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春事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cplay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记得回来食年例哦!”,刚过元旦,好几位亲朋好友就发来邀请。在北方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而对于我们高州人来说,那是“年例大过年”。
  据清朝光绪《高州府志》记载:“二月祭社,分肉入社,后田功毕作,自十二月至于是月,民间多建平安醮,设蔗酒于门,巫者拥神疾趋,以次祷祀,掷珓悬朱符而去。神号康王,不知所出。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相传,粤西地区的“年例”从汉唐开始由中原元宵节衍化而来,算来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另一说法,据祖辈称,年例是为了纪念巾帼英雄冼夫人而发起的。冼夫人在高州有着崇高的地位,为南越首领。后与高凉太守冯宝结婚,助丈夫平息广东地区汉越各部落冲突,增进民族和解。侯景之乱时,夫人率兵平定广东叛乱。因冼夫人保境安民,被南越諸部落尊为“岭南圣母”。周恩来总理曾赞誉冼夫人为“巾帼英雄第一人”。在高州市内,为纪念冼夫人而建的冼太庙常年香火鼎盛。
  年例就是“年年有例,岁岁有期”。除了和其他节日如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一样每年都会进行庆祝外,年例节和其他一般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大不同之处。做年例的村庄或者城区街道,在一年里选择某个固定的日子作为自己村庄或街道的年例日,所以年例节是“同节不同日”。每个村庄和街道的“年例”是错开来做的,有轮流做庄的意思,一般都集中在每年的正月到二月。每年新春佳节一到,从正月初二起,一直到农历二月底都是我们的“年例”期,各地按照不同时间依次热烈庆祝。以高州城为例,二月初二是中山路、仙桂街、解放街环城路内一带。每个地区的细微做法或有不同,但一般为早上摆照、拜神,傍晚请客吃饭,还有游神、游灯、舞龙舞狮、做大戏、木偶戏、放电影和燃放烟花爆竹等众多活动。
  摆照、拜神、游神等跟其他地区的风俗一样,其目的也是驱鬼纳福,祈求得到菩萨的庇佑,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所不同的是,我们的“神”包括菩萨和冼夫人。这里要跟大家重点介绍的是我们的“做年例”、“食年例”和“看年例”。
  所谓“做年例”就是轮到年例日的村庄或城区街道,搭牌楼、挂彩旗、张红榜,装饰一番,摆照、拜神、游神,各家各自宴请宾客,由集体提供各种娱乐活动等。中国人的文化是“吃文化”,民以食为天。不管红事白事,亲朋戚友,邻里乡里都要聚一起吃一顿。同样,轮到了谁家“年例”日,好客的主人家都会大排筵席,邀上一干亲朋好友到家一起热闹热闹。无论你是主人家的亲友、同学、同事,甚至是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都没关系。筵席是流水宴形式,宾客随到随吃。好客的高州人也是务实的高州人,筵席的菜肴也是丰俭由人,客随主便,只为大家欢聚一堂。由于同一地区或附近的居民或村民基本都会设宴,所以,每到年例,附近的街道或者祠堂,篮球场等空旷的地方都摆满了筵席,阵容可谓相当鼎盛,场面很是壮观,真比过年还要热闹。
  客人去“做年例”的主人家中吃宴席就叫做“食年例”。去食年例的客人,也无需收到正式的请柬,只需主人家一声招呼“明天来我家食年例哦”,就大模大样地登堂入室去大吃大喝了。至于手信,那是无需多礼,像水果、糖果什么的都不用带,更不要说要给红包,就两手空空的去,甚至带上朋友、同学,主人家也不会见怪。轮到自家年例,回请主人家就是。如果是家境不富裕办不起酒席,也不会有人说什么,是很淳朴的一种民风。这样你来我往,走亲访友的食年例风俗差不多要维持两个月,极大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这种只打电话或微信的年代,甚为难得。这节日跨度之长、跨地域之广,估计在中国也难出其右。
  开开心心食完年例就到“看年例”了。看什么呢?各地区都会准备丰富多彩的节目,游神、游灯、点灯、舞龙舞狮、大戏、木偶戏、电影……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游神、游灯、点灯是每个地区都有的,电影也是很多地区必不可少的节目。不是请大家进电影院或到家里看那种,而是在空旷地方拉起一块白布,由放映机播放。大人小孩就搬个小凳子围坐起来观看,或者凳子都不要,蹲着、站着、靠着。以前小时候电影还没普及,就算是高州城区也就一家电影院。看电影对一般人来说还是一件奢侈的事,特别是小孩子。所以一到年例放电影,那是最让我们小孩子高兴不过的事了。屏幕前里里外外围了不止三层人,特别在城区街道放映,那叫一个水泄不通,行人车辆基本无法通过。如果财大气粗也有地方的话,会搭台请剧团来唱大戏,就是我们说的粤剧。一般会演出三五天,那可是老大妈老大爷的真爱。每次有粤剧演出,爷爷奶奶大妈大爷们瞬间变小迷弟小迷妹,小凳子小椅子走起,嘴里跟着台上的生旦净末丑一起咿咿呀呀,心跟着一起喜怒哀乐,每到精彩之处,毫不吝啬他们的掌声。
  还有一个少不了的特色节目就是木偶戏,我们也称为“鬼戏”,是一种传统的戏曲。这种木偶戏跟其他地方的不同。木偶表演的全部道具,包括演出用的舞台,用一担木偶箱就可以全部装下。木偶形象逼真,配上精致的服饰和妆容,我们小时候常常是看得流连忘返,就算是听不懂戏文也舍不得走,就像现在的小女孩看到心仪的布娃娃一样。木偶的头部、手臂、肘、腕、指和腰腿都可以自由活动,甚至眼睛和口都可以自然张合。而整个演出由一个人完成,包括对木偶各种动作的操作、戏曲的演唱和锣鼓敲打等所有内容,堪称一绝。
  岁岁年年,年例节都是每位远离故乡的高州游子心中最难以忘怀的乡愁。话说元旦已过,春节将至,一年一度的“年例”又将到来,家乡的小伙伴们,你们可还好?我要回去“食年例”哦!
其他文献
2018年重访印度,在行程将近结束的时候,我来到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奥兰加巴德,正好碰上了当地人庆祝洒红节。于是,跟随狂欢的人流,徜徉在彩色的世界里。  印度有多少节日?  常听印度人说:“一年365天,我们有366天是在过节。”听起来难以置信,就像天方夜谭。但来到印度,才知道印度的节日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甚至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个。  印度官方认可的节假日每年就有120多个。为什么是“多个”
期刊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总喜欢用的一句成语是“五花八门”,这个词的第一次出现是在《虞初新志·孙嘉淦》中:“伏龙以西,群峰乱峙,四布罗列,如平沙万幕,八门五花。”这个词原本是用来比喻客观事物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后借指各行各业,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原来与江湖行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花八门”原是指古代兵法中战术变化多端,克敌制胜的“五行阵”和“八门阵”。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战略家已经都懂得如
期刊
“噢,噢,睡觉了——  老猫猴儿,来到了——”  过去,笔者家乡(山东省宁阳县)的母亲们哄孩子睡觉,每侧卧其旁,以一手轻轻拍着孩儿的腰臀,口中喃喃地哼著这样的歌谣(“猫猴儿”或作“毛猴儿”,亦有称之为“麻胡儿”、“马虎儿”者,但当地发音以称“猫猴儿”者为多;考之异地,应以“麻胡”为正音),直至孩子入睡为止,然后再做自己的事去。  时有淘气的小孩子不肯入睡,追问母亲:“‘老猫猴儿’是谁?它来干什么?
期刊
说起“竹马”,首先想到的是大诗人李白诗中所写“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中那两小无猜的儿童游戏。其实,在山西寿阳,至今还保留着一种与“竹马”息息相关的古老艺术形式,那就是寿阳竹马戏,亦称为寿阳大竹马。寿阳竹马戏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寿阳的一个小山村――距历史上的古晋阳仅百里之遥的平头镇罕山脚下郭家沟村。竹马戏是郭家沟村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盛行于明清,集高跷、竹马、武打、民间舞蹈和戏剧于一身。2
期刊
猫冬与闹春  春节,对于东北,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个季节。  从腊月初八开始,直到二月初二,寒冬不消,春节不止。东北老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冬季对于旧时农业社会的东北,不仅仅是耕作上的肃杀,更是一年一度的浩劫。而对于春节的企盼,成为人们度过寒冬的支撑。能给予的,能企盼的,能煎
期刊
现在有不少走街串巷卖“武大郎烧饼”的,还有人嫌这五个字不过瘾,又加上“正宗”两个字,成了“正宗武大郎烧饼”。更有甚者,以前的影视剧也有把《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演成如今的烧饼的,真是贻笑大方了。不过,新旧两版电视连续剧都把“炊饼”换成了馒头,真的值得称赞。虽然现在鲁西的烧饼确实味道不错,但它也确实与武大郎炊饼沾不上边,因为武大郎炊饼确确实实就是今天的馒头。  在我国古代,所有的面食都称饼,面
期刊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热热闹闹过大年的东北,节日期间的礼数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比平时还要讲究。  在东北人的“忙年时刻表”中,有“二十八,把面发”的说法。新年蒸馒头又有很多“讲究”。馒头出锅前要用秫秸印红,状如梅花,称为“点红”,无红不能为供,秫秸不能遭人畜践踏,要扔灶中焚毁。这一天蒸馒头有很多禁忌,一忌碱斑,二忌裂口,三忌面不发。这些禁忌在人们的心中都是有相应征兆的,分别代表“人畜祸福,家人
期刊
说到“请春卮”也许外地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东台人都知道“请春卮”就是春节期间亲戚朋友之间相互宴请的一种说法。那为什么叫“请春卮”呢?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文化色彩的说法:“卮”原来是古代的盛酒器具,后人用作“酒席”的代称,春节期间宴请的形式就叫做“请春卮”。这种习俗不仅仅局限于东台一隅,东台周边的城市扬州、泰州、盐城、南通等苏中地区都有新春时节请客聚宴、招待亲朋的这一古老风俗。  《邗江三百吟》卷五
期刊
我总以为,旧历的岁末境况,才最有过年的气象。如果不念及“几年欢乐几家愁”的光景,各地过年的习俗大抵都差不多罢?无非是尽量地营造一些幸福美满、欢乐喜庆的气氛来辞旧迎新,抑或是年末岁初,确实应该享受着儿女灯前的天伦之乐,再来三杯两盏老酒,那满脸写意的笑容倒是非常难得哩。  小时在甘肃乡下长大,虽然现今在都市里忙碌,也会在年末的花市里驻足流连。但多数的年末,更像一只候鸟,从温暖的岭南都市回到冷峭的北国乡
期刊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全中国人民喜庆的日子,世界各地灿烂的春节文化皆源自我国。不过在东北人看来,春节即是年,过春节就是过大年。听老年人说,黑龙江人过年起源于关内。伴随垦荒移民的不断增加,来自关内各地移民把老家的过年习俗与本地相结合,于是就形成了老北方独特的过年习俗。  其实中国北方各民族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北方的过
期刊