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金《小狗包弟》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qingqing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读者先看一段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中的一段文字:“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舐舐,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读了这段文字,心中酸酸的。小狗对人太忠诚了,而专政队太疯狂,太残暴了,丧失了人性,成了野兽。滴水阳光,从中也揭示了一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受凌辱受迫害的悲惨遭遇,那是民族的灾难和悲剧,值得反思。
  有不少学生对执法队的疯狂、凶残,丧失人性的行为很不理解,笔者经过思索,找到了一些原因。
  所谓“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那么,文革时的执法队(包括红卫兵)为何如此疯狂、跋扈,滥施淫威,失去了正常的感情和理智兽性十足?
  一、“阶级斗争为纲”,强权政治,高压政策,权力集中的大环境决定的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层面上,而是要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其时倡导“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正如马克思说的,环境能改变人。
  在强权政治压迫下,人性会异化、兽化。政治高压很可怕,可以激发人有生以来的罪恶和堕落,不择手段,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灾难。政治强权使人奴颜媚骨,阿谀逢迎;它能让人变得厚颜无耻,栽赃陷害,落井下石,六亲不认;它甚至能让人变得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丧失人性。
  二、文革时的执法队(包括红卫兵)无知和愚忠,丧失自己的思维
  当年的执法队多是学生,血气方刚,激情澎湃,容易被蒙蔽,被利用,被指使。他们都打着保卫领袖和“破四旧”的旗号,干着打砸抢,甚至杀人放火的勾当。
  当人们丧失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被某种狂热的信仰洗了脑,自以为自己在做着“正义、高尚、伟大”的事,在拯救着那些“愚昧、顽固”的人们,就会不自觉成为某些人的工具,成了没头脑的野兽,就像堂吉诃德一样,读骑士小说而走火入魔,成为某种狂热思想的牺牲品,肆意伤害他人。
  因此,文革的发动,有人说是领袖和四人帮,但我说有一半的责任在老百姓。在于老百姓的无知和愚忠,缺乏思考。就今天,我国也不是差钱,而是缺思想家。
  三、为了个人私利,欲望过度膨胀
  在弱肉强食法则下,人都有驱利避祸、持强凌弱的本性。为了个人私利,为了升官发财,欲望过度膨胀,就可以采取不正当竞争,丧失人性。
  笔者对学生说,请你揭发你的老师的所谓的罪行,作为具有人性的学生肯定不会干。但在利益驱使下也会动心。人性就这样遭到了扭曲,拥有的只是兽性。
其他文献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有利于更深入更细致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原文,文言文的翻译过程,也是对整个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因此作为对文言文阅读综合考查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检查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较好方式,翻译文言语句一直作为必考内容 ,在答题时,我们要把握句子翻译的原则、要求和一些翻译方法。  (一)遵循的原则  1.信: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实
期刊
集腋成裘,积水成渊。要写好作文,必须积累新鲜丰富的素材,但学生由于平时没注意积累丰富新鲜的作文素材,常感到无从下笔。即使勉强凑成一篇,也是内容干瘪,毫无文采。真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重视日常的素材积累,有意识地收集鲜活的素材,才不致下笔时苦思冥想,笔头枯涩。但是,中学生的学识、阅历与时间毕竟有限,掌握的素材也受到诸多限制,高考时如何在有限的素材库存中,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就
期刊
课程改革的作文课到底怎么上呢?张伟民老师用《语文周报》来上作文课的教学实践为我们踏出了一条新的路子。现在介绍给大家,以供借鉴,以便继续探讨,深入研究。  教材展示:《语文周报》45期第四版。《妙笔生花·让人物“动”起来·在冬天里歌唱的鱼·那一刻,我流泪了·在线点评》。  【教学过程】  师:大家拿出45期的《语文周报》翻到第四版,集体朗读《技法引导·让人物“动”起来》。  学生集体朗读(略)。  
期刊
(一)  语文是一门课程。是一门教学生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的课程;是一门教学生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培养良好读写习惯,提高语言思维能力的课程;是一门教学生吸收古今中外语言文化精华,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课程。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单纯强调工具性,必然浮于语言的表面,陷入应试训练的题海。单纯强调人文性,则必然削弱语言的应用功能,丰富的人文内涵就会变成虚无缥缈的海市
期刊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如果教师不和学生融合感情,学生对老师有抵触情绪,那么不管你知识如何渊博,授课如何滔滔不绝,教学成绩也不见得好。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一、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学生不是一张没有思想的白纸,也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容器,更不是复印机和传声器。他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作为教师
期刊
新课改已进行了数年。“课改”也已经由一个新名词转化成了许多新成果,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学案式教学在我校已经不是新鲜的名词了,更多的是探索过程中的总结与反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学案式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从感知到认知,从观瞻到尝试,从尝试到实践,从实践到总结的历程。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每一次的改革都牵动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保持
期刊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特别注意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偶得几点浅显认识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后进生的
期刊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在宇宙中,人是渺小的、脆弱的,但因为有了思想,人变得伟大、崇高而有尊严。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因此,我们要学会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思考呢?我的方法是:三问法。  一、“自”问法  《新课改》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获得知识。“自”问法,就是将文本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
期刊
语文课改很难,但语文高效教学的实施,并非是攀登珠穆朗玛峰。认清方向,教学的瓶颈还是很容易突破的,高效作文的教学也许就是如烹小鲜。  何谓“高效作文”?这是第一个需要界定清楚的问题。有“高效”,或者要确立“高效”,就需树立“低效”的标靶。没有了“低效作文”,“高效作文”就首先在哲学上失去了意义。  那么,现在请允许我撇开“高效作文”来谈谈“低效作文”。一般意义上,我们认定一篇作文为“低效作文”,往往
期刊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作文批改法被“花时多收效少”、“把教师从作文堆里解放出来”、“教师批改不如学生批改”等争论所否定,互批法、自改法,只“阅”不改法、只“讲”不批法等相继出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热闹局面,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些批改法效果同样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我认为,作为相互启发、自我教育的学生互批作文法,虽不失为新型的批改法,有其特定的合理性,但若不注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而生搬硬套,则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