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在宇宙中,人是渺小的、脆弱的,但因为有了思想,人变得伟大、崇高而有尊严。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因此,我们要学会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思考呢?我的方法是:三问法。
一、“自”问法
《新课改》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获得知识。“自”问法,就是将文本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自由地去阅读,去对文本发问。这样,依据学生自身的水平能力,就会读出不同的见解,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获得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做主动的思想者。
在教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时,我省去了常规的导入和背景、作者的介绍,直接让学生自由读,对文本自由提问理解。这样,没有要求,没有限制,学生们大胆作出了自己的理解:父爱和母爱各有各的特点;对作者提出的“父爱是有条件的”和“母爱是无条件的”的观点质疑,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作出证明;喜欢赞同文本中的许多具有哲思的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语来理解。虽然理解的不全面,但是正确,而且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得来的,这样,学生就有了成就感,还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加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同时,还能帮助老师确定文本教学的重难点。
二、“设”问法
“设”问者是教师。新课标指出:教师的角色要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换。所谓引导,就是教师根据课堂情况,紧扣教学要点,相机设置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正确的或更深的理解。课堂设问一般有两种形式:提前预设和临场巧设。在“自”问之后,我认为临场巧设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而这也恰恰是调动思维的契机。教师若能抓住机会,巧妙设问,那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先提前预设了一个问题: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们是如何享受生活,热爱生命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习,掌握有效地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可突然有位学生说,现在学生被沉重的学业、父母老师殷切的期望压得喘不过气来,生活毫无乐趣,学习抹杀了他们的青春活力,所以享受生活就是要好好彰显青春活力。面对这个“意外”,我灵机一动,何不借此机会让学生们讨论:在如今这个竞争力极强的时代,怎样做才能享受更多的生活乐趣?这样,不仅引导他们更深一层地思考,还能让思想遍地开花,在情感和价值观上获得提升。
三、“疑”问法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千万别做两脚书橱,阅读文章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一篇好文章,读懂不是最终目的,以此为思想契机,获得更深见解才是学习的根本。“疑” 问法即提出疑问或新的见解,它是对文本的再次解读,更深层次的解读,多元解读。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疑” 问法不仅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助于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最终,让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结出果实。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宋代学者陆九渊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路,学之端。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这更进一步说明了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没有问,就没有富有价值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三问法,从浅到深,从自由到引导再到自由,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问文本、问他人、问人生,它将引领我们的课堂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一、“自”问法
《新课改》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获得知识。“自”问法,就是将文本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自由地去阅读,去对文本发问。这样,依据学生自身的水平能力,就会读出不同的见解,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获得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做主动的思想者。
在教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时,我省去了常规的导入和背景、作者的介绍,直接让学生自由读,对文本自由提问理解。这样,没有要求,没有限制,学生们大胆作出了自己的理解:父爱和母爱各有各的特点;对作者提出的“父爱是有条件的”和“母爱是无条件的”的观点质疑,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作出证明;喜欢赞同文本中的许多具有哲思的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语来理解。虽然理解的不全面,但是正确,而且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得来的,这样,学生就有了成就感,还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加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同时,还能帮助老师确定文本教学的重难点。
二、“设”问法
“设”问者是教师。新课标指出:教师的角色要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换。所谓引导,就是教师根据课堂情况,紧扣教学要点,相机设置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正确的或更深的理解。课堂设问一般有两种形式:提前预设和临场巧设。在“自”问之后,我认为临场巧设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而这也恰恰是调动思维的契机。教师若能抓住机会,巧妙设问,那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先提前预设了一个问题: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们是如何享受生活,热爱生命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习,掌握有效地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可突然有位学生说,现在学生被沉重的学业、父母老师殷切的期望压得喘不过气来,生活毫无乐趣,学习抹杀了他们的青春活力,所以享受生活就是要好好彰显青春活力。面对这个“意外”,我灵机一动,何不借此机会让学生们讨论:在如今这个竞争力极强的时代,怎样做才能享受更多的生活乐趣?这样,不仅引导他们更深一层地思考,还能让思想遍地开花,在情感和价值观上获得提升。
三、“疑”问法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千万别做两脚书橱,阅读文章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一篇好文章,读懂不是最终目的,以此为思想契机,获得更深见解才是学习的根本。“疑” 问法即提出疑问或新的见解,它是对文本的再次解读,更深层次的解读,多元解读。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疑” 问法不仅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助于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最终,让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结出果实。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宋代学者陆九渊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路,学之端。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这更进一步说明了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没有问,就没有富有价值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三问法,从浅到深,从自由到引导再到自由,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问文本、问他人、问人生,它将引领我们的课堂站得更高、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