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因其涉及的知识储备、能力层级广泛,故而需要依托教材,利用课堂,抓住学生课堂表现的点滴,在明确的写作训练目标的指引下更新理念,理顺思维,规范表达,进行写作能力的立体提高。
关键词: 常态课堂 写作能力 写作类型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能力,“听”要理解准确,“说”要表达充分,“读”要理解与领悟,“写”则是前三个能力的综合。因此,写作能力的培养绝不能仅仅依赖于写作教学,而应在常态课堂中细致地进行潜移默化式的培育。
一、常态课堂提高写作能力
课程目标在写作角度强调这样的理念:学生应该是写作的主体,他们应该学会在生活活动中进行思考与积累,并且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认识,实现“人”与“文”的融合。
“活动性”、“生活性”、“学生主体性”是教材和写作教学目标的共同特点。我们希冀通过对过程的体验,让学生与伟人、生活对话,唤醒学生主体的感受,促成他们人格的复苏与发展。
(一)单元“话题”树立写作理念
鲁人版教材以“话题”组织单元,教材展现给学生的就是同一话题下如何拓展认识、选择文体,以及不同文体的表现特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有意识地将每篇课文的主旨归纳到单元话题上,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审题时对材料的概括能力、行文时突出主题的能力。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通常是多元化的,以“话题”组织单元表面上看束缚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但是“单元话题”的意义在于对同一话题下不同阐释角度、不同文体、不同表达方式的选用。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会逐渐明白:在中心唯一、表述条理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和思维特点自由地选择文体写作。
结合每一单元的写作设计,教师一方面可以延续单元话题,帮助学生继续对某一文化角度有深入的思考与诠释。另一方面也可以依据重点课文另辟蹊径,开掘新的“话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利用学生的习作重组单元话题,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二)对话教学奠定思维和文字功底
对话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通过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达成对文本意义和读者精神世界的重构。这种言语活动就是完成理解—表达的过程,达到沟通的目的。对话活动本身训练学生两种能力:对他人意义的准确理解和对自我观念的有效表达,这两种能力恰是写作能力的基石。
理解,必须是正确的解读,要求学生全面地捕捉到语言(包括书面语与口语)的主要内容、情感倾向,否则源于语段只字片言的理解只会造成片面而肤浅的误读。
表达,必须是有效的表达。表达,在常态课堂内表现为“说话”,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说话不等同于表达,因为说出的话是不是题目范围之内的,说出的话是不是有明确意义,说出的话听者能否听懂……同样的意义,不同人说出的话形式不一样,效果不一样。课堂上不讲究的说话,只能达到“表”的层级。“达”是到的意思,指向明确的结果,文题相符,信息集中,让听者明了无疑的说话才到“达”的层级。这里牵涉到的思维能力除了前面提到的理解,还有对语境的判断,对表达信息的筛选,以及遣词造句的能力。
所以,真正有效的课堂对话能在实质上对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训练与修正。阅读与写作的相通之处不仅仅在于知识体系的相互补充,更在于理解—表达过程的一致性。好的常态课堂必然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作文的审题和表述训练。
1.挖掘课文“作为例子”的功能,丰富对话内容。
教材是什么?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诚然,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给学生怎样运用语言,教材就是一个“范本”。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掌握语言规范,形成语言思维,获得语文能力。但是从学生语言习得过程来看,教材提供这部分规范也不是以“公式”的形式出现,而是需要学生在具体的文本中加以抽象。所以作为“例子”,语文教材有别于自然科学课程的例子,教师还需深挖“例子”的示范功能。
比如一般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涉及语言知识的积累和文章的人文内涵。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思考:虽然古今的语言有了很大差别(从词汇系统到句法系统),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形式没有发生改变,特别是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其表述更为严谨、简洁,为什么不能跟千古美文学写作?
例1:《劝学》——学习怎样展开纵向议论
同时依托纵向论证结构使用喻证法。
例2:《六国论》——围绕中心剪辑材料
看六国灭亡的分析一段。
齐国:“与赢而不助五国”——送别人的地
燕赵:“能守其土”——保住自己的地,只是用武不当
三国:“向使……各爱其地”——送上了自己的地
六国各有点评,每一国家都围绕“土地”一语点破,从不同方向直指中心。材料虽然很多,但是各个精到,没有冗繁之感。
文言文的精炼,不止于语言,更有古人精炼的思想作支撑。
2.在对话中认识并尊重“个性”。
“个性化”是新课标对学生写作的重要要求。在文本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认识什么是“个性”。
“个性”不是极致。很多学生都认为,文采斐然、认识深刻的文章才叫“个性”,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的认识误区。现在在同一话题下我们看到的是经典文章谁也没能把这个话题写到极致,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抒写个人不同的感受认识罢了。这就是“个性”——“真”与“实”。那么“个性化作文”实际上就是在关乎作文任何一方面都有所创新的,观点大家可以接受的,属于你的文章。
3.利用成果展示锤炼书面语言。
在每一个单元中,“活动”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课堂活动大都以学生的讨论发言的形式进行。如果仅停留在口头表达层面,那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就会一瞬即逝。对于一部分具有相当难度和相对复杂表述的问题,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以“学习成果”的形式进行展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再小的文章也是对具体问题的全面阐释。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必须将自己的思想条理清晰地进行表述,还要使听者与之达成共识。这种日常就可以进行的议论文的写作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与论证能力。
二、不同写作类型对学生写作的引导
课堂可处理的写作形式无外乎课堂练笔、周记、征文、考试作文。表面看来,都是写,课堂练笔、周记、征文为非应试写作,考场作文为应试写作。“写”与“写”大相径庭。
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是课堂上教师为了丰富能力训练添加的项目。其写作内容固定,高度依赖学生已有的写作基础。课堂之上,教师多是点评其内容而忽略文法结构,而且这一类的写作多为片段式写作,能看到的是学生结构细节的能力,教师可利用它训练学生各种表达方式的使用,但是其训练是无序的。
周记和征文是同一类的,这类写作命题非常宽泛甚至没有命题,学生的写作自由度大;文章的写作时间相对充裕,读者群不固定。这一类的写作,“个性”是其灵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它们寻找、张扬学生表述的个性化特点。
考场作文是难度最大、限定性最强的。其成文过程实际考查了学生如下的能力。
理解:准确地理解题目这段文字中囊括的主要信息,界定关键词语的含义,根据命题人的要求,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正确的取舍。
表达: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游离于中心思想之外的内容,不会产生逻辑错误造成歧义。
成文后,读者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并认同作者的观点。这就是学生与命题人、阅卷老师(读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学生写作能力的终极体现。
写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牵涉到的能力层级需要由简及难、由局部到整体地进行铺垫。所以,有效的写作训练其实是在常态课堂上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进行的不间断的、事无巨细的训练。也只有这样,学生们的文章才能在各个角度的审视下呈现出精巧的特质。
参考文献:
[1]曹明海,张秀清编著.语文文化教育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
[2]曹明海主编.语文教学本体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4.
[3]曹明海主编.陶冶性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3.
[4]王景华,厉复东.鲁人版教材简介[J].中学语文教学,2004,(12).
关键词: 常态课堂 写作能力 写作类型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能力,“听”要理解准确,“说”要表达充分,“读”要理解与领悟,“写”则是前三个能力的综合。因此,写作能力的培养绝不能仅仅依赖于写作教学,而应在常态课堂中细致地进行潜移默化式的培育。
一、常态课堂提高写作能力
课程目标在写作角度强调这样的理念:学生应该是写作的主体,他们应该学会在生活活动中进行思考与积累,并且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认识,实现“人”与“文”的融合。
“活动性”、“生活性”、“学生主体性”是教材和写作教学目标的共同特点。我们希冀通过对过程的体验,让学生与伟人、生活对话,唤醒学生主体的感受,促成他们人格的复苏与发展。
(一)单元“话题”树立写作理念
鲁人版教材以“话题”组织单元,教材展现给学生的就是同一话题下如何拓展认识、选择文体,以及不同文体的表现特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有意识地将每篇课文的主旨归纳到单元话题上,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审题时对材料的概括能力、行文时突出主题的能力。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通常是多元化的,以“话题”组织单元表面上看束缚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但是“单元话题”的意义在于对同一话题下不同阐释角度、不同文体、不同表达方式的选用。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会逐渐明白:在中心唯一、表述条理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和思维特点自由地选择文体写作。
结合每一单元的写作设计,教师一方面可以延续单元话题,帮助学生继续对某一文化角度有深入的思考与诠释。另一方面也可以依据重点课文另辟蹊径,开掘新的“话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利用学生的习作重组单元话题,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二)对话教学奠定思维和文字功底
对话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通过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达成对文本意义和读者精神世界的重构。这种言语活动就是完成理解—表达的过程,达到沟通的目的。对话活动本身训练学生两种能力:对他人意义的准确理解和对自我观念的有效表达,这两种能力恰是写作能力的基石。
理解,必须是正确的解读,要求学生全面地捕捉到语言(包括书面语与口语)的主要内容、情感倾向,否则源于语段只字片言的理解只会造成片面而肤浅的误读。
表达,必须是有效的表达。表达,在常态课堂内表现为“说话”,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说话不等同于表达,因为说出的话是不是题目范围之内的,说出的话是不是有明确意义,说出的话听者能否听懂……同样的意义,不同人说出的话形式不一样,效果不一样。课堂上不讲究的说话,只能达到“表”的层级。“达”是到的意思,指向明确的结果,文题相符,信息集中,让听者明了无疑的说话才到“达”的层级。这里牵涉到的思维能力除了前面提到的理解,还有对语境的判断,对表达信息的筛选,以及遣词造句的能力。
所以,真正有效的课堂对话能在实质上对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训练与修正。阅读与写作的相通之处不仅仅在于知识体系的相互补充,更在于理解—表达过程的一致性。好的常态课堂必然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作文的审题和表述训练。
1.挖掘课文“作为例子”的功能,丰富对话内容。
教材是什么?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诚然,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给学生怎样运用语言,教材就是一个“范本”。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掌握语言规范,形成语言思维,获得语文能力。但是从学生语言习得过程来看,教材提供这部分规范也不是以“公式”的形式出现,而是需要学生在具体的文本中加以抽象。所以作为“例子”,语文教材有别于自然科学课程的例子,教师还需深挖“例子”的示范功能。
比如一般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涉及语言知识的积累和文章的人文内涵。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思考:虽然古今的语言有了很大差别(从词汇系统到句法系统),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形式没有发生改变,特别是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其表述更为严谨、简洁,为什么不能跟千古美文学写作?
例1:《劝学》——学习怎样展开纵向议论
同时依托纵向论证结构使用喻证法。
例2:《六国论》——围绕中心剪辑材料
看六国灭亡的分析一段。
齐国:“与赢而不助五国”——送别人的地
燕赵:“能守其土”——保住自己的地,只是用武不当
三国:“向使……各爱其地”——送上了自己的地
六国各有点评,每一国家都围绕“土地”一语点破,从不同方向直指中心。材料虽然很多,但是各个精到,没有冗繁之感。
文言文的精炼,不止于语言,更有古人精炼的思想作支撑。
2.在对话中认识并尊重“个性”。
“个性化”是新课标对学生写作的重要要求。在文本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认识什么是“个性”。
“个性”不是极致。很多学生都认为,文采斐然、认识深刻的文章才叫“个性”,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的认识误区。现在在同一话题下我们看到的是经典文章谁也没能把这个话题写到极致,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抒写个人不同的感受认识罢了。这就是“个性”——“真”与“实”。那么“个性化作文”实际上就是在关乎作文任何一方面都有所创新的,观点大家可以接受的,属于你的文章。
3.利用成果展示锤炼书面语言。
在每一个单元中,“活动”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课堂活动大都以学生的讨论发言的形式进行。如果仅停留在口头表达层面,那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就会一瞬即逝。对于一部分具有相当难度和相对复杂表述的问题,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以“学习成果”的形式进行展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再小的文章也是对具体问题的全面阐释。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必须将自己的思想条理清晰地进行表述,还要使听者与之达成共识。这种日常就可以进行的议论文的写作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与论证能力。
二、不同写作类型对学生写作的引导
课堂可处理的写作形式无外乎课堂练笔、周记、征文、考试作文。表面看来,都是写,课堂练笔、周记、征文为非应试写作,考场作文为应试写作。“写”与“写”大相径庭。
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是课堂上教师为了丰富能力训练添加的项目。其写作内容固定,高度依赖学生已有的写作基础。课堂之上,教师多是点评其内容而忽略文法结构,而且这一类的写作多为片段式写作,能看到的是学生结构细节的能力,教师可利用它训练学生各种表达方式的使用,但是其训练是无序的。
周记和征文是同一类的,这类写作命题非常宽泛甚至没有命题,学生的写作自由度大;文章的写作时间相对充裕,读者群不固定。这一类的写作,“个性”是其灵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它们寻找、张扬学生表述的个性化特点。
考场作文是难度最大、限定性最强的。其成文过程实际考查了学生如下的能力。
理解:准确地理解题目这段文字中囊括的主要信息,界定关键词语的含义,根据命题人的要求,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正确的取舍。
表达: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游离于中心思想之外的内容,不会产生逻辑错误造成歧义。
成文后,读者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并认同作者的观点。这就是学生与命题人、阅卷老师(读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学生写作能力的终极体现。
写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牵涉到的能力层级需要由简及难、由局部到整体地进行铺垫。所以,有效的写作训练其实是在常态课堂上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进行的不间断的、事无巨细的训练。也只有这样,学生们的文章才能在各个角度的审视下呈现出精巧的特质。
参考文献:
[1]曹明海,张秀清编著.语文文化教育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
[2]曹明海主编.语文教学本体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4.
[3]曹明海主编.陶冶性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3.
[4]王景华,厉复东.鲁人版教材简介[J].中学语文教学,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