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法”阅读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xim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在宇宙中,人是渺小的、脆弱的,但因为有了思想,人变得伟大、崇高而有尊严。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因此,我们要学会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思考呢?我的方法是:三问法。
  一、“自”问法
  《新课改》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获得知识。“自”问法,就是将文本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自由地去阅读,去对文本发问。这样,依据学生自身的水平能力,就会读出不同的见解,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获得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做主动的思想者。
  在教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时,我省去了常规的导入和背景、作者的介绍,直接让学生自由读,对文本自由提问理解。这样,没有要求,没有限制,学生们大胆作出了自己的理解:父爱和母爱各有各的特点;对作者提出的“父爱是有条件的”和“母爱是无条件的”的观点质疑,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作出证明;喜欢赞同文本中的许多具有哲思的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语来理解。虽然理解的不全面,但是正确,而且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得来的,这样,学生就有了成就感,还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加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同时,还能帮助老师确定文本教学的重难点。
  二、“设”问法
  “设”问者是教师。新课标指出:教师的角色要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换。所谓引导,就是教师根据课堂情况,紧扣教学要点,相机设置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正确的或更深的理解。课堂设问一般有两种形式:提前预设和临场巧设。在“自”问之后,我认为临场巧设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而这也恰恰是调动思维的契机。教师若能抓住机会,巧妙设问,那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先提前预设了一个问题: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们是如何享受生活,热爱生命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习,掌握有效地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可突然有位学生说,现在学生被沉重的学业、父母老师殷切的期望压得喘不过气来,生活毫无乐趣,学习抹杀了他们的青春活力,所以享受生活就是要好好彰显青春活力。面对这个“意外”,我灵机一动,何不借此机会让学生们讨论:在如今这个竞争力极强的时代,怎样做才能享受更多的生活乐趣?这样,不仅引导他们更深一层地思考,还能让思想遍地开花,在情感和价值观上获得提升。
  三、“疑”问法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千万别做两脚书橱,阅读文章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一篇好文章,读懂不是最终目的,以此为思想契机,获得更深见解才是学习的根本。“疑” 问法即提出疑问或新的见解,它是对文本的再次解读,更深层次的解读,多元解读。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疑” 问法不仅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助于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最终,让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结出果实。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宋代学者陆九渊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路,学之端。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这更进一步说明了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没有问,就没有富有价值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三问法,从浅到深,从自由到引导再到自由,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问文本、问他人、问人生,它将引领我们的课堂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其他文献
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使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很多学生在学习过一篇文言文后,除了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背诵了一些选段之外,对于古人的精神传承丝毫没有体会。静心一想,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教师没有重视引导,所以在此呼吁:给被实用主义绑架的文言文教学松一松绑!  重 “言”的积累,轻“文”
期刊
多媒体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运用在教学中,特别是公开教学,各种教学比赛,它几乎成了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尺码。当然多媒体本身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的课堂容量大,由于省略了板书,大大地节省了教师的课堂书写时间,知识点传授更加准确,减少了教师平时教学的随意性和失误,名家的经典朗诵,能给学生带来美的熏陶,有趣的动画设计或影像资料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听讲、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后习题的设计,
期刊
自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出现对联试题以来,对联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要答好些类型题,学生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知识。  一、要具备必要的对联知识  对联,俗称对子,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是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额组成。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合璧之妙。从内容和应用场合来看,对联可分为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行业联、宅第联、治学联、处世联等。  对联,顾名思义,形式相“对”,内容相“
期刊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有利于更深入更细致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原文,文言文的翻译过程,也是对整个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因此作为对文言文阅读综合考查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检查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较好方式,翻译文言语句一直作为必考内容 ,在答题时,我们要把握句子翻译的原则、要求和一些翻译方法。  (一)遵循的原则  1.信: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实
期刊
集腋成裘,积水成渊。要写好作文,必须积累新鲜丰富的素材,但学生由于平时没注意积累丰富新鲜的作文素材,常感到无从下笔。即使勉强凑成一篇,也是内容干瘪,毫无文采。真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重视日常的素材积累,有意识地收集鲜活的素材,才不致下笔时苦思冥想,笔头枯涩。但是,中学生的学识、阅历与时间毕竟有限,掌握的素材也受到诸多限制,高考时如何在有限的素材库存中,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就
期刊
课程改革的作文课到底怎么上呢?张伟民老师用《语文周报》来上作文课的教学实践为我们踏出了一条新的路子。现在介绍给大家,以供借鉴,以便继续探讨,深入研究。  教材展示:《语文周报》45期第四版。《妙笔生花·让人物“动”起来·在冬天里歌唱的鱼·那一刻,我流泪了·在线点评》。  【教学过程】  师:大家拿出45期的《语文周报》翻到第四版,集体朗读《技法引导·让人物“动”起来》。  学生集体朗读(略)。  
期刊
(一)  语文是一门课程。是一门教学生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的课程;是一门教学生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培养良好读写习惯,提高语言思维能力的课程;是一门教学生吸收古今中外语言文化精华,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课程。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单纯强调工具性,必然浮于语言的表面,陷入应试训练的题海。单纯强调人文性,则必然削弱语言的应用功能,丰富的人文内涵就会变成虚无缥缈的海市
期刊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如果教师不和学生融合感情,学生对老师有抵触情绪,那么不管你知识如何渊博,授课如何滔滔不绝,教学成绩也不见得好。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一、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学生不是一张没有思想的白纸,也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容器,更不是复印机和传声器。他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作为教师
期刊
新课改已进行了数年。“课改”也已经由一个新名词转化成了许多新成果,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学案式教学在我校已经不是新鲜的名词了,更多的是探索过程中的总结与反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学案式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从感知到认知,从观瞻到尝试,从尝试到实践,从实践到总结的历程。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每一次的改革都牵动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保持
期刊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特别注意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偶得几点浅显认识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后进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