土地贫瘠(平潭在民国时粮食尚无法自给,需要大陆输送粮食),平潭岛民自身就需要争夺资源。进攻平潭需消耗日本的国力来提供后勤支撑,从经济学上讲这是典型的投入跟回报不成正比,因此,日军侵华前期直接忽略岛县平潭。
二、军事战略低
但凡兵家必争之地,其位置往往处于交通要塞,一旦无法拿下,势必影响到对周边其他地区的争夺,所以无论付出多大的成本,也是必须要咬牙拿下的。
民国年间,平潭岛并未形成现在的“三海”节点的战略位势,而且那时,台海的东海岸还处于敌国日本的占领下。面对平潭这种“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穷恶之地,日本实在不愿付出高昂的人力成本。
三、民风彪悍
平潭岛曾是清朝水师精锐“海坛水师”之锚地【1】,平潭人素有“海坛水师”的遗风,民风彪悍、习武成风传承不穷,生性好战、勇于械斗。戚家军当年颇受平潭民众的欢迎,而入侵平潭的倭寇曾被我戚家军全歼,给日本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1935年日军间谍的《福建省兵要地志》就说清楚了:福建地方,人民不怕威胁,以威严使其屈服必然会招致奋起反抗。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虽未倾注重兵占领平潭,但在攻陷福州和厦门后曾派出过伪军进行试探性的推进,为此平潭百姓自发组成民团以配合国军80师6度从日伪军手中光复失地。
四、岛情难控
现在,国际旅游岛的平潭有沿海的美丽风景。但对日本侵略军而言,平潭岛有难懂的方言(岚语)和具有便于游击作战的崎岖丘陵地貌(岚语曰“海山”)以及平潭人敢闯敢拼的游击冒险精神(岚语曰“讨海”)。这些极为复杂的平潭地域特色亦决定了日军在平潭设立统治据点的难度。1941年5月25日,福州闽侯的大湖战役。以及1941年9月,日军“军事休整营”撤出平潭島与平潭县第六次被光复,此后平潭境内再无大的军事行动了。
参考文献
[1]詹豪强,“海坛水师:中国平潭国际旅游岛名片”《社会科学》2019,(9),151-152。
通讯作者:詹豪强(1963.10-),汉族,男,福建省平潭人,博士,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平潭学、计算社会学。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