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学校仍沿用普通应试教育的模式办学。在传统应试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长此以往,造成教师职业倦怠,没有工作激情,学生厌学,流失严重。为此,学校要探索“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教学模式,破解技能人才培养的难题。
一、转变职业教育思想是根本
首先,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其次,职业教育必须以企业岗位要求为引导,实施“三个对接”,即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对接、学校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对接、学校评价标准与企业评价标准对接。第三,职业教育要突出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改变“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推行“以技能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学校与工厂、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品与产品合一。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前提
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才能将理念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模式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
首先,根据企业生产要求建立各专业的实训车间。即学校的实训中心要参照企业车间模式管理,将课堂教学和产品生产紧密结合,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工厂生产环境中学习技能。解决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教师课堂教学组织困难的难题。
其次,改变传统纸质试卷考试的教学评价方式,将考场搬进车间,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技能水平测试考核。为了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性,技能等级考核认定执行训考分离制度。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参照行业岗位技能等级考核标准进行,而不是根据教师所传授的具体内容进行,从而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技能教学的质量。
第三,以推行“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的教学模式为改革方向。课堂车间化,就是将教学活动从教室搬到实训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开展教学,课堂教学与生产实习融为一体,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以任务为引领,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产品,教学目标对准企业需求,达到“做中学”。车间课堂化,就是生产实习车间的任务不仅仅是完成产品生产,更重要的是在生产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参与,以不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达到“做中教”。
三、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是保障
课程是进行有效教学的载体,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学生未来工作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技能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能力为本位”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课程结构突出宽基础、课程内容突出实用性、课程编排突出综合性、课程实施突出双元性、课程比例突出实践性、课程管理突出开放性和课程评价突出发
展性。
建立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阶梯课程结构,宽基础、深浅适宜和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呈阶梯式逐渐上升,无论哪一阶梯的培训,专业课始终围绕职业实践活动由浅入深展开。课程实施突出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特点,每一个产品的生产都是职业技能训练的具体职业活动,课程实施就是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产品生产来实现技能训练目标。
四、抓好学生生产实习的各个关键环节
学习技能的目的是应用,职业学校如何落实好学生生产实习就成为关键。工厂生产的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严格按照图样要求生产,如果有一个尺寸不合格,加工的产品就会成为废品,没有价值。实训教学和生产脱节,学生就会错误地认为零件的尺寸不是非常重要,因为他认为所加工的产品只是验证而已,不要求成为商品,也不会有价值。因此,在技能实训中落实好生产实习,让学生在生产过程中理解产品生产的严谨和一丝不苟至关重要。这样,不但转变了学生原有的错误观念,而且也使学生的实习态度从根本上有所转变。
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习惯的养成教育是进行生产实训的前提。首先要进行细致、扎实、有效的安全教育,要求学生将安全操作规程熟记在心,并落实到生产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是企业生存的精神力量,所以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必须将现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渗透到学生实训的各个环节。在学生生产实习教学活动中,要用市场竞争机制来引导学生实习生产的积极性。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单件及小批量加工产品兴趣大、热情高,但对于大批量的零件加工感觉比较枯燥,干劲不大。而用适当的经济手段调动学生的生产积极性,如大批量工件加工采用计件奖励制度,不仅让学生能主动适应企业生产活动,而且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加工任务。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一、转变职业教育思想是根本
首先,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其次,职业教育必须以企业岗位要求为引导,实施“三个对接”,即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对接、学校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对接、学校评价标准与企业评价标准对接。第三,职业教育要突出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改变“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推行“以技能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学校与工厂、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品与产品合一。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前提
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才能将理念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模式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
首先,根据企业生产要求建立各专业的实训车间。即学校的实训中心要参照企业车间模式管理,将课堂教学和产品生产紧密结合,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工厂生产环境中学习技能。解决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教师课堂教学组织困难的难题。
其次,改变传统纸质试卷考试的教学评价方式,将考场搬进车间,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技能水平测试考核。为了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性,技能等级考核认定执行训考分离制度。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参照行业岗位技能等级考核标准进行,而不是根据教师所传授的具体内容进行,从而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技能教学的质量。
第三,以推行“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的教学模式为改革方向。课堂车间化,就是将教学活动从教室搬到实训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开展教学,课堂教学与生产实习融为一体,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以任务为引领,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产品,教学目标对准企业需求,达到“做中学”。车间课堂化,就是生产实习车间的任务不仅仅是完成产品生产,更重要的是在生产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参与,以不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达到“做中教”。
三、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是保障
课程是进行有效教学的载体,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学生未来工作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技能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能力为本位”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课程结构突出宽基础、课程内容突出实用性、课程编排突出综合性、课程实施突出双元性、课程比例突出实践性、课程管理突出开放性和课程评价突出发
展性。
建立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阶梯课程结构,宽基础、深浅适宜和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呈阶梯式逐渐上升,无论哪一阶梯的培训,专业课始终围绕职业实践活动由浅入深展开。课程实施突出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特点,每一个产品的生产都是职业技能训练的具体职业活动,课程实施就是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产品生产来实现技能训练目标。
四、抓好学生生产实习的各个关键环节
学习技能的目的是应用,职业学校如何落实好学生生产实习就成为关键。工厂生产的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严格按照图样要求生产,如果有一个尺寸不合格,加工的产品就会成为废品,没有价值。实训教学和生产脱节,学生就会错误地认为零件的尺寸不是非常重要,因为他认为所加工的产品只是验证而已,不要求成为商品,也不会有价值。因此,在技能实训中落实好生产实习,让学生在生产过程中理解产品生产的严谨和一丝不苟至关重要。这样,不但转变了学生原有的错误观念,而且也使学生的实习态度从根本上有所转变。
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习惯的养成教育是进行生产实训的前提。首先要进行细致、扎实、有效的安全教育,要求学生将安全操作规程熟记在心,并落实到生产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是企业生存的精神力量,所以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必须将现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渗透到学生实训的各个环节。在学生生产实习教学活动中,要用市场竞争机制来引导学生实习生产的积极性。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单件及小批量加工产品兴趣大、热情高,但对于大批量的零件加工感觉比较枯燥,干劲不大。而用适当的经济手段调动学生的生产积极性,如大批量工件加工采用计件奖励制度,不仅让学生能主动适应企业生产活动,而且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加工任务。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