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语言教学的规律,比较了大班英语教学与小班英语教学的优缺点,强调小班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小班化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做出估计,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英语教学;个性化教学
近几年来,英语在我国已成为一门基础课程,大部分地区从小学、幼儿园就已经开始推行英语教育,可见英语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作为基础课程的英语,小班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据调查,我国推行小班教学的地方却很少,虽然一些发达地区及沿海城市已经在大力推行“小班化教学”,提倡一个班的学生人数在20~30人之间,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多,大部分地区还不具备这个条件。因此,大部分学校仍然采用大班化授课的方式,一个班少则50人,多则60人,甚至更多。这对于小班化教学来说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而我们所强调的小班化教学一个班最多不能超过30人。因此,实施小班化教学势在必行。
一、小班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语言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言的习得需要大量的操练,而小班化授课方式使这一点成为可能。因为学生人数少,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有机会充分展示和表达所学语言;对于所学的任何语言表达方式,都有机会轮流反复操练;又由于人数少,每个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他们的尊严、自信和主人翁姿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这样也利于促进课堂气氛的民主、平等,学生参与机会多,课堂上积极活跃,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因为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关注与尊重,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积极参与、活泼向上的个性品格,为其今后形成健康世界观和人生观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
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言学课程,学生对其在接受程度及熟悉程度上大大不及母语。因此,课堂上的听力及语感启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要想学好英语,除了学生自身努力及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外,学校的硬件措施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制约小班化教学顺利推广的因素之一。
二、小班化英语教学的优势
1.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受教育的程度
小班化教学就是缩小班额的教学。把班额缩减下来,看上去只是一个“数”的变化,实际上是“质”的飞跃。以往的大班50~60人,一节课下来,学生有练习机会的只有10~20人,大部分学生成为课堂的“看客”或“听客”。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被扼杀。而小班人数只有20~30人,每节课学生的发言机会至少为大班的两倍,甚至更多,每个学生在班上的交流频率大大高于大班。他们不再是听众,而是课堂的参与者,在班内、组内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尤其是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与兴趣和普通班相比,也占有绝对优势。
2.小班化教学激发了学生课堂交流的欲望
小班化英语教学中,课堂的即时性评价能及时反馈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了他们课堂交往的欲望。学生为了得到教师更多的肯定和表扬,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中来。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同学之间相互比赛,使课堂变得自主化、个性化以及交际化,同时也使学习任务变得更加轻松。另外,学生之间相互探讨,使他们的思考方式多维化,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更加自信。
三、小班化教学尚需克服的困难
小班化教学给当代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大班化教学仍然占据主要阵地,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满足以下几点:
1.控制班级学生数量
人数过多是小班化教学难以实施的关键之所在。控制学生数量对小班化教学来说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只有把人数减下来,才能推动小班化教学的步伐。
2.教育机构与社会合力,创设小班教学条件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人口多、资源紧,我们国家推行小班化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光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教育机构的支持,同时学校要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创设小班化教学环境而努力。
3.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要想实施小班化教学,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想方设法控制班级学生的数量。这样,就既能保留班级集体教学的优势,又能吸收因材施教的长处,突出了师生交流多、互动性强、反馈快及活动空间大的特点。
4.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及教学水平
实施小班化教学,对教师也有严格的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要具有创造性及趣味性。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我教你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要和学生形成互动,改变惯用的教学程序,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创造和发挥的空间。而且,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不是一个自始至终的执行者,教师教学也应多元化,多采取交互式、活动式、游戏式、对话式等方式,营造轻松而愉悦的学习氛围。
总之,小班化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新课题,它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对于每位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艺术来说,都是一大挑战。教师只有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才能实现小班化教学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增长智慧。
参考文献:
孙宗胜.当代教育论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英语教学;个性化教学
近几年来,英语在我国已成为一门基础课程,大部分地区从小学、幼儿园就已经开始推行英语教育,可见英语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作为基础课程的英语,小班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据调查,我国推行小班教学的地方却很少,虽然一些发达地区及沿海城市已经在大力推行“小班化教学”,提倡一个班的学生人数在20~30人之间,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多,大部分地区还不具备这个条件。因此,大部分学校仍然采用大班化授课的方式,一个班少则50人,多则60人,甚至更多。这对于小班化教学来说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而我们所强调的小班化教学一个班最多不能超过30人。因此,实施小班化教学势在必行。
一、小班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语言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言的习得需要大量的操练,而小班化授课方式使这一点成为可能。因为学生人数少,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有机会充分展示和表达所学语言;对于所学的任何语言表达方式,都有机会轮流反复操练;又由于人数少,每个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他们的尊严、自信和主人翁姿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这样也利于促进课堂气氛的民主、平等,学生参与机会多,课堂上积极活跃,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因为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关注与尊重,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积极参与、活泼向上的个性品格,为其今后形成健康世界观和人生观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
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言学课程,学生对其在接受程度及熟悉程度上大大不及母语。因此,课堂上的听力及语感启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要想学好英语,除了学生自身努力及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外,学校的硬件措施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制约小班化教学顺利推广的因素之一。
二、小班化英语教学的优势
1.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受教育的程度
小班化教学就是缩小班额的教学。把班额缩减下来,看上去只是一个“数”的变化,实际上是“质”的飞跃。以往的大班50~60人,一节课下来,学生有练习机会的只有10~20人,大部分学生成为课堂的“看客”或“听客”。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被扼杀。而小班人数只有20~30人,每节课学生的发言机会至少为大班的两倍,甚至更多,每个学生在班上的交流频率大大高于大班。他们不再是听众,而是课堂的参与者,在班内、组内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尤其是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与兴趣和普通班相比,也占有绝对优势。
2.小班化教学激发了学生课堂交流的欲望
小班化英语教学中,课堂的即时性评价能及时反馈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了他们课堂交往的欲望。学生为了得到教师更多的肯定和表扬,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中来。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同学之间相互比赛,使课堂变得自主化、个性化以及交际化,同时也使学习任务变得更加轻松。另外,学生之间相互探讨,使他们的思考方式多维化,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更加自信。
三、小班化教学尚需克服的困难
小班化教学给当代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大班化教学仍然占据主要阵地,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满足以下几点:
1.控制班级学生数量
人数过多是小班化教学难以实施的关键之所在。控制学生数量对小班化教学来说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只有把人数减下来,才能推动小班化教学的步伐。
2.教育机构与社会合力,创设小班教学条件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人口多、资源紧,我们国家推行小班化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光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教育机构的支持,同时学校要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创设小班化教学环境而努力。
3.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要想实施小班化教学,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想方设法控制班级学生的数量。这样,就既能保留班级集体教学的优势,又能吸收因材施教的长处,突出了师生交流多、互动性强、反馈快及活动空间大的特点。
4.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及教学水平
实施小班化教学,对教师也有严格的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要具有创造性及趣味性。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我教你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要和学生形成互动,改变惯用的教学程序,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创造和发挥的空间。而且,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不是一个自始至终的执行者,教师教学也应多元化,多采取交互式、活动式、游戏式、对话式等方式,营造轻松而愉悦的学习氛围。
总之,小班化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新课题,它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对于每位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艺术来说,都是一大挑战。教师只有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才能实现小班化教学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增长智慧。
参考文献:
孙宗胜.当代教育论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